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邓小平究竟改革了什么? -- 响水湾
还是日伪时期。
地主(系浠水闻一多家族)也知道当日伪的保甲长,名声不好,所以对上面派的差,都是强迫自己的雇农去背骂名。我祖上世代耕种闻家的田,不得不背锅。
付出代价估计和这事关系不大,主要是之前的出身。
当然,如果思想一直那样,关注个人不够灵活,也可能北认为是落后自私。
我看他大概也是夸张开玩笑居多了。
哈哈。
这种小老百姓自信自强的,看不上眼啊。
文革头两年还全国混乱很多地方武斗惨案大打出手呢,算一算,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文革初期混乱时期合起来有个六七年的光景绝对称不上“井井有条,其乐融融”,对不?这六七年当然绝占不到前三十年的主体,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哟。这三十年要说是“艰苦奋斗,上下齐心,成绩惊天”,那我绝不反对,要说是“井井有条,其乐融融”,我看那是大有商榷余地。
至于“对于这种超级军屯体制的长期效果却持怀疑态度”?从长期来看69年到79年算是“长期”吧,这十年里全国人民的存款翻一番,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翻一番,进出口贸易总额以美元计增长七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三倍,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七十多,百姓的人均寿命飞速增长,医疗,教育条件大大改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人数近一亿,我怎么瞅这个长期效果也没见差到哪去哦。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
其实就是觉得计划要少点,市场要多点。
邓之前也有市场,70年代农村乡镇每周有赶集,乡里集市也是人山人海,农民有自留地,可以养猪养鸭。那个年代的城市情况,我就不清楚了,我住在乡下。
回忆一下过程,主要几个步骤:解散人民公社,允许搞个体户,工业上的所谓抓大放小,随后就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说起来还是陈云鸟笼经济的思路。那么现在看,大的抓住了没有?银行,能源,交通,重要的矿业,都抓住了,共产党的领导抓住了,这些就是计划这个鸟笼子的依托,我理解为拆了小笼子,只留下大笼子。
你说改了什么,我觉得就是这些了。官方用语是发展市场经济,不是发展自由经济,官方的用语更准确。
对也好错也好,反正现实如此,历史如此,不是哪一个人造的。
借用达雅兄那句描述:
后面几句话,已经被很多回复包括在下的质疑了,不赘述。
但是达雅兄这段描述,略加几个字,既可完整表述毛时代允许做生意,又可表述邓究竟改革了什么:
邓的改革真正改变的,就是重新定义“做生意”,即可以不通过自己劳动----通过他人的劳动----做生意赚自己的钱,不仅不必付出政治代价,而且可以光荣入党进人大入政协。各种政策倾斜、扶持、鼓励个人做生意大,规模无限制,是所谓先富也。
我就不说“剥削”二字了,那太毛原教旨主义了,“通过他人的劳动”好听些。
令尊令堂大人是如此地忠诚优秀,我只能仰视。
我反正是知道有人因为家里做点生意,被定了个“小手工业者”,最后上学什么的不说,谈恋爱都被对方家长嫌弃“出身不好”。
他是我亲舅舅,过继给他大伯当儿子,大伯是小资本家,有一条小船在上海和温州之间跑运输。我舅舅1941年左右在温州出生,六岁开始在上海生活,由于成份的原因高考的时候不允许考大学,只允许考中专。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的成绩够上大学,他自己的儿子也在80年代中期考上复旦大学。另外70年前后他们单位一部分人要内迁江西,我舅妈积极向上也申请,结果因为我舅舅的成份原因没有被批准,这也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仔细想想是这个道理,要是完全所谓“公平”估计共和国早就变天了
也说明即使在毛时代,同样的政策在全国各地被执行的尺度不一。所以,也不宜把中央政策在每一地不同尺度的执行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一锅都算到毛主席头上;对习总的背锅问题同理。
不过兄台那段话,多少有点揣着明白捣浆糊之嫌。依兄之敏锐,难道当真写不出毛邓时代对“做生意”政策的本质不同?
达雅兄雅量,否则我也不敢与兄开这个玩笑。当然,希望兄原谅我越俎代庖之过!
各地大员对待政策的理解包括接受态度,也不统一。
他也知道,我与他,都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互怼的机会的
据说就像HK的殖民地官员,每天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死盯着传真机,等待来自上级的指示然后才准备当天的工作内容。回归后那些官员看不起中国官员,自视甚高,然而二十年当家作主之后,才发现没有传真机的指示,什么事也不会做。
直到现在所有事情也要待中央出面,事情才能稍微有进展。
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