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周星驰与金庸的心灵之约-2004年电影《功夫》 -- 燕人
怪不得最后阿星要教火龙邪神功夫。
我明白你指《少林寺》一类才是真武打片。
《功夫》严格说也不是港式武打片。
我其实觉得李连杰他们把武打片领去了一个邪道,以致后继无人。
电影还是要靠讲故事。演员应该演什么像什么。观众看的是故事和人物。
否则电影里每个专业程度高的形象都要从该专业的实际从业人员中选择。那很麻烦。
怎么让人笑,人为何会看了发笑。
听说好几个喜剧演员在生活中不苟言笑的甚至愁眉不展的,如英国的戆豆先生。周星驰也是如此。他们发愁下一步演啥还能逗人笑。
不过我怀疑90后是否还有看金庸的,哪怕是电视剧。
因为烟火气、小人物多,所以更接近古龙。但武功是金庸式的,实打实。
中间有红绿灯里疗毒的情境,觉得不至于太突兀。不过也因此更不明白他功夫哪来的了。真的就是两毛钱一本的秘笈里来的吗?
90后电视剧、小说一半一半。张纪中版影响很大。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到现在都能看到有人在“吹”。比如“岳不群我吹爆”。
且不论童年印象,现在影视小说水平下滑的厉害,回去看老书的不少,连北派五大家的作品都被翻出来多次出版。
就个人而言,前几年才完整读过几部,当时就觉得太……看来金庸还是要少年时候看才行。
我觉得大学期间读金庸都无问题。
带去的邪道反而是什么电影里都可以打,以至于类型衰落。看看好莱坞里面的打斗,几乎都是港式武打。而且动作导演和导演工作分离,以至于叙事割裂。况且,李连杰是独一份,像他这样从业去演片的成功的很少。也算是把武术运动员领去了一个邪道。
港式的,也是有功底的在打,或是替身。叙事太蒙太奇的,或者俩人不接触自己演自己的(程小东)那种,才对演员没什么要求。
武打片衰落还是自身的问题,之前武士道电影下面讨论过,武打总是缺了一份厚重。靠炫技和新奇维持,不断向绝路。
00年后,国内武打也有一些新类型,偏写实,其中最“重”的要属徐浩峰。他的作品纯粹是站在地上的,表现的是真实的武术面貌。也有之前武打缺的一份厚重。比如《师父》里武馆、军阀和背后的利益纠葛。但其局限在于,过多停留在那个时代,无法发展成一个类型。
现在的主流题材,也就是网文及其改编,是有这个潜力的。只是发展武打的很少。或许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缺乏对武术和动作叙事的基本认识。只是在形式上作名堂。而且这类著作的确极少。考虑到这是好几个圈子里吃饭的家伙,也就能够理解了。
我觉得武打或者日本剑道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和人物。普通观众不可能有你的水平去分辨真假功夫的。当然功夫好的演员看着更舒服。但是纯武打的场面不喜欢。
现在我回头再看《少林寺》,觉得索然无味。还不如港式武打片洪金宝成龙一代人,更真实,更有乐趣。
说的就是武侠,或者说冲突背后的政治经济基础。不然怎么打起来。而且打本身就是叙事的一环,恰好是现在分离太久,才会有这样的看法。
最基本的动作叙事是打斗风格映射行为方式,可以反映到为人处世。或者打斗反映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乃至最终解决。换句话说,看上去是在打,其实是在交流。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以金庸为例。岳不群用冲灵剑法点拨令狐冲,就属于“动作叙事”。
但现在受某些作家和日本影响,过分依赖于剪辑蒙太奇,很难做到这点(其实应该说是成本问题)。比如为了表现人物厉害,最常见的就是一刀过去,几个人倒了,两个镜头组合,没有任何细节。当然,发展也不能说是停止了,近年古装里有各式新的旋子转体,一掠而过,很惊艳。
1.《功夫》是硬桥硬马的老港片的集大成之作,和近乎玄学的金氏武功风格迥异。其剧情思路也和金庸小说不同。
2.《功夫》里面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正邪大战,正就是正,邪就是邪。而金庸小说里面“正”和“邪”从来都是要打问号的。
3. 《功夫》完结于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高潮,主角和邪派魔头一决高下。金庸小说从来没写过这样的结局。
所以说,也许只有“神雕侠侣”、“降龙十八掌”之类的名称算是和金庸小说沾点边。但就这一点连金庸都没好意思去要版权。与此相比,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也是抄了名字——但抄的多了些——金庸就毫不犹豫地要版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