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微操故事---从蒋中正到林育容(上) -- 史文恭
本来就掉头发,我记得他还把梅毒传给陈还是谁,陈哭着说怎么把这东西都传给我。
仔都不是他的,建丰出生是1909年春,但是光头1907年就去日本,两年半都没回家,哪来的仔?
还有在米国搞媒体的陆铿也说,他跟郭冠英(前几年在台湾鼓吹我是高贵外省人你们都是下贱台巴子被取消养老金那位)在蒋纬国临终时都亲耳听小蒋说建丰也不是他爹的种。
据说是光头抱养自家大哥的,哪位大哥就不知了。
当然,小蒋是戴季陶的大家都知道了。
12担白银算起来大约1万元,按照金银1:20计算,2担黄金大约1万6000元,加上珠宝,估摸着总共大约3万元,
外国(英国?记性不行)左派评论毛粗俗的文章,只因为毛说了拉屎放屁。
毛泽东打龙岩,漳州找到钱,毛泽民筹建银行,在白区找材料印纸币,老毛一辈子不拿枪不拿钱,可打仗搞经济可是无人能敌。
毛泽民带回陕北的钱后来成为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的资本,1937年10月,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更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时的资产仅有原国家银行西北分行结存的现款32208.88元,1938年3月,原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将所有现金、首饰陆续拨付到边区银行,边区银行的资本金此时也仅达到10万元。
换句话说,从1935年10月到陕北,到近3年后,1938年变身陕甘宁边区银行为止,毛泽民和他的战友一路带来的钱(黄金、银元、首饰)还有10万左右。
所以毛泽民烈士持家的本领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强一些。
白崇禧的始祖叫伯笃鲁丁,阿拉伯人,来自中亚,信奉伊斯兰教。元朝进士,曾在粤西任廉访副使,定居于南京。第2代孙——伯永龄,曾于明朝洪武十三年带兄弟赴粤西任职,后定居桂林。官名伯龄(因明代禁止臣民采用外姓,遂改家族姓“伯”为“白”)
程思远曾任白崇禧秘书。
另外还有二四方面军带过来的,所以这就很难说得清38年的10万资产有多少是一方面军带过来的。。。
民国正规军的军饷大约每人每月10元,非嫡系部队的军饷也没低多少,毕竟市场价摆着,如果当兵为了钱给谁当兵不一样,比如打响卢沟桥的29军成立之初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只有万把人,全军军饷每月5万(注意是每月),竟然就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
跟这些军队比起来,红军那点钱真是叫花子一样,就算是10万块,在军阀那里只够给万把人发两个月工资就得散伙。。。
的推荐信,一飞冲天甚感有惑。
看来身边贴身人才是最重那个砝码。怪不得秘书帮乃中国一特色。
可称之为连接过程出了意外
从源头上算是红四的,在长征四支队伍中算是一支偏师,结果就是这一旅偏师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并做了正确的事情,最后结果被教员纳入红一序列。看来在历史的大潮中比本钱多少更重要的是选择。
下大雨也在岳麓山上跑步来的。
与中正公年纪轻轻就眠花睡柳大大不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两人在三观上的天壤之别。所以老蒋阵营里贪腐成风,而毛临到晚年也要炮轰司令部。
。现在的叙事是遵义后教员就大权在握,上下皆唯马首是瞻,在我看来,不过是在掩饰某些人的错误。
首先他认识到养部队很花钱,还是下面俺提的例子,1931年刚成立之初的29军 -- 当时的目的只是收容冯玉祥的残兵,并不是那个几年后入驻京津过上相对好日子的29军 -- 住在山沟里只有万把人也不打仗,一个月5万的军饷竟然过得极为困难,但当时的5万是啥概念:
这么算下来,29军的军饷竟然占去国库收入的0.3%,按比例计算在今天就是一年几百亿!比起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29军这样的三流部队,中央军和张学良这种地方实力派的军队显然待遇更好,更不要提打起仗来还得买军火,还得给军队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拔费,都是花钱如流水。
所以关键就是要抓住国家的财政大权,建立一个各路财阀(而不是军阀)认可的中央政府。而当时关税收入又占了国家财政收入1/3,更是重中之重。既然海关在洋人手里,所以就得投靠洋人 -- 看起来这套逻辑无懈可击。
跟之前的军阀比起来,比如头脑相对简单的吴秀才佩孚,从京汉铁路那里弄来钱只知道一心练兵武力统一,常公凯申还极为创造性的发明了以钱代兵的方法,直接把敌人的军队用钱砸晕,避免了生灵涂炭,本是一项可以得炸药奖的重大发明,应该进封为凯神才是。
所以不要老说凯申的指挥水平差,在当时军事并不是主要矛盾,军饷才是,如果军事不是主要矛盾,那会不会带兵打仗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嘛。孔祥熙和宋子文贪污也根本不是事儿,这两位的确是理财高手,只要能整来钱,贪污一点又如何。
万万没想到的是,凯申碰上了某位可以开挂的图书管理员,以上的逻辑对共军毫无用处,却把凯申不会打仗的缺点暴露无遗,最后只好千里转进小岛。。。
另外还有可恨的美国人,给了凯申一堆极为花钱的高科技,反而成了累赘,根据郭小鬼回忆,48年长春被围的时候,全国经济已经濒临崩溃,但宝贵的美援硬通货大半花在运输机的油钱上面,只为给长春运给养。很显然要是凯申没有高科技运输机,长春这个累赘早早放弃,或许经济形势反而能好点。。。
细究起来,颇不简单。他看上的也绝不止叶霞翟一个人,更耐人寻味的是跟中共“后三杰”多多少少都有些勾连。
比如熊向晖的姐姐熊友榛(改名前叫熊彚苓)。
严可复曾在在观网发文追溯“后三杰”往事,内中转引中共西安情报站站长王石坚于1946年5月19日致中央电文,称:“胡宗南拟出资保送五人赴美留学,内有502号(陈忠经)、503号(熊向晖)、504号(申健),一面经外交部向美国某大学交涉入学手续,一面令彼等准备功课,参加自费留学考试,意极诚恳。我拟令502号设法拒绝出(去),因我处组织与工作得502号助力甚大,并近年来环境变化与工作方法的转变,已使我处机构与502号结合一起,故彼一旦出国,恐对组织影响太大,并502号近年地位发展已接最高机要层,如为求将来发展而出国实为脱离现实,舍近求远,不知此种措置是否得当。”
又:“503号之姊七年前与胡宗南相爱,胡宗南送她赴美深造,年前胡宗南催伊返国结婚,九月胡宗南至沪迎她相晤后,胡突然变卦促她同别人结婚,现胡令她选择对象结婚后,送彼二人出国。503姊受刺激甚剧,表示愿与最进步者结合,……”,后经王石坚等反复商议,并取得熊友榛和申健的同意,两人最终结合在一起。还有说法是胡宗南直接给二人当了月老。
再如李佩。
台湾2015年出版的《胡宗南先生日记》,记录了两次与李佩在西安会面的时间、地点和活动。
1945年6月12日-18日,共7日:
1945.6.12 初见李佩于下马陵。
1945.6.18 晚九时半,在下马陵接见李佩,同车赴未央宫,颇值纪念。
1946年7月20日-26日,共7日:
1946.7.20 李佩先生同游未央宫,陈忠经随行,自开汽车,颇为畅适;
1946.7.23 八时在东仓门,请李佩先生晚餐,李称你太做作了。
1946.7.24 接见李佩先生于东仓门一号,与陈忠经、徐先麟等,畅谈至十一时半。别时李君而致一箴,长凡十页,申述怀抱一切。
1946.7.25 接见李佩先生于六谷庄三(号),陈、徐两君在座谈论一切。
1946.7.26 李佩先生于本晨飞沪。
陈忠经和李佩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入学北京大学经济系。陈忠经曾担任北大学生会执行委员、学生会主席。李佩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1945-1946年,李佩在重庆担任中国劳动协会理事长朱学范的英文秘书,与龚普生龚澎姐妹和邓颖超过从甚密。1945年她出席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工会联合大会期间,还聆听过邓发的当面教诲。
据李佩的弟弟李佩璋回忆,李佩1946年7月底回到上海后,收到胡宗南长达十多页的信,不知所措,在父亲李保龄的建议下,她未回复。
1946年9月,李佩从上海启程赴美国。1947年2月,李佩到康奈尔大学学习,结识郭永怀,一年后二人结婚。
也许,可能,说不定抗战胜利那段时间土共对胡宗南还真是有些想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