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香港变臭港的大趋势已不可避免 -- 酱油群众

共:💬84 🌺599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根子在香港的司法体系还是被英美控制着,绝对的反华反共

一个小例子可证明,上个月香港律师协会举行特别大会,罢免了会长,原因就是这位会长公开赞扬TG非常伟大,解决了中国积贫积弱问题。这句话直接触动了那些高级皇家御犬的逆鳞,发动了律师特别大会,以三分之二的优势将这位会长罢免。香港的司法界可以说是一直都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麦卡锡的阴魂不散。

家园 是这个道理

香港如果“”融入大陆的现代化进程,还是大有可为的。

现在就是“怎么才能”的问题。

用一种最老生常谈的话语来说,就是:“容易能”的都“已经能”了。现在进入了“继续能”的深水区。

虽然说,香港绝不是不能替代的存在,但是把香港变成臭港,确实是有点可惜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家园 台商在大陆的血汗工厂也是这种文化环境吗?

顺便问句,你知道国内那个利益集团在玩命阻挠“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吗?不要告诉我,你不知道哦。

家园 一泡狗屎而已
家园 我当然知道大陆血汗工厂,深圳有,山西有

北京也有,但可都是地道的大陆人的。至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天朝史上就没听说过,你听说有过吗?

家园 先搞清楚状况

互补是什么?是文化产业差异。大陆从改开之初从港台受益的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巨大的文化影响,这种差异优势,在我看来至今保持着,只是形式变换,很多人跑到大陆来了。如果不是“互补效应”,这个现象怎么解释?

说道中国人去哪里都一窝蜂,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难道那不正是互需互补的体现?

家园 先搞清楚状况

不要偷换概念。互补是指文化产业差异,不是文化差异。大陆从改开之初从港台受益的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巨大的文化影响,这种差异优势,在我看来至今保持着,只是形式变换,很多人跑到大陆来了。如果不是“互补效应”,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比说港台那点小清新不够资格与大陆互补,试问,大陆的文化产业是建基于厦门,还是广州,或是乌鲁木齐哈尔滨?要知道,大陆今天的文化产业,多半建立在港台文化输入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你说的那个“互补之网”。也许你要说是建立在我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基础上,那我只能呵呵了。

说到中国人去哪里都一窝蜂,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难道那不正是互需互补的体现?

家园 先搞清楚状况

不要偷换概念。互补是指文化产业差异,不是文化差异。大陆从改开之初从港台受益的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巨大的文化影响,这种差异优势,在我看来至今保持着,只是形式变换,很多人跑到大陆来了。如果不是“互补效应”,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比说港台那点小清新不够资格与大陆互补,试问,大陆的文化产业是建基于厦门,还是广州,或是乌鲁木齐哈尔滨?要知道,大陆今天的文化产业,多半建立在港台文化输入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你说的那个“互补之网”。也许你要说是建立在我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基础上,那我只能呵呵了。

说到中国人去哪里都一窝蜂,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难道那不正是互需互补的体现?

家园 先搞清楚状况

不要偷换概念。互补是指文化产业差异,不是文化差异。大陆从改开之初从港台受益的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巨大的文化影响,这种差异优势,在我看来至今保持着,只是形式变换,很多人跑到大陆来了。如果不是“互补效应”,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比说港台那点小清新不够资格与大陆互补,试问,大陆的文化产业是建基于厦门,还是广州,或是乌鲁木齐哈尔滨?要知道,大陆今天的文化产业,多半建立在港台文化输入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你说的那个“互补之网”。也许你要说是建立在我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基础上,那我只能呵呵了。

说到中国人去哪里都一窝蜂,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难道那不正是互需互补的体现?

家园 先搞清楚状况

不要偷换概念。互补是指文化产业差异,不是文化差异。大陆从改开之初从港台受益的不仅仅是投资,更是巨大的文化影响,这种差异优势,在我看来至今保持着,只是形式变换,很多人跑到大陆来了。如果不是“互补效应”,这个现象怎么解释?比说港台那点小清新不够资格与大陆互补,试问,大陆的文化产业是建基于厦门,还是广州,或是乌鲁木齐哈尔滨?要知道,大陆今天的文化产业,多半建立在港台文化输入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你说的那个“互补之网”。也许你要说是建立在我中华五千年文化积淀基础上,那我只能呵呵了。

说到中国人去哪里都一窝蜂,不知你要表达什么,难道那不正是互需互补的体现?

家园 .

.

家园 没那么简单

一座老菜市场,就是去两条街外的地方重建,也不见得有当初的人气

家园 我真的听过哦

你真的没听说过吗?

LOOK——http://news.163.com/14/0930/06/A7CBU0RM00014AEE.html

其中的来龙去脉你清楚吗?某些利益集团的丑恶表现你知道吗?

另外,值得一提就是,血汗工厂中最恶劣是什么资的工厂,你知道吗?

最后,既然都说了互补,干嘛来大陆开血汗工厂,不在台湾当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呢?

家园 我的理据跟你一样,但结论却不同

台湾的小清新生活,在与大陆形成巨额逆差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说它建立在对陆逆差基础上是缺乏根据的。如果像香港一样放开自由行,大陆对台逆差只会更大。对台巨额逆差,我怀疑大陆是有意纵容其存在。贸易本来主要源于自身市场需求(说主要,是因为陆方有时故意补贴台方),并非谁强加,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逆差,而是贸易机会不对等。大陆在明知不对等的情况下,仍然热情不减地推动对台经济往来,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巨额逆差的存在,正说明了台湾对陆依赖已经不能自拔,也说明了大陆战略的成功,尽管代价不小,总比战争小多了。

也因为上述理由,说台湾的经济利益与大陆对立当然不成立,应该说是已经于大陆绑在一起了。香港其实也是一样。随着大陆中产人数的增加,市场规模扩大,港台与大陆的利益只会越来越紧密,何谈对立?至于台湾害怕陆资之类,一方面,我认为那只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罢了,经济融合只是时间问题。另一方面,就说到与大陆对立的一面了,但这不是经济利益的对立,而是政治体制的对立。你的“隔离论”也应当是指政治而言,但是,把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且不说港台文化根本就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当成病毒,筑起个当代长城来隔离防范,是不是有点儿缺少咱大中华五千年优越文化的自信了?

家园 可是你标题明明说的是:“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台湾香港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大陆是最大的互补

我批评的也是这句。

可以把你的中心立论(除了单纯的,“港台也是行的!”这样的悲情),厘清了再来讨论嘛?免得转移目标,浪费时间。

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回事,文化产业就是另一回事了。

文化产业就更加不靠谱了。比如说,港剧的票房如果需要大陆观众来保证的话,是一个什么互补关系呢?

还有,大陆的非物质文化产业,比如小品,相声,京剧,国画,书法,民歌,交响乐,民族舞蹈,快板,评谈,芭蕾舞剧等,请问港台又如何补了呢?

在电影电视剧还有综艺节目方面,还有电脑游戏方面,港台一度走在大陆之前,在当时还可说有互补的价值。不过,卖糕的,这是20年前了呀!

至于“一窝蜂”,我只是要说明,你看来是一窝蜂,在大陆人民看来只是正常出行而已。你非要用这个来论证大陆需要港台的“文创”、“社会”,在我看来是非常可笑的。

---

从另一方面看,你至少不提半导体、晶片。台湾当年那些优势还是很大的。

---

我写这个帖子没有别的意思,希望你好好的看看今日之中国而已。真的,好好看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