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聊聊郭天民上将 -- 三言两拍
据杨成武将军回忆,1967年7月下旬,毛泽东当时在南方巡视,他向毛泽东请示出席“八一”建军节四十周年招待会的人员名单时,毛泽东指示,军队几位元帅都要出席招待会,并对几位元帅作了评价,谈到聂帅时,毛泽东又说道:“聂荣臻是个厚道人。”
“一些‘文革’中曾整过父亲的人,父亲后来也没有为难他们。他说,事情过去就算了,当时情况复杂,黑白颠倒,做错点事有时难免。”聂力回忆说。
1992年1月,聂荣臻元帅的办公室要挂一张毛泽东的照片,选哪一张呢?工作人员找了半天,拿出两张请他过目。
一张是毛泽东的办公照,一张是他本人陪毛泽东等人看飞行表演的照片。
两张彩照放在他面前,他看了看,说:“就要这一张。”他指的是毛泽东办公的那一张。
工作人员倾向挂飞行表演那一张。觉得画面上有主席和几位老帅,而且聂荣臻元帅正向主席汇报情况,主席仰望天空,神态表情都好。
老人思索着说:“不,还是毛主席办公的这张好。”既然聂帅已经这样决定,也就只好依他。聂帅对工作人员说:我们这一代人,跟随毛泽东同志闹革命,对他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他,我们还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同志永远是第一位的。他晚年尽管有许多错误,都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办公的这张照片,一直陪他走完了人生的旅程。
在毛泽东追悼会期间,中央领导人轮流守灵。轮到聂荣臻守灵的那天,恰巧他的心脏病复发了,不能参加。他让秘书写报告向中央请假。
秘书按照当时的惯例在报告的结尾加上一句:望江青同志节哀保重。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然而,稿子送到聂荣臻元帅的手里,他认真看后,对秘书说:“把最后一句勾掉。我是向中央请假,不要写那么多。”
秘书看到老首长这种刚直不阿,一身正气,由衷地感到钦佩。这在“四人帮”气势汹汹的年代,聂荣臻元帅如此为人很是难能可贵!
毛泽东去世以后,“四人帮”果然如聂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所料,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聂荣臻更加忧心忡忡,他通过杨成武等人,与叶剑英联系,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动手,“四人帮”就要动手了。聂帅为战胜江青反党集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临时中央迁到江西苏区后,便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邓小平反对这种“左”倾路线,于是遭到“无情打击”。在长征路上,他们想把邓小平从中央秘书长职位上调离开,聂荣臻知道后,当即表示欢迎小平到一军团工作。
我倒是想起一事,那是遗憾。
沙飞。大家看到的很多抗战时期历史照片,是沙飞拍的。沙飞的结局,很多人认为很遗憾。我个人认为,有的人是犯罪,杀害自己的杰出同志,愚蠢而卑鄙。
有个抗战期间著名的下属到总部开会怒而枪杀老总养的大狼狗事件,是否聂帅?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他刚接手华北剿总不久心头肉三十五军就吃了败仗,被歼灭7000余人,挂了一个师长,丟掉了所有的榴弹炮,军长鲁英麟因此自杀。而他们的对手仅仅只是晋察冀野战军的三纵一个纵队。比起一年前双方战斗力的对比转变是显而易见的。
聂荣臻是政治教官出身,只有在苏联的短期军事进修经历,也许在群星璀璨的开国元勋和高级将领中,指挥才能是不如人,但要说真有多差也未必,毕竟抗战时也曾独当一面。解放战争初期表现不佳,恐怕与对手太强也有关系。
别看傅作义是杂牌,可那是从辛亥革命一直打到1949年的老行伍了,别说北洋军阀混战期间表现出色,死守涿州一举成名天下知,他的部队,也是国军中少有的和日军连续交战十年以上,非但没有溃败,反而多次取胜,越打队伍越大越强的正面典型。虽说东北军理论上“九一八"就与日军交战,但别说战争规模不大,大部分与日军正面作战的部队,后来都垮了,没有成建制进入关内参加全面抗战。而且东北军后来大部被蒋介石吞并、撤编、缩编或掺水,作战能力不升反降。
1933年长城抗战,1935年绥远抗战,1937年的忻口会战、太原会战,傅作义部不仅都参加了,而且多次作为主力打满全场,甚至还在太原独守孤城。虽然最后城丢了,但在日军重兵集团的眼皮底下,在日军飞机、坦克、大炮的全力助攻下,已经进入巷战这一最后阶段的傅作义部居然还能歼敌一部,顺利突围,不能不说是奇迹,反观南京之战,唐生智和一干中央军嫡系简直是错招迭出,没怎么抵抗就全军覆没,甚至十二三万守军足有九万五缴械投降遭集体屠杀,反差真的很大。太原突围后和抗战相持阶阶段,傅部表现也可圈可点,不仅基本守住了绥远防区,还多次主动进攻,攻城略地,对比其他国军的接连丧师失地,其战斗力确实高人一筹。其他国军,抗战中多有消极作战和投敌的,傅部不仅作战积极得多(当然,后期也有保存实力避战的嫌疑),还能多次策反伪军,可见情报能力与谍战水平也不一般(虽然和共军比,完全就是杯具)。
多年战乱的民国,看一支军队能不能打,不仅要看装备,还要看指挥、士气和官兵素质。优秀的中下级军官、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这些傅部都不缺,而且各部在一起几十年,配合上很默契。尤其是他们差不多几十年没怎么打过败仗,反而越打越强大,其军队的传承关系是其他不断整编、分拆、军官流动性较大的国军部队不能比的。傅部内部也较为团结,没有国军常见的腐败和内讧现象(当然不会完全没有,但和其他部队比起来,简直是海瑞与严嵩的区别了),确实是解放军值得尊敬的对手。奔袭张家口得手,并非侥幸。如果换支国军部队,没准就是共军痛歼国军某部于城下了。就像四平之战,无论林彪犯了多少错误,对手如果不是陈明仁,早就拿下了。
傅作义从张家口后有一年时间没有动静,聂提辖的对手就只有孙连仲,又没有什么五大主力,聂提辖的作战条件难道比西北野战军的老彭还要差?老彭不但兵少,还要承担保卫太祖周公等的责任,照样打的有声有色。别说战绩了,晋察冀野战军开战一年了都没有完成正规化工作,野战军建立了又取消,他这个一把手想怎么甩锅?都是傅作义的错?为啥朱老总整顿三个月野战军面貌就焕然一新,之前聂提辖在干什么?别拿丢失张家口当借口,西北野战军放弃了延安,华野放弃了两淮,但都没有像聂提辖这样长时间打不了大歼灭战。朱老总报告里头下级不满意上级指挥是相当严厉的批评了。作为军事指战员,能力不足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学习也不愿意听取部下的意见只是强调各种客观因素。太祖的军事能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么?用楼里某朋友的说法,就是武大郎开店心理。运动战怎么打,太祖的三次反围剿和四渡赤水就是很好的教材。
聂在历史转折关头继续当“土八路”,没有及时正规化大兵团化,遇上傅作义这个七路半,就不好使了呗。
莫非石帅在西北面临的局面比提辖好?
情报处的及时情报处置得当的话,傅军奇袭不能得逞不算,借此弄个埋伏请傅军入瓮烤烤火还是不难吧。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给了机会你不抓住,然后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这个?
对待真材实料的批评,大发雷霆,这倒是比希匹公还差不少呢— —委座名言:打仗我不行,打牌你不行。希匹公打不过主席,收拾个提辖还是毛毛雨。把自己手下说实话的老将一撸到底,主席延安整风提倡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提辖肯定早扔还给主席啦。打仗不行,放权给手下打也不会,怪不得手下离心离德,战争年代跟着这种人就是打着灯笼捡粪啊。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郭天民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后裔。因是郭家长房长孙,故得到宗祠资助,入黄安县乙种农业学校 、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读书。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
家里还有家谱。
三千杨家将后裔认祖归宗(劳动报 ):
天波杨府建成了,谁来为府邸题名?天波杨府的负责人起初考虑请一位四川籍的杨姓将军。后来,董杨氏宗亲总会的理事长杨清钦(台湾味精大王)和会员们翻开族谱,发现这位将军不是杨业的正脉,而是杨业弟弟杨崇训的后人。后来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请当代名将杨成武来题写,他们认为杨老将军是杨延昭的直系子孙,属杨文广征南时留在福建的一脉。
开国上将杨成武,1914年出生于福建,1929年参加红军,一生功勋彪炳。长征中所率红四团被称为天下第一团,为中央红军做开路先锋,有血战湘江、强渡乌江、二十二勇士飞夺沪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惊人战绩;抗日战争中,打过平型关激战、狼牙山激战、黄土岭激战,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阿部中将是日军在中国阵亡的最高将领);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所率二十兵团威风凛凛,战功卓著。
杨成武与杨得志、杨勇二将军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革”时受林彪“四人帮”迫害身陷囹圄七年。1976年秋,协助叶帅、聂帅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粉碎“四人帮”。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到福建漳州视察,听说杨成武也在漳州,就去宾馆看望。杨老将军对江总书记说:“您有什么事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就去了。还是毛主席讲的那句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其赤胆忠心,一如祖风。江泽民同志听了,赞扬道:“真是老将不减当年之勇呀!”(见《杨成武将军自述》)。
杨成武是杨家将后人在当代最高的军事将领,为天波杨府题名,杨清钦认为杨成武当之无愧。1994年,同为杨氏后裔的开封市副市长杨宗良把这一番美意带到北京,带到杨成武的将军府。杨老将军听后,非常高兴,他说:“我是杨家38代后人,我家里也有家谱,我愿意为新建的祖宅题名。”素有将军书法家之称的杨老欣然写下“天波杨府”几个大字。
1996年3月8日,杨成武率家人来到天波杨府祭祖。老将军说:“作为杨家的后人,我很荣幸。杨清钦这位同宗我在北京见过面,他在山西杨业的老家投了很多资金,五台山被林彪推倒的五郎庙他给修好了,山西代县的杨家家庙他也给修好了,这很好,我们要加强宗亲联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杨家的故事无论是历史还是演义,都很好。我这次来开封天波杨府是来学习的,杨家将是爱国武将,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
“天波杨府”几个大字,杨成武将军写得苍劲凝重,颇具武将气度,制成金匾后高悬在大门的门楼之上,天波杨府愈发威武庄严。从此,杨家归来的后裔子孙也就愈发络绎不绝。到目前为止,天波杨府已接待海内外前来认祖归宗的后裔3000多人。
上面提到的董杨氏宗亲总会之所以两姓一个宗亲会,据说是为了秉承董杨远古同姓,唐宋联宗之精神。董杨同姓是因为最早都源于姬姓,一个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