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合肥故事 -- 逐日夸父
东汉时期,合肥属于扬州刺史部九江郡,这里的扬州和九江与现在的江苏省的扬州市和江西省的九江市毫无关系。现在的扬州市在东汉时期属于徐州刺史部广陵郡,现在的九江市属于扬州刺史部豫章郡,当时被称为柴桑。扬州刺史部的治所在历阳,也就是现在的安徽省和县,合肥所属的九江郡的治所在寿春。
献帝建安初年,袁术占据寿春,建安四年,袁术病死, 袁术的堂弟袁胤惧怕曹操,不敢继续留在寿春,带领残余兵力和袁术的棺木及家属向南迁往庐江郡的皖城(今天的安徽省潜山县),依附袁术所任命的庐江太守刘勋。随后,孙策又攻破庐江郡,将刘勋和袁术的部众全部俘虏,迁往江东,并任命李术为庐江太守。在这一阶段,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实际上属于无人管的空白地带。孙策攻下皖城之后,将目光瞄向了合肥,任命顾雍为合肥长。
曹操对孙策在江东的做大极为忌惮,孙策攻破庐江郡,东吴势力进入江北。此时的曹操正屯兵于官渡与袁绍相持,孙策也有意趁机袭击曹操的大后方许都。虽然郭嘉认为孙策轻而无备,必死于匹夫之手。但曹操仍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与孙策修好,与孙策约为婚姻;另一方面迅速任命严象为扬州刺史,严象是荀彧向曹操举荐的人才之一,当时正以督军御史中丞的身份讨伐袁术,袁术死后,被任命为扬州刺史。
到了建安五年,严象被孙策所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攻杀。当时,曹操正忙于和袁绍争夺河北,这一年虽在官渡击败袁绍主力,但袁绍实力尚存,曹操抽不出兵力来经营扬州。但扬州地位重要,曹操不愿放弃,所幸的是曹操手下人才济济,随后刘馥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刘馥来到扬州并未带兵前往,这就引出了刘馥单骑造合肥的故事。
刘馥来到扬州时,扬州刺史部只剩下九江郡,其余的部分包括庐江郡、豫章郡、吴郡等地方都落入孙权之手。当时扬州刺史部治所在长江边上的历阳(安徽和县)。历阳离东吴太近,容易受到孙权的攻击,也有可能被西边的庐江郡抄了后路。如果刘馥在历阳驻扎,屯田,招兵,修战备,搞不好就会重蹈严象的覆辙。
当时的九江郡治所所在的寿春在淮河边上,抵御孙权倒是有足够的缓冲地带,但刘馥也没有选择相对安全的寿春,而是选择了处于江淮中间的合肥。从后来孙权和曹操反复争夺合肥来看,刘馥不仅有政治才干,也有一定的胆识和眼光。
但经过多年的战乱,当时的合肥人民流散,城池残破。面对这样一座空城,刘馥苦心经营,在合肥待了八年,直到建安十三年死于任上。这八年间,刘馥的作为,史书只有短短的100来字。不用心读之,则全不了解其中的艰辛。
刘馥在合肥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
一是招兵、修战备。刘馥未带兵赴任,到了合肥后,利用屯田的准军事化组织收编流亡农民, 逐步建立起一支由当地郡县壮丁组成的地方武装, 人数不详。同时修葺合肥旧城, 储存大量作战器械, 准备迎接孙吴军队进攻。刘馥积聚的军事力量, 为后来合肥以及淮南的固守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三年刘馥病逝后, 孙权率众围攻合肥城百余日。 时天连雨, 土城墙在大雨冲刷下摇摇欲崩, 守军以苫蓑覆之,夜晚点燃鱼膏照明,观察东吴军队动向,困守100多天,孙权退走。这些草苫、鱼膏都是刘馥数年积累下来的,守军追思刘馥,将之比喻为春秋晋国赵氏家臣董安于。
二是进兵占据庐江郡的皖城(安徽潜山县)等地。刘馥到达合肥时,合肥以南的庐江郡界旧有雷绪、陈薄等豪强土寇, 刘馥在暂时无力消灭他们的情况下, 招抚其归顺。刘馥可能趁此机会收复庐江郡的皖城。建安年间,皖城曾数易其手。建安五年,孙策死后,孙策所任命的庐江太守李术不服孙权,起兵叛吴。孙权攻破皖城,杀死李术。但孙权并未派兵留守皖城,只是将2万余人的俘虏迁到江东。直到建安十九年,孙权在吕蒙的建议下再次攻破皖城,并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派兵留守,建立隶属东吴的庐江郡。
刘馥在合肥期间还曾一度占据长江边上的历阳(安徽和县)。建安九年,东吴丹阳都督妫览等叛变,杀死孙权的弟弟孙翊,派人迎接刘馥,刘馥进驻历阳。孙翊的夫人烈女徐氏设计杀死妫览之后,刘馥可能退回合肥。
三是屯田、兴教化。修复芍陂、七门等水利设施,建立屯田制度。芍陂即今天安徽寿县附近的安丰塘,后来吴魏在此地曾有大战。七门堰在今天安徽舒城西南七门山下。屯田的同时,刘馥聚诸生,立学校,兴教化。建安十三年,合肥军民困守孤城3个多月,不肯投降,应有刘馥“兴教化”之功。
建安十三年,刘馥病逝于扬州刺史任上,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件就是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大江上横槊赋诗,醉酒之下刺死刘馥,只是演义家的附会。这一年冬,孙权趁曹操赤壁兵败及刘馥病逝,率兵进攻合肥。
孙策死后,曹操一直在河北用兵,建安十二年河北平定后,到建安十三年即开始南征荆州,这一期间,曹操长期忽略合肥方向。曹操也没有料到东吴在主力用于荆州时,尚能腾出手来攻打合肥。闻知合肥危急,曹操兵力一时调度不开,仅派张喜领骑兵千人往救合肥, 沿途补充了豫州汝南郡的少数军队, 兵力相当单薄, 实际上难以击退孙权的数万之众。
不过好在孙权临阵能力实在是战五渣级别的,手下的猛将甘宁、周泰等又都在荆州,结果围攻合肥100多天,都攻不下一座孤城。本来想趁火打劫一把,现在是骑虎难下,继续围攻,曹操援兵即将到来,而且在建安十四年,曹操开始向合肥进兵。放弃围攻,孙权的面子实在搁不下。到了最后,孙权急得一度想亲自上阵,在张纮的劝阻之下才放弃这一想法。最后在蒋济的虚张声势之下,孙权不得不退兵。
孙权的这次围攻倒提醒了曹操,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四年,曹操开始向合肥进兵,当年3月即来到曹操的老家谯(安徽亳州)。在亳州,曹操开始造船,操练水兵,当年7月来到合肥,随同曹操一起的还有张辽、乐进和李典等人,后来就有了妇孺皆知的“威震逍遥津”故事。
他以寿县、淮南一带为北方支撑,全力经营好合肥这个突出部,逮着机会就往东南(和县)、西南(皖城)发展,压缩东吴的战略空间,如果假以时日,整个江淮也许都是中原的势力范围。
另外不容忽视的,正是有的他的这番作为,使得中原势力在江淮地区有了一个稳固的桥头堡,事实上即使赤壁之战,中原势力败退以后,合肥这个突出部仍为丢掉。
赤壁之战的实质是江东土著氏族聘请周瑜、鲁肃这些个原中原人打工,联合中原的分裂势力,将中原势力的主力击退。在这场对决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江东土著,“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周瑜是外来户,张昭是土著,因此,江东的格局就是干活的是外来户,当家的是土著,这不是好的经营模式,因此注定被灭掉,事实上江东土著氏族对中原氏族的排斥直到“衣冠南渡”后仍存在。
东吴被灭后,江淮地区彻底成了中原氏族的势力范围,到淝水之战时,寿县、淮南一带成了抵抗苻坚大军的突出部,合肥则变成了支撑点。
这样的一个突出部是东吴北伐必攻之地。曹魏的策略有点像条侯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做法,先全力守城,待对方攻势受挫,士卒疲惫,斗志懈怠之时,再出动主力部队。
可惜东吴不是土共,不会围点打援,有几次倒是有这样的想法,却被曹魏识破。
大概七八年时间吧。
隐约记得一篇文章,写的是江东本地氏族和南迁中原氏族之间的对立,加上又有那么一句著名的话,所以想当然将张昭作为江东本地氏族的代表。
这个刘馥居然被曹操酒醉后杀掉,太可惜了。
看到善终,才松了一口气。
却让初中年龄以上的读者觉得曹操在小说中比刘备诸葛亮更加可爱,甚至可敬。你说怪不怪。
只有小时候不懂事才拥刘反曹,长大了就知道曹操的伟大,而且永远不会再回去了。
对比过1994年三国和2010年三国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戏。
从演技上和台词来看,1994年唐国强比2010年的陆毅要强太多。但是从背景来看,王朗却说的实话,诸葛亮倒是强词夺理+人身攻击。所以新三国里索性把这个场景给“娱乐化”了。
不过王朗在历史上也是善终,给罗老这样写死了。
还有张辽和徐晃,也被罗老写的死的不好看。还有什么潘璋马忠甘宁范疆张达。。。。。。
被毛宗岗父子这种腐儒改成《三国演义》了,其实《三国志通俗演义》对曹还是比较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