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多行业剖析中国的工业体系现状和作用 -- 卢比扬卡
就不要再传谣了。
更重要的是实现0的突破。从不会到会是本质的区别。
年份 粮食总产 化肥使用量
1952年 16392 7.8
1957年 19505 37.3
1962年 16000 63
1965年 19453 194.2
1970年 23996 351.2
1975年 28452 536.9
1976年 28631 582.8
1977年 28273 648
1978年 30477 884
1979年 33212 1086.3
1980年 32056 1269.4
1981年 32502 1334.9
1982年 35450 1513.4
1983年 38728 1659.8
1984年 40731 1739.8
1985年 37911 1775.8
1986年 39151 1930.6
1987年 40473 1999.3
1988年 39408 2141.5
1989年 40755 2357.1
1990年 44624 2590.3
1991年 43529 2805.1
1992年 44266 2930.2
1993年 45649 3151.9
1994年 44450 3314
1995年 46661.8 3593.7
1996年 50453.5 3827.9
1997年 49417.1 3980.7
1998年 51229.5 4083.7
1999年 50838.6 4124.3
2000年 46217.5 4146.4
2001年 45263.7 4253.8
2002年 45705.8 4339.4
2003年 43069.5 4411.6
004年 46946.9 4636.6
2005年 48402.2 4766.2
2006年 49804.2 4927.7
2007年 50160.3 5107.8
2008年 52870.9 5239
2009年 53082 5404.4
2010年 54641 5460
2011年 57121 6027
SourcePhotonic,一家美国公司,靠收购的成都一家公司生产光模块,99%研发生产在中国;
NeoPhotonic一家美国公司,也是靠收购深圳的一家公司,但他的研发生产90%在中国
武汉WTD一家,纯中国企业, 国企控股
海信, 不用多说了,周厚健学三星的产物。
上海还有一家,名字在嘴边想不起来
苏州一家
基本上1.25GHz的光模块,中国占据了全世界的75%
条形码,任何打印机都可以打印。这是软件行业已经被做烂的东西。用柯达可能是因为它有成本优势或者打印速度优势?要么你这是过去的旧信息、老皇历,以前确实有可能。
可惜当时进度比较慢,投资方和其他两个参与者最后撤了,他后来也走了只有一个总工还在自己小打小闹,但是技术目前说是出来了,我哥们也帮他找了几个投资者互相都不满意,还搁在那里,总工自己开着小公司接点小单自己玩。你有兴趣可以发私信给我聊
每秒多少米的印刷速度,每份多联快递单一般有5张纸,每张的上都有条码,每份快递单宽度4到5英寸,每张单据上除条码和序号外其余部分基本相同,用印刷机印好后再送上工业喷码机印条码和序号,喷码机必须能在高速运转中精确定位喷码,公司试用过两款国产设备,都无法满足要求。不过生产中发现的缺号次品也是用很普通的惠普喷墨打印机人手补号的。
现在快递行业也意识到这块成本问题,已经大量使用单张背胶离型纸先印刷基本图案,大部分内容(包括条码)都是用由客户用联网专用打印机打印来取代原来的多联快递单。但这只适用能配置专用打印机的卖家,大部分小卖家和个人用户还是用多联单的,这点也是我淘宝购物时判断卖家的一个指标。
当然,牛牛也是得到红脖子默许的。
作为交换,高卢鸡在北约一些立场上,做了协调。
我很想知道四三计划什么时候变成张春桥去主持了?
众所周知,文革时期经济方面主要是周恩来在抓,具体操盘手是副总理李先念和余秋里(兼任计委主任)。我看过的各种资料,也都说四三计划的具体组织者是李先念和余秋里。
张春桥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成为副总理,没看到任何资料证明他在四三计划实施过程中发挥过主导作用。
原来只比军政府好一点。
曾先后与以色列、德国和意大利合作,自戴高乐上台后则主要依靠原子能委员会(CEA)利梅伊军事科研中心自己的力量。
美、俄、英、中先后试验成功氢弹,戴高乐深受刺激,严令CEA加快研制,早日试爆聚变弹。无奈一帮高卢精英在黑暗中摸索,始终未能找准门径。
其实早在1966年底,利梅伊中心青年工程师Michel Carayol曾灵光一现,提出让原子弹释放的X射线发挥“活塞”作用,并构想两段圆柱体,一段为原子弹,另一段为热核燃料的草案。然而其方案惨遭同事和上级一致否定,被束之高阁,连他自己也很快放弃,另辟蹊径。
正当法国人苦苦求索、一筹莫展之际,一位英国绅士悄然现身替他们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他就是英国核武工程元勋、“英国氢弹之父”之一:库克爵士。库克全名为William Richard Joseph Cook,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主修数学。先后从事应用数学、理论物理、弹道、火箭弹等研究。历任皇家海军科学署(RNSS)物理研究主任,英国原子能管理局(AEA)和英国原子武器研究中心(AWE)工程与制造主任委员、研发与工程主任委员,一度是英国国防研究政策委员会主席人选。库克被公认为英国氢弹计划由理论到工程实现的枢纽人物。
在伦敦某次鸡尾酒会上,库克主动和法驻英使馆武官André Thoulouze将军搭讪,告之自己供职于AWE,熟谙英国氢弹秘密,“看在上帝份上”愿意无偿帮助法国造出聚变蛋。 Thoulouze迅速与CEA下属情报和科技信息局负责人取得联系,获准与库克继续保持接触。Thoulouze虽对技术一窍不通,但每次都原原本本、一丝不苟将库克的传话反馈给CEA。库克从未向法方传递任何文字材料,仅仅简明扼要道出泰勒-乌拉姆构型的精髓。这足以让法国人醒悟,重新翻出被尘封的Carayol草案并加改良优化。
1968年8月24日,270万吨当量的一枚氢弹在位于太平洋方加陶法岛的法国核试验基地上空炸响。不过,当CEA主任Maurice Schumann后来向戴高乐总统面陈库克爵士为此做出的贡献时,老戴大为光火,“差点中风”。
英国人助力法国氢弹计划的秘密被CEA捂了很久,直到20世纪末本世纪初才陆续由法方当年的知情者逐渐披露。
以库克爵士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向法方泄密后并未被追究的事实,可以推定这绝非个人行为,而是得到工党政府和华盛顿默许的。
参考文献:
1,《Histoire secrète de la Ve République Broché》 , Novembre 2006 by Roger Faligot/Jean Guisnel,ISBN-10: 2707149020.
2,《La véritable histoire de la bombe H franaise》, 1994 by Pierre Billaud.
3,《La Recherche》, December, 1996 by Pierre Billaud.
4,《 la recherche d'un "secret d'tat", in Défense nationale》 August-September 2004,by Marcel Duval.
4,"Profile of Sir. William Cook"--《New Scientist》 3 Dec 1959, p1126-1127.
5,《The British Nuclear Experience: The Roles of Beliefs, Culture, and Identity》, By John Baylis, Kristan Stoddart.
6,《The hidden persuaders : government scientists and defence in post-war Britain》, by Oikonomou, Alexandros-Panagiotis,Imperial Colle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