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商榷】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 夜如何其
具体到人:就是老子!
具体到物:就是老子及其同伴看护的周朝图书典籍。
但是这不等同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后来的道家。
而只能说:诸子百家,皆出于道!又各有补充发展。主干是谁可能有争议,但根本确定。
------------
现代考古,比如三星堆,对传统历史叙事是很大的冲击。
但这些不会否定后来近三千年的文化连续传承的事实。
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
像贩卖黑奴,鸦片,种族灭绝这种事情,对中国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不过感觉中华文明还是太善良了。跟流氓打交道的时候吃亏啊。
老子可以代表内文明。
-----如果浓缩到1,2个字的话.
仁者人也.如果把我们历史文化传统比作一颗参天大树的话,仁就是主干,我们的精神,我们的思想都从这个主干上分支散叶,开花结果.当然也长有点不那么香的花,不那么好吃的果.
自信来自于“修身成神”,神来自于人高于人。
中国人是神的后代,所以坚持神的道路,期待人人都成神,
一神教和多神教的信徒,大多数是神的奴仆乃至造物,所以坚持对神的崇拜,期待人人都成奴隶。
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中国人是外星人的后代,所以坚持用外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而其他人不过是是外星人的实验和观察对象,原来是啥样现在还是啥样。
机器人总是感情用事,都想变成人。人就是机器人的神。宿命论的痕迹非常明显。而且人的概念总是和物质本体捆绑,进而就不可能承认机器是人。就像人不可能是神。
而中国自先秦起,人就是人文概念而不是自然概念,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加上大家同源,比如气生转化,所以大家都是同等的。只要符合人文的话。(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会有器物成精和万物平等,而弥赛亚信仰最多是众生平等。)
从原始神话和宇宙论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统治阶级是神的后裔或者唯一沟通者……看上去天子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问题在于,虽然都叫神,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对应规律、自然或者某种功能可能是相似的,但表现就完全是天差地别。不管是神的行为还是娱神的手段。一神教也许好些,但又有杀子证心之类……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这不只是中华文化,世界文化也是如此
真相真的很简单
都有人想的更深更广。既令人赞叹又令人绝望。
一、
改开三十多年的社会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中国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之后势必面对话语权问题,外来意识形态一直在瓦解中华文明的凝聚力……而这些问题或者现象的本质都是价值观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思想市场和文化产业,还会影响全球利益格局……当旧有的思想不再适应当前发展,就势必要推出一套全新的思想,不管用什么瓶子来装。这是历朝历代飞速发展之后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是补充自身所匮乏的精神实质,一方面是稳定民心、维持继续发展的动力。
实际上早在15年,习在强调王阳明的时候就已经显露了这个端倪。
二、
三皇五帝即便是信史,意义也不在于此。因为三皇五帝是向往秩序的一种表达,为人们的努力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方向。当代的等价物,就是我们从未真正到达过共产主义,却可以想象共产主义实现之后的景象。它们的内在是一致的。也就是个人常说的提供参考。
三、
道统的关键在于:「道统之人也能传递天道,和代表政统的政治权力分庭抗礼」
四、
天道在早期主要是天文地理等自然规律,而老子说非常道,是因为无法用语言规定。不过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出来具体方向——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对历史规律的反思。
如果要讨论「道」意味着什么,话题太大,不易说清。
个人浅见:对于人文,价值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就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道路,也即是「道」。深信自己所相信的价值,努力转化为生命的现实。
周天子以德配天,虽说代替了原本的上帝信仰,但依然没有脱离原本的政治秩序。依据《洪范》之类文献,也很难说商朝并没有发展出「仁政」的具体内涵。
当然这不是说周代没有突破。周以天、德树立正统,替代了原来的近乎神授,显然为后来道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五、
荀子对思孟学派的厌恶是相当明显的,尽管从孟子那里拿来了仁政说。这是因为,荀子的礼制和王制论更多是对社会规范的论证,对社会制度的辩护。而思孟学派的礼是反过来的。是由仁而礼,礼是结果。只有形于内才叫德之行。
社会治理自然首推荀子,但性善作为仁的根本问题,荀不如孟。很简单,既然一切都是积伪,那么怎么确定行为的善恶?怎么能够促成道德行为?甚至福兮祸兮,不存在根本意义上的好坏?这也是现代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的问题。
荀发展到极致,自然也就是「法」了。坚持秩序,应规蹈矩,安分守己。却无法解决人们对规范本身的疑惑。它能够代表人民普遍认同的方向吗?它能够体现出仁义的内在精神吗?
借此讨论一下释家。
释家进入中国有个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由于书厄灾异、官方压制,儒道从事实上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解释生活。尽管可以解释,也能够解释,但于僵化和松散而早已无法提供令(所有)人信服的解释。尤其是战乱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释家因为先天疏离的面相,无君无父、经济独立,对于社会共同体的是致命的,不可能依靠它来真正唤起群众。
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释家可以换成任意一种外来意识形态,只要它提供了传统文化所“匮乏”的解释,同时又在割裂原本统一的社会共同体。
所以规范其实不重要,怎么做,才是重要的。这也是目前努力发明传统的关键所在。
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贵族行政契合本土,地方独立,带来繁荣。郡县制是法令型政治,官吏是皇帝权力的延伸,权力结构单一,安定性强,但法令的准确度比贵族治理差很多,往往不能契合地方特性。
官吏的素质也比贵族差,职业官僚必须拘泥于政令,执行是第一位的,没有创见和灵活性,让法令进一步粗糙化。史书上的昏君往往写成个人生活变态,以掩盖皇帝因法令失误而失天下。
……
汉代儒家董仲舒的分寸,是在皇权的外衣下实现王权,将郡县制官吏变成短期贵族,提高其素质,给他们一个理念,他们一个接一个驻派地方,也就等于是世家了。
这个统一理念要有别于政府法令,官吏有一套理论跟皇帝的法令论争,便争取到了行政的自主权,避免政令失误。这个统一理念就是孔子学说,汉代已出现了普遍的“依经辩法”情况,官吏和平民可以拿儒家经典去论证法令的合理性,最常用的是《论语》和《春秋》。
延续到后代是“理法之争”和“情法之争”,其实是一个意思,变换了词汇概念。“理法”的理指儒家理念,法指行政法令;“情法”的法是行政法令,情是人之常情――还是儒家理念,儒家将人之常情总结为人伦道德,有了理论高度,所以能跟法令辩论。
儒家承接了贵族文化,身份又是平民,没有贵族发展后的军事企图,又能提高官吏素质,减少底层失误率。汉代皇帝让儒家取代贵族,又让儒家改造官吏。但这属于人员编制上的改革,而不是改变皇权结构。 ——《武人琴音》 P150-153
忽略精神实质,仅从行政考虑。虽然论证并不严密,但感觉此说更贴切。
最后一句几乎可以直接代入某个时期。
七、
其实说了这么多,很容易看出来,当年理学(诞生前)所面临的困境,就是我们现在的困境。不管是社会发展、世风日下、还是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几乎如出一辙。这几年重提理学的动机其实非常非常明显。
唯一的区别是,现在要在全球文明之争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单纯自己圈子里解释的通是不够的。
八、
我们也要意识到,即便解决了这些问题,也会有理学式的可能。不管是僵化为教条、空谈理论,还是被权力所利用,压制和扭曲。实际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文化,简单了说,就是生存之道。什么核心啊,底蕴啊,都比较扯
说中华文化实质/核心,和现在国家提什么流行口号其实是一个问题。前两年有和谐社会,现在讲究复兴,前三十年有阶级斗争...都涉及了中华文化的本质。这也就是说,国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不同时期,强调不同,与时俱进才是真理。
说到底,都是人脑子里的东东。没了人,它根本就不是个物理的客观存在。最近上海的葛剑雄好像也说了这个意思,说历史就是人脑子里的共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