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重温“美国发对美国”一书 -- GWA

共:💬63 🌺49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中央
家园 关注一下 李毅 吧

根据我的观察就李毅还能说点让人听得能懂的真话,可惜这老哥因为只说真话,不会讨好各种势力没人关注,只好经常自吹自擂自己表扬一下自己,但他是真的不错。以前还有个李克峰也不怎么见到了。

中央
家园 我也认为金政委比较水,还有一个水的是张维为。。。。。

温铁军和陈平都是老派里水平比较高的,不过陈平比较话痨还有些托大,与温比,对国内现状有些隔膜。

翟东升和沈逸都不错,翟比沈要强一些,沈这个个文科生,热情有余而条理稍弱,同一代里的还有范永鹏水平也不错

家园 美国是避不开的啊

十九大开完后《政治的人生》洛阳纸贵,旧书价格被爆炒。大概因为领导人退休后出书谈天说地的有,登上政坛高位前出版著作的也有,但经过严格审核平平淡淡又或过于学术缺乏乐趣。而爱好八卦是人类天性,名人八卦大家就更爱看了……

书里描述的是1988年8月之后的半年,完稿于1989年4月。距本书三十余年,美国有两个容易被观察到的大变化

1平等与自由的冲突转化

书中引入了美国政治学界的基本读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虽然出版于久远的1835、1840年,但依然被美国人广泛认可为经典。托克维尔在美国游历完后,提出一个重要论点: 最重要的事实是全面的条件平等(equality of copditions)。然而作者谈到“自由和平等这两个西方主要核心价值观并非并行不悖。” 中国读者很容易想到托克维尔时期黑人奴隶有条件平等吗?

“其实在美国人的内心中, 大部分倾向于自由。论平等, 是在自由受到限制的时候。一旦这种约束被消除了,自由的价值或者期望值往往大于平等。

……

其实, 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人看自由重于平等,有时候追求自由的话动以追求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等目的达到之后,保存下来的往往是自由。不能说有的人不向往平等,但他们只守往政洽平等,如果再往前走,就难以接受。”

而条件平等和结果平等,政治平等和经济平等之间也充斥矛盾。

“福利政策必须要抽取较高的税,以支持政府预算。抽高税,在任何地方都不会使人兴高采烈, 心悦诚服。美国人向往平等,但如今平等与高税收联系起来,他们就望而止步了。如果仍有人强烈主张这种平等,大部分人就会转向强调自由, 认为这类平等是侵犯自由。自由成为主流,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其实也反应了社会不同集合之间的利益冲突, 反应了一种分化。”

当时美国社会整体对经济平等的结果是接受的,但特朗普的出现代表为数不少群体的不满已经按压不住。这里就不附美国80年代以来的财富集聚度等数据了,网上很容易搜到。你的自由比我的自由更大/你要的平等建立在我的不平等之上……端起碗来吃肉不说话,让大家放下筷子就只能骂娘了。

2 两党剧烈极化

“两党都没有系统的理论,两党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不过两党之中也是各派观点都有,有左派右派之分, 也有中间派等。在两党的成员之中,什么观念都可以听到。由两党提名当选的参议员或众议员也可以自由决定做什么事,甚至可以反对本党的提案。”

"因此, 选举形成一种很奇怪的逻辑: 究竟是政党选择选

民, 还是选民选择政党。在许多情况下, 大概是政党选择选民。结果是,政党并无统一的纲领,党员也可朝三暮四,选民也可今左明右。这就是选举的力量。”

据统计从80年代起议员跨党派合作大幅衰减,10年共和党内茶党造反后,美国政治的极化现象进入主流视界。川大统领异军突起让全世界越来越注意到这个现象,开始讨论中间选民定理是否失效。

政治平衡的效应,当一派变得激进,对立的一派也会激进。因为只有更激进才能更凸显自己保卫了支持者的立场,而缓和协调就成了阵营内政敌攻击自己的突破口。这样两党之间的分歧就越来越大。而两党走向激进的原因,又和上条所说的大背景相连。

书名有双重含义,一是用现实中的美国反对某些人理想中的美国,箭头指向80年代思想倾向“丑陋的中国人”。大环境如此,作者所在高校环境可想而知。

“纽约的唐人街,觉得风格颇为熟悉。比起其他地方似乎显得稍微脏乱一些。据说唐人街是一块复杂的地区,中国人特有的现象在这里都有。令人想起柏杨的“丑陋的中图人”。

“在一位朋友家作客吃饺子。在美国这算一种高级“享受”。到了美国之后, 处于“汉堡包热狗炸土豆”的重重包围之中, 人们才会感到, 吃饺子和榨菜之类属于一种高级享受。 不少中国人来美国许多年,还是不习惯吃西餐。 这大概也算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吧。

人们现在常用“河殇派”来形容当时的这群人。《河殇》播出后,魔都《文汇电影时报》组织笔谈,恰好作者也有被邀请,这里附上原文给大家参考。

《河殇》所贡献的悖论

《河殇》以生动的画面向观众展开了深层的思考。这种合视觉形象与理论剖析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的确是一种创造,可以称之为 “视觉论文”。 《河殇》凝结了编导者们对中华民族沧海桑田之变迁的沉思,同时也汇集了百年来先躯者们的梦幻和叹息。它的魅力在于其艺术上的追求与理论上的探索的内在逻辑的合拍,也在于艺术家与理论家真正分享了各自的悲喜忧愁。

《河殇》向观众展开了浓烈的历史画卷,同时也展开了广阔的世界视野。我总觉得,它的贡献不在于使人们理解了“黄色文化”与“蓝色文化”的差异,也不在于使人们痛感文化的牵制和民族的中衰,也不在于使人们体验到世代的痛苦和新一代的懂憬,而在于它所贡献的悖论。 《河殇》的基本精神向观众揭示,以黄河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内河文化、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地 ,北有难以逾越的蒙古戈壁,西有万里黄沙,西南有青藏高原,东临太平洋,所以产生一种隔绝的机制,使中华文化在农业社会的弥散状态下走向分散,走向封闭、走向超稳态。这里实质上是一种地缘主义的解释,从《河殇》的名称来说,也是一种“水缘主义”的解释。这一层揭示告诉人们,这种文化形态是必然的的,不可抗拒的, 否则这一层解释便不能成立。另一方面,人们又在叹息中华民族为何两千年来没有超越这种文化模式,有过的汉唐盛世和四大发明表明可以超越,《河殇》本身便是超越传统文化的宣言。这就是说“水缘主义“是可以超越的。那么前一层解释的必然性是否存在昵? 是否还是不可抗拒的呢? 这便是悖论,两者都存在,两者相互否定,这种客观与主观、客体与主体、地缘和人缘、水缘与血缘之间的悖论,贯穿整个《河殇》。历史没有解决这个悖论, 《河殇》的目的也不在于解决这个悖论。在编导者的内心世界,这个悖论的出没是明显而有力的,在《河殇》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实际上潜意识地反映了制作者们内心中更为深层的思考和忧虑。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历史和未来之间,在沉淀和升华之间《河殇》都选择了后者。这几层关系都是上述悖论的不同表现形态。说《河殇》贡献了这个悖论,在于它使悖论更突出、更鲜明、更激化,把它贡献到更多的人面前,让更多的人知道悖论的存在,这是解开悖论的第一条件。也许人们不能摆脱这个悖论,但人们不能不知道它。

第二重含义是美国内部充满矛盾和悖论,从辩证统一的角度看“有肯定性力量的地方就会有否定性的力量。” 可以理解为作者想表达他眼里“现实中的美国”。

本书最后一页呼应了这重含义

“美国今天遇到了来自日本的挑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体制,文化和价值反对美国本身。二次大战后,美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社会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然而,时隔三四十年后,美国的地位就受到了严峻和有力的挑战。可以说,日本只是第一个向美国挑战的民族。在下个世纪里,必然会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国提出挑战。那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当然, 仅就日本和美国而言,日本在资源、领土上不可能超越美国。问题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相乎因素和力量如果继续这样运动下去, 不仅会使其优势发挥不出来, 而且会构成不可阻挡的危机的潜流。”

日本的挑战故事在上个世纪归于沉寂,中国的挑战故事“下个世纪”逐渐升温。对美国具象情况的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琳琅满目,想要看什么方面都任君挑选。这本老书既不反应当下美国情况又不着力思辨分析和理论引证,它对读者的价值恐怕就在于展示一种可供学习参考的态度。即对一个外国(或其他人事物)如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切实实践中认识“世界”,去反对自己臆想的“世界”,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

把一个社会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加以研究,就不能用玫瑰色来涂抹自己的对象,当然也不能用煤灰色来涂抹它。而应当客观地辩别这个社会的利弊所在。总体说来,学者对既存的事物都应持批判的态度,这是推进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对美国,我是持这种批判态度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机制,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均是这个社会历史一社会一文化条件的产物,只有在这个环境中它们才存在,不能简单地将它们套用到其他社会中去。在这方面,不同国家之间不可能简单模仿。

通宝推:梓童,瀚海黄沙,别看我矮,普鲁托,胖儿们的爹,方平,笑看风雨,陈王奋起,宏寺,燕人,
家园 翟沈范

好像都是76年生,还有叶海林也是。我个人最喜欢听叶海林。

说起来,好几年前,叶海林关于对印关系就说得很清楚了,不知道中央为啥还是非要割肉饲虎,非得吃很大的亏,才能转变路线。

中国的幸运是习上台,要是还是东南小商贩子弟当家,绝对输得一败涂地。

家园 当下

割巴弃夫发话了,米国已经走向分裂,解体之路。

当今地球上,他是最有资格说这个话的吧。

家园 我就挺喜欢陈平

陈平在大的视角角度,很有点意思。但是具体到事例,就不行了,感觉是不沾地气那种。但是方向是对的

温铁军就是体制内那种感觉,自己懂,也知道会怎么操作,说话只说一半,但是方向不大对头。毕竟经济要发展肯定是城市化,要打仗备战备荒就是乡村,但如果是备战备荒的乡村,肯定不会是他说的那种样子

沈逸像是学痞,翟东升我只听了他一个视频,有点新潮,不敢评论

家园 我非常佩服

我自己当时就是看了这本书,受到很大的启发,从此与“河殇派”一刀两断。

我自己出国三十年后,重温这本书,仍觉震撼。

我也在高校当过访问学者,也打过苦工,后来回归专业,再转专业,直到在工业界的管理位置上退休。

但是我很惊奇:

一个人之力,半年考察,就把涉及这么多领域的现实问题,看得这么清楚,并从理论上说明白,还能推测将来的走势。太牛了!

通宝推:别看我矮,笑看风雨,
家园 马前卒下过西河?
家园 看来你的河龄不够长啊。
家园 美国人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封建特权而不是个人自由。

这种“自由”追求的是用一些条条框框把人群割裂开来,然后让某些活跃分子充当某个群体的代言人,然后这些活跃分子就开始为了巩固个人地位而在小群体和大众之间搅和是非,以强化小群体内部认同从而进一步割裂大众。久而久之,这些活跃分子也就成了政治贵族,小群体也就成了他们的食邑。国家也就成了这些政治贵族的共和国,社会的民主精神消退,政权堕落成九品中正制。

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明明是保护每个人生命安全的大事,川粉们非要打着自由的旗号拒绝戴口罩,很多耶教神棍则要求信徒顶着疫情来聚会。为什么如此呢?因为领头闹事的要确保小团体对自己的服从。而对神职人员来说,信众来不来不仅代表他的威望够不够,还直接关乎他的收入水平。所以这里所谓抵制“政府暴政”的“自由”其实只是为了证明这些小封建主对自己地盘的控制力。为此,他们实际上是在剥夺个人的自由。

另一个例子,就是美国人为什么那么爱支持达赖秃驴,还把这个老奴隶主奉为自由的化身?除了拆本朝的台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他们确实认同达赖。美国自身就源于一群奴隶主建立的匪帮共和国,他们认同的自由就是指达赖这样的奴隶主的自由。他们希望达赖实践的就是利用封建的手段把西藏和中华民族割裂开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自治领或者神权国家。他们自己爱的就是这种东西。至于广大西藏各族人民的自由,他们根本不放在心上。而且实际上,真正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对美国的体制来说是一种威胁。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本身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实现普通公民的个人利益。看看现状吧,美国没有统一的义务教育体系,联邦也没有能力建立这样的体系。众多的政客和教育界人士还为这种分散体系辩护。美国也没有普及全民的社保,在这个以人权为旗帜的国家里,证明人民对医保的需求本身变成了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为什么美国人总是拒绝这些在其他国家是常识的体制呢?原因就在于建立这样一套体制要动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封建主的采邑,这些人于是就打着祖宗遗训的旗号跳出来反对,而他们的那些祖宗本身就是一群蓄奴拥有坞堡的豪强地主。

事到如今,在积弊两百年美国,每移动一张桌子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更别说要改革了。2008年奥巴马打着change,hope的旗号上台,我当时就觉得这是失败Flag。现在看来,美国需要的到底是列宁啊。

通宝推:潜望镜,别看我矮,
家园 自己的一些感受

已经跟着复旦大学的沈逸后面,看他的观网更新不少日子了。

感谢西河的老友的引介,让我对中国最新一代的学者们有了认识和理解,让自己对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崛起充满了信心。

我感到:原“美国反对美国”的作者已经有了继承者。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了,更包括这些人的学生和受到他们影响的几代人。。。。。

中国在”制度优越”的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完全地打开了新局面,从对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正确认识,开始了新长征。。。。。。

这是具有非常关键和历史意义的事件,是中国人民数十年的拼搏换来的胜利。

记得自己与河友“神仙驴”过去曾经讨论过中国的未来,我提出:

有过”上山下乡”或者进工厂下基层的亲身经历的,文革后恢复高考(包括工农兵学员)的“新三届”,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和中坚力量。

他们对中国的真实国情,和对西方国家的真实现状,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有坚强的决心和勇气,更有艰韧的意志。他们的背后,则是中国的老百姓,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族类(包括56个民族的大家庭)。

站在世界的前列,建立全球命运共同体,不是触不可及的。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将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而被接受和确认。

三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这是我重温1991年出版的“美国反对美国”一书的感触。

潇潇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通宝推:笑看风雨,
家园 每个用户名的河龄看不到吗?刚注册时,我发的帖子都标了新兵
家园 恭喜自己第一次得囧啊

不过还是要说,即便这波人大部分自己从洋媚外,出去后跪着不起来,出不去的还要拼命送自己的子女出去,也还是这波人。反倒是特别年纪大的和一些小年轻出去后对国外感觉寥寥。

家园 而且ID就叫马前卒...
家园 邓主张党政分开,这后面是有原因的。

我党从1921年建党后,在领导体制上,有过两次重大变革:1、建党时,我党的体制是总书记制,总书记只有召集权,没有决定权。2、但是,因为革命战争的需要,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太祖取得了党的实际控制权,成为了实际控制人,也就是现在的“核心”。核心有最后的拍板权。1945年七大,我党的体制改为主席制,主席制实际上就是首长负责制,主席对人事外的重大事情有直接拍板权,可以一票否决,也可以一锤定音。这是第一次领导体制上的变革。3、党的主席制一直持续到1982年。1982年召开的12大,重新确立了总书记制。这是领导体制的第二次变革。同时,重新搞出了一个“核心”,即党的实际控制人,总书记只是法人代表罢了。对于这个核心(实际控制人),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来访时,赵紫阳在与其会谈时,把这个情况批露出去了。这是赵的一大罪状!

1989年6月风波后,386接任总书记,286当着党的中央委员的面,亲口说:毛是第一代核心,我算是第二代核心,江是第三代核心。大家一定以为江从此当上了核心,但江是何等聪明之人,会后马上找到邓,坚决不同意担任党的核心,286依然是党的核心(实际控制人)。

1992年286南巡,公开讲“谁不改革谁下台”,一个无职无官的老党员,为什么敢有这么大的口气?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原因很简单,他是以党的核心的身份在发话,中央的人都知道这个身份,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罢了。

===================

为什么要搞党政分开?因为粉碎四人帮后,华英明当上党的主席,然后叶、邓、陈、李等联手把华搞下去了,然后几个大佬瓜分权力,谁都不想让别人当上党的主席,大权独揽。于是就重新设立总书记,并且找了一个阿斗型的乱邦来当总书记,因为几个大佬都觉得这个家伙比较蠢,抓不了权。这个乱邦是叶推荐的,因此1986年叶一死,他就下台了。

后来,邓陈联手,邓担任了核心,同时逼退了叶,条件是叶推荐的胡当总书记。党政分开,是与总书记制相配套的,为的就是不想出现一个毛泽东式的强人。因为邓年纪太大,又不设党的主席,因此搞党政分开,便于其操控政局。

386时代,江是核心+总书记,实际上相当于党的主席。486从来没有当过核心,背后的核心依然是386。但386当政时,受到的掣肘比较多,只能延续党政分开的提法,486弱势人物,更不可能提党管一切的口号。

586是386推出的人选,有了386作靠山,习一上台就大刀阔斧反腐败,从此掌握了权力,然后在18届6中全会上拿到了“核心”头衔,然后就大张旗鼓地提出党管一切了。

19大后,修改宪法,586可以连任国家主席,是与“7上8下”的政治规矩没有破有密切关系的。由于“7上8下”的规矩没破,20大后,习就不能继续当总书记,如果没有国家主席的头衔,就不方便公开亮相,因此必须修改宪法,取消国家主席的任期限制。

20大,不出意外,按照隔代指定,轮流坐庄的规矩,党的总书记应该是486推荐人选,春花的可能性极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