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 金陵明安
名不符实,类似肖楚女。
刚开始的目的很单纯。一旦火了以后,苍蝇们就一拥而上来吸血了。这个要“深度”,这个要“和谐”,有要嵌入打广告的,有关系要挤进来要扬名的。。。然后就是现在这个德行了:
典型的热腾腾大米饭藏黑豆豆的无良文人,糟蹋好素材
现在就看看最早爆料的那位能不能站出来拿出更有信服力的证据了,否则造谣的这个人的人品真的是。。。呵呵。
它是一个以饮食为切入点,展示并讨论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生活的这样一个纪录片,你误会了。
一个把吃的拍的非常精彩非常诱人的片子可以不是一个美食节目,相信你能转过这个弯来。
女儿6岁,这是非动画片一直陪我看的少有的几部片子。
据说是导演老公公司的艺人。偶更相信这个版本。这个导演,只会装13了,开公司悬。
第二季播出有段时间了,吐槽的这么多是为什么?不能全归结于造谣的吧?撇开造谣的不谈,觉得这季尤其是第四集不好看是普遍的认知。节目好不好到底是谁说了算?是节目的受众还是少数文人?
退一万步讲,别的都不说了,就说文学性,第二季的解说明显生硬,这个哪怕是放到文人界也不合格的吧?
文艺导演通过影片来表现思想;
2B导演用“思想”来拼凑影片。
我认为舌尖2吐槽多是舌尖团队的创作意图和受众预期的错位导致的。
回想舌尖1的刚播出时,从未有过的精美的食物的画面震撼了很多人,至少震撼了我,这是之前央视纪录片从未有过的,也是那么多饮食栏目从未达到的。但在这里我要再说一遍,我认为它是一个以饮食为切入点,展示并讨论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生活的这样一个纪录片。
它不是一个美食栏目,舌尖1里大小美食的镜头是服务于其内含的中国人思乡的情怀,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感情,我们对文化的依恋。美食的镜头让我禁不住吞口水,但真正让我热泪盈眶的是这些食物背后的活生生的人,比如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比如豆腐坊里辛苦劳作的母女,我认为这是《舌尖》真正的灵魂。
但是现在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是视觉至上的时代,如果有谁说你就别装了累不累啊,我就是想看美食,看很多很多精美绝伦的美食镜头,就是想过这个瘾我看舌尖就是冲这个来的,那也我也无话可讲,我没有资格说什么这是买椟还珠之类的酸话,正如我也同样坚持我的观点不太在乎别人怎么评论我这个观点。
我的理解是舌尖2的创作意图和舌尖1是一致的,我认同这一点,我也觉得舌尖2的拍摄剪辑手法等方面有我不满意的地方,但这不是三观不正的问题,事实上舌尖1播出的时候也有吐槽,还记得吗?至少我就觉得《厨房的秘密》那集我就觉得拍的不好。而现在为什么现在不满的声音这么大?你有你的判断,我也有我的判断,我就认为主要的因素是受众的预期比之前高的太多太多了,舌尖1是横空出世谁都没有思想准备,而舌尖2是翘首期盼两年多,我是觉得不少人的期待是完美那一级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更何况创作意图和那么多人的期待不一致,爱之深责之切,这时候的批判的眼睛是最雪亮最不揉沙子的,舌尖2挨批是必然的。
就算遭到批判的舌尖2的第四集,我依然能看到其中的人情味,待产的梦露要进入产房前,和丈夫相拥的那一刻,不知你看到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至少我眼圈红了,因为我想起了我媳妇在产房里,我在产房外的整整一夜的时光。
我觉得文艺还是要服务于人民,实际上后面还应该再加一句话,任何具体文艺表现形式都只能服务于一部分人民,谁也休想服务全部的人民,比如舌尖2就服务于我这号认账的人民,不服务于认为它是一个不尽职的美食栏目的人民。
不扯了,去看9套的《家具里的中国》了,昨天无意中看到的,也很不错,不喜欢舌尖,就看看别的好了。
一件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不能简单分为“认账的人民”和“不认账的人民”,这个不能简单认为是期望值过高的问题。退一万步讲,不说比第一季强,但第四集至少不要比前三集还难看吧?很多人有意见,这些意见各有不同,但大多数人包括我并不是要全面否定导演组的努力和舌尖2的这个结果。
遗憾的是,从导演组的反应来看即使对群众一些正确的意见,他们的态度并不太虚心,更多的是固执于自己的思维乃至对抗的心态来进行解释(比如某导演对第四集婆家和媳妇自己家做菜内容不同的解释,认为“体现了谁才是亲生的”,“所以”,“体现了中国人的人情”,我非常无语,你不是要宣扬和谐么?大家不是觉得宣扬和谐不对,是不应该生硬的宣传,结果导演的解释完全相反,干脆认为舌尖2就不是要讲和谐,不是要体现价值观,所以我非常怀疑接下来的会有多好看)。
每集内话题转换太快,感觉有些零乱。人文情怀和美食主题结合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