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张召忠谈运十说起 -- qq97
百度张召忠 运十,发现铺天盖地满屏都是这么一个帖子,《张召忠曝中国运十下马内幕,没想到水这么深》。这个帖子可谓集技术层面质疑运十之各种言论之大成,有不少也在河里出现过,其基本手法就是拿运十还在研制过程中的问题说事,正事歪解,也有的胡编乱造捏造事实。不过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这些反对的意见是谁弄出来的?真的是张召忠吗?张召忠是搞军事装备的权威人士(国防大学军事科技与装备教研室主任(副军职,海军少将),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他对运十的看法可比一般网友军迷权威太多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代表军方的观点。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张召忠在说到英国向中国出售谢菲尔德舰的时候谈到了运十:
【主持人】那么除了这样一个因素之外,英国方面为什么要向我们去兜售他们当时号称非常好的一个谢菲尔德呢?
【张召忠】这个事,这个装备的事,一个就是说安全,第二个就是赚钱,赚钱这个就不用说了,中国这么大个市场,将来这个海军得要多少舰艇啊,还有造船呢,安全的话,你就是买了他的舰艇之后,你的零配件供应啊,你这个安全上面对他有求啊,他明儿他一撒手,对你制裁,啥都不给了,所以,一下就把你制了,所以这些个的话,当时,因为我一直搞科研,搞装备,所以这些事儿我都知道,当时其实就是两个大项目,一个是飞机,就是运十,运十让美国给折腾下来了,美国说你要研制啥运十啊,我们现在关系这么好,波音飞机随便买,对不对,你自己搞那个东西,又不安全,结果就下马了,下马搞得我们到现在都没搞出来,现在我们刚开始搞运20,大运,这个舰艇就差一点点(被忽悠了),所以说,现在回顾起来,真是,一个民族的工业,还是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但是别人的技术,我可以借鉴,这个我就有很大的自主权了。
张召忠的观点非常简单明确,没有任何含糊:运十就是被美国人忽悠下马的,非常可惜。
所以很明显,这是篇伪作,但这篇充满偏见错漏百出的网文为什么要挂张召忠的名头?
查一下关于运十的资料,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运十这样一个重大的项目,下马的过程不明不白,没有文件,没有论证,没有过程,也没有原因,更没有责任人。
在网上看,运十的争议很大,但在支持方的阵营中,除了网友,还有很多公开报道的、有名有姓的专家、官员、学者、业内人士,但在反对方,却几乎全是无公开身份的网友。
正反方的观点也看了不少了,我的感觉是,当初运十下马的原因和操作手法都上不得台面,运十下马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屡战屡败,屡被羞辱,连一个像样点的成功都拿不出来以遮掩一下运十下马的错误,那些运十反方的观点,有道理的不多,有的是胡搅蛮缠,有的是胡编乱造,有的是为反而反,(也许是为了上不得台面的原因,比如是因为山头恩怨或者自辩,也许还有的是怕给改开抹黑?)。既然下马的原因要么站不住脚,要么上不了台面,自然就不会有业内人士站出来为之站台了。
反运十的有一部分是上飞西飞争夺大飞机项目时西飞的利益相关者
当然挺运十的也有一部分是上飞西飞争夺大飞机项目时上飞的利益相关者
据说沈图回忆录里说他79年从邓那里给运十要了2亿经费,和邓小平年谱的记载结合起来一看,这位在邓黑里也算排的上号的了。
有的网友可能是被带到沟里去了。有的人发言好像知晓内幕或者是专业人士似的,但有的很唬人的技术细节描述其实经不起查证和推敲。
还有一种屁股对运十之争有影响,就是对邓的评价。邓对运十下马的影响太直接了,争议运十没法绕开邓。特别挺邓的人也许会担心否定运十下马会否定邓,否定改开,而且这些人往往也特别看不起毛时代的中国工业发展成就,感情加上认知,使得他们仍然为运十下马辩护(没钱啊,工业基础薄弱啊,等),尽管历史上的事实并不支持这一点,尽管经过下马后三十多年的实践教训,工业航空、科技、学界、政府反复讨论认证已经达成了运十不该下马的共识。
我的看法很明确,支持邓的改开国策,但邓胡赵八十年代的产业发展政策有成功的一面,但也出现了大的失误,运十和半导体产业都是典型的例子。
邓小平年谱出来的时间比较晚,运十大讨论在此之前,那个时候大家还不清楚邓小平对运十下马的影响,挺运十的还经常引用邓小平‘民用飞机要立足国产’的话。不过确实有很大一批人是因为挺改开而贬运十,这批人也确实‘特别看不起毛时代的中国工业发展成就’。不过实话实说,毛时代确实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工业发展成就,但运十恰恰是其中之一,所以更应珍惜。话又说回来,邓时代更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工业发展成就。
看见运十的帖子就大骂“月经帖”,后来骂都懒得骂,直接删帖封号。
应该是理亏吧。
名义上项目还在,还“大力支持自力更生”,但是具体的经费等掐死。你喊冤都没地方找。这种手法职场见的很多。这人没有但当。左右江起义后借口给中央汇报工作逃跑。将自己大跃进造成损失的责任扣在毛的身上。
邓派,决议派,民族团结派(为绿洗地),坚持计生派....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运十下马后航空部有个屡战屡败的三步走发展民机计划,蹉跎二十多年,到最后一地鸡毛,航空部自己的人都羞于提起。
建国初期,新中国航空工业初创时也有个航空工业三步走计划。
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抗美援朝阶段,志愿军入朝仅两个月,第一代领导人就启动了创建航空工业的工作。针对中国先有空军,后有航空工业的特殊情况,中央制定了先修理后制造,再自行设计的三步走航空工业建设方针。原则是“由小到大”,在设计建立修理工厂的同时,就考虑以后转为制造厂的问题。先修造结合,再修造分离的步骤,既满足了当时战争对飞机修理的需要,又大大缩短了向制造过渡的时间。
在制定具体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和苏联专家建议,飞机修理厂和飞机制造厂的建设结合起来一体考虑,在筹建大厂时就把修理和制造结合起来,在修理的同时,就开始零部件制造,直到把飞机全部制造出来。这种边修理、边组织零配件制造的过程,也是各类人员培养、成长,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过程,这样做是最快的,可使从修理转向制造的过程加快三至四年。选定的五个大厂厂址里城市中心很近,交通、水电、线路均可借用原有设施,无需另建。
51年12月,李富春等向总理汇报了发展航空工业的3-5年计划:3-5年内试制出雅克-18、米格-15(后改为米格-17)喷气机,然后达到成批生产。当航空工业转向制造后,修、造分离。并且下决心自己办学,创办专门的航空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培养人才。
周恩来对这个可以年产3600架飞机装备21个海军航空团88个空军航空团的雄心勃勃的计划表示满意。不过,当时的苏联仍没有对帮助中国制造轰炸机松口。
但总理下面的话就让后人心酸了:
“完成这个计划需要的人员、资金等,由李富春 同志办理。看来需要的资金折合成小米50亿斤就够了,我们准备拿出60亿斤小米。办航空大学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60亿斤小米,约合当时全国粮食年产量的百分之二点几,每个中国人12斤,没有工业、一贫如洗的新中国,只能用农副产品换回工业化需要的设备和技术,而这些代价,可以让人们不再饱受敌人的飞机轰炸,却不能在短期内产生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回报。这就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农业国从重工业、国防工业开始实现工业化付出的代价。
20年后,在上海的空军5703飞机修理厂升级改造为制造运十的上海飞机厂,总理在定下自行研制运十的时候,一定没忘记二十年前的3-5计划。
上飞一直没有独立设计制造飞机的能力,却凭着上海的政治地位一直把持着民航项目,运十党为了替上飞掩饰就拖着整个中国航空工业下水,说得好像中国民航客机因为没有坚持运十而一片黑暗,却绝口不提这期间国家一直把发展民航客机的任务交给上飞的事实。上飞自己无能,拿了国家的项目跟投资却没有成果,反倒在网上到处宣传运十打悲情牌,可惜这种只要一看成果就能明白的把戏却骗了很多人。
确认没打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