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简说“健行” -- 本嘉明
抱歉
打太极的全程下半身不是马步就是弓步,上半身一直要挺直,看着轻松,慢悠悠一趟打下来,每个动作都做到位的话,也挺累的。太极是打的越慢越累,越慢越见功夫,我一趟打下来也冒汗,但浑身挺通透舒服。
去年开始练太极剑,感觉打完一套身体没太极拳舒服。个人感觉。
没大段时间走路和跑步,跳绳怎么样?每天跳绳的话,对膝盖有没有损伤?
跳绳太剧烈,容易造成胫骨结节损伤,甚至髌腱炎。即便是要跳也要先从简单的锻炼做起,运动关节,调理内脏。
说实在的,跑跳损伤都大,不如打打太极做做操。
我有个黑人朋友,UPS送快递的司机,非常乐呵一位,这种三教九流的朋友我多不胜数。大家聊到如何健身,他就是每天跳绳300个。为什么这么锻炼呢?因为他也是中年人(中等身材,不胖,很精干那款),但他娶了个嫩妹老婆......不管你懂没懂,反正我没懂。
估计黑人的韧带和肌腱与我们黄种人有差别(看看人家的田径和篮球明星),所以他天天跳都没事。
不同项目的专业级的展示,按老百姓水平做做试试。
比较简单的深呼吸
波比跳,蹦床,爬楼梯,垂直提升体重,效率非常高。或者间歇跑,因为时长有限,运动受伤几率也小。高强度运动后,新陈代谢维持高水平,持续受益。
大学刚毕业时,公司在12楼,早上班车到楼下后,爬上楼,不坐电梯。
但爬楼有几个缺点。一,伤膝盖。二,上楼后比较喘,但办公楼的窗户打不开,空气不好。
我现在连从十几楼走楼梯下去,都不愿意了,主要就是保护膝盖。
看到有一篇文章,反对“日走万步”,也可以说不赞成“健行”,出于平衡报道,这里也收录一下,原文链接见后。因为其中的配图都是我自己加的,所以就不采用我们西西河的“引用”窗,而是粘贴文字。
——————————————————————————
最近有个朋友问我,每天走一万步,到底对还是不对?因为他不少朋友走出问题来了。(小本注:目前美国医学界的意见,每天六到七千步)
这问题就像不断有人问我,某种健康食品到底可不可以吃?中医有一个基本态度就是,没有一种药是对所有人都好的,不会有一种生活习惯是适合所有人的,也不会有某种运动是有益所有人健康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会有不同的需求。
我曾有个病人,完全依照一般流行的想法去维持健康,每天走一万步,每天努力游泳,努力骑脚踏车,由于太过努力,末梢的结构网络绷紧,循环不良,有小小酸痛的警讯出现,反而认为是努力不够,更加勤奋的运动,后来终于变成纤维肌痛症。他很纳闷,为什么他照着医师的健康指示做,身体反而一塌糊涂。这就是典型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不相信身体述说的语言,不肯跟身体对话的关系。
运动要适量,所谓适量,就是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第二天没有肌肉疲劳酸痛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因为小伤害是会累积的。收缩的肌肉要放松还原,要使那条收缩的肌纤维,左右两侧的结构网络摊平,肌肉就松解开来了。
所以运动以后,要收操,就是要轻轻的把肌肉拉伸,但是这种拉伸是需要专业指导的,方向角度不对的拉伸,反而会使肌肉、结构网络越锁越紧,像有些瑜珈练习不当受伤的情况一样,所以不知道如何拉伸,只需要身体每个角度,每个部位在动态中伸展、转动松开就好,不要胡乱拉。如何拉伸,其实不少健身教练、瑜珈老师都还是外行,所以请慎选老师。
根据我对人体的了解,一般认为有益健康的快走,基本上是不好的。因为快步走的时候,骨盆腔及脊柱深层的肌肉必须要用力绷紧作为腿部移动的支点,如果走太久,身体的结构网络系统反而是绷紧的,有害身体健康。所以用快走同样的速度来慢跑,全身放轻松的跑,身体深浅层的肌肉都有轮流交替收缩和松开,这样会比快走好得多。慢慢地跑久一点,会比快速的跑同样距离好得多。
不只是走一万步,骑脚踏车也是一种高危险的运动。越来越多喜爱骑脚踏车远行的人,会挑战一些难度比较高的路程,经过山区上坡下坡的。
当我们骑脚踏车上坡的时候,脚需要比较用力,所以手也会跟着用力握紧车把,做为脚施力的支点,如此一来,脊椎的受力就会增加,腰部肌肉也会在结构网络绷紧的状态下旋转,
因此腰不好的人,尤其是有腰椎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尽量不要从事这种运动,不过如果只是在平坦的公园慢慢骑着吹风,是无妨的。
(小本注:以下是某台湾人士提倡的挺腰直背骑行法,有些人或许适合。)
同样的,爬山也是许多人喜爱的户外运动,只能说这种活动风险稍高一点,不能说好或不好,只要学会检查自己是不是已经造成伤害了而不自知,如果没有伤害累积,倒是无妨。
一般认为爬楼梯或爬山容易伤害膝盖,没有症状,未必代表膝关节仍然是好的,等到问题出现,常常都是结构已经无法再代偿,系统张力到了极限了。有几个简单的检查方式,可以判断是不是关节和肌肉系统在结构上已经出现问题了。
第一,膝关节在屈伸的过程,是不是可以完全没有阻力的到极限,也就是在关节伸直到卡住前都没有紧的感觉,也完全不会痛,弯到极限时再加压绷更紧一些,也完全没有痛的感觉。
第二,关节缝的韧带、肌腱,稍微用手指压迫或拨动,不能有痠或痛的感觉,痠还可以休息看看是不是会消失,痛就是结构已经错乱了。
膝关节要压迫检查的主要是膝盖内侧的骨缝(内侧副韧带处),膝盖正上方(髌骨韧带上肌肉肌腱交会处),膝盖后(膕肌或附近)。一般上阶梯会痛的,要解决股四头肌的张力,要处理到膝盖上方的压痛消失才能上楼不痛。下阶梯会痛的,要处理小腿屈肌,直到膝盖后的压痛消失。
(小本注:膝关节是最容易产生病变、磨损的关节,我们要尤其注意:)
第三是看看手指脚趾的皮肤是不是仍然饱满,颜色明亮润泽,没有干枯的感觉,有干枯的感觉,通常代表结构网络系统越绷越紧,旋转越来越严重,在过度运动,混乱拉筋,练习瑜伽不当的人身上,常常可以见到。
藉着这些检查方式,每个人都能评估看看自己是不是运动过量,从而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来改善身体状况。
有位海外网友,在“文学城”网站“健康养生”板块介绍了自己练习八段锦的心得,并提供了台湾故宫博物院馆藏彩页的链接。这里我把这位Shubin老师的心得与彩图合并在一个帖子里,方便有缘人学习或观摩。
0.预备式
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大概与肩同宽。双眼平视,眼神内收。双臂自然下垂置于体侧,下颌稍微内收,脊柱正直,头微微往上顶,全身放松。如果觉得不够放松,就以脊柱为轴,小幅晃动和摇动头,颈,肩和腰胯,再以头带动身体小幅上升下落,轻颠几下双脚。(该老师建议,练时最好是赤足站在毯子上)
1. 双手托天利三焦
解读:从图里看,拳师的头是尽量的往后仰,眼睛往上看,而且双臂还没完全伸直。图中大臂的长度大约是小臂的60%左右,所以此时双手中指的位置,大概是与脚尖平齐。另外,图中拳师双手大拇指的位置比较高,像是有意抬起来的样子。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几乎接触。
练法:1.两脚靠拢站立,但不须完全贴紧(也可以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摆起,与髋同高,然后再往回移,收至腹前。手心向上,双手中指相向相对,离开大概2,3寸距离。吸气,从腹前往上托。
2.上托至与肩同高时手腕转动使手心向内。在颈部或在耳朵外侧翻掌,从手心向内转成手心向上,从头的后面或头顶往上托(也可以从脸前面上托)。以无名指,中指和大拇指引领小臂和大臂向上伸开。
3.掌根适度用力往上托使双臂完全伸直。双肩朝颈部收缩,大臂可以与耳朵接触,使肩关节和胸肋完全伸展开,头后仰眼睛往上看,10个脚趾抓地。适当地停顿大概1,2秒。之后手臂放松向下降大约半寸,再向上托。可以重复几次。上托时候手背不需要刻意与小臂成直角,两手的指尖也不需要准确的一一相对。
4.双臂和双手放松。双臂保持伸直,以肩关节为轴从身体两侧慢一些下落回到体侧。
2. 左右开弓如射雕
解读:《八段锦册》里该式图中所画的,是双臂大约90%拉开的状态,因为拳师的两肩并没伸展开。如果双臂充分拉开的话,胸肋都会撑开,同时上半身会转回来朝向正前方。另外,图中拳师的右脚跟是提起的,只有前脚掌着地。
练法:1. 双脚与肩同宽站立。腿向侧方迈出一大步成马步。双臂分别向左右两侧摆起,从体侧划弧抬高,环抱在胸前,两手的手腕相交搭腕,手心向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
2. 左手食指翘起来指向自己,其余三个指头半握拳,不要握太紧,大拇指搭在中指上。右手成虎爪(大拇指也可以立起来)。左脚以前脚掌为轴,脚跟适度提起后内旋大约30度,同时上半身向左转大约45度,就像《八段锦册》里该式图中的样子。
3 左手的手心向上,以食指(和大拇指)引领向左侧伸出,接近完全伸开时,食指向上伸直(拇指也可以向上伸直)。左手伸出时,右手同时往右方拉开,眼睛可以看左手食指。完全伸拉之后,胸肋充分撑开,头适度后仰,背部挺直,双肩适度上升。停顿大概1,2秒。之后双臂可以适度放松向回移动大约半寸,然后再拉紧撑开,重复几次。
4 两手放松,手指伸展开。左脚以脚掌为轴,脚跟内旋回位。右手和小臂一起向右方旋转与肩平,双臂放松慢一些下落回到体侧。
3. 调理脾胃须单举
解读:从《八段锦册》该式图中所画的,拳师的衣服看,左手好像是放在腰间,或是抓着腰带。如果身体不扭转的话,举起的这只手,似乎扭到了一个不可能达到的位置。再看图中两脚的位置,如果拳师是双脚并立与肩同宽站着的话,那么画师的位置,是在拳师的侧后方。所以拳师的身体是向右扭转了大概20-30度,而且是两脚分开一段距离站立。
练法:1. 两脚分开站立,与肩同宽或略窄一些。双臂向左右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相向,然后双臂摆回,双手手心向上,双手中指相向相对,从腹前往上托。吸气。(如果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肩宽,可以有脚的动作。)
2. 两手上托至大概与肚脐同高时,左手从胸前继续上托,在耳朵外侧翻掌,然后从脑后往上托举。右手向内旋变成手背向外,再把右手自然平放在腰部。
3.在左手从脑后上托的同时,躯干随之往左后方转动大概30-45°角。右手一直放在腰部不动。左手充分上托之后,脚趾抓地(左脚可以适度用力)。屏气1,2秒钟。上托的手臂适度放松,之后再上托脚趾适度用力抓地,重复几次。
(3a.在左手从脑后上托的同时,身体重心移到右腿,上半身与右腿成一条直线。左脚以前脚掌为轴向内扭转大约90度,脚尖指向左方。左手充分上托之后,左脚跟提起左腿也随之完全绷直以脚尖着地,稍停。上托的手臂稍微放松,之后再撑开,同时左脚脚趾上翘下压按压地面。重复几次。)
4.左臂放松,身体转回面向正前方。左手下落同时向左侧外展,右手离开腰部向上抬起并向右侧外展,两臂再向左右两侧伸开与肩同高。活动几下手臂,然后回到体侧。
4. 五劳七伤往后瞧
解读:这一式与常见的各家练法都不同。从图中拳师衣服的皱褶和手的位置看,双臂是内旋而不是外旋。另外,拳师的双肩似乎未往下沉,而且双脚的脚跟略微微提起。如果双臂继续内旋,双肩可能会轻微往上耸并内收;臂,肩和颈部的筋肉会有拉紧的感觉。另外,似乎拳师的躯干也往左边转了。
练法:1. 两脚靠拢站立(不需要完全贴紧),肩部放松。双臂向左右两侧摆起与髋同高,然后摆回。吸气的同时手臂(与肩同宽)从体侧向前升起,手心向上,双手如同捧着一个大盘子。小臂与大臂大约成90度角。上捧至两大臂与肩同高后,双手继续往上伸并保持手背向外,直到双臂与身体成一条直线,手指朝上。双臂尽量往上伸展,稍停1,2秒钟。
2.双臂(保持伸直)以肩关节为轴慢一些下落,手心向上(或者相向),手臂伸向前方。在慢慢下降的同时,双臂逐渐向左右两侧分开,两个手臂之间成大约90度角,仍旧保持手心向上。
3.双臂下降到手臂与身体成大约45度角时,挺胸并将身体重心前移到脚掌,之后脚跟可以轻轻提起离开地面。手臂继续下降至两臂与身体的角度大约30度左右,头转向左方眼睛往左后方看,同时手掌和小臂内旋,从手心向前至手心相向,再到手心向后甚至向外(双臂适度撑紧,双掌翘起手背朝上)。之后可以屏气,保持1,2秒钟,10个脚趾抓地。
4.双手放松以小指引领旋转回来,头也从左边转回来。把肩部和手臂和活动几下,回到体侧。
在此老师主贴后,当即有网友提出如下观点:
“五劳七伤往后瞧”各家练法不同,大部分是头转向一方,眼往后看即止;有一个是眼睛从一侧肩膀看向下面的脚后跟,我练习一段时间后感觉这个对身体的疏通更好。另外对于“摇头摆尾去心火”也有不同的练法,有的是头和臀同时顺一个方向摆动;有的是头先摆,然后臀;有的根本不摆,身子画圈,,,这一招我还没感觉出哪个更好。
楼主的回答是:第4式的眼睛看哪里,自己的感觉比较重要。手臂外旋和内旋,对身体的调节是不一样的。练到一定程度,头会自己转过来,然后眼睛似乎定在那里,心里很平静。觉得检验的标准,是能否对五劳七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摇头摆尾去心火” 这一式,我看到不下7,8种不同练法,觉得《八段锦册》里的比较高明。但并不是说其他练法就一定是错的,因为前几式对身体气机已经有了一定的调节,本式至少会受到前一式的影响。也不是说它就是最高明的,因为各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练到高深阶段之后,可以用不同的动作甚至自创动作来调节身体。我在此文里讲的,是对《八段锦册》练法的一个复原,所以尽量按古人的动作和思路来做。如果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加进去,就不合适了。
*未完待续
这里我不得不做一个修改,加一个不相干的题材进来。原因很简单,见下:
所以,现在我不能发帖,甚至不能对新发帖做一个补充帖,只能趁此帖修改窗口未过,通过修改,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桥段,硬加在这里:
我个人目前仍是每日至少一小时的健行,没有一天中断,左右手各带三磅的沙袋。已经比疫情前减重10公斤,23年前在上海时买的一套意大利西装,带来加拿大后上装还能穿,裤子已经穿不下了,前几天参加朋友婚礼,全套都能穿了,还有点显大!
我还是享受“户外健行”,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里,而不是零零碎碎见缝插针。不要听耳机、讲电话。慢跑也好,健行也好,其实最重要的收益是:
你学会了与自己独处。
此篇中,小本略微改动几个字,多数情况是一整句中只改动/增加一二字,以表达清楚。
5. 攒拳努目增力气
解读:从这一式的名称看,应该是先攒拳,后努目。注意是努目而不是怒目。因为练习动功时要心情平静,不应该有怒气。(本注:以下约80字中,小本根据图式,文字略有更改)。
从图中看到,拳师的右脚脚跟略微提起,上半身向左后方有小幅度转动,右肩头向前但右手臂(右手肘)向后;左手肘外翻并略向前但左肩头向后。双拳向内侧收紧两臂拉开。还有,拳师的上半身转向左侧但眼睛睁大而且往右边看。
练法:1. 用握固式握拳(食指和中指压在大拇指上,但不需要握紧)。双腿成马步(可高可低),双拳提起到腰际,双臂自然弯曲,胳膊肘朝向侧后方。左手出拳时拳眼向上(或向左),向前方伸出与肩同高,肩关节伸展开。与此同时,右拳带动右臂向后方移动,右拳向后伸出手心朝后,脚趾抓地,双拳适度握紧一下。稍停。
2. 将伸出去的左拳放松展开,以小指带动其他手指使手掌旋转,手心向上攒拳。攒好之后拳眼向左,再将左拳往回拉,同时将右拳往回撤。
3. 左拳拉回大概70%左右,小臂与大臂成大约90度角时,左脚脚跟适度提起,以前脚掌为轴内旋大约60度,同时上半身向右转动大约15度。
4. 左拳继续带动左臂向后方移动,同时右拳带动右臂向前方移动。两臂移至与上半身平齐时,双拳拳眼转向上并以手腕为轴朝桡骨侧收紧的同时,左肩往前移同时右肩往后移(双肩以脊柱为轴扭转)。吸气,双臂同时向左右两侧拉开,眼睛睁大往左边看,左脚掌用力使脚跟抬起,就象《八段锦册》里该式的样子。将双拳稍微放松后,再收紧拉开同时吸气并眼睛睁大(努目)。重复几次。
5. 双拳和双臂适度放松,上半身和双肩也回到原来位置,左脚以脚掌为轴转回来。双拳松开变掌手心朝上,从腰际向上抬至胸前,再向左右两侧慢一些伸展开至与肩同高,再使手心向下,双臂以肩为轴下落,同时活动几下手臂,身体从马步回到直立。
6. 背后七颠百病消
解读:这一式有两幅图。但是在两幅图中,拳师双脚的位置不同,上半身的姿势也不同。
第1幅图中,拳师的下颏内收,头往上顶,眼神保持平视。双肩略微上提,双臂小幅弯曲,双手比较放松的握住衣服,双脚并拢在一起,脚跟提起的不是很高。另外,拳师右手腕到身体中心线的距离,比左手握到中心线的距离要大一些。
在第2幅图中,拳师的头往上顶,双手的位置上移而且双臂成三角形,使双肩上耸并向脊柱收紧。双脚分开大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脚跟提起的幅度很高。
我认为这2幅图描绘的,是这一式里一先一后的两个动作,而不是两种不同的练习姿势。
练法:1.双脚并拢站立,但不需要贴得很紧。双眼保持平视(可以在墙上贴一块拳头大小的纸片,与眼睛的高度相同)。双臂小幅弯曲,双手握住衣服或握一条毛巾(或握拳但大拇指自然伸开),如同《八段锦册》该式图1的样子。全身放松。
2. 吸气(可以由弱到强),以头带动身体向上升起来,眼睛大致看着墙上的纸片。脚掌脚趾并不需要用很大力气,上升到双脚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的一半或40%,让身体停止在这个高度大约2,3秒钟,眼睛看着墙上的纸片,心里不要想事情。可以把右臂往右边移动大约半寸,再把右脚往右边移开大约一个拳头的距离(这个动作并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3. 把双手往上移动至腰部(保持两手之间的距离不变),吸气的同时双肘向后移动1寸左右同时两个肩胛骨往脊柱收紧,双肩适度向上提起。腹部收缩,胸部往外撑开,如同《八段锦册》该式图2的样子。与此同时身体继续向上升,升至双脚能够达到的最大高度的80%或90%即可(练至纯熟之后可以上升至100%),屏气让身体停在那里大约2,3秒钟或更长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双眼要一直平视墙上的纸片,意念不要移开。)
4.呼气同时意念随之移到下腹部,双肩放松任其下降,身体自然下落(脚跟不需要有意的顿地或颠动)。双手展开双臂向身体两侧伸开,活动几下,然后下落回到体侧。
7. 摇头摆尾去心火
解读:觉得此图式与常见的各家练法都不同。从图中拳师双脚和胯的位置看,重心似乎移动到右边一些,而且右脚是前脚掌着地。拳师的辫子飘起来很高,估计是甩头或者上半身的快速移动造成的。还有眼睛是向左边看。另外,拳师的双肩不是下沉而是上耸。两脚也不是马步标准的八字形。
练法:1.双腿成马步,双手放在大腿上,双肩放松。因为肩部有上耸和下压,双臂以曲伸来配合。双脚也要配合身体,以前脚掌为轴适度内旋或外旋。
在开始做动作之前,要左右摇动几下头、手臂、肩膀、腰和胯,调整好马步的高低,身体重心和两脚的位置。
2.双臂向左右两侧摆起至与肩同高,然后回落。双手掌心向下虎口向前方,放在大腿上(大拇指与其余四指要分开),双手轻轻握住腿,双臂适度弯曲,使双肩能够小幅上耸(为了方便讲述,将身体此时的姿势,设为A)。
3.以头和左肩带动上半身往左边移动,头轻度后仰并往左后方小幅摆动。然后头和上半身借力往右往下做划弧运动,之后再往上往左做划弧运动,最后又返回A,头的运动轨迹形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的大小自己觉得舒适就好。
4. 顺势继续将左肩往后扳动,同时右肩尽量往前,带动上半身向左转动。头往左方转动,身体重心适度往左侧移动。左腿弯曲右腿接近伸直(身体此时的姿势,设为B),稍停。
然后上半身往右移动(最多移回动作2.里面的A处,不要超过),同时左肩适度往前移,左脚掌适度用力推动左腿,使头和上半身小幅转向右边,右腿弯曲,右膝盖适度外旋。
5. 然后上半身和头快速往B处返回蓄力(返回大约1/4或1/5即可,腿不要动),之后即以手臂用力带动右肩往后左肩往前快速扭动,同时臀部适度用力往左边扭动,头往右边甩过去,眼睛往右边看。《八段锦册》该式的图中,画的应该就是这个同时扭肩扭臀甩头的动作。
6. 放松颈部、肩和臂,上半身和腿顺势回到A处,然后开始做右式。
7. 面向正前方,双臂放松,双手手心向上朝左右两侧慢一些伸开与肩同高,再使手心向下,双臂以肩为轴下落。活动几下颈部,肩部和手臂,身体从马步回到直立。
8.双手鞠躬固肾腰
解读:一些网络上流行的八段锦,称呼此式为“双手攀足固肾腰”,而清宫《八段锦册》称之为“双手鞠躬固肾腰”,因为人家此式的练法里,没有以手攀足的动作。
在该式图1中可以看到,拳师的头完全仰起,嘴张开,目视前方。双掌垂直往下按,两腿的膝关节向前有小幅度弯曲。
在图2中拳师的头仍旧仰起,嘴是闭着的,眼睛还是看前方。双肩大幅内收,两手的拇指贴在一起,手指伸直但与地面还有一段距离。我理解这2幅图描绘的,是此式的两个动作,图1的动作在前,图2的在后。
练法:1.双脚并拢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双臂从体侧向前抬起来,手心向下。至双手大概与头同高时,手心向前。双臂继续上升,在升至与身体大约成一条直线时,头向后仰,手腕转动使得手心朝上,掌根微微往上撑,10个脚趾抓地(赤足站在有厚度的毡毯上练功),稍停。
2.把嘴张开,双臂以肩为轴向前下落(手臂保持伸直,双掌一直立着),在达到双臂与肩同高时(头一直保持后仰),双掌适度向前撑,手掌与小臂大约成90度角。然后上半身以胯为轴整体向前弯折(后背尽量保持平直),弯折至双掌手心朝下,然后往下按(不需要接触地面)。双臂与上半身保持大概90度角,头仍旧保持向上仰起。双掌下按1,2秒钟后放松,之后再往下按(体会手背和手腕处的感觉),重复几次。参考《八段锦册》里此式第一幅图的姿势。
3.把颈部放松让头自然下垂,再把双手放松从手心向下变成指尖向下,把嘴闭上,舌贴上颚。两手靠拢把拇指紧贴在一起。手与小臂成一条直线,两肩朝脊椎适度收缩(双臂仍然与上半身成大概90度角)。头适度用力向上仰起, 颈部和脊柱往上撑,同时双臂往下伸。这是两个相反的劲儿:吸气的同时,头、颈和脊骨绷紧往上撑;手和胳膊小幅度用力往下伸,保持1,2秒钟后放松,之后再拉紧,放松,重复几次。
4. 身体放松双手分开,双臂向前抬起,带动身体缓缓起身。双臂以肩为轴向左右两侧张开,活动几下再慢慢下落回到体侧。
收功
两脚并立与肩同宽,目视前方眼神内收。双臂向两侧摆起,与髋同高掌心向后;两臂同时屈肘,两掌向前交叠于小腹前,将意念似有似无的放在下腹部,静立大约半分钟。
下图:民间流传的八段锦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