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野外”的诸多回忆(0) -- 奔波儿
按照老话所说,自己已经到了黄土埋半截的年纪。看见吴用老哥在那儿回忆父辈的地质队生涯,也勾起了自己的若干回忆。
俺是工厂长大的,也不全对,上学之前,待在洞庭湖边的老家,伴着蛙鸣蝉语,荷塘竹影,也有几年。不过,总体而言,算是工厂子弟。大概是听惯了机器的轰鸣声,打小,我就不喜欢机器,千万别碰着磕着电着我,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车床、刨床、铣床,均是“敬鬼神而远之”,至于父母的满书架的机械类技术书,对我而言,更是天书。
闲暇日子,最爱干的事儿,除了呼朋唤友跳进汉水里扑腾,就是骑着一辆二八单车,朝着北边的秦岭,或者南边的大巴山,一通狂骑,翻山越岭,如履平地,百八十里,跟玩似的。
读高中了,班上的同学均是全地区的三线厂矿子弟学校考出来的佼佼者,其中有一对姐弟,来自某地质大队子校。当弟弟的和我是同龄,自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屈指数来,已是数十年的友谊。
那一日,应死党之邀,单人独骑,骑行百里,来到地质大队作客。正是这次作客,开启了自己的“野外”人生。
注:写哪儿算哪儿,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可不是屁股的好朋友啊。
原以为地质队的驻地怎么也得是个山窝窝吧,没想到和自家所在工厂一样,村落包围,稻田环伺,树木葱茏,十余栋家属楼,点缀其间。
那次作客,和哥们儿的父母并没有长谈,其实连他的父亲也没见着,因为我的这位伯伯出野外了,正在秦岭山中云深不知处。而哥们儿的母亲,在子校教书,同时照顾他们姐弟三人。
不过,也正是那次出行,让自己对地质,或者说地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地质队员的眼中,那山、那水都和常人所见所闻的是不一样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数以百万年计的历史。对于自己,更是充满着幻想,期盼着哪一天,能在人迹罕至处觅得金银财宝、玛瑙翡翠。大学时,一次洗澡,旁边站着的是五十来岁的岩石学老师,我们爷俩边洗边聊天,他说自己进入地质大门,是因为少时老想着能进入深山老林,拜访绝世高人,学得一身武功。看来,俺们是殊途同归啊。
哥们儿的父亲是印尼归国华侨,五十年代回到内地,在北京求学,因为擅长游泳,成为校游泳队的队长,而他的一名队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也就是哥们儿的母亲。毕业后,伯伯来到秦岭脚下,常年在深山密林中勘探矿藏,而阿姨则留在了北京。但没多久,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皇城根儿,奔波千里,在秦岭山中的野营地,和伯伯成婚,并最终留在了那里,而为此,她放弃了北京户口以及自己钟爱的专业,成了子校的一位普通教师。
在姜文拍的《太阳照常升起》中,一位黑眼睛的姑娘,骑着骆驼,穿过漫漫黄沙,来到地质队的营地,和爱人相会。那一夜,大漠深处,篝火熊熊,人们舞蹈欢唱。
高考之后,我接受了伯伯和阿姨的建议,入了地学大门;而我的哥们儿,则学了机械,难道是因为去我家玩了一趟的缘故?又是数年,伯伯和阿姨在北京含饴弄孙之余,还保持着青年时期的爱好,老俩口儿经常去游泳池里畅游一番。
骑起来老费劲了,我当时最远只骑了二十里,惭愧!
McAdam
高中踩单独回家,单程二十多公里吧,上山下山基本就到了。经常一天来回。放假时也是踩单车去同学家,五六十公里平常事。年轻,弹性好,抗造,完全不觉得累。现在水泥跟踩个十来二十分钟就腰酸屁股痛。
我觉得跟自行车的设计有很大关系,旧式车龙头符合人身工程设计,稳定性好,手不累。坐包也是屁股承重,现在是会阴承重。以前自行车正常姿态下承力在屁股,跟平时坐一样,现在自行车正常资态下手和屁股一起支撑才行。
了。
见过永久牌的加重自行车,挺大,但没骑过。
地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测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观测的对象小至一粒尘土,大至整个宇宙。对于本专业而言,老老实实研究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就可以了,如果还有余力,还可以研究其他人类所能企及的卫星和行星。因此,学校一直非常重视野外实习,每个暑假,都有野外实习课。
出门的装备,每人一个地质包,一把地质锤,一个罗盘,一个军用水壶,一本笔记本,以及一只铅笔。野外笔记的用笔,一定得是铅笔,因为铅笔写下的字迹,不会因为浸水而变得模糊,这是无数前辈栉风沐雨餐风露宿得到的宝贵经验。
大一的暑假,是去铁矿的矿山,观察矿石和矿藏。带队的地质学老师,六十开外,斜背一个绿色军挎,翻山越岭,健步如飞,将我们这帮年轻人甩出数十米。常常是他一个人独自坐在山巅的一块石头上,我们还在连呼带喘地在下面爬坡。那时常想,等自己到了他这般年纪,可还有这副身板。
大二的暑假,则是在湖南、湖北和江西三省交界的幕府山中,为期两月。每天早上,我们得先爬上一座满是石头的小山,权当热身。休息之余,效仿前辈学长,选一块平坦的巨石,用地质锤在上面刻上自己的学号。那座小山,如果没有被附近的采石场吞噬,应该可以成为本校的一座纪念园地。接着就在是炎炎烈日下,带着1:10000的地形图,在山岭和溪谷间穿行,学习测量岩石产状和地质构造。记得讲解《地史学》和《构造学》的老师说过,研究地质和福尔摩斯探案是一样的道理,根据蛛丝马迹,分析判断该地数百万年来的构造演化。而能看出多少,全靠你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那些日子,每天有爬不完的山,晒不完的太阳。大家都从旁边的镇集上买了草帽戴上,但照样浑身汗透,衣服湿透了又被太阳晒干,然后又再次被汗水浸透。碰上下雨了,就权当老天爷替自己在洗衣服。我后来就懒得换外衣了,也不去洗,任由衣服上结了一层又一层汗碱。无怪乎行内经常戏称,“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收破烂的,仔细一看是搞地质的”。每天收工的时候,也是最幸福的时候,和很多同学一样,我经常一路飞跑,无论上坡还是下坡,为的是趁自己力气用尽之前,多走几步,尽早回到实习站,然后冲个凉,再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晚饭,看看电视,或者和同学们聊天唱歌,接着进入梦乡。
大三的暑假,最为逍遥自在,说是神仙日子,也不为过,因为野外实习地点是秦皇岛海滨,依旧为期两月。早上出野外,下午在教室里学习理论,晚饭后去海滨游泳。野外实习的内容,为专业的勘探技术,大家得携带仪器,在山岗上布好测线,然后在果园和田野中进行观测。因为经验不足,经常闹出许多笑话,一座不到百米的小山,进行重力测量的时候,要随带测量相对海拔高程,一趟测下来,差出两、三米,一上午的辛苦全付之东流,而数据也全部报废。很多事情看上去简单,但微小的失误累积起来,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游泳是自己最爱的活动。记得到达实习站的当天,我就和好友跑到海边,为的是尝一口海水,看来海水的确是咸的。那些日子,每天和两位爱好游泳的同学,一气游出数百米开外,那儿有一片水下的沙洲,大致和海岸平行,深度才到膝盖。后来入了海洋学院,学习海洋学之后,才明白,那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结果。游完泳,然后找一家大排档,就着啤酒,一人一盘海贝,聊聊各自的计划和未来,不亦快哉!
野外实习的日子,骄阳似火是常态,暴雨倾盆是便饭。但我和同学们毕业若干年后,依旧深深怀恋那些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日子。
小学时还坐不到座上就掏裆骑,后来腿够长了就炫放把,冬天就在冰上溜,夏天周末就三五好友一起去林荫大道——美其名曰“兜风”现在想想都是美好的回忆啊!
估计是造型比二六的粗犷,骑行的姿态,动作幅度太大,也没有二六的斯文。
早前的二八应该也有负重的设计需要,现在这种需求基本上没有了,电瓶车明显比它更能干。
最关键的是,车体太高,路上的平衡性与遇险时候的安全性都不能和二六比。
虽然现在孩子平均身高比过去已经高了很多,但市场还是不愿意做这个尝试。二八车,就是“前浪”独有的美好回忆喽。
我学自行车是在初一,先是从“二六”开始的,用的邻居小姐姐的坤车。坐在后货架上,隔着车座,伸长了胳膊去扶着车把,算是能把车蹬起来了。就一个下午,把人家车大拐给摔得那叫惨啊,还车时,我自己都觉得万分不好意思。
但真正坐在车座上骑,还真是用的一辆“二八”车。是先靠着一个支撑,爬上座位,然后一下悠出去,就蹬起来了——原来最高级的平衡是这样的。那种成功的突破幸福感觉,现在想想也还能记得。
同院的小孩几乎都比我学的早。而且大都是从家长的“二八”车学起,肯定有把车摔得不像样被家长暴揍的。因为孩子身材小,都得从大梁底下“掏裆”骑行。那种“载歪”着身子,还得蹬圈,还得扶正车把——有的胳膊短,只能另只手跨扶着大梁,这种技术简直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死活也学不来。有的厉害的,自己“掏裆”骑,后面还能驼人。骑车的坐车的,胆子都够大。好在那时候路上汽车是真少。
孩子们逐渐掌握平衡之后,渐渐就能从“掏裆”的龌龊姿态升级到“跨梁”骑法。还是坐不上座,腿短呗。
好歹我等到了初中,腿也长(zhǎng)长(cháng)了以后,算是彻底解决蹬车的难度问题了。而且,因为喜欢蹬车的感觉,我的技术也突飞猛进,大撒把,急停甩尾,原地直立前轮,抬前轮和后轮蹦上台阶,这些我都还行。并且喜欢在人多的车流里穿行,享受肾上腺素分泌的那种刺激感觉。现在看这样乱来的就想踹他们一脚。
那时候,能选的自行车品牌并不多。主流无非是天津的“飞鸽”上海的“凤凰”“永久”,二八的重载有“金鹿”“白山”等等,还有修车铺师傅用旧车拼的杂牌,连刹车都是反蹬的——“脚闸”,前两年时兴了一段时间的“死飞”就是这样的刹车结构。
虽然市里设有自行车管理所,并且执行了车牌登记的制度,但民间自发的自行车交易市场,在早时,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个销赃的地方。这里面故事也挺多。
快,省力,越野能力强,视野开阔。运截能力强,一辆车坐四个人轻松得很。
缺点也很明显:不好学。女装车就很好学,跨腿坐上去,交替蹬地,蹬呀蹬呀的就能走,摔几次就会了。
就是“掏档”骑,没办法,那时人太小。话说,当年就这么“掏档”,居然学会了,现在还觉得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