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钱学森之问 -- 汉字汉子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不知道温相当时怎么回答的。其实他怎么回答都不解决问题。草根出身的胡温,如同当年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不过是赵家人的打工经理人罢了。
为什么没有大师?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以培养大师为目的的。我们培养的是驯服工具。团结紧严肃活泼的工具。我们不需要陈寅恪,我们只需要申纪兰。
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国民是危险的,民国不是亡国了么。所以我们不要大师,而且要肃清一切提倡“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大师流毒。只要群众都是申纪兰,我们的江山就是稳定的。
我专门追溯过这个问题,只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教授好象在广东首提这个问题。然后一群不知所谓的媒体就炒起来了。
版本还变来变去,原版是问为什么没人拿得到炸药奖。
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关于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境界论述,就知道了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中国有名的自由主义学者竟然说,英美做的那么好,我们为什么不跟着学?
中国的所谓的自由主义者,有三大特点,一是不懂中国,二是不懂英美,三是压根不懂真正的自由主义。
模仿别人,学习别人,是必然王国的典型特征,主要是以他人为中心的,这是后发者的必然道路,就如中国的轿车产业,最开始的时候,要么是皮尺厂,要么难看的要命,到了现在已经大大改善了,将来必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自由王国的典型特征,主要是以本我为中心的,核心就是创新性发展。
从哲学上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一种自由王国境界的社会制度,那些照搬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反而陷入必然王国之中不能自拔。
随着中国的发展,更多的行业会进入自由王国,钱学森之问就会逐渐解决。
当然,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科技领域,经济领域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育方面过于强调全面教育,不能偏科,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天才都是十分偏科的;例如科技领域的论资排辈,搞小圈子的现象也很普遍,压制了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例如经济领域的华为太少,联想之类则太多了。
民国时期,中国属于国破家亡的危难境地,这种家国情怀是现代人不具备的,那个时候大学基本自主招生,虽然只能实现少数人的精英教育,但也保护了偏科的天才;还有就是那个时候西方科学文化刚刚传入中国,还没有论资排辈,搞小圈子的环境。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产业来支撑科技,因此,只动嘴,不动手,当然大师遍地走。就如现在的老罗,耍嘴皮的时候,也算得上大师级别了,但真正进入实业,搞什么工匠精神,就进入了失信名单,现在又开始搞直播带货了,算是回到了擅长的本行。
逐步摆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才是自由主义的根本,中国革命,中国改开,都是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中国那些所谓的自由主义者,不过是跪舔西方的跟屁虫,哈巴狗而已。他们喜欢做旁观者,俯瞰者,只肯动嘴,不肯动手,连必然王国都不肯进入,却张口自由,闭口自由,比起老罗,他们都差了十万八千里,更不要说雷军,更更不要说任正非了。
中国最伟大的真正自由主义代表就是毛主席,就是现在的任正非,因为他们真正进入了自由王国的境界。
那么泰山有多高?答曰1500米。比泰山高的山多了去了,只不过泰山幸运的坐落在平原地区。
民国大师大概就是这样。
这个才是真正的钱学森之问
这是央视网:
这是中国青年网:
还有中国政府网的领导活动,这是最权威的报道:
这些报道,其实是通稿。在官方报道里,钱学森之问的是: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怎么从杰出人才变成民国大师,
温说的钱老的两个意见,推不出没有杰出人才说。
诡异的是那句话:钱老在生前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没有过硬的证据。
我上面贴子的记忆出现偏差。总的来说,“钱学森之问”,变成热点,是由某些热授引出来的,这个方向没记错。再溯源,没有了。
以前老的眼界和身份,要说他没见过国产的杰出科技人员,我是不信的。
结合前后的高考高校改革,我认为是人造的。
八十年代后所推行的“教授治校”,到目前来看,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个人认识,从高校教育科研层次来看,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善。
也就等于扼杀了未来的大师。和欧美所谓大师的成长过程完全不同。
————————
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学习 ,专业是生药学;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 Lour.)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1962年,参加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深入药材公司,向老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并参加北京市的炮制经验总结,从而对药材的品种真伪和道地质量,以及炮制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
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
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双氢青蒿素,以证实其羟(基)氢氧基族的化学结构,但当时她却不知道自己合成出来的这种化学物质以后被证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还要强得多。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 [17]
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
解放后清华第一任党委书记在给清华师生作报告的时候提到:党对清华大学学生的要求就两个:第一要听话 第二要出活……
钱学森是功勋卓著的两弹元勋,生活俭朴,严于律己,这都是好的地方。
科学家提出问题可以。
但他的结论对不对,恐怕还得用“独立之思想”去判断。比如下面这个:
1982年5月5日,钱学森给时任中宣部副部长郁文写信说,“我以党性担保:人体特异功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作假的,有骗人的,但那不是人体特异功能。”
还有就是亩产万斤。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孟子的话。
这句话曾让我困惑了多年,因为,去过新疆西藏四川湖北山西青海的我,觉得泰山没多高呀,甚至不如皇上。
后来,我研究才发现,从历史记录来看,周游列国的孔、孟就从来没能渡过黄河,自然也就不可能见过海拔两倍于、绵延十倍于泰山的太行山。因此,无论是孔子自己说的,还是孟子强加孔子的,可能“小”的那个“天下”,其实就是黄河以南,今天山东、河南之地,最多加上今天苏北皖北等当时的某些南蛮楚地。
人就是没法想象自己无缘了解的地方,因此夜郎自大不是毛病,而是所有没出过远门的人宿命。
现在还是有大师的,比如海工大的马伟明,J20的总师杨伟,可能还有一些总师,但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
民国并没有培养什么大师啊,钱学森应该算美国培养的。
在没发帖之前应该先挖挖河泥,关于钱老这两件事情河里有专门帖子论述。如果是带节奏另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