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有关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一家之言 -- 真历啊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近年来一个有趣的话题,被称作了共的战略反攻,然而在毛主席的著作里,以前是很少涉及大别山进军问题的。
实际上这是某些领导基于二战后的不现实设想,从而导致的一个战略失误的后果,而不是计划目标。
这个目标就是国共共治,当然这里面毫无疑问的参考了斯大林的国家战略总思路,即中红和国民党建立联合政府,进而取得国家领导权,和平崛起。
然而这是一个奢望,对于蒋介石、美国,甚至对于毛主席,这是一个妄想,苏联那时的确在战略收缩,这个也是事实,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
所以,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不稳定的,但是当时谈判确实提出了一种有利于国民党的状态,于是,红军大部分进军东北,晋冀鲁豫等削减兵力,准备和平,包括李先念的中原。
在这种战略基础下,晋冀鲁豫军队和人民无地可去,陕西不仅人少,根本无法供给晋冀鲁豫,所以只有南走,当然,这应该是毛也参与了军事建议。
东北林彪逐渐失败,在这里可能有一个东北构想,类似内蒙古,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也失败了,从而导致了林彪的后退哈尔滨。
山东也遭到了冲击,同时,由于需要保护晋冀鲁豫军队,粟裕在南麻打了失败的战役,但是战术基本还算可以的,也就是说失败可以理解,因为为晋冀鲁豫擦屁股不是一个容易的活。
也正因为于此,粟裕的战争能力被大家认可,陈毅死保晋冀鲁豫的做法受到了曾山邓子恢谭震林等的质疑,先回了中央,后去了晋冀鲁豫,东南野战军计划没有实现。
粟裕开始在江北经营相关战役,从豫东战役开始,在辽沈的战略反攻态势下冲击中原的国民党军,进一步济南战役,形成了良好的战争态势,同时,还请走了许世友等。
可以集中精力打淮海战役,由于毛主席的精确把握,小淮海的单纯消灭敌人变成了大淮海,从地区上形成了对国军的消灭的有利态势。
在这里,毛主席的及时洞察全国的战略态势和精妙计算是产生作用的了不起的关键核心因素。也是真正的创造了天王山,从此解放军从生理走向胜利。
南走的晋冀鲁豫重子很快成了活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是大别山的真正的意义。
是和平谈判战略顺利的转向武装夺取中国领导权的关键性变化导致了核心成果对我有利!
一家之言,献给大家。
苏联的所有示弱、收缩都是为了三战,包括抗美援朝,精彩的变化是中国带来的决定性转变。
由此苏联稳定了东欧,进而大刀阔斧的社会主义化。这是一次精彩的以弱博强的国际大战略,通过精彩的政治运作,导致美军的大部分军队陷在欧洲,从而使得抗美援朝取得决定性胜利和良好的战略态势。
所以彭老总才能高喊,外国人凭几艘军舰,架着几门大炮就可以搞中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下了决定,江北开战,陈毅去晋冀鲁豫。
同时还进行了裁军,削减战争准备。
本来,毛主席的意图是利用良好的态势在晋冀鲁豫解放区进行几场较大战役的,但是晋冀鲁豫方面由于仓促就出现了轻度的崩盘。
由此进入了解放战争战争的长征状态。
与此类似还有个王震的南下支队。
所以粟裕对于这种是有一些不同看法的。
也正因为于此,粟裕的战争能力被大家认可,陈毅死保晋冀鲁豫的做法受到了曾山邓子恢谭震林等的质疑,先回了中央,后去了晋冀鲁豫,东南野战军计划没有实现。
粟裕开始在江北经营相关战役,从豫东战役开始,在辽沈的战略反攻态势下冲击中原的国民党军,进一步济南战役,形成了良好的战争态势,同时,还请走了许世友等。”
别哪壶不开提哪壶,嫌西米屡战屡败知道的的太少?
从富庶苏北转进山东是胜是败?
南麻临朐惨败“战术基本还算可以”?
“粟裕的战争能力被大家认可”,被踢到晋冀鲁豫当小弟,认可他当什么?
豫东战役共军伤员被俘虏好几千
济南战役前粟裕部“团以下保命思想严重”
支持陈毅。
粟裕是苏中七捷,然而不得不北上。
原因还是之前的战略保守,出让江南。
之后主要是陈毅控制领导权,不善于战争,就是陈毅逐渐失去军权的过程。
西米在苏北不走等着被包饺子?所谓“七捷”何新论证很有意思
陈毅不行时也是军区司令
粟某不行直接到冀鲁豫当小弟去了,其实豫皖苏司令挺般配他水平
在今天的地图上看不出来为啥晋冀鲁豫能连到一块,是因为老蒋SB的花园口决口,当时黄河过了郑州就拐弯南下淮河,现在的黄河是干涸的,因为地上河的缘故,干的黄河就是道土岭而已,镇河之宝骑兵团里就有在黄河故道里种地的故事,因为没有黄河天堑,所以晋冀鲁豫才能连到一片,根据地从太行山一直到徐州。
抗战胜利后老蒋搞黄河回归故道,这招占据了道德高地,总不能让黄泛区群众一直在水里泡着吧,土共不好反对。这么一来,晋冀鲁豫被一分为二,今天黄河以南的老区因为离重兵猥集的徐州太近,全都丢了。
47年老蒋全力进攻山东和陕北,中间的中原空虚,所以很明显中原野战军要从中间跨过黄河打出来,但黄河以南回旋余地不大,国军可以以徐州为中心,利用陇海线和津浦线快速调兵,对中原野战军的威胁太大。中原野战军在黄淮之间短期可以打几个胜仗,长期来看根本立不住脚,要么重新回到黄河以北,只是战术上打几个胜仗却无法改善战略态势,要么跨过黄泛区远离根据地到国军更薄弱的华中去,毛作为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军事天才,肯定不能容忍前一个选项。。。
但南下并不是只有刘邓从鲁西走的那一条路,还有一条路就是从豫西南下,陈赓走的那条路。从鲁西走,要过黄泛区,重武器都过不去,但出击鲁西可以吸引国军在山东的重兵回援,减轻山东压力。从豫西走,自然可以吸引陕北兵力回援,减轻陕北压力。中原野战军主力从鲁西走,显然就是更重视山东,哪怕毛自己在陕北被撵得到处钻山沟,可见这个决策的伟大之处。。。
一开始是全面进攻,后来才是你说的重点进攻,时间点差了一些。
淮海换了几位领导,你看不到吗?
搞军事要有能力的,失败了就是很大的风险,即便是林彪也有一败。
陕北张宗逊,毛主席手把手,还是打不好。领会能力不够的。
息息相关。
当然也是大战略问题,未必毛说了那话就是毛的本意。
这点历史已经证明,毛的战略,以农村为主,建立根据地,等,是明显的。
那时晋冀鲁豫仍是连续的一片,刘邓主力可以直出陇海线,威胁徐州,一直到47年1月刘邓大军还南下鲁西南进行了巨金鱼战役,就在徐州以北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换句话说国军根本威胁不到晋冀鲁豫的核心根据地,晋冀鲁豫是几大根据地里最安全的一个,其他根据地的首府延安张家口临沂都丢过,而晋冀鲁豫的首府邯郸解放日期是45年10月。
但晋冀鲁豫的一大问题是黄河故道横贯其中,于是国军加紧在花园口堵决口,终于在47年3月实现黄河归故,这样就把晋冀鲁豫南边砍下一半,同时国军开始在陕北和山东重点进攻,以为有了黄河就可以挡住刘邓大军。。。
47年3月相继进行了豫北战役和晋南战役,都是按着国军在打,而同期各大根据地都在被锤状态。那么该如何利用这只生力军,是只在晋冀鲁豫根据地周围小打小闹还是添油增援别的根据地,还是作为一直战略力量打出去。。。
所以还没有敢打大仗。
这个现实我是认可的,尤其是徐州还是中原的重兵集团,这是事实。
然而,这些都不应该是南逃的理由,我说的毛主席的预想是要在那里进行一些类似哪怕粟裕失败的战役。
都没有,被刘邓断然拒绝,一路南窜。这个工作是粟裕完成的,而不是刘邓解救粟裕,这是可笑的。是粟裕打后面追击军队拖延追击刘邓军的国军的速度。
既然打不了仗,北方又无处可去,所以毛主席支持了选择大别山,实际上,这个战略决策也是因为刘邓、周(中央)觉得是大别山老革命地区,相对风险少,好开展工作导致的。本身又是老红四嘛。
谁想到虽然是四方面军回来,但是老百姓被蒋介石斩草除根杀了一批,桂系又搞了堡垒政策,实际上的老根据地确实相当恶劣了。
这些不利的客观条件也是属实的,只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打仗总是失败,这就换不来人心了。实际上刘邓没有达到高敬亭的战略水平。
邓最喜欢说按照中央的指示打,实际上怎么打,他知道个屁。其实就是大呼隆。这时候刘邓之间就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官文还到处宣扬刘邓一家,也是恶心。
抛弃重武器,我也是认可的,没办法,只好轻装,虽然有些狼狈,但是也是尚可了,实际上,南逃期间损失是不大的,因为速度确实快,兵贵神速,再加上粟裕进行了袭扰。包括东南野构想。
进了大别山损失才增大的,非常可惜了。
说就是战略进攻是为周邓填光彩呀。
南逃的结果大别山多艰难啊,毛主席能说啥呢,只能说付出了牺牲达到了目标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