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 语迟
前些年,台湾闹事时,家乡的农民问到底打不打台湾?我回问,要是打的话,你去不?农民回答我,只要需要,我就去。这就是民意。你这“完全是毛一人乾纲独断并且是拍脑袋的民意”完全是你的意思。你可以查一查刘、邓、周、陈在这几年的文选,看看他们有没有反对的或者赞同的意见。河里有文早已给出了结论,他们的文选没有这几年的文章,果真他们当时都一遍去玩去了?还是不要独断的下“完全是毛一人乾纲独断并且是拍脑袋的民意”这样不负责任的结论。
用这些年锱铢必争私利至上的逻辑衡量几十年前举国上下无私奉献的精神,除了"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凡夫不可语道",实在没有更好的评价了。
那时是在一张白纸上做的,那时候的很多所谓的领导,大多是半桶水,甚至是外行。所以搞不起论资排辈,只要你有勇气,讲出来的东西有点道理,他就敢让你抡开膀子干起来。本来就没什么基础,错了重头再来,跟在原有基础上往上走,也没差多少。可以说,那个时期,对于敢做又能做事的人,是最民主的,也最容易出火花的好时候代。当然,泥沙俱下也避免不了会有错误,从某些意议上,失败是成功的妈。
“一群没文化的农民,想要快些建设自己的国家,由于没有知识,出了一些问题。”把板子打在群众屁股上了。鄙人倒是有过那段经历的,虽然那时还只是个中学生。
就我的耳闻目睹以及亲身经历,跃进中的错误要达到产生严重后果的程度,根子还在当时干部队伍的政治气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跃进指标,层层加码,当时是势不可挡。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就是“不换思想就换人!”不错,当年农民是没多少文化,可“亩产万斤”纯属痴人说梦,还是无人不晓的。可当时谁敢说?
******
本来是回复 《【原创】五八年大跃进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民意 179 百战长缨 字1151 2014-05-15 12》的,怎么回到《 怎么就占有了 8 acton 字319 2014-05-06 20:19:32》帖下了?
人民公社完成了中国几乎所有可耕地的水利开发,将中国的可耕地面积硬生生扩大了将近二分之一,同时取消了无法耕作的田埂,将地块连片,这又差不多增加了近10%的可耕地面积。这样才能在人口增加了接近1倍的情况下,没有出现旧社会大规模杀害婴孩节省粮食的情况!
在引进化肥生产线之前,中国依靠人民公社的土办法建立了不少土化肥生产线,虽然产量低质量差,但也比啥肥料都没有强,提升了粮食产量。
婴儿没有不出生的选择权,但粮食是硬指标,没粮就会饿死人,饿死壮劳力还是饿死婴儿,是农民的残酷选择题,不用做这个选择题,靠的就是人民公社。封建社会的粮食上限,中国是靠组织了农民的人民公社突破的。
中国人口的翻倍增加和预期寿命的增长说明了,人民公社是成功的农村经济组织模式。
我的外公外婆他们那个时候就参与了很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水库,公路。这里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就业,也充分的利用了农民;另一方面这些水利很好的辅助了农业的发展。又通过赤脚医生制度,很好的提高了人均寿命,大大延长了他们为国家工作的年限。这都很利于国家的积累。关键之关键在于,当时的宣传工具很好的减少了人民被剥削所引起的物质和精神上的痛苦。那一代领导人真是充分的将这个国家运用到了极致呀!
中央地方各位大员从来没有相信过亩产万斤,中央的估计是全国总产量5000亿斤至1万亿斤之间,也就是亩产310斤至620斤之间,这个作为平均值在技术上是可以达到的,当然是在几十年后的现在,作为部分高产田的产量,当时是可以超过的,根本说不上痴人说梦。唯一的问题是,当时的水利、化肥、农业机械、育种水平实际上是无法支撑这样一个总产量的。至于所谓上有所好,不过是官僚系统的痼疾罢了,经普复查,湖南衡山工业产值虚报八倍,这是今年的消息,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必然普遍存在,那么,这个上有所好是胡的所好呢还是习的所好?这个虚报没有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不过是因为现在经济发展了,没那么容易死人罢了。
现在各行各业在49年后的分段都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写什么文章都要饶上一句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如何,是这都是政治正确的分段方法,如果绕开政治正确,从各项统计数据上来看的话,这种分段是很无稽的。和实际数据的变化根本不搭界。某种程度上说90年代中后期才是一个真的分界点,很多指标在90年代中期前及2000年后是有极大的变化的。1962-1995这样一个时期其实是连续而不可割裂的。
是以国防为中心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大跃进中的幺蛾子,两个因素难逃其责。
一是建国初大量军队干部成建制转到地方,他们不熟悉经济管理,又移植了军队令行禁止的作风,而经济决策错误反馈时间比战场慢得多;
二是八大及八大二中全会上位的新人们想创政绩的心太急。
量上万斤的,在我记忆中只有小平同志68年底要求四川搞1000万亩万斤田。
这个绝对了,当时相信亩产万斤的大员不少:
1958年9月19日到28日,刘少奇到江苏视察,在常熟县和平人民公社,他参观中稻丰产实验田,他问党委书记:亩产可以打多少?回答说:可以打1万斤。少奇同志说:“1万斤,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搞深翻,还能多打些。”(1958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不相信亩产万斤,小平同志会给李井泉布置任务?
大跃进里还有个幺蛾子,把几个地块的作物集中到一块地里,这事儿上面是知道的,当时下面是把这个作为一个“创造”上报,理论是:把接近成熟的作物移栽后,原地块就空出来了,可以接着栽下一茬作物了,提高了复种指数,也就提高了年总产量。
说到浮夸,不是大跃进才有。之前,中央要求各地领导干部搞个试验田,领导种的田,产量可不能低,当年虽然没有万斤,但报千斤、几千斤的可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