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汪曾祺小识 -- 燕人
找到下面这篇帖子,算是背景吧:
[原创]西南联大学生从军一波三折,助推成就“十万青年十万兵”
这场会面如何写的汉水能否贴上来我看看呢,宗璞的小说我只看过三生石,很早的事了---不愧是哲学家的女儿。我很久不看小说了,她的野葫芦引几部我知道写完了,没看过。她关于父亲的文章我经常看。
我猜宗璞和汪曾祺如果有什么芥蒂的话,大概和冯友兰在文革的境遇有关,宗璞是有点颇以为。。。怎么说呢:耻?憾?。她对冯友兰文革中批孔,出任文革小组顾问的事情的舆论一直看的很重,不管是国内还是港澳台的学者都骂冯友兰没骨气。她丈夫蔡仲德主编冯友兰的全集,年谱把冯的那阶段称作丢失自我的阶段。
这首诗应该是讽刺她的这种心事的。
这首诗我还记得,送给宗璞看来像是汪曾祺对冯友兰的讽刺和自夸。
忘了汪曾祺如何写的了,哪天翻翻看看。
反正意思是他喜欢水,不喜欢山
先引用吧,弗之对应冯友兰。
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 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冯友兰在文革期间写那些诗,的确有媚江的感觉,学界笑传八十年代,他出访夏威夷买了个大冰箱,装满美国食品回来,说他饿怕了。
我觉得也有为他正名之意。那个笑话我记得是说他48年访美回国的,学术界骂他没骨气更多是指他学术上的,从尊孔到批孔大反转。
看不出你所引用这段是挖苦冯友兰的意思。
中共认为西南联大学生从军是政治不正确的。
我知道建国后曾经从军的联大毕业生为此检讨过。
对于汪曾祺先生,我熟悉的很,不过又学到不少东西。
站在文革的立场上,首先,楼主引用的汪曾祺这句话就是错的: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因为这句话的前提是文革是个整人的政治时期。而楼主紧接着的叙述更加明确地表达了这一点:
“这是作者人格的自许。经历文革之后,有几个这末问心无愧的人。”
其实,上下五千年,凡是读过一些中国历史故事的都知道,“整人”就是整个统治阶级历史的主脉,整人不仅是官方的主要动作,也是家庭的主要特色;不仅是无血缘人群的重要交流方式,也是血亲人群的重要交流特点。究其原因有二:一为利益,二为娱乐。
文革作为毛时代一个具有鲜明革命性特征的重要历史时期,存在不存在整人现象呢?当然存在。作为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社会特点,如果有人想要在某个较短的历史时期杜绝,那是痴人说梦。既然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社会特点,那很明显,“整人”不是文革独有现象,更不可能是文革的“原创”。
比如今天流行着的办公室政治就是传统性整人历史的凝聚点,而文革时代的“整人”现象为什么会形成文人汗牛充栋的控诉塔?而且仅仅是他人整自己,而不是自己整他人?客观原因在于文革是个群众性运动,整人者浑水摸鱼都是文革时期就有定性的;主观原因是缺乏自省的复辟政权,其执政立场颠倒加深了文人不满感受的回顾性体验,鼓励甚至怂恿了文人对人不对己的自私性作为。
如果能够远离政治,文人的自娱未尝不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风景。但是,如果潜藏着对正确历史的歪曲褒贬,那么,这种理中客的自娱往往要比战场上的敌人危害性要深一万倍。
如果他‘’整‘’了,他那句诗是谎言。
如果他没有,那我的评述也没有错。经历文革之后,不知道有几个人能够问心无愧说‘’我没有整人‘’。
你写了一大段,是不是想说文革期间或者整个到今天的中国历史上,‘’整人‘’或者‘’被整‘’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你所言当代社会办公室政治也有‘’整人‘’。首先你不能把这种事情与文革期间的事情当做一种。其次这更与汪曾祺和我的文字无关了。你这样慧眼者大声疾呼就好,不需要反过来说汪曾祺吧。
我没有找到他如何评论闻一多被暗杀的事情。
我就没有一点点怀疑的意思。
我的意思很简单,不要有的没的总是拿文革做点心。
文革是对社会心理的革命,有没有整人现象,不应该成为口头禅。
如果对文革不满,反对文革,尽可以在政治上口诛笔伐,甚至有能力就把主席像摘下来,但是不要搞这些下动作抹黑。
可以说你有洁癖吗?
文革是汪曾祺人生的重要部分。不提能行嘛。
汪曾祺先生的政治观点我了解的不多。
我知道的比较多的是他的生平,文学作品,很多很八卦。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对人影响非常大。
汪曾祺 vs 老舍
冰心 vs 丁玲
这是我最喜欢对比的两对作家,但是两位女士的作品我不太喜欢。
两位男作家都是我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