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也说“惟楚有材” -- 用心荐华
按照这个逻辑,海边的燕人、齐人,长江下游的吴人、越人也应该具有“平均智商比较高的生理基础”。这一点上,楚人并不得天独厚。
智力水平高固然和营养好有关,但好营养不仅仅是多吃碘。上海和江浙正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至少是之一)。这片儿的孩子智商测试分值高,以其说是因为他们吃的碘多,不如说是他们受的教育好。同样靠海吃海的辽宁、河北、山东,还有福建、两广,为什么测试水平没有这么高?
另外,上海、江苏和浙江算不上“楚国的势力范围”吧?
不知第四是哪一家?
实验文革前是第一,文革后开始输华师一,后来都不如二中和外国语学校了。
刘邦在的淮上之地都是楚国的,你可以想象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国土辽阔。
古代的海里捕鱼技术不成熟,海产品吃得并不多,因此早期的日韩人智商都不高。
因此早期的沼泽地带非常重要。江苏有八百里太湖和江淮之间几百公里宽的湿地,5000年来肯定最容易滋养易于捕捉的顶级肉食动物,比如著名的鸭子和鹅。
说到教育,中国人无论在哪里,都重视教育,不独于江苏浙江上海。
游牧民族比农耕民族聪明,因为游牧民族吃的肉多。
渔猎民族比游牧民族聪明,因为渔猎可以吃到更多鱼虾及食肉动物。
我大汉民族真是逆天之族,活活
我读中小学的八九十年代,汉口、汉阳、红钢城的不说了,各有各的牛中学。武昌这边的说法好像是华师一、实验中学、武汉中学,接下来是文华中学还是14中,记不得了。
外国语学校大概是80年代后期开始一鸣惊人的。当年我一个表妹,华师一考了第二,外国语考了第六,去了后者。主要是那时候的风气,保送的机会也多。后来是北大、人大、北外三选一,去了北外。
与后面的拉开一个档位。
我中考那一年,640的满分,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华师一分数线是591,实验是590。我那个年级600分以上的大约十几个,基本上都去了这两所学校,除了我一个人被老师留在原来学校。
当然,武汉市其他区的中学好的也不少,二中、六中、武钢三中等等。这还不算后来县改区的各县高中。
不过那个年代,最牛还是黄冈中学。当然,现在跟当年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我婆娘是华师一毕业的。前几年她一个高中闺蜜带父亲来我这里小住了两个月。那老先生是华中师范的退休教授,退休前刚好熟悉华师一中学这一块。按照他的说法,黄高的好老师,被华师一用户口、住房与待遇,挖了不少。华师一甚至把分校开到了新疆,当然,这是中央要求的。
当然挖师资这个事,很早就有了。我初中第一任英语老师是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特级老师,就被贵校实验中学挖走了,成本是让他的女儿去实验中学。临走那天,教会我们一首英语歌曲《Moon River》,记忆至今。
今天,你可以称呼湖北人为楚人,但是能称呼上海人、江苏人和浙江人为楚人吗?
的做法必然会遭到很多反对和质疑,清代楚有才的主要原因还是地理贸易因素吧,广东成了清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窗口,长江中下游的茶叶丝绸鸦片还有其他货物都要通过两湖运往广东,伴随着物流,必然会产生人流,财流,信息流等等,高水平的人财物都要流经两湖,为两湖孕育人才提供了氛围
宋国本来就是殷商文明的传承,只不过是战国后期被楚国灭国了,所以刘邦这个楚人的水分应该挺大的吧,
楚有才是周朝就很明显的事情。
是不是太抬高楚材了
不过,华师一只公开招4个班,留2个班内部招
在12月26日又看到这幅图,突然感到他的背影是那么的孤单......泪目......
实验中学很多女孩子很有气质和教养,应该家里条件不错。
实验中学落后了吗?不知道,那时候实验中学是武昌第二名。
第一名是华师一,华师一的学生我不太喜欢,没味道,跟一帮机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