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商代农业发展的水平 -- 履虎尾
(上)
商代的农业生产很发达,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从商代甲骨文卜辞中反映的情况,以及地下发掘的情况来看,商代的农业已经与渔猎、畜牧业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主要生产部门。
在卜辞中,与土地有关的文字非常多,如“田”字,就很常见。“田”字有多种写法,甲骨文中的“田”字,周围都是大“口”字,而“口”字中央,有的是“十”字形,有的是“井”字形,有两横一竖的,有两竖一横的,还不完全规范。此外,还有“畴”字,“疆”字,“囿”字,“圃”字,“??”字,等等与土地有关的字。
关于粮食作物的记载很多。在卜辞中,粮食作物的总称为“禾”,其中最主要的是 “黍”,也就是现在的“大黄米”(一种小米)。此外还有粟、稷、麦(商代的麦是今天的大麦)、来(这才是小麦)、稻、菽等等。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当时的地窖,其中的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的。
由于农业是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商代的统治者非常关心农业。在卜辞中,有关农业的占卜很多,统治者经常“卜风雨”,“卜旱”,“卜年”,表示自己对农业的关注:
“帝令雨足年。”
“贞,帝不我堇。”
“戊戌贞,我禾年。”
“甲子卜,?猓ù俗治尴旅娴男模┱辏?受禾年。”
“王大令众人曰:?堤铮?其受年。”
还有,商代酿酒业发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的发达。商代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酒的字。商代的酒有很多品种。如“醴”,是用稻制做的甜酒;鬯,是用黍制做的香酒。商人非常好酒,《尚书*微子》说:“我用沈酗于酒。”饮酒过分,是亡国的一个原因。武王伐纣,酗酒是商纣王的一个罪名。周灭商后,周公作《酒诰》,严禁周族的人饮酒,而商族人饮酒,则听之任之。从地下发掘来看,出土的青铜器,十分之七八是酒器。
在与农业有关的其它行业,也可以找到商代农业发达的证明。譬如,商人善于治水,而水利与农业是密切相关的。商的先祖冥,做夏朝的水官,为治水而死。《国语*鲁语》中说:“冥勤于官而水死。”冥是历史传说中与共工、夏禹齐名的治水人物。
再,商人的历法发达,而历法,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在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蚀、月蚀的记载。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有一条:“庚申,月有食。”经天文学家推断,公元前1311年10月24日这一天的凌晨,确实发生了一次月蚀,可见这条记载是有根据的。
用六十干支记日是从商代开始的。自商的先祖王亥起,商人开始用干支命名。在殷墟甲骨文中,发现了六十干支表。商人以十日为一旬,每旬的最后一日,要进行卜旬。在商人的历法中,以月亮盈亏一次为一个月,月份已经有大小之分。商人以十二月为一年,并且出现了闰月。商代的历法已经脱离了单纯的太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太阴历以月亮盈亏一次为一月;太阳历以地球绕日一周为一年。这样,一年如果仅有十二个月的话,每年要差出十天左右。商人解决的办法,就是过一定的年份,就设置一个闰月,闰月放在年底。商人置闰,先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最后,使用十七年七闰的办法。
一年的时间,甲骨文称为一祀,这是因为商人迷信,每年都有一次祭祀。甲骨文中的年字,跟现在的“季”字差不多,上面是个“禾”字,下半部是个“人”字,好象是人背着一捆禾,象征着每年收获一次。
( 下)
说商代农业发达,主要是同以前相比较。如果同以后的周秦来比较的话,我们则说,商代农业还处在粗放的原始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农具,主要还是木器、石器和蚌器。木器包括“耒”和“耜”,《易》曰:“揉木为耒,斫木为耜。”这两种工具,都是用树枝加工而成,北方农村现在还使用由桑树枝制成的“二齿叉”、“三齿叉”。石制农器还在大量应用,如石铲、石镰,等等。至于谷物加工工具石磨、石碾、石碓,更是普遍存在。蚌器、骨器非常多,如骨铲、蚌镰等等。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汉语中的“掾”(简写为农)字,上为“林”,下为辰。其下部的“辰”,本意为“蜃”,是一种水生动物,就是一种蚌类,可见蚌器骨器同农业的密切关系。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虽然发现了当时的一些青铜农具,如“铲”、“??”等等,但是,多数人认为,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农具,而很有可能是一种礼器,不一定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上。原因就是青铜太稀少了,太贵重了,只能应用于礼器、兵器以及工艺上必用的少数精致工具,而不可能用来制造粗大笨重的农具。青铜器应用于农业,是得不偿失的。直到春秋时期,人们还是习惯于“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幔?试诸?赐痢薄T谏檀?,是不可能用青铜来铸造农具的。
至于耕种方法,商代盛行火耕,用火来烧荒。在卜辞中,经常可以见到关于“卜焚”的记载:
“贞焚。”
“戊申卜焚。”
“焚口。”
《说文》曰:“焚,烧田也,从火烧林意。”在商代,在荒林茂草之中,野兽到处出没,除了使用这种放火烧光的方式,恐怕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农夫们等大火熄灭之后,把土地稍加平整,在灰土中,播下种子,变荒田为可耕地。这种“焚田”的办法,直到秦汉时期,江南人民还在使用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这种焚田的方法表明,即便商人定居于某处,他们的耕种地点也不是永远固定于一处的。他们今年焚田及耕种于此,明年则焚田及耕种于彼,也就是要经常性地“抛荒”。在卜辞中,关于改换耕作地点的记载是随处可见的:
“甲辰卜,商受年。”
“庚子卜,雀受年。”
“口寅卜,万受年。”
这里所说的某地受年,是卜问应该在某地耕作才能得到丰收的的回答,这种卜问大多于耕作之前进行。此外,卜辞中还经常出现询问方位,而不是卜问固定地点的卜辞:
“癸卯贞,东受禾。”
“西受禾。”
“北方受禾?”
“西方受禾?”
所谓某方受禾,是卜问在什么方位耕作始获丰收的意思。这证明,每年的耕作地点都有变化,这是一种“抛荒”农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收集与此有关的文献和考古方面的证据,是一件很磨人的事情,履老师辛苦了。唯其难得,才为我们留下了提问的空间,要是俯拾即是的话,改成填鸭式教学就可以了。
听课以后,我是旧疑方消新问又生。还是把时间段限定在成汤至盘庚,因为其后商人便基本上不再迁徙了。
在这个时间段内,商人的酿酒业是否已经很发达。主管酿酒的官员,是相当于粮油烟酒专卖局的局长,还是航天部的部长。是广大劳动人民晚饭时偶尔能来它二两,甚至有人问“你今天喝了没有”呢,还是只在祭祀的时候,高层的那老哥几个才有幸闷它几盅呢。从这方面的具体情形,确实可以推测余粮及种子的分配情况。
至于放火烧荒,一方面是有可能是开垦荒地,另一方面可能是现有耕地播种前的准备。商人有可能只收割谷穗,自然地形成秸杆还田,并且典籍中没有除草的记述。
至于占卜用于耕地的选择,也有几种可能。一是对现有产量不满意,二是希望获得更高的收成,三是以上两种的综合。就是说商人是以收获的多少而不是对地力的认识而决定耕地的重新选择的。当然也可能耕前占卜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他因素并不在考虑之中。还有可能就是当时还未培育出良种,因而收获产量与种子投入两的比率通常很低,种子的数量也不能保证大面积的播种,谨慎选择风调雨顺的耕地就成了丰收的首要决定因素,经常出现有关天气的卜辞,也可以作个侧面的说明。
无论如何,上面的各种情况似乎都无法直接推测出,商人因地力的衰竭或是政治方面的原因,而在从成汤到盘庚时代的后一百年中那些频繁的迁徙。
当然,履老师这篇中的叙述,是让我们对商的农业有个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涉及迁徙的问题。十分期待揭开谜底的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