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由一道求教于知乎的数学题发散开来 -- 皖江吴郎
题意之中,王小姐一共亏了100元;
题意之外,从进货前一瞬到王小姐赔了邻铺100元结束,王小姐一共亏了115元。
理解的,早就理解了;理解不了的,我也没办法。
就这样。
115的逻辑,三秒内的第一感就明白了,但它是错误的;
100的逻辑,你理解不了,我也没有损失,对吧?
当然,收获是:通过此题发现,哲学离抽象能力、逻辑能力、专注力均有欠缺的普通人确实有点远。
我也是普通人,却有点专注力,对于正解100有足够的信心。
在“考察什么”这个问题上,你跟多数人的理解不一致,说明你的汉语文字认知跟多数人不兼容
不是理解“这个逻辑”难,而是理解“你为什么这样理解这道题”比较难
潜在的或不假思索的将“一共”这个概念固定化,而不是视之为动态化。拿正常的多数人的汉语阅读理解来说事,无助于你正确认识世界!
————————分割线————————
题意之中:从顾客进店前一瞬开始到王小姐赔了邻铺100元结束后一瞬,王小姐一共亏了100元。——————这个命名为:A[一共]
题意之外:从王小姐进货前一瞬到王小姐赔了邻铺100元结束后一瞬,王小姐一共亏了115元。——————这个命名为:B[一共]
多数人将题意中的“一共”固定化,不假思索的认为它指的是B[一共],实际上它是A[一共]。
这不是汉语阅读理解问题,而是抽象概念流变问题。
我辛辛苦苦的帮大家破执,却劳而无果啊。
算了,懂不懂的,随缘吧,对彼此。
说不定鞋的真实价值是十几殖民行星呢!王小姐亏了几万兆亿。顾客留的其实是银河通币,能买半个地球有余又怎么算?这下王小姐赚了多少?出了题,就不能随便说,前面说的不算。题不是你出的,人家跟不上你的发散思维,不叫“帮大家破执”
算了,我何必要对牛弹琴呢?跟三季人说三遍有冬天,还领悟不了的,继续说有冬天,本来就是我错了!孔夫子,我错了!
应该改成:这笔买卖亏了多少钱?或者,这双鞋上,王小姐亏了多少钱?这样一来,歧义大为减少!
原题:王小姐一共亏了多少元? 起点不明确,为干扰源。
其实,按照目前国人普遍看法,应该认为是-115,有始有终,而不应该仅仅看这笔交易。
进货成本45和卖出后的利润-15是应该考虑进去的。语文水平还可以的话,数学题是不会做出100这个答案的。
对【一共】这个表征过程范畴的认识,自以为是的人还真多啊!
115的逻辑,我30秒就想明白了。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也差不多几十秒或几分钟就能想明白的吧。不过,这是错误的。或者说,对于小学生而言,115是正解(因为小学生理解不了100的逻辑);但对于成人而言,100才是正解。
看本页前面那个A【一共】/B【一共】的回复贴(手机打字,懒得搞链接引用了)。
A【一共】,表征的过程是从顾客进店前一瞬开始到王小姐赔邻铺一百元结束,其答案是100;
B【一共】,表征的过程是从王小姐进货前一瞬开始到王小姐赔邻铺一百元结束,其答案是115;
题目所言的【一共】,究竟是A【一共】还是B【一共】,对交易过程的理解,应当是题意里如何,而不是现实里通常是怎么样的。
现实里你们想到王小姐亏了115,没细想亏钱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但题意的意思,显然是从顾客进店才开始算起的。
背景介绍是一个干扰,邻铺换钱又是一个干扰,能绕过两个干扰得出100正解的人,还真得头脑里适应【一共】这个概念的流变才可以。
就这样吧,你要是继续觉得115是很容易理解的正解,那就各自退安吧。
俗称搏眼球。
题目本身没啥意义,因为根本不是数学题,而是语文题。
这类段子往往提一个本身就说不清楚的问题,比如如何定义亏损,然后各人按照个人定义,鸡同鸭讲。
凡是不能就定义本身存在问题这一点无法快速理解的人,还是不要与之争论,他搞不清。当然人家默认你才搞不清,随便拿个答案糊弄你也是可能的。
可能他心理在默念,为啥用这种傻题目来打扰我,随便说个答案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