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从唐太宗宣帝纪评语看司马懿 -- 林风清逸
李世民皇帝当得还不错。但是当皇帝不错和他不忠不孝是两回事吧。他篡位上台也就罢了,但写文章骂司马懿就属于一百步笑五十步了。司马懿虽然不忠,但毕竟是夺异姓的天下。李世民可是灭了人伦,比司马懿严重多了。不论从传统的道德价值看还是从现代的道德价值看,他后头做的再好,这一点也是无法掩饰的。
而且这也不是“伟人也拉屎”。历史上有几个伟人干过杀兄弟、逼老父的勾当呢?真的不太多。李世民前面的一个干过差不多事情的“伟人”就是杨广。而杨广继位后“功业”基本也和李世民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前期也可称为“盛世”。李世民最后流芳百世了最主要的是他征高句丽失败后没有为了面子一而再,再而三得空耗国力从而二世而亡。
至于说李世民不政变被干掉的可能性也是百分百真不知道从何说起。二李争位,李世民是处于攻势的。道理也不难理解,李建成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有耐心就可以继位了。而李世民不闹腾,不政变是没法上位的。所以李世民上台后要亲自改写历史记录把自己的篡位描写得理由十足。
李世民是内部竞争,司马懿那是外部篡权。
好比汉朝末年,只要皇帝还是姓刘,就算是谁的傀儡,还是能接受,但要换成是姓曹的,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说到底,李世民还是自己家内部利益分配,司马懿就真的是抢别人了。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李世民的问题比司马懿轻微得多。
在东吴存在的情况下一旦西线战场出现大的波动就得从东线调兵,以曹魏当时的情况求稳更合适,这点曹睿也是认可的。
依旧有五州之力,何况曹魏的重心一直在蜀汉这边,更不要说因为蜀道之难所放大的兵力跟后勤优势,有着数倍力量却只能采取守势,所谓的求稳不过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一种托词而已。
采取守势就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只要诸葛亮不能在陇西和羌人联成一片,曹魏的防守战略就成功了,何况蜀汉的人力国力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的比曹魏还要厉害,这种不花代价就可以消耗对手实力的做法有啥不行的。足球比赛上强队有全力压出来攻的,也有稳扎打反击的,一个道理。再说曹魏当时的老一批将领已经故去,正处于更新换代的过程中,邓艾这些将领还要等将近三十年才能脱颖而出,曹睿曾让曹真指挥西线但曹真过早病逝,稳重的司马懿上任后当然会采取最保守的策略,避免像张郃那样的战死再次出现。
司马懿的坏榜样是从曹魏那里学来的,最后一个效仿者是袁大头。曹氏父子以权臣篡位汉朝,司马父子以权臣篡位曹魏,袁氏父子权臣篡位民国,都是名不正、言不顺,打着红旗反红旗,欺世盗名,突然改变游戏规则,为自己的私利服务,以权臣篡位大统。问题是你这么干,别人也会有样学样,最后谁都不相信谁了,国家就乱套了。中国不是不能改朝换代,而是要光明正大,比如象刘邦、朱元璋那样以布衣提三尺剑安邦定国,成则王侯败则寇,把脑袋押上、愿赌服输,要是没这个能力和时运就应该辅佐明君做忠臣义士,也同样能安邦定国,这样对国家,对民族都有长久的好处,这是中华民族能长久发展的历史经验,也是多数中西方游牧民族政权无法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
前朝的各种经验积累都随着朝代末年的大乱灰飞烟灭了,乱世中人命贱如狗,在出现真命天子前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大乱导致人口大幅度的减少,新朝代要花将近百年的时间来重新恢复,对于普通布衣百姓他们恐怕更欢迎的还是不必自己流血的那种更新换代。
秦末大乱和元末大乱难道是因为刘邦和朱元璋造成的吗?秦末大乱始于宫廷政变:内臣篡权矫诏废贤杀将。元末大乱也是始于宫廷内斗,纲纪不振。最后造成天下大乱、狼烟四起、生灵涂炭,而恰恰是那些有能力、有魄力、能安抚民心的体制外的某些领袖,如刘邦和朱元璋才能安邦定国,拯救国家,才能再造一个两、三百年稳定兴盛的新王朝,才有后来的人口的更加增长。体制内的人,特别是体制中枢的重臣不好好辅佐,而搞谋朝篡位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后患无穷的上位手段。这也是'胡虏无百年之运'的一个根本原因。
魏晋以后南北朝,尤其南朝,权臣篡位不断。李世民开政变先河后,几个儿子蠢蠢欲动,到玄宗政变,以及肃宗自立等等。虽然南北朝权臣篡位后改国号,中下层的政治结构相当稳定,都是世族坐大架空朝廷。这种朝代城头变换大王旗,如果侧重中层基层的政治架构,谁看得出是不同朝代?
或者应该说,朝代变了,时代没变。倒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尤其那个两税法实施后,基本政治经济架构大变。朝代没变,时代变了。
宣帝纪里面可是说司马懿上来就对诸葛亮“俘斩万记”的,没有提到过《汉晋春秋》里的“汉人获甲首三千”(张合战死在天文志中提及)。而且李世民评论中对比的战例是孟达和辽东,都是司马懿一窝端的大胜。如果拿这些对比说他对蜀汉消极,当时谁能积极到认为可以把蜀汉一窝端呢。
李世民说司马懿对诸葛亮消极,这些真假对错先不提,《晋书》里谈可太勉强了些。尤其有“俘斩万记”的记载在,还说消极,李世民你自己去能当时就灭掉蜀汉,还是有把握对诸葛亮“俘斩两万记”?
不是每个造反者都有萧何李善长这样的谋士,最起码禅让这种制度流血少的多,制度的改良非要大规模崩溃后再重建才是唯一出路?侯景之乱和安史之乱同样是造反夺权,后果呢?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历时最长久,制度最理想的就是汉朝,皇位是世袭的,但皇权受到相权和其他官僚的很大制约,而相权和其他官僚的权力不是世袭的,是竞争上岗,所以可以一直保持活力,才给象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这些人那么大的表演舞台。这样,即便汉室如何衰败,只要靠有能力的人竞争和辅佐,朝庭和国家就是相对强大的,高层人士是要靠竞争来保持活力的,这本来已经成为默契。可曹氏父子首先打破了这种游戏规则,把相权突然上升到了皇权,搞世袭,希望跳出权力的竞争,永保自己后代的荣华富贵,结果下场更加悲惨,而且引起连锁反应。以后的司马氏篡位后,从此不再相信外人,只分封自己同姓,结果同姓的互相攻杀更加残酷,更殃及整个民族,引来五胡乱华。
没有一个人是真心要禅让出权力的,必须有大家都能共同接受的游戏规则,才能长治久安。而中国封建社会总结的合理游戏规则就是'皇权之下,人人平等,皇权之上,天命有归'。只有天下有变时才有新的真命天子出现,只有真命天子才有权力皇权搞世袭,跳出竞争。开国皇族的前几代因为能力还在,可以皇权更大些,以后的皇家子孙能力越来越不济,皇权也逐渐随之弱化,就应由相权和其他官僚来辅佐,最后直到进化为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度为止(这就撤远了)。而汉朝到中后期,确确实实是在朝着皇权逐渐弱化而发展的,如果这时的曹魏或司马氏能象诸葛武候那样扶助汉室中任何一位天子,中国后来的五胡乱华和长期的大动乱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从基因分析来看,当一时的雄才君主容易,而代代出雄才君主难,所以国家的长期稳定还要靠竞争上岗的大臣,同时君臣必须相互信任,同舟共济。可如果当大臣的总想着搞假禅让来谋朝篡位;而当皇帝的总要堤防大臣谋朝篡位,那还怎么同舟共济?连起码的稳定都没有了,你去读读其他少数民族的国家兴亡,很多都是这么搞假禅让真内斗给搞垮的,说中国人爱内斗,人家那才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换皇帝比换裤子都频繁,最后就是国人目无君长,敌人乘虚而入,胡虏百年必亡,因为百年正好是开国君主过世已久,后代能力三代不济的时候,没有众多忠臣良将去真心扶一把,就自然衰亡了,这就看出诸葛武候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忠臣良将最光辉的代表。
再看司马氏,本来有机会也成为诸葛武候那样的光辉形象,可自以为聪明,非要谋朝篡位,自以为会比前朝做的更好,可做皇帝与做大臣是不一样的,做大臣自己好就行了,而做皇帝是拼家族系列的,要代代比拼。司马氏也就在开国之初出了一两个智商中等偏上的君主,后面的全都是弱智,连普通人的智力和能力都不如,这样禅让的一个家族系列来统治国家,还真比人家汉室皇族差远了,连曹室也不如,这么搞禅让,不成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了吗?这么搞禅让,绝非国家和民族之福。
逼父弑兄奸嫂杀侄,这是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的节奏吗?
曹家司马家搞禅让,山阳公陈留王可是一直活得好好的,这才是真正符合儒家传统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
而且即使采取了守势,曹魏在国力消耗上依旧大于武侯治理下的蜀汉,不然曹魏为什么不趁着武侯北伐的间隙进攻蜀汉呢?武侯北伐最大的意义就是借此消耗曹魏的力量,使其无法积累足够的力量发动对蜀汉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