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 金陵明安
兄台的意思是认为此片客观上‘煽动’之嫌,还是把过于温情化,回避甚至扭曲了现实?
唯一看懂了并确定的意思是你认为化肥农药转基因无可避免也不能避免。那又有问题了,你确定化肥农药和转基因都是同一问题?那么杂交水稻呢?
任何文艺都是反映现实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即便是样板戏反映的也是现实,韩剧反映的还是现实--有的是戏与剧的内容,而有的是其出现本身这个事实就是现实。
所以回避,躲是越来越难奏效了,这是今天的现实。与其被衍生吓破胆,不如还是鼓起勇气,面对问题。试想一下,是社会下层依然努力而社会中上层丧失信心可怕,还是社会下层充满疑问而中上层勇敢向上更可怕?
个人想法,未必合适,相信兄台定会择善而行。
这是主业吗?
这跟从金庸小说里读出孙子兵法的一样,那是胸中有自己的宇宙和世界,用地球人的思维是无法交流的
人看一个故事的疲劳周期是八分钟不假,但并不是立即换下一个故事就能马上毫无疲劳的开始第二个八分钟。以前大多数纪录片节奏过慢,但这也太快了。当然,对一集的收视率可能有好处,但这相当于把一道大菜换成十几碟凉菜,风险颇大。或许导演真有自信能玩转这种rap节奏的歌剧,拭目以待吧
和某些人相处确实是最正确的方式就是不沟通
F大师虽然是黑头发黄皮肤,但血液里饱含着的是意大利(注意是北部,南部太穷)基因,是三明治大师里ESPRESSO做的最好的,也是ESPRESSO大师里三明治做的最好的,故称为成功人士
就是一个冒里开小店卖咖啡的。没有瞧不起他的意思,都是靠劳动吃饭的,挣的是干净钱。我跟他没私仇,其实就是瞧不上丫见天的瞧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还特不待见国内的同胞。其实他自己就是一特俗特俗的一市侩,懂点炒股经,学了点泡咖啡的小门道,就以为自己是大雅之人,就高大上了。其实吧,他的帖子,有时候写的挺真诚的,毛病是写的越真诚就越让人读着泛恶心。还是这老话说的好:无论学做什么之前,先要学作人。
爬那么高的树采蜂蜜确实危险,值得同情,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工养蜂有多少年的历史了?生活在那么天然的森林里养一箱蜜蜂,还愁吃不到蜂蜜?能爬那么高的树,显然不懒,能上学,显然也不笨...
开着车追花期的养蜂人,俺在一个立交桥下见到过,摆了一地的蜂箱,对于蜜蜂来说有花就有蜜,对于养蜂人来说有蜜就有钱,追花其实就是为了追钱.从另一方面来说,从北方一路向南方追花期,产的蜜质量实在有些让人怀疑,不要说油菜花,恐怕什么花都混在一起了,蜜的量或许增加了,但价格却未必能上得去.和守着一片槐花资源,产出的蜜少,但纯的槐花蜜的价格也高啊.
麦客这种职业现在还没有被机械化收割淘汰,不知该称称赞他们的执着还是愚蠢.跑到机械化效率明显占绝对优势的平原地去卖劳力收割,想不被收割机淘汰也难.还不如学江苏农户几家合资买一个小型收割机,秋天自家收割完再连机械带人一起租给别的农户收割,像过去的卖套一样.或者去西南一些山地梯田卖劳力给人家收割,老辈子的路如果走到头是个死就要会变通,不然真的会死.(西南一些地区青壮年去外地打工,家里的地只有老人种,劳力少了,一个人最多种十亩,多了照顾不过来,秋天收获时还要打工者请假回来收割)
靠海吃海的迟早有一天打不到鱼,虽说海洋面积大鱼类产卵多,总是有鱼,可鱼类资源毕竟是在年年减少,休渔也解决不了.聪明的早都改网箱养鱼了,虽说也要受台风海潮的影响,但总比船到海里撞大运打不到鱼要好.
很多事情,都要与时俱进,
古老的传统的渐行渐远,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那个去树上采蜂蜜的看起来很奇怪。养蜂是非常传统技艺。
都说了要去上大学了,不会不知道养蜂取蜜。
人家就是为庆祝弟弟上大学弄点蜜吃,说白了嘴谗找点吃的,就为这点小心愿就养蜂?你当是伺候皇帝阿?
养蜂人那么多蜂,就等一种花那还不等死啊,槐花花期撑死一个月,剩下的时间蜜蜂吃啥?靠人工喂糖水撑的话这蜜肯定比前面故事里的野蜂蜜更贵,那老何夫妇还不如开车全国找蜂巢爬树偷蜜呢.而且你不知道人工养蜂可以定时割蜂蜜吗?在槐花期出产的蜂蜜怎么就不能及时收集然后装进贴着槐花蜜标签的容器里单独存放,还非得等到混了别的花蜜再收集?或是你认为他们傻到瓶子不够多得混装?
麦客来自固原,西海固,中国穷省宁夏的特穷地区,你让人家用江苏经验,简直就是胡不食肉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