西西河

主题:茗谈200:民居杂谈 -- 本嘉明

共:💬105 🌺587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木房子在这不行...

我前面的木板路和木桥...几年下来都腐了...又修补了一遍...

露天...任凭风吹日晒刮风下雨...我看了防腐层较薄...裂缝也大...不腐才怪呢...

但是室内局部可以用木头隔...贴...木头是好东西...气质好...和缓水泥砖块...

这个镇...联合国500个无污染的生态乡之一...没有工业...也没有来钱路...现靠市里财政补贴...2年前县划为区...动作力度大多了...

村口这个景点(也包括全镇其他几个村)...镇上先请区里来看...再请市里来看...最后来的是一位副省长...镇上还是认真的...生态...旅游...文化这个方向...于各方是有利的...

我一贯的顺其自然...但事到临头...还是要努力一下...

先把房图弄几个...外观外观外观...

规划局有朋友...请几位过来看看...如果遇到较前卫...又传统的设计师...提供一下思路...

会更好...

家园 村里每栋房子间隔都是极小的...约50厘米...

除了路...

在想...如果挨着的房子拆几个...那才好呢...

这个事争取一下...

因为河的原因...现在的房子面对的是东南...纳气还要请一位同学过来看看...😁

这些年...这个同学练就的一脸鬼气...😄

家园 说像宋庄不如说像北京798

更合适,业有所成的搞艺术的聚集地儿,以前苏州纺织厂在南门的厂房大楼空关了好些年,那时我想要是有能力就租下来搞个像798那样的工作室聚集地儿。

范...是说宋庄的村长还是书记吧,他支持栗宪庭把画家村发展起来,振兴农村还是要靠他这样的基层的村长镇长有干劲有想法的。

真想去老哥那看看,感觉老哥颇有魏晋之风,思想,作品旷达恣意,不像学院艺术那样甚求雕琢,我还记得那个河边的大浴缸。😄有机会去的话联系老哥。

家园 对...最早是798...记成酒仙桥了... -- 有补充

苏州桥东北沿黄浦江一带都是码头仓库...亦安画廊就在那租的二楼一层...联系较多...

苏州台商多...也是有市场的...还是上海好一些...

范迪安...和这个人是美院院长助理时交往的...商业化和东西方交流他做了不少事...自己一步步上来了...

栗是八五美运的领头人...激进...栗的小报我是订的...每星期一期...没有发行渠道...直接寄...不过也有好处...冲击了体制内那些人...

和体制内也有交往...95.12月老一辈在美院陈列室...举办“勿忘国耻”大型的美展...人民大学艺研所主任朱维民叫上我还有两个外地的参展...送了两件锻铁...就是三个外地年轻的...都是老家伙...有的解放前就去世了...

这一次见得老一辈较多...高泉...仰慕他的《决战前夕》...

有件事也能看出来这帮老家伙有多硬...

在人大某会议室开研讨会...来了一位日本记者...

站在门内...先鞠躬...自我介绍后...提出为此展捐2000美元...

一个老家伙站起来...拒绝接受...训斥后...记者灰溜溜走了...

这个展是张爱萍题词...展完张又派军机送上海美术馆展了...

会上老家伙们也谈了一些...背景似乎有些变化...

我用海鸥机拍了一些照片...

00年以后就窝在徐州...市场起来了...铜铁木石齐上...也不往外跑了...

曾去王子云老先生家看望...他是刘开渠的老师...虽然比刘大不了几岁...资助刘去法学习...当时老先生正在撰写《中国雕塑史》...握笔的手已经哆嗦的厉害...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传统雕塑中的匠气表达了看法...此处不写下去了...

后来...一朋友说...王老批你了(在市文化局的一次“演讲”中)...

有机会来坐坐...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苏州桥...错...是外白渡桥... -- 补充帖
家园 王子云是萧县的,徐州文化名人颇有不少,李可染,李宝田。。。

老哥搞艺术出道很早呢,王子云90年就去世了。老哥也是徐州名人了吧。

小日本那时候猖狂的很,林治波说过有次在乌有书店读书座谈会就被个日本人盯上威胁了,他们对文化界的人很是注意。

家园 英国不用木片瓦, 但是英国有茅草顶的老房子

叫thatched roof

家园 业余时间就弄弄石头...

多了就出去展...有数量就好办了...

石虎也说我出道很早...他是82年在南博办的个展...

现在看是早些...

那时国内有三个美术刊物...北京的月刊《美术》...上海的季刊《美术丛刊》...南京的《江苏画刊》...我投了《美术丛刊》...居然用了...总第24期...三个版面...稿费263元...我的工资才40多...给了包泡一个版面...是包泡出狱后做的几件...由此...我们成了朋友...

看来走野路子还是对的...空间大拘束小...

出名不出名不清楚...那个东西都是虚的...在乡下很安静...惬意...

保田比我大几岁...他母亲刘姨和我母亲在胶东抗大一个班...我母亲43年入党...是班长...刘姨的入党介绍人...

以前的事很有意思...会计班毕业了...分到行署和区党委20多个...老父亲先给她们上两天课...然后分配到各单位...保田的父亲是大众日报社的行政科长...来领人...再后来保田出了名了...老父亲说...你父母抱过来给我看...我抱过你的...

记得...搬家到徐州...母亲带着我去刘姨家...保田那时小学六年级执意去剧团...与父亲断绝了关系...没见到...他家都是男孩...几个弟弟在家...其中一个弟弟和我中学同学...画油画...前妻是演刷马桶的皇后...李建群(去年去世了...之前一直跟着陈家林)两人离了...和等他多年的模特结了婚...

点看全图

通宝推:大眼,本嘉明,
家园 终于...错...是忠于... -- 补充帖
见前补充 4698412
家园 相片里和李保田合影的就是老哥吧

还记得你以前发的回知青点探望帖子里中年的样子,一晃十好几年过去了,李保田倒是变化不大,老早就一副小老头样。😄

我对美术及美术界了解了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看过一些画展,文章,每到一个地方有美展的就去看看。你说的石虎和包泡等人都不知道了。

家园 这些年变化很大...坐办公室就年轻...

80...90年代我也常看美展...后来常看博物馆...对美展兴趣不大了...都商业化了...炒作的力度很大...

石虎原来是人美的《美术》编辑...在珠海...他的东东不错...人也不错...头几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和上海艺术博览会都是他打头阵...他还是有选择的...一次正聊着...李小山过来请他参加某个画展...婉拒...这些搞理论的...都是擦鞋的...一脸的不屑...

包泡是文革前的美院生...文革中也是北京某造反组织的头头...王洪文去他小街住处三次请他做电影局的头...没答应...文革结束...进去蹲了几年...要不还要多蹲几年...老婆也离了...我去他家时...四合里的两间房...摆满了新家具...又娶了...后来中央台《东方之子》还请他讲环境艺术...语言比较毒...起点作用...但听他的也不多...后来和钱绍武几个搞环境工程去了...他的强项是环境...这些年的情况不清楚...没联系...

近20年...美术界变化很大...很多人也变了...

通宝推:大眼,
家园 谈谈民居建筑的接合用材料(一)

要不是老本提到这个帖子,几乎忘记。我狗尾续貂,谈谈不同建筑材料单元之间的接合,英文叫joint. joint这个词其实用法多局限于木制品单元之间的接合。我想把这个概念推广。每种建筑材料的单元之间的接合,都可以视作是 joint的一种。

最简单的例子,如砖头。普通意义的砖头是铝盐为主的一种粘土在高温下烧结成规则的形状,俗话红砖。每一块红砖之间,如要起到建筑上的作用,必须通过接合材料,将砖堆砌成墙。这个接合材料即是我说的 joint概念。没有 joint,红砖的作用将不复存在。 joint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红砖所堆砌的墙的力学指标。 joint的重要性在此。广而言之,世界上任何单元的存在,都需要 joint以形成更大规模的存在,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但是 joint是决定其存在的关键。例如两军联合对付敌军。敌军会选择两军的接合部,是两军作为整体的最薄弱处,作为突破口。

接合是如此重要,我归纳下目前民居建筑的常用接合材料。

英国/加拿大的民居多数是砖木结构,即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红砖为外壳材料。首先谈谈木材之间的接合方式。

传统的木材之间的接合,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自发研制的方法。最简单的不过用绳子将两块木料捆扎。这种接合方式的力学性质不会很好。中国的接合方式叫榫卯,欧洲也有这种方式,英文写作Mortise and tenon。如下图所示。

点看全图

凸出的部分叫榫头Tenon,凹进的部分叫卯眼Mortise。榫卯结构不需要第三者材料做中介物,是最古老的建筑材料接合方式。BBC有个纪录片讲有个加拿大人通过这个方式复原早期人类在金属材料出现前,可以制作的木结构产品。

在人类的金属冶炼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金属钉取代榫卯结构成为更主要的接合方式。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钉子在古埃及被发现,是青铜钉,时间约公元前3400年。直到今天,金属钉已经多数是铁钉或具有更好物理化学性质的其他材料如不锈钢,钉子表面施加以涂层以改善性质,钉子的外观和作用与早期的青铜钉没有太大变化。下图是古罗马的青铜钉,上面还有刻字。

点看全图

榫卯接合方式制作成本高的缺点很明显,所以被广泛弃用。但是其优点表现在能够提供一种结构上的弹性,在地震中可以屹立。北京故宫中的木结构建筑完美体现了此点。BBC曾制作一部纪录片谈及此事。

民居建筑的木头横梁截面会达到300x300毫米。直接使用钉子接合已经不够妥当。所以要使用金属支架,通常是镀锌处理后的2毫米钢片,如下图

点看全图

这种钢片支架Angle Brackets & Plates是有质量标准的,必须达到一定的受力指标。尺寸比较标准,可以现场切割。材质可以不锈钢定做,价格会贵很多,通常是滨海地区或者空气湿度较大的地方才如此。

最后上一张木结构框架图。这里的结合部是以钢片支架为主的。

点看全图

这张图片更明显

点看全图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好像发达国家有自带榫卯的砖

这样自己动手砌墙更容易

家园 普通红砖没有那么复杂

下图这个粘土砖算是复杂的,便于抹灰。

点看全图

有一种水泥砖,尺寸较大,非烧制的,可以做出榫卯接合

点看全图,600x600x600mm.

这末大的尺寸不是给民宅用的。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厕所和便池的简要历史

看到行者丁兄的翻译文章,讲到厕所,不禁大乐。厕所是民宅中最关键环节之一。以下是简要回顾厕所和便池的历史。

英文中toilet一词,中文翻译为“厕所”。这个词的现代语境本意,是冲水马桶。冲水马桶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在冲水马桶出现之前,人类尝试了各种对付法子。游牧民大概和人类社会早期先民一样,随便找个背风的地方蹲下即解决排泄问题。定居的农耕社会就不能如此简单,特别是人口数量达到一定水平的话,即开始出现固定的排泄场所,以便于清理。古罗马遗址上可以见到公共厕所的长排座便。显然如厕者可以在排泄的同时进行与他人交谈和讨论问题。下图即古罗马的公厕遗迹。排便后,他们用公厕提供的海绵,蘸水槽里流动水清洗臀部。如此可以保持清洁。公厕的下方是空的,有河流将排泄物冲走。

点看全图

罗马帝国被日耳曼蛮族灭亡后,欧洲文明进入黑暗时代。排泄问题成为私人的解决方案。普通人在自家就地解决。城市居民则用便桶,在排泄后直接倒在外面街道上。后来改进一步,在家里凿一条排污槽到外面,省去倾倒的麻烦。这个对付法子的问题是公共卫生的隐患。在1830年代和1850年代英国伦敦(人口众多)先后发生过多次因污水导致的大规模霍乱。直到1858年英国政府才决定修造公共排污系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贵族们有自己的法子,在今日的古堡中还能看得到。在英国这个厕所有个法语名字Garderobe。这个词起初的意思是安全的存放衣服的房间,引申义为不引人注目的小房间,即私人场所。通常是在城堡内修建凸出于外墙的小房间。房间内有座便,排泄物即从座便中落到城堡外边护城河里或荒山野岭上。下图即室外和室内两例。有种说法是,这房间的排泄物味道有助于驱赶虫虱,所以也便于存放衣服。这个方法在室内上下水系统出现后就停用了。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世界上最早的冲水马桶设计是英国贵族Sir John Harington构思的,他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廷臣,也是女王的干儿子。1596年他用假名写了一本政治小册子,上面记录了他的冲水马桶设计。实际上他大概只建造了两个,一个是他自己的庄园,另一个是给女王。女王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设施。据说铅质的水管排水的时候噪声很大。

点看全图

哈灵顿爵士的冲水马桶设计与上述Garderobe结合的产物,在法国卢浮宫还能见到。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可以声称有了“英国设计”的马桶供国王和王后使用。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仆人在楼上启动阀门冲水。

点看全图女王卧室中的原装,只有一个盖板隔绝气味。

点看全图这个是19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菲利普的儿媳卧室内的改进版

哈灵顿爵士的冲水马桶设计在1775年被一个苏格兰工程师亚历山大康明斯改进了,加入了关键的S-形排水管,将排泄物的味道加以隔绝。另一个关键性的改进是英格兰商人Thomas Crapper发明与座便一体化的水箱,使得冲水马桶基本定型成为今日的模样。他的另外一个关键发明是水箱中的浮动球阀,使水箱自动充水。

点看全图康明斯的S-管设计

点看全图克莱柏的水箱

康明斯和克莱柏的设计只是改进了室内排污的效率。如果没有公共排污系统,那还是一个灾难,就如上面谈到的伦敦霍乱大爆发。在这个方面,我认为中国人的解决方案更环保有系统。住家院内挖个大粪池。排泄物可以用便桶做中介物,也可以直接排放在粪池。定期清理粪池。印象里老北京即是这样,定期有粪车将粪便拉到乡下卖钱。建国初还有一个掏粪工人时传祥是劳动模范。在上海上学的时候我记得看到在旧城区有人当街刷马桶,排泄物倒入下水道,也是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接合的一个结果。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