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声长叹 -- 胡里糊涂
这种行政强制手段我也不看好,毕竟我们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真是高。不过这招都使出来了从侧面说明粮食产量估计各地有指标了。
今年情况特殊,进口海鲜检出新馆病毒后,整个食品进口都受很大影响。整体来讲,保持一定比例的进口猪肉,很有必要。国内成本太高了。
仓储着火也没这么普遍,网络有夸大的地方。作假也没必要这么决绝明显,
掌握在政府手上的东西,真要想抓起来,手段多得很。这一点倒不是特别担心。
今年粮食产量应该能保证,但是世界粮荒有点危险。或许这才是政策背景。
但是在粮食终端发力,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明显应该抓源头管理。
中央判断今年会出现世界级的粮荒。粮食危机还非常严重。现在的中央估计也顾不了太多了。估计和处置新冠一样,“结硬寨打呆仗”,先一刀切下去,把政策执行下去再说。
再好的政策也要看执行。太多的事情都走形式主义去了。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他说,1993年危机是中国自1840年以来,最重的一次三大赤字危机:外汇赤字危机,财政赤字危机,银行赤字危机。。。
哈哈,他真不给稻公1992年南巡面子
陈平说,温铁军是排在毛泽东之后了解中国乡村社会进而了解中国社会的第二人。。。
我欣赏陈平,相信他的话,哈哈
特别不认同温铁军支持乡贤
他其实可以算作是东林党里面的左派,但是仍然摆脱不了东林党的局限。
作为天生的依附群体,士大夫集团必然会自己寻找可依附的对象,所谓“没有主子也要创造一个主子”。
传统的封建文人通过依附并维护皇权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现代东林党则是将主子换成资本而已,温实际是走了回头路,又开始强调乡贤。
强调乡贤的同时,本身就是在消解组织的力量。
温铁军只不过更看着乡村建设,在他的逻辑体系里,乡村社会是现代城市现代化危机的解压阀,他似乎没有鼓吹建设乡村社会靠乡賢呀?是靠组织农民,吸引人才和资金回流,靠立体生态的新基建呀
另外,“东林党”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我自己不注意。当然你一定要严格定义,我上面将的内容肯定是有问题的。
你要说现在的东林党,其实也没什么严格的定义,多数也是对照历史上的东林党对信奉新自由主义文人群体的统称。
说他带有传统文人的局限性还是没问题的。
我还是要讲明白,对乡贤的强调本身就是和组织相对立的,这其实仍然是对个体精英的强调,这必然会消解组织的力量。
谁来组织?是基层党组织还是精英个体?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是设计到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是前者,为什么要单独把乡贤提出来着重强调?
看过温铁军的一些文章和书,读到的他的主要学术观点,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器和面对经济危机时的转嫁机制。
他并没有从道德角度去评判这样的转嫁机制是否合理,只是描述了这样一个历史逻辑下的社会事实,甚至我感受到的潜台词是,他似乎觉得这样的二元结构不应该去破坏,对于一直以来的“城市化”、“城镇化”进度持有保留意见。
他被称为三农专家,我觉得他的主要学术努力,就是在怎样为中国社会保留这样一个稳定器的前提下,去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于鼓吹乡贤什么的,好像没有看到过有类似观点的发表。
他对于GDP观点,我觉得也很有趣。如果我没有理解偏颇的话,他觉得GDP就是实物资产的货币化,城市里的实物资产已经货币化得差不多了,但是农村还没有,所以GDP再翻一番?翻一番再翻一番都没问题,哈哈。
故有此问,在我印象中,温铁军是能下沉干活的乡土派,有点梁漱溟的遗风
他把现代化路上的资本原始积累看成是现代化的起点和问题根源,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曲折看成是外资断流引起的危机,危机又分为结构性危机和输入性危机,中国的结构性危机是通过城乡二元结构软着陆的,主要是1976年以前的情况,他对这段时间的评价颇高,对乡村的公社化的组织,用高强度人力投入代替资本投入维持现代化进程,对上山下乡、对三线建设都有比较公允的评价。
而对1978年以后的两次结构性危机处理和1997年以后的输入性危机评价为走得跌跌撞撞。
尤其是对这次中国所谓生产和资本双过剩的危机忧心重重,他认为通过外力扶贫和本土结合组织起来进行乡村建设才是度劫的正途,他希望乡村组织工作有内生动力。
中国工业 化进程中形成和设计的,并不是一直就有的。。。
主要是1949年以后设计的,是为了提取农业剩余形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结果,在工业化过程发生危机时,同时又成了转嫁危机的解压阀,保证了危机的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