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看了本版面中夸父逐日的《三国合肥故事》,以及宋杰先生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我食指大动,加上刚刚啃完《三国志》,也想写点关于三国的东西,决定从研究不多的庐江、皖城的变迁和曹操平陈兰之役入手。
史书关于陈兰、雷薄、雷续等庐江豪强的记载并不多,他们的出身、早年经历完全没有,做大之后的事迹零星分布在《三国志 袁术传》、《张辽传》、《张郃传》、《于禁传》、《臧霸传》、《刘馥传》中。
另外,我手上的电子版《资治通鉴》,称陈兰(繁体为“陳蘭”)为陈简,我不知道是司马光有意这么写,还是《资治通鉴》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讹,为了简化称呼,下文都称之为陈兰。
按时间顺序,关于陈兰等人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三国志 袁术传》中,建安四年(199),袁术在内外交困中逃离首都寿春,打算投奔陈兰、雷薄,对方不接纳。袁术走投无路,六月(199-07-11—08-09),吐血而死。既然史书没说陈兰等人的出身来历,只说他们是袁术的部曲,那我就从袁术的发家说起,把他们看作袁术势力的继承者。
袁术是司空袁逢之子,关于他和袁绍的血缘关系,《三国志》的陈寿正文和裴松之的注释不一致,姑且认为他俩是亲哥俩,袁绍是哥哥,袁术是弟弟。189年董卓进京前,袁术就成了国舅、大将军何进的心腹,在何进被宦官杀害后,参与攻打皇宫,屠灭宦官,至少在士人眼中,此时的袁术,形象、行为都相当阳光、正面。董卓进京之后,为了招揽人心,同时他的部队也不多,为了迷惑洛阳京官和百姓,让手下不断便装出城,再披挂整齐回到洛阳,造成他的西凉军团源源不断的进入洛阳的假象,所以董卓很卖力的收买之前因参与屠灭宦官而声名鹊起的少壮派官员,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袁术被董卓封为后将军。前、左、右、后四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对袁术这样的青年人来说,已经是相当高的官职了。
然而袁术等世家子弟,不愿意与半汉半羌的西凉蛮夷董卓合作,纷纷离开洛阳到虎牢关以东,组织讨董联军,《三国演义》称这段为“十八路诸侯讨董卓”。
袁术逃出洛阳向南前往荆州第一大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老家南阳,很可能在他的唆使下,北上讨伐董卓的长沙太守孙坚杀了南阳太守张咨,并拱手将南阳送给袁术,从此袁术有了地盘,真正成为一方诸侯。孙坚号称江东猛虎,能征善战,但他是平民出身,在世家大族当权的东汉、三国,很难混出头、博出位,即使占了地盘,也很难守得住。孙坚北上的路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自己守不住,被后来者刘表占了便宜,做了荆州刺史。
平民出位的捷径是拥戴有名望、有血统的大佬做上司,自己给人家打工,采取相似措施的还有冀州地头蛇韩馥、兖州地头蛇鲍信,分别拥戴袁绍、曹操为主。甚至吕布相继占据兖州、徐州,也与当地土豪的内应分不开。
然而这些名头响亮的大人物,能否镇得住拥戴自己的人,还看自己能力和修为,刘表便受制于荆州地头蛇蒯、蔡家。本来袁术、孙坚都不是南阳的本土势力,为了地盘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袁术虽然不会打仗,可是政治手腕比孙坚高明多了,通过控制粮饷,逐步将孙坚变成自己的打手和下属。讨董联军失败后,曾经的盟友们为了地盘公然大打出手,孙坚企图占领豫州(河南),不成,损兵折将,被迫依附于管饭的袁术。袁术手中的南阳是荆州的一部分,现在荆州大部被刘表占有,袁术当然不高兴,何况刘表在南方,对自己北上逐鹿中原也是个后顾之忧。
192年,孙坚受袁术之命南下进攻刘表,在襄阳城外的岘山,被刘表的大将黄祖的手下狙击身亡,孙坚的儿子们还小,孙坚旧部由其侄子孙贲带领,彻底沦为袁术的附庸。
袁术见打不过刘表,争夺荆州不成,又打起争夺北方的豫州的主意,大概觉得北上与曹操争夺地盘,曹操求助于其北方的袁绍,袁术则与袁绍北方的公孙瓒结盟,华北形成袁绍——曹操、袁术——公孙瓒,两大同盟。陈寿指出袁术“既与绍有隙,又与刘表不平而北连公孙瓒;绍与瓒不和而南连刘表。其兄弟携贰,舍近交远如此。”
193年,袁术北进到曹操起家的开封(陈留郡)一带,风头正劲,果然如之前袁术所担心的,刘表加入袁绍——曹操联盟,从背后给了袁术一刀,攻占袁术老巢南阳,此后形势急转直下,袁术屡战屡战,被迫从开封一带向南渡过淮河,占领九江、庐江等郡,以淮南重镇寿春为首都称孤道寡,从此基本退出了中原逐鹿。
兴平2年(195。《三国志 武帝纪》说193,《三国志 孙策传》194。经考证195最合理),依附于袁术的孙策请求渡过长江,讨伐与舅舅吴景、堂兄孙贲为敌的扬州刺史刘繇,袁术认为刘繇也是自己的敌人,又考虑到孙策未必能打过刘繇,不如送孙策一个人情,于是表孙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1000多,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向江东进发。孙策一路东进,一路招兵买马,到原扬州首府历阳(今安徽东南部和县,正对着渡江最重要的渡口采石矶),人数达到五六千。
孙策的将领中,有父亲孙坚留下的三大老将——程普、黄盖、韩当,孙家的亲人,如外甥徐琨,也有在寿春入伙的新人——陈武、吕范,对孙策帮助最大的还是发小周瑜。孙策抵达历阳准备渡江时,周瑜带领党徒入伙,大大增强了孙策的实力。
渡江之后,孙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相继消灭或赶走盘踞丹阳郡的刘繇、吴郡严白虎、会稽郡王朗,追杀王朗到福州(当时叫东冶),继而回师向东,吃掉华歆的豫章郡 (首府在江西南昌)。199年,利用袁术死后江北的混乱,渡江占领江北的庐江郡,200年从豫章郡分出庐陵郡,这样孙策在200年遇刺身亡时,留给弟弟孙权6个郡:吴、会稽、庐陵、庐江、豫章、丹阳,统称为江东六郡,《三国演义》称为六郡八十一州。
196年,袁术的势力达到鼎盛,加上孙策打下的江东,袁术的地盘,东到东海,西到桐柏山——大别山一线,北到淮河,南到福建,地盘之大,高居诸侯之冠。袁术野心膨胀,图谋称帝。时刻找机会单飞的孙策,趁机与袁术一刀两断,解除了上下级和宗主——依附关系。
袁术没空没搭理孙策,地广人稀的江东提不起他的兴趣,他的精力集中在与陶谦、刘备、吕布、曹操争夺徐州上,尤其是194年陶谦去世,刘备继任徐州牧以来,袁术根本瞧不起这个织席贩履大耳贼,不断派兵北上进攻徐州,穷于应付袁术的刘备,才招揽无家可归的吕布到徐州入伙,驻守小沛。
同年六月,袁术北征徐州刘备,刘备让张飞留守老巢下邳,自己和关羽南下抵抗袁术。陶谦的老部下曹豹,勾结吕布突袭下邳,张飞败走,刘备和手下的妻小都被吕布俘虏。刘备老窝被抄,顿时无家可归,又被袁术打败,只得在淮河口一带的广陵郡海西县(江苏省东北部连云港市灌南县,连云港东南5点钟)一带流浪,落得“饥饿困踧(cù),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穷饿侵逼”的下场,这是刘备一生中最惨的时刻,此后他在刘表处不得志,好歹衣食无忧,吃香喝辣。眼看刘备要完蛋,徐州土豪糜竺“进妹於先主为夫人(糜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吕布鉴于西有曹操,南有袁术,不希望刘备完蛋,反而与刘备讲和,自己坐镇首府下邳,让刘关张镇守小沛,归还刘备等人的家属,合着刘、吕俩人换了个位置,袁术白忙活一场,一无所获。
袁、吕、刘、曹的无聊战争打到197年,袁术称帝,一下子犯了众怒,各路诸侯包括吕布,纷纷与之划清界限,更有趁机揩油占便宜的。袁术治国无方,粮食短缺,“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197年发生天灾“天旱岁荒,士民冻馁”,袁术的势力急剧衰落。
建安3年(198),面对曹操的压力,袁术、吕布抱团取暖,吕布派大将高顺攻陷小沛,迫使刘备投奔曹操,此时袁术的老盟友公孙瓒江河日下,时刻可能完蛋,如果袁绍没了北方的后顾之忧,随时可能南下攻打从前的小弟曹操,所以曹操决定抢在袁绍之前解决吕布。同年冬,曹操大举东征下邳的吕布,十二月癸酉日(199-02-07),吕布被自己人绑了送给曹操,白门楼殒命,成了主要诸侯中第一个完蛋的。随着吕布的灭亡,袁术进入灭亡倒计时。
建安4年春,袁绍攻克公孙瓒的老巢易京,公孙瓒自杀,曾经的袁术——公孙瓒联盟彻底结束,袁绍占据黄河以北的幽州(除去辽东公孙度)、并州、冀州、青州的平原国(刘备做过平原相),跃居最强大的诸侯,袁绍与曾经的小兄弟曹操的战争迫在眉睫。
走投无路的袁术想前往灊(qián.通“潜”)山投靠旧部雷薄、陈兰,俩人拒不接纳,袁术实在没辙了,决定与老仇人袁绍和解,前往河北投靠哥哥,袁绍则派长子青州刺史袁谭南下接应。曹操派刚刚投靠自己不到一年的刘备,带兵前往下邳拦截,袁术过不去,被迫折返,六月(199-07-11—08-09),袁术穷途末路,吐血而亡,假定189年袁术带兵屠杀宦官时30岁,终年40岁。
然后按例,我又要问问题了
第一就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荆州的治所是哪里?
因为似乎之前荆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汉寿;连带的问题就是孙坚从长沙出发(他是长沙太守),途中杀掉荆州原刺史王睿,之后到南阳杀死太守张咨。那么他是在什么地方杀掉王睿的,按照相关的记载,王睿被杀的地方有刺史管理的仓库,但具体是什么地方没有说。
第二是袁术筹款的方法,从史书上看,袁术到处讹诈地方势力给他粮食,不给就杀人,受害者包括庐江太守陆康、陈王刘宠和陈国相骆俊等。但是南阳和他的故乡汝南是紧邻,他为什么不回家乡割据,而是到处流窜呢
最后,199年,曹操45,刘备38,孙坚如果活着也是45.
涉猎也太广太深了
查了下胡三省注释的《资治通鉴》和其他资料,孙坚起兵前,荆州治确实在汉寿,我记错了。刘表单骑入宜城,站稳脚跟后,州治定在襄阳。
汝南当时有黄巾出没,头目有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其中的刘辟有意思,据《武帝纪》,建安元年刘辟被曹操杀了一遍,建安五年又活了,刘备跑到汝南联合刘辟骚扰曹操。
《武帝纪》说,建安元年,这帮子黄巾“初应袁术,又附孙坚。”这话有问题,192年孙坚作为袁术的下属出征的荆州,在襄阳城外阵亡了,孙坚死后,这帮黄巾应该转投袁术似乎更合情理,可是《武帝纪》没说他们再度依附于袁术,似乎他们更喜欢孙坚,对孙坚之死很生气,不再跟袁术这个“冢中枯骨”了。另一种可能是,黄巾们虽然名义上依附于袁术,但更乐于维持对袁术的名义臣服,如果袁术真的来到汝南,他们会群起攻之,拒之门外。
袁术从南阳北上,突进到开封(陈留)一带,被曹操打败之后,他的退却路线是向东南走,直到进入淮南,做了淮南王,之所以不选择打回南阳,或者去老家汝南,我认为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路线有关,淮河像一条大蜈蚣,北岸支流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汝水、颖水、涡水、泗水,尤其是泗水,通过汴河与黄河相通,袁术战败后,大致是沿着涡水、泗水向东南走,一路到了淮南。如果袁术从开封向西南去南阳或汝南,反而很麻烦,他必须渡过多条淮河支流,一不小心背水作战,可能就被曹操推下河全军覆没了。
同样的道理,袁术从淮南不断进攻徐州,也是因为徐州首府下邳在泗水中游,控制者从淮南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只要他还想逐鹿中原,就必须打通泗水交通线,无论占据徐州的是陶谦、刘备、吕布还是曹操,都是他的天然敌人。
曹操在讨董联军散伙之后,也是沿着涡水、泗水向东南的扬州前进,招了几千人马,再原路返回,走龙亢、铚、建平,去河内投靠袁绍。
三国多数灭亡的诸侯,要么被武力消灭,如袁绍家族、公孙瓒,要么主动或被迫投降,如张绣、张鲁、刘琮,袁术最特殊,属于自我爆炸,在没有遭到直接攻击的情况下,袁术死了,他的政权随之瓦解成一堆碎片,地盘、家产,有的归了孙策、孙权,有的归了曹操,还有大片碎片化的中立区,属于陈兰之类的土豪、盗匪。
袁术自我爆炸前,依然有选择的余地,据《三国志 袁术传》,袁术死前死后,他和他的家族、手下共有3个去向选择,《孙策传》提供了1个,总共4个可选项:
1. 袁术想去灊(qián.通“潜”)山投靠旧部雷薄、陈兰,惨遭拒绝。
2. 北上投靠大哥袁绍,对方同意,却被刘备拦住去路,没去成。
3. 袁术死后,家人向南去皖城(安徽中部安庆市潜山县),投靠了袁术的老部下庐江太守刘勋。然而刘勋不好好在庐江郡呆着,千里迢迢带兵远征长江以南,现属江西省的豫章郡,孙策趁机从背后偷袭皖城,将袁术的家小、财富洗劫一空,刘勋没了地盘,北上投靠曹操。
4. 前3种来自《袁术传》,《孙策传》的说法与第3种有出入,说袁术死后,其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人带着袁术的妻小、家财打算渡江投靠孙策,被刘勋截胡。孙策假装与刘勋友好,待刘勋麻痹大意,南征江西豫章郡时,偷袭庐江郡,攻占皖城县,将袁术的家小、财物据为己有。刘勋走投无路,投奔了曹操。
简单地说,4个选择分别是投靠陈兰、袁绍、刘勋、孙策,后两种互相矛盾,我先搁置,后面再讨论。4个选项中,后3个都可以理解,袁绍、刘勋、孙策都有地盘,最弱的刘勋也有一个郡,陈兰、雷薄就不对劲了。
《袁术传》说他俩是袁的部曲,部曲是私兵、家仆,例如魏延就是刘备的部曲,与普通下级相比,部曲对主人有人身依附关系,也更加亲密,主子落难投靠部曲倒是没啥问题,问题在于他俩的地盘灊山,是个什么东东?
灊通“潜”,灊山就是潜山,庐江郡首府(治所)皖县或皖城,现在就叫潜山县,城以山得名。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有座西北——东南方向的大山——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大别山越往东南延伸正面越宽,像个甜筒冰激凌,顶端正面宽达200公里,大别山的东南端,向东北方向延伸出一长条丘陵,一直延伸到南京的长江对岸的老山森林公园一带,整条山系迫使长江在九江拐了个直角弯,向东北方向流动,在某些地段,长江呈现南北走向,孙策渡江的历阳县牛渚——后来叫采石矶一带,长江就是南北流向,江对岸叫做江东。这条江北丘陵带与长江平行,距离长江较近,因此长江下游的北岸支流,如南淝水(古称施水)、皖水(皖河),比南岸支流——如湘江、赣江,短很多。尽管如此,南淝水、皖水,依然是淮河流域与长江之间的水运通道。
山脉往往是两侧水系的分水岭,为了便于翻山越岭,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先民便尽量寻找同出一座山,向山两侧背靠背流动的两条河,就是从一侧逆水而上,翻山之后顺山另一侧的另一条河而下,尽量降低翻山的难度和距离,将山路尽可能变成水路。这样的路线很多,例如蜀道中最重要的褒斜道,它的北段是向北流注入渭河的斜水(今名石头河),南段是向南注入汉水的褒水(褒河),褒斜道就得名于斜水、褒水,两条河都发源于秦岭中的五里坡,背靠背流动,这样行人不用翻越宽大的秦岭,翻越较窄的五里坡即可,其他路段都是河谷。如果经济或军事意义足够高,中国人会凿开两河之间的分水岭,用运河将两边的河流连起来,例如秦始皇开凿的灵渠,将向北流的湘江、向南流的漓江连接起来,进而连接长江和珠江。
在长江下游北岸,也有这样的地形。合肥城西的将军岭,向北流出淝水,注入淮河,向东流出南淝水(古称施水),注入巢湖,出巢湖向东南有濡须水,注入长江。中国先民凿开将军岭,修建古江淮运河,在合肥将长江、淮河连接起来,合肥也因此成了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吴国为了阻止魏国南下和北上攻取合肥,在濡须水上修建要塞濡须口。魏吴两国在合肥——濡须口一带反复拉锯,《后出师表》(作者是否诸葛亮有争议)说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说的就是这番拉锯战,详情请看夸父逐日的《三国合肥故事》、宋杰的《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
灊山的情况与合肥将军岭有相似的地方,灊山主峰天柱山,在今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境内,大约在霍山县与安庆市潜山县之间,大别山东南部。《史记 卷28 封禅书》记载: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至江陵而东。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汉朝的五岳,与现在的五岳的区别就在于南岳是灊山中的天柱山。
隋文帝灭陈统一天下,觉得南岳天柱山在江北,过于靠北,跟不上大一统帝国扩张的脚步,将湖南的衡山定为南岳。
从天柱山向东南流出潜水,与皖水汇流为今天叫皖河的河流,在当时的皖口——现在叫安庆,注入长江,庐江郡首府皖城或皖县,就坐落在潜水河边。从天柱山向北流出东淠(pì)河,它继续向北与西淠河汇流为淠河——当时叫沘(bǐ)水,流过六安县——现在六安市北,在袁术的首都寿春附近注入淮河。因此,从天柱山向南、向北分别有河流入长江和淮河,似乎有成为另一个合肥的机会。问题在于天柱山过于高耸,《三国志 张辽传》说:“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馀里,道险狭,步径裁通”,远比将军岭险峻、难走,所以它在南北交通方面的价值,远比合肥——濡须口一线低,陈兰、雷薄等人住在灊山里面,似乎也不太容易生存。不过《三国志 张辽传》又说,在209年曹操天柱山剿匪之前,“陈兰、梅成以氐六县叛”,这句话中的“氐六县”很费解,我没查到有“氐县”的存在,“六”肯定是从天柱山北流的淠河边的六安县。
通过史料证据和我的分析、脑补,我的结论是,陈兰等人担任六安县令、县尉之类的职务,活动或盘踞在天柱山以北的,以六安县为中心的淠河流域。袁术治国无术加上奢侈、荒淫,搞得民不聊生,“民人相食,州里萧条”,加上袁术称帝后,遭到各路诸侯的组团攻击,陈兰等人躲进灊山避难。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可能性更大些,陈、雷呆的灊山不是山,而是庐江郡10个县级单位中的灊县(潜县),或灊县附近的山,灊县治今六安市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淠河上游,六安南边,值得注意的是,天柱山在汉朝也叫霍山。
应该说袁术的选择很有道理,淠河——六安——灊县——天柱山一线,距离北边的老巢寿春不远,北面淮河,南背大别山,淠河贯穿全境,必要时可以溯淠河退到险峻的天柱山附近,再不行就继续向南,跑到天柱山南顺潜水而下,去往庐江郡首府皖城,进而进入长江,再再不行就东渡长江投靠老部下孙策。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虽然淠河一线不错,袁术为啥不直接去皖城投奔庐江太守刘勋,毕竟皖城是庐江郡的首府,繁华程度很可能高于普通县城六安、灊县。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袁术、曹操、刘勋之间的关系了。
199年袁术吐血而亡时,吕布已死,孙策虽然与他断绝上下级关系,毕竟没撕破脸,至少不是敌人,对他威胁最大的是北边的曹操,曹操高举尊汉大旗,毛玠称之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贾诩叫“奉天子以令天下”,沮授叫“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甭管奉天子还挟天子,都是拉皇帝的大旗做虎皮,打袁术这样的乱臣贼子,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面子。刘备投靠了曹操,暂时成为曹操势力的一部分。为了对付曹操和追随曹操的刘备,袁术与老仇人袁绍和解。而这个刘勋,虽然是袁术的故吏,与曹操的关系也不一般。
据《三国志卷12司马芝传》引《魏略》的记载,刘勋是琅琊人,与诸葛家族是老乡。189年,曹操从洛阳逃到关东组织军队讨伐董卓时,刘勋正担任曹操老家沛国谯县附近的建平县(河南省东部商丘市夏邑县马头寺,商丘东南5点钟方向,安徽、河南省界附近)县长。又据《三国志 卷01 武帝纪》记载,190年,讨董联军散伙之后,曹操兵少——被董卓的悍将徐荣打得惨败,几乎丧命;又没地盘——袁术通过孙坚占据了南阳,袁绍则是此前董卓版朝廷任命的渤海太守,曹操陷入困境,便和夏侯惇到东南方的扬州招兵,得到数千人,大致溯涡水向西北回沛国老家的路上,走到龙亢〔安徽省中部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蚌埠西北,涡水沿岸〕,军队发生哗变,仅剩下500多人,走到刘勋担任县令的建平县一带,又得到1000多人,终于像一支队伍了,之后渡过黄河去往河内郡投靠袁绍。曹操实力复振,肯定得到了刘勋的帮助。从刘勋被孙策打败投靠曹操后,获封征虏将军、平虏将军、华乡侯、河内太守,“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贵宠骄豪”,与曹操的同族近亲、救命恩人曹洪,并称为“军中豪右”,“自恃与太祖有宿,日骄慢,数犯法”,就能看出他为曹操的崛起帮了大忙。建安18年(213),曹操建魏国封魏公时,在劝进名单上的30人中,刘勋竟然高居第5,曹操最信任的武将——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排名第7,救命恩人曹洪仅仅排名24,张辽为首的魏五子,根本没进入名单。
刘勋帮曹操在190年,那时袁术与曹操还没有利害冲突。刘勋投靠袁术,肯定在193年袁术、曹操开打,逐鹿中原前,只有如此,他才能得到袁术的信任,担任庐江太守。
刘勋固然是袁术的故吏,也许忠于袁术,但是随着曹操的崛起壮大,在袁术的眼中,刘勋与曹操“有宿”,就显得格外刺眼,袁术一定担心自己投靠刘勋,会被对方绑了送给曹操做见面礼,半年前老朋友吕布就被手下人绑了,投靠老冤家袁绍都比刘勋强。
最后一个问题是,袁术死后“死去元知万事空”,家小部下到底往哪去也管不了了,那么他的家人去投奔刘勋,然后被孙策抢走,还是去投靠孙策,被刘勋拦截呢?我赞同前者,原因有2,首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持这种观点,其次如果按《孙策传》的说法,刘勋横刀截胡,肯定触怒年轻气盛的孙策,刘勋、孙策都曾是袁术的下属,刘勋应该知道孙策脾气,不会善罢甘休,不大可能在孙策从背后威胁自己的情况下,向西远征豫章郡。
啥时候迁到皖城的呢?
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袁术是何时夺取庐江的问题
三国志吴书 陆绩传说: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也。父康,汉末为庐江太守。
绩年六岁,於九江见袁术。术出橘,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
后面又说:(陆绩)豫自知亡日,乃为辞曰:“有汉志士吴郡陆绩,幼敦诗、书,长玩礼、易,受命南征,遘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又曰:“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年三十二卒。今人据此判定陆绩生卒年为187-219
陆绩六岁的193年,袁术和陆康的关系尚可
之后, “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百度百科(不一定可靠)说陆康死于195年,而且和孙策对打了近两年
我一时找不到其他材料了,王子殿可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
因为确实在汉末多有迁移,而且史料并不经常给出迁移的准确时间
比如扬州,曾经治历阳,在您给的那张扬州图上有(谭其镶版历史地图,历阳有下划线,表明是刺史驻地)
但是 三国志 吴书 孙破虏讨逆传 曰:“先是,刘繇为扬州刺史,州旧治寿春。寿春,术已据之,繇乃渡江治曲阿。”
黎东方 的 细说三国 谈到荆州,说:
“ 荆州的首郡首县是南阳郡宛县。刘表却到不了宛县去就刺史之职。南阳郡的地盘,于太守张咨被杀以后,已经由孙坚交给了袁术。孙坚上过一表,推荐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本人留在所驻扎的鲁阳,派人占领了南阳郡的各县。
刘表没奈何,就到南郡所属的襄阳县,设立一个新的刺史衙门。”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州刺史或州牧到底应该到哪里去任职的问题,就东汉中期(谭图的依据)而言,州刺史驻节地并不一定和大郡郡治重合;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则有向首郡治所迁移的趋势
具体到 孙坚和王睿,其实史料上不清楚的就是,孙坚到底在哪里杀掉的王睿
可以确定的是,孙坚是从长沙郡出发的(汉制,严格禁止太守领兵出境,在讨伐董卓联军组成之前,孙坚不大可能越过江夏或者南郡进驻到南阳),他是在武陵和王睿回合之后杀掉王睿呢,还是两人都北上,在途中杀掉王睿的呢(王睿本人也是支持讨伐董卓的,但打算先杀掉和自己不合的武陵太守曹寅,曹遂伪造中央使者的命令,和孙坚合谋杀掉王睿)
初,陈王宠有勇,善弩射。(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
国相会稽骆俊素有感恩,时天下饥荒,邻郡人多归就之,俊倾赈赡,并得全活。
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
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献帝初,义兵起,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
建安二年,是岁饥,江淮间民相食。袁术杀陈王宠。(谢承后汉书曰:(骆)俊字孝远,有文武才幹,少为郡吏,察孝廉,补尚书郎,擢拜陈相。值袁术僭号,兄弟忿争,天下鼎沸,群贼并起,陈与比界,奸慝四布,俊厉威武,保疆境,贼不敢犯。养济百姓,灾害不生,岁获丰稔。后术军众饥困,就俊求粮。俊疾恶术,初不应答。术怒,密使人杀俊。)
刘宠和骆俊的努力,使得陈国(郡)成为豫州最富庶的地方,之后当然便宜了曹操,操做让县明本志令,云:”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阳夏、柘、苦及武平四县,皆属原陈国
后汉书 陆康传曰:
会庐江黄穰等与江夏蛮连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拜康庐江太守。康申明赏罚,击破穰等,余党悉降。帝嘉其功,拜康孙尚为郎中。献帝即位,天下大乱,康蒙险遣孝廉计吏奉贡朝廷,诏书策劳,加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朝廷愍其守节,拜子俊为郎中。
基本上被袁术杀害的地方官员,都是名声非常好的
看来还是遥封的,难怪关云长不乐意。
根据北堂书抄记载,袁术“为长水校尉,好奢淫,骑盛车马,以气高人,人语曰路中悍鬼袁长水”。
啧啧,路中悍鬼,这绰号放今天也是很拉风的,同时可见,二代们喜欢在交通工具上追求速度与激情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目前已有的记载,有这样几条:
1、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陆逊年长于陆绩数岁,并曾帮助年幼的陆绩管理家事。陆逊的生卒年记载是明确的,生于公元183年。
既然叫“数岁”,至少是三岁,而从陆逊帮助陆绩的经历看,二人年龄差很可能还要大些。由此,可以推测陆绩生于公元186年后。
2、据三国志孙策传记载,孙策于公元195年开始平定江东,走上独立道路,为袁术攻击陆康,显然在此之前。
3、据后汉书陆康传记载,陆康抵抗孙策的攻击两年后城破,城破后一个月陆康死去。
由以上两点,陆康袁术交恶,孙策开始攻击陆康,都在公元193年以前。
4、仍据三国志陆绩传记载,陆绩6岁时曾拜访袁术,并私藏了袁术的橘子。
陆绩能在友好的氛围下拜访袁术,显然陆康孙策之间并未发生交战。由此,陆绩生于公元188年以前。
最终结论是陆绩生于公元187年,至于卒年,则是218年和219年都有可能,确切判定是公元219年,我找不到可靠依据。
由此,孙策确实是193年开始攻击陆康的庐江,并于195年破城,陆康寻即死去。晚的话,孙策赶不上同年去平定江东;早的话,陆绩没机会去袁术那里怀橘。
另一个问题,庐江郡治舒,依据是后汉书郡国志;三国志集解里认为是刘勋在建安四年移治皖,依据是孙策传记载在建安四年攻刘勋于皖。
我认为三国志集解这个逻辑大大地有问题,首先建安四年这个时间点只是孙策发动攻击的时间而已,判断为迁移郡治的时间点毫无道理。其次就连是否刘勋移治也没有必然的根据,从记载看,后汉州郡治所可以由长官自行决定,陆康甚至陆康以前就可能已经迁移过了。
我恰恰认为陆康的治所就不是舒,我的理由是这样的:如果陆康治舒,那么孙策围陆康两年的城池就是舒城。舒城是什么地方呢?是孙策铁哥们周瑜的老家,并且周瑜这时候应该在家里。周瑜的从祖从叔都官至三公,周氏无疑是当地一脉豪族,如果孙策围攻舒城两年,周瑜一点作用没起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看周瑜传,是完全找不到这一战的痕迹的。
证据在南齐书州郡志下:“荆州,汉灵帝中平末刺史王睿始治江陵”。
孙坚自长沙出发北上,路过江陵是合理的,同时王睿开府库与江陵有军实的记载也能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