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梅葆玖去世了 -- 林风清逸

共:💬122 🌺1636 🌵2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事,层主回答不了

问前三排吧

家园 这个应该有医疗进步的因素吧

比较震惊的是 以梅兰芳之豪富9个子女才养大四个。那啥,是上世纪黄金十年时期哦

古代全世界的帝王将相都不能保证生一个,活一个。梅兰芳子女的血债不能记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头上。

家园 演阿庆嫂的不是杜近芳,是赵燕侠。

是洪雪飞更像阿庆嫂还是杜近芳更像阿庆嫂

演阿庆嫂的不是杜近芳,是赵燕侠。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燕侠其实比洪雪飞更像华东人,扮相还是可以的,只是演《沙家浜》的时候年龄已经过了最佳时期,跟郭建光相比显得太老了一点。赵燕侠最终被洪雪飞取代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不过洪雪飞的年龄优势应该是一个原因,而且她也确实非常胜任这个角色。江青当年也一直在另找人演杨子荣,想把童祥苓换掉,但一直没找到满意的人选。杨子荣这个角色对唱念做打的要求太高,太全面,当时全国范围内没人能比得过童祥苓,现在恐怕更没有了。

家园 我的意思是,洪雪飞代表新一代演员

杜近芳代表老一代演员,老一代演员塑造新人物是短板。

赵燕侠演阿庆嫂演得比洪雪飞好!这是江青同志接见样板团的时候当着很多人的面说的,原话是“赵燕侠演阿庆嫂,戏里戏外都像阿庆嫂,洪雪飞差得太多!”但是,赵燕侠和彭真等老北京市委的人关系密切,和江青同志很疏远,江青同志来团里她从不主动和江青同志讲话。

江青同志爱才,赵燕侠文革基本上没受什么影响。

家园 恐怕用“代”来划分演员不太合适

我觉得主要还是气质形象是否更适合角色的要求。钱浩樑形象上比李少春更伟岸一些,演李玉和效果更好。而谭元寿应该算是老一代,演郭建光并无问题。马长礼应该也算老一代演员,也把刁德一演得恰到好处。

不过老一代演员受传统京剧影响更深,演现代京剧时容易不自觉地受到传统京剧的限制,这大概就是你所说的短板,对此我也同意。

杜近芳出演京剧《红色娘子军》里的吴清华,我认为就是一大败笔。杜近芳当时的岁数和形象实在不适合演这么年轻的角色了。

家园 胡一刀先生好像有个道听途说的误解。

“八个样板戏”并非全是京剧,文革时期排演的京剧远不止八个。

京剧的问题我看吧,就是有点脱离群众。我对京剧了解不多,就我亲身看过的几出大戏来说有个共同问题:要想欣赏这些剧,需要对剧本乃至故事背景了解到剧透的程度,不然一出戏看下来,剧情都未必搞得懂,这是表现手法的问题。从传统剧目看,贴近人民生活的也不很多,虽说艺术要高于生活,但先得源于生活不是?这一点是解放后的现代京剧改造方向之一。另外京剧的技术含量相对也是比较高的,现在的通俗歌曲大概大家开嗓都能唱上几句,京剧您唱一段试试?这不是对词曲不熟悉的问题,找一段京剧视频学一学并不难,但现学现唱,唱出来难免通俗歌曲味,京剧的声腔、咬字、喷口都有讲究,不经训练是难以自行掌握的。

先总理有过这样一段掷地有声的名言:(文艺形式)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反过来说也是一个鞭策:群众不喜闻乐见,就你喜欢,你又算老几?同样是革命题材,很多红歌现在还脍炙人口,红剧的传播力度就差了很多,这很能说明问题。艺高德韶的艺术家们应该尊重,至于艺术形式嘛,我看不必强分高下,通俗歌曲不招待见主要是内容靡靡之音太多,歌手不着四六的太多,至于形式嘛,就冲它人人能唱,我就要说:好得很!

当然从雅俗来说,京剧确实是高雅艺术,技术含量摆在那里,不过高雅也体现在价格上:国家大剧院大概几百块一张票吧,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乃至音乐会基本一个价,我对价格并没有什么意见,显然一场高雅艺术表演比一首通俗歌曲中所凝聚的劳动要多得多,但有一个问题,这价格一般群众不可能经常消费。

说回来,所谓八个样板戏,一共包含三种艺术形式:京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全是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本来是“上流社会”的标签,美国现在这类高雅艺术表演也并不便宜,“每周一场音乐会”也不会是一般人家。而中国在几十年前,物质条件还并不丰富的时候,就做到了把高雅艺术向全民普及,不是总有人问文革时人民怎么当家做主了吗?这就是答案之一。

通宝推:侧翼,发了胖的罗密欧,hwd99,老老狐狸,empire2007,hattie,桥东棒棒,高粱,纹石,李寒秋,李根,
家园 这有什么好笑的,

不是还有人说现在的的经济困难主因在计划经济和WG吗?!

家园 红歌好听的原因

同样是革命题材,很多红歌现在还脍炙人口

一般来说,红歌指的是歌词红,但我觉得,能脍炙人口的原因是在于旋律好听,像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红太阳照边疆,都是流传多年的民歌,改编后填词的。旋律是千百年千锤百炼的结果,经得起考验。

如果仅仅是歌词红,也是行之不远的。要是比歌词写得好,谁能比得过毛主席诗词?毛主席诗词谱曲的作品,现在偶尔听到的好像只有那首我失娇杨----也是沾了苏州评弹的光。

同样,外国的红歌,来自于民间小调的星条旗永不落就比上帝保佑吾王,更好听。

说回来,所谓八个样板戏,一共包含三种艺术形式:京剧、芭蕾舞剧、交响乐,全是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本来是“上流社会”的标签,美国现在这类高雅艺术表演也并不便宜,“每周一场音乐会”也不会是一般人家。而中国在几十年前,物质条件还并不丰富的时候,就做到了把高雅艺术向全民普及

这个同意,使用电影的形式来普及。好莱坞新版悲惨世界,也是这个路数。

通宝推:普鲁托,李根,
家园 现在的戏曲人才问题是个教育体制问题

看到很多朋友谈到传统戏曲在现代衰落的问题,我觉得有些事情需要捋一捋。

因为职业的缘故,经常会接触到很多稍微实际一点的东西,恰好就见到过一些关于戏曲的材料。

我不是做这行的,所以谈的也只是通过间接材料获得的印象。

自革命以来,中国政府就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但是在旧时代,国家贫弱,资源和力量均有明显不足。在建国后至今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有差不多六十年时间,是以贫弱的经济力量,试图实现全国覆盖的良好教育。在前三十年,对贫困地区艰苦地区进行了政策扶持和倾斜;在后三十年,一切向钱看、个人顾个人的思想比较泛滥,资源越来越向发达地区集中,但是,整体布局依然是试图进行全覆盖。这导致了前些年对中国教育的大量批评,包括应试教育都责难,其实都是建立在这个资本不足与目标宏大的矛盾之上的。

而这个教育,主要还是普通教育。宽泛一点,会加上一些工科类的职业教育。

那么戏曲人才教育呢?

文艺类人才培养,在这一时期一直在进行,但是其实一直都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很多文艺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高中生、大学生。初中生的也有,但是在现在大学日益普及的时代,这样的文艺类中专学校越来越少。业余培训班则是相当多的,但是他们没有学历。

在社会整体学历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保持原状,那么文艺人才的学历自然相对来说越来越低了。

那么戏曲人才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据说,一般高校戏曲专业所招收的学生,已经错过了传统戏曲人才培养的黄金年龄。因为,传统戏曲,及音舞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发育前的基本功训练和变声期嗓音变化时的保护和训练。所以,戏曲人才培养的黄金年龄段在10—16岁之间。按照现行教育模式,正好错过黄金期。学生虽然有了本科学历,但是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却远不能胜任中国传统戏曲优秀接班人的重任。能够胜任的人,却没有学历,因此很难通过合理渠道进入剧团。特别是有一些人,一直在剧团学习,本事是有的,但是学历基本等于完全没有。初中毕业算有学历还是没学历?现在的正规单位招收员工,高中毕业就已经很低了。

所以这样一来,没有人才,成为戏曲界内部最大的问题。

不是没有人才,是没有办法将人才培养成人才。

在戏曲界外部的问题也很突出:

现场看戏,是过去戏班子存在的基础。但是在现在,除了那些针对少男少女易冲动搂钱的演出,现场看演出,还是比较高大上的高雅事情。所以受众非常少。

就像话剧现在已经明显衰落了一样,戏曲出现了一个和话剧类似的生存危机。

而且戏曲的危机更严重一些。

传统戏曲的音调其实是和西方音乐略有不同的。传统戏曲坚持采用的语音也和普通话有一定差异。

让我们大家去看话剧,以白话为主,台词也许会听不清楚,但是让我们去听戏,搭配上音乐,听不清楚得可能还会多一些。

高雅的东西,其实还是适合在包厢里看,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有玩有乐。

高雅的东西其实最休闲。

但是大部分人其实最没有闲。

特别是,消费不起这个闲。

所以主要来说,戏曲人才的问题,在自身,主要还是教育体制影响了自身的人才培养。这与戏曲界普遍学历不高有很大关系。戏曲界的人不是没学问,恰恰相反,他们的学问很大,但是他们的学历很成问题,这是个大事。

通宝推:普鲁托,
家园 样板戏之所以繁荣,是因为文革中别的戏都被禁了

传统京剧,在服装,脸谱,唱词和文学性上要远远高于样板戏。

传统京剧一直都在变革,随着历史潮流的变化,新的剧目不断涌现,比如1931年程砚秋创作的春闺梦,就反映了当时军阀战乱时代百姓小夫妻的离别思念,所以不能说传统京剧是墨守成规拒绝发展。直到现在,张火丁的春闺梦也是令人感叹。

现代人的古文诗词功底已经完全丢了,再也不可能创作出经典的剧目和唱词了,像沙家浜里刁德一唱的:这个女人不寻常。这能叫唱词?一点文学性都没有的。什么叫唱词?春闺梦里两句:可怜负弩充前阵,历尽风霜万苦辛。两句就将少妇的丈夫在军中的情景展现出来。

当然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楼下有人觉得样板戏的文学性更高。没办法,一般文革思想严重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怀有抵触心理。极左和极右都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西方歌剧是属于贵族的艺术,而中国戏剧是受到社会各阶层喜爱的大众艺术,上到慈禧太后下到阿Q都喜欢,就连阿Q被杀之前游街时,围观的百姓还要阿Q唱一段。这是鲁迅笔下真实而残忍的描写。

说一个小故事,还珠楼主李寿民创作的蜀山剑侠传是现代武侠小说的巅峰,后来的金庸梁羽生的文采都远远比不上还珠楼主。李寿民的古典文学功底极高,所以他在北平做过一个工作:写京剧剧本。

最后一个故事,杜聿明的远征军兵败缅甸,被困野人山,伤亡惨重。后来历尽千辛,总算回到祖国。当军人们站在国境线时,看着祖国河山,想着苦难的遭遇,不少军人就唱起了京剧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这的确很适合当时的情景,不过这句唱词难度不小,一个军人唱完后一口气没接上,竟然倒下再没起来。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听于魁智唱的武家坡,十分的精彩。

通宝推:普鲁托,
家园 没错,看看瓦格纳音乐节的节目,一直是在创新
家园 梅兰芳专注于京剧表演的创新

如果他活到样板戏时代,说不定是主要推动力量呢。

家园 del

家园 现在你能让“舞台不再充斥着群魔乱舞才子佳人封建帝王”吗?

把周围的花草都拔掉,土壤的营养都供给那留下的几根苗,那几根苗当然可以光彩照人。《沙家浜》的唱词是汪曾祺写的;《红色娘子军》的作曲是当年留苏的几个大才子;几个样板京剧的年轻主演都是戏校的高材生;...。

文革中培养出新一代京剧、芭蕾的人才了吗?现在艺术人才是有,但是唱流行歌曲更挣钱。流行歌曲唱的都是啥?走穴的那些演出团都演的啥?大多数都是“群魔乱舞才子佳人封建帝王”呗!

家园 看奇袭白虎团吧。。。吓了一跳。。。

因为以前听评书,要说到一个英雄好汉武功高强,基本上都要说耍了一套什么拳啊,举个什么重物啊。。。。结束之后,面不改色气不喘之类的。。。当时觉得这有点夸张,我跑个步剧烈运动啥的,肯定要大喘气儿,这是人之常情,对吧,不可能什么面不改色气不喘。。

可看了奇袭白虎团,哇,真的呀。。。那一场打戏,跟头翻来翻去,打斗得很激烈,武戏做得很足。。。。一个长镜头拍下来。。。最后英雄人物在场景中央,立定站直亮相,真真是面不改色气不喘的,真个身形就象一棵白杨或者青松,钉子一样定在那里的。。。。。

这平时得多少练功啊。。。

通宝推:盲人摸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