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那些被遗忘或扭曲的三国人物 -- 就一南瓜
美国总统老爹还是非洲黑人呢。
伟大的文明有同化任何外来者的能力,而不是被人当小鸡仔杀掉的。
侯景之乱的时候,那些满身脂粉,饿死家里的所谓士族,死掉一万个应该,骑在劳动人民头上吸血的寄生虫死掉活该。
文明不是地主文人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越是打击这些地主寄生虫,回头就会有文明的大跃进。比如初唐,比如同光中兴。
您关于历史的假设过于单线了。我看张巡本人都不一定想到这么多。为后人担忧不可太过。
花这句!
数千年过去,刘晔若有灵,当快慰于九泉。因为他终于被慧眼识珠了,而这双慧眼乃是世界进化史上永远有一席之地的伟大人物。
1966年,当朝太祖在杭州一次小型会议上说: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这次说的是曹操攻下汉中后优柔寡断的事。早在50年代,太祖向党内高级干部荐书,提到《三国志》里需要读四篇传记:张鲁、吕蒙、郭嘉、刘晔。此后又说:放长线钓大鱼,此策出自刘晔。
太祖推崇刘晔,无非是看中他的战略眼光,让党内的高级干部在工作中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立场。
刘晔是光武帝刘秀的嫡系子孙,远非刘备自诩的那种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汉室宗亲。正因为刘晔继承了光武帝的纯正血统,所以,胆略过人的他13岁时就敢操刀杀人,这跟14岁时,因为别人辱其师而杀人的夏侯惇有一拼。
十三十四岁的年龄,在现今看来,也就一屁孩,说起杀人,是不可想象的,这跟他们血液里流淌的传承是有关系的。
关于血统论,我的观念也是后来转变的。曾经为一件杀人案跟刑事律师朋友交流过,他说过一个观点:我办过很多刑事案件,深入犯罪人的家庭背景调查,我发现,凡是杀人案、重伤害案,犯罪人的祖上往往都有干过刀口舔血的人。不信,你可以默想一下,如果你有很讨厌的人,激愤之下给你一把刀,你是否砍得下去?不仅如此,好赌的家庭、离异的家庭,很多都是有连锁反应的,不仅是榜样的力量,更主要的是遗传基因在起作用。
对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刘晔刘子扬杀人是因为孝道。他七岁时,母亲病重,临终托付道:你父亲那个亲随,是个谄媚害人的祸害,我死后,他必然会祸乱我们家。以后你们兄弟俩长大了,能除了他,我就死而无憾了。
刘晔长到13岁,对他哥哥说:差不多了,现在是完成母亲遗言的时候。他哥哥惊讶道:这怎么可以?刘晔独自持刀杀了那亲随,然后到母亲坟上告祭。父亲刘普得知后大怒,派人找回刘晔。刘晔神色坦然的对父亲请罪:母亲遗言如此,我愿接受不告而杀的惩罚。
赵普估计也是被他震慑了,竟然就不了了之。后来,大相士汝南许劭避乱扬州,见了刘晔,给他四个字的评价:佐世之才。
杀了一个小小的门客、亲随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刘晔仿佛为了证明自己的血性胆略,又杀了个更厉害的名人。
当时的淮扬之地,法纪松弛,豪族大户各自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有一个叫郑宝的豪强,骁勇果敢,才能过人,当地人都很怕他。郑宝想将淮扬之地的百姓迁往江南,因为刘晔是当地的豪族,郑宝便想让刘晔来倡导迁移的事。刘晔不愿意投奔江东,但对于郑宝强大的实力也苦无良策。恰逢此时,曹操派出使者巡视到了淮扬,刘晔邀请使者住在家里。郑宝听说了之后,带着手下数百人向使者敬奉牛酒。刘晔在家设宴,暗令手下悍勇之士待他举杯为号,谁知,这郑宝不善饮酒,始终保持清醒,手下人一直不敢轻动。刘晔找了个机会,亲自用佩刀枭其首级,然后,拎着郑宝的人头对院中郑宝的几百亲随说道:曹公有令,诛杀郑宝,敢于反抗者与其同罪。众喽罗惊恐,一哄而散。
按道理,刘晔已经事成,该收拾细软逃避郑宝手下的报复了。但他怕乱兵祸害地方,竟然又骑着郑宝的马,带着几名僮仆,直奔郑宝大营。这时,郑宝大营里已搜罗了好几千精兵。那刘晔毫无惧色的到了大营门口,喊道:那个带兵的谁谁谁,来来,过来听我说话。带兵的统领们来到营门,刘晔balabala一通祸福分析。王霸之气一发,众统领皆拜伏于地,恭请刘晔做了首领。时年,刘晔二十余岁。
按照他目前的人生轨迹走下去,刘晔应该成为乱世中亦文亦武的名将,可从此之后,史料上却再也看不到他武勇的一面。
刘晔考虑到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名声,把这几千以劫掠为生的精兵都交给了当时的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在长江、淮河一带兵力强盛,孙策害怕他,便想出一个计策。派出使者带着厚礼来拜见刘勋,游说道:上缭这地方仗着人多势众,屡屡欺辱于我,我想出兵攻打他们,却路途遥远。可否借助您上国的力量协同我一起攻打他们?
刘勋手下人为孙策卑辞厚礼所动,纷纷鼓动刘勋出兵。刘晔劝道:上缭虽小,但城墙牢固,护城河宽广,易于防守难于进攻,不是十几天就能攻下的。部队开拔,后方空虚,如果此时孙策来攻,何以御之?刘勋不听,派兵攻上缭,结果,孙策乘虚攻击,刘勋败亡投奔曹操。
曹操攻占寿春之后,当时庐江有股山贼数万人,头领叫陈策,他据险而守,几次讨伐都无功而返。曹操问部下:是不是该继续讨伐呢?众将都说:山高林密,易守难攻,讨伐成功对我们没什么好处,不讨伐也没什么坏处。
刘晔说话了:明公你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老百姓都盼望着王师去解救他们,为了大义也得剿灭这股山贼。过去不成功,是因为带兵的偏将声名不显,现在派一上将领兵,再悬赏招降并用,一定可以解决这股匪患。
曹操然之,派出猛将攻打匪巢,大军随后造声势,果然如刘晔预测的那样,很快就打败了陈策。
曹操占据扬州之地,征辟了刘晔、蒋济、胡质等五位扬州名士,其他人都相互答辩,为曹操召见做了充足的准备,唯刘晔不发一言。蒋济异之,刘晔答道:明主的思路不是你们所想象的。果然,曹操问及扬州风土人情、治安状况时,那四人抢答,刘晔还是不置一词。最后,四人没什么说的,刘晔再从天下大势、发展战略等曹操经常思考问题入手,获得了曹操的信任。蒋济等四人皆被授予县令,而独把刘晔当做心腹谋士。遇有不决之事,曹操常常发函问之,曾有一夜之间发函数十封的记录。
我朝太祖赞赏刘晔的还是曹操攻下汉中之后,刘晔的献策,这也是他谋士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
曹操征讨张鲁,刘晔时任主簿。汉中山高险峻,粮道不畅,曹操心生退却之意,说道:这是个奉妖术的地方,得不到它又能怎样,我军缺粮,还不如先撤回。便让军队掉头,令刘晔统筹后军依次退出。刘晔一盘算,粮食已经不够了,现在撤出部队也难以保存完整的建制,就去找曹操建言,分析利弊。大军又回头再攻张鲁营寨,集中军中弩箭一起射击。张鲁少谋略胆识,弃城而逃,曹军占据了汉中。
这时候,刘晔再度建言:明公你用步卒五千,讨董卓、败袁绍、收荆州,威名已达海内。此时,蜀人听说你攻下汉中,进蜀的大门已经大开,一定都惊慌失措,这时候进军蜀地,一纸檄文可定。刘备刚进蜀,蜀人还未归心,听说大军来袭,一定会自行崩溃的。如果假以时日,以诸葛亮的治国之才,关羽、张飞的勇冠三军,只要扼守住几个关隘,我们就束手无策了,那么蜀地一定会成为我们一统天下的障碍。
曹操犹豫不决,在汉中静待蜀地的消息。到了第七天,有降卒来报:蜀地听说汉中失守,一日十惊,皆惊恐不得安宁,刘备即使杀人也难安定人心。曹操急招刘晔问策:现在可以攻打蜀地吗?刘晔摇头:时间过去这么久,人心已小安,不可以再攻击了。
就如魏延献策兵出子午谷一样,此时乘胜进攻蜀地会不会改变历史走向?假设历史没什么意义,但刘晔把握战机的能力通过此事可略见一斑。
公元220年,孙权袭荆州杀关羽,曹丕问策大臣:刘备是否会与东吴翻脸。众大臣皆认为蜀国弱小,名将仅关羽一人,一定不会出兵。唯独刘晔争辩说:刘备关羽义为君臣恩同父子,刘备又常常扛着仁义的招牌,他一定会出兵为其报仇的。果然,没多久消息传来,蜀国起大军进攻东吴,东吴征集全国军力迎战。同时孙权派使者送来降表,向魏国称臣。
大臣们都恭喜曹丕,独刘晔上奏道:孙权称臣是权宜之计,此时如果趁其空虚,发兵讨伐,开辟第二战场,东吴指日可灭。现在如果接受孙权称臣的现实,将会成为魏国几代人的隐患。
曹丕如同他老子一样,犹豫不决。刘备兵败,孙权立刻就废了与魏国的君臣之礼。曹丕又问计刘晔:现在可以伐吴,跟孙权决战吗?
刘晔说不可,曹丕不听,起大军伐东吴,无功而返。回来之后对刘晔说:你的推测是对的,不过,你要想出办法如何打败吴、蜀两国,而不是只是判断敌情,推测胜负。
估计此时刘晔心中应该是千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为辽东公孙渊废叔自立太守之事,刘晔建议征讨之事也是类此。
刘晔的识人之能也是值得说道的。
孟达投降魏国,曹丕见他仪表非凡,才能出众,很是喜欢,便让他任新城太守。刘晔谏言,孟达好权术而且贪利,新城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之处,把他放在新城太守的位置上,日久恐生变。曹丕不听,孟达果然复叛。
也许刘晔学过相术,魏史上有名的魏讽叛乱案也事先被刘晔看出了端倪。魏讽是沛人,名气很大,重臣钟繇保举他出仕,自卿相以下都已结交魏讽为荣。这魏讽不知进退,趁着曹操领兵外出,企图在邺城联结一批故旧荆州子弟发动叛乱,呼应关羽。行事不密,被同伙向曹丕告发。而刘晔初见魏讽面,就认定他日久必叛。
这是件很神奇的事,除了相术,无可解释。
刘晔不能够算是一位铮臣,说他佞臣却是过分了。
魏明帝曹叡继位之后,一天,他下了诏书说:魏国的起源是因为武皇帝的太爷爷专心在家研修仁德礼义传家的结果,现在武皇帝的父亲、爷爷都加了尊号,而太爷爷没有官职,从鼓励天下人遵守孝道的角度要给武皇帝的太爷爷加尊号,让大臣们讨论。
刘晔上书道:陛下崇敬先祖,这是了不起的孝行。但是,国家是公器,要把私情割裂开。远祖和近祖是有区别的,汉高祖创立汉朝也只追封到祖父,这应该成为后世遵循的准则。所以,我认为,尊号加到武皇帝的爷爷高皇帝就可以了。
魏明帝遂不再提这个问题。刘晔的这封奏疏原文在录,可见他并不是后人谤毁他皇帝说什么他都揣摩上意,善于迎奉拍马。
把他归于品行不佳,主要是源自傅玄所著的《魏书》中提到的一件事。
魏明帝曹叡想要讨伐蜀国,召集大臣廷议,大臣们都说:不可伐。而召刘晔私下问对时,刘晔答:可伐。中领军杨暨与刘晔交好,是反对伐蜀的主要人物,每每问及刘晔伐蜀之事,刘晔都说不可伐,并分析不可伐的原因,条理分明。后来,杨暨又对曹叡说道不可仓促伐蜀,曹叡说道:你就是书生一个,军事你不懂的。杨暨不服,答道:我不懂军事,刘晔是三朝元老,熟知兵事,他也说不可伐。曹叡奇道:不对啊,刘晔对我说可伐啊。这一君一臣便抬起杠来,把刘晔叫来对质,刘晔不置一词。
待杨暨离开后,刘晔责备曹叡说:伐国,这是顶级的机密,我唯恐睡觉时说梦话泄露了秘密,怎么可以对人说?再说,兵者诡道也,恐怕大军未发,敌国已经知道了。
曹叡恍然大悟。刘晔出来责备杨暨:凡钓中大鱼者,无不顺势而为,然后再慢慢收线,这样才会有收获。你是直臣,但智略不足。
后来,有近臣拾掇曹叡:刘晔这个人一向逢迎陛下,你故意用相反的想法,试试他就知道了。曹叡一试,刘晔果然随口应之。曹叡从此便不再信任他了,没几年,刘晔忧郁而终。
这便是陈寿、傅玄等人评论他巧诈、阿谀谄佞、不修德行的主要原因,而且在《三国志》中,陈寿将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并列为卷十四,认为他们都是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但是清治德业,殊於荀攸。
臣不密失其身,君不密失其国。凭心而论,刘晔与君上、同僚有不同的说法,这正是老成谋国的表现。至于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曹丕问听音乐和狩猎哪个更适合修身养性之类似是而非的问题,刘晔迎合君主,只是为了加重自己在重大问题上发言的份量,过分纠缠细枝末节,看似刚正不阿,实际迂腐不堪。
现代流行一种观点:曹操因为刘晔汉室宗亲的出身,对他一直防备有加,不予重用。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曹操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对谁都不会言听计从,而且除了攻蜀这件事之外,史料上找不到曹操不信任他的依据。一夜十数函问策,这对一名谋士来说,这本是就是一种殊遇。当然,到了曹丕这个另类,对他言不听计不从,这时,已经与他的出身没什么关系了。
读史,不能想当然,立论皆有据是个基本原则。
另外,霹雳车的发明也与刘晔没什么关系,这玩意战国时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叫投石车。
刘晔跟贾诩一样,因为出身问题避讳,一直不与大臣结交,也算是个明哲保身的人吧。
刘晔太和八年(公元232年)去世,生年不详,死后谥景侯,一生中做到的最高官职是大鸿胪,位列九卿。
灵山
2014年10月21日
灵山注:大约08年前后,写了这篇祢衡评论,网上褒贬不一。有读者批评我偏激。现在再读这篇文字,我还是坚持了我的观点:腐儒该死!当然,重写这篇人物评传时,不会用这种风格。史料描述为主,间杂评论。这是我目前写三国人物评传的基本原则。
。。。。。。。
弥衡是个才子,而且是个有疯病的才子。
初会曹操,曹操令其为鼓吏,“(弥衡)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说明弥衡精通音律,既如此,何不闭门苦修,留下几首千古传颂的乐曲?
次见刘表,“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这弥衡拿过来一看,三把两把就给撕了,在刘表和诸友人(是否为其江东八俊?)诧异的目光里,援笔立就,看得刘表和诸友人频频点头,“刘表大悦,益重之”。有此才能,何不学司马迁、班固,著史后传?退而求之,顶了陈寿的名写本三国志也好。
再会黄祖,黄祖令为其书记,黄祖对他的文字很是满意,曾拉着他的手说,你写的怎么都是我想说又表达不清楚的?
黄祖任章陵太守的长子黄射,更是以师从之。他们两人曾外出游玩,回来以后,黄射想到蔡邕所作的碑文,爱其文辞,弥衡说了,我看了一遍,还能想得起来,就是碑上缺两个字。黄射不相信,待弥衡书写完毕后,派人拓印碑文回来核对,果然一字不差。如此强闻博记,何不开帐授徒,如郑玄、卢植做个大儒?
黄射大会宾客,有人送一只鹦鹉,射说,请先生为它做个赋吧。弥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现存的弥衡《鹦鹉赋》不知真假,这鹦鹉洲是否因此而得名?
放着这么多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你偏偏要去求官?求官也罢了,对官场一窍不通也不能怪你,偏偏你连人情世故也不懂,公然诋毁你未来的同僚;为了显示你自己才高八斗,诬蔑一两个人家也不会计较,偏偏你侮辱了所有人。
按照当时三国重知识识人才的大环境,大大小小的军阀,不管有文化没文化,都是非常注重“重视人才”名声的,曹操于此尤为突出。可曹操打天下不能只靠你弥衡一个人吧?所以曹操必须要对手下们有个交待,你把我手下都侮辱了,哪你有什么本事啊?
这弥衡的疯像出来了:“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岂与俗子共论乎!”敢拿尧、舜、孔、颜自比,这不能不说这已经是非正常人的思维了。
后来有人论道,弥衡之所以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逊,是怪曹操接见弥衡的时候没有为他设座席。其实在此之前,孔融屡屡推荐弥衡,弥衡大概是没得到好价钱,屡屡称病不往,还说了一些攻击曹操的话。为说服刘表来降,又一次推荐之,曹操也是为了杀杀他的傲气,所以故意刁难他一下。
于是曹操不怒反笑,你这么大能耐,那么从基层干起,去做鼓吏吧。
这弥衡这次倒没疯,心想老曹你想侮辱我,嘿嘿,等着吧,他居然在众宾客面前公然裸体。曹操还是恢宏大度之人啊,所以自嘲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为难的是孔融,两头都来劝,曹操还是爱才之心,就说再给次机会吧。按说之前两人都有过失,曹操已经让步了,弥衡如果是个正常的人,也该为自己找个台阶下了。因为他不正常,所以他居然就跑到曹营门口,拿根木棍边跺脚边骂,极尽泼妇骂大街之能事。
曹操至此再有收录弥衡之心那是后人粉饰曹操形象了。所以,后来曹操说了,弥衡再不行,他是我的使臣,你黄祖杀了他,我就要讨伐刘表了。
曹操这次是真怒了,所以他说:“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弥衡不愿往,曹操命令两人押送而去。刘表也是爱虚名的人,特别是对这种有大名气的,更是待为上宾,可弥衡终究是一腐儒,屡屡讥讽刘表,刘表也不能容忍,把他送给了黄祖。
黄祖待他也不错,但是黄祖就没有曹操、刘表的涵养了。一次黄祖在船上大宴宾客,弥衡作陪,两人都喝高了,弥衡又一次出言不逊,黄祖还算清醒,喝斥说,你酒多了退下吧。弥衡的疯劲上来了,说黄祖是死人木偶什么的。土军阀黄祖急了,让随从上来掌嘴,弥衡更是骂不绝口,黄祖一怒,就让手下杀了他。
这弥衡看来平时待人不行是一贯的,和黄祖的主薄平素有隙,这主薄把他带下去就杀了,黄祖长子黄射听说以后,鞋子没顾得穿跑来营救都没来的急。黄祖酒醒后也后悔不已。
李白曾诗《望鹦鹉洲怀弥衡》曰:魏武营八极,蚁视一弥衡。说的是曹操做那么大的事业,可蚁视他的就是一个弥衡。如今想来,腐儒特征有三:恃才傲物,没有才谈不上儒;张口骂人,有才能不好好体现;自视甚高,都是认为自己比别人聪明。后继者许攸、杨修皆如是者。
腐儒该死!
一切策谋以利己自保为先,所以不受儒家主流道德观待见。眼中没有大义,强如杨过令狐冲,也不见容于江湖。诸葛亮火烧藤甲兵尚且要流几滴眼泪,贾诩兵乱长安虽为自保,但过后也未对凋敝的民生有过建树,跟了几个主子,但从头到尾都只是盘算自身的地位和退路为优先,换主之后也没有对旧主有半分留恋或回报,这种人就是撂今天,也是个八面玲珑的裸官,就算有善终,也不会获得很好的品德评价。
刘晔这个人,思想很灵活,但自己不能决断。
杀亲随,是母亲遗嘱,刘晔为这事思考谋划了好几年才动手。杀郑宝,也是谋划了好几年才动手,怎样请来,怎样喝酒,怎样抹脖子,怎样对付残兵。
杀完之后,他就没主意了,没有争霸天下的心,也没有乱世诸侯的望,结果几千精兵,说给出去就给出去。
别人征求意见,他总是正反两方面都说,最后的决定让人家自己拿。老大的印象当然是:这个人只会出点子,还大多是馊的。至于到外面去独当一面,他自认没这个本事,老大也不觉得他有这个能力。
碰到曹操这样能耐心听的还有作为,等轮到不动脑子的曹丕曹睿,只能做臭皮匠。
与刘晔同类的在三国曹刘时代还不多,但到了魏晋,全是坐论虚玄,毫无能力的家伙。刘晔可以说是这些人的老前辈。
对比就是蒋济,起点比刘晔低,但在扬州别驾位置抵抗孙权,有勇有谋,不久就做了丞相府西曹属——东曹属乃司马仲达。之后后一路随军征,中护军,中领军,官至太尉。
没有司马懿的野心,没有荀攸的德行,没有郭嘉的智慧,没有贾诩的洞察,也不如蒋济实干,又吃不了管宁的苦,不上不下,不良不莠,这就是刘晔。
写评价的时候,感觉这何尝不是我自己呢?多空谋少实干,几十年一事无成,唉……!
对大汉有感情什么的我觉得说不上,保了献帝留一手对往后是大有帮助罢了。
孔融是什么人,孔融认为他是人才,一定是个人才,只可惜乱世用不上这等人才罢。
这种全民皆兵的国家还能有什么留给后世呢
一个社会是充满不同阶层的,每个阶层间不可能存在平等的。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方向是由上层指引的。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实力有才干,但没有当领袖的命。因此做事不做到底。他能为自己为家族拿到最大好处就收手了。要知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就算某人既不能文也不能武,但他有做皇帝的命,他就会坐皇帝的位。有时候,确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你多么努力多么拼搏,到最后也只能仰天长叹。
我也是猜猜而已,没有任何可以支持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