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 金陵明安
你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我确实不知道编导出于什么目的把片子编成这样。不过一个个拎一下片子里面夹杂的私货还是可以的。就拿第四集来说:
1,为了照顾学琴的女儿,抛下丈夫、老人来到大都市陪读的母亲,影射中国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下过于功利的伦理观、教育观。
2,为了照料坐月子的儿媳而施展厨艺,影射中国4-2-1家庭结构下复杂的婆家、娘家关系和未来可能面临的代际问题、养老问题。
3,一个自小父母离异、由姑妈照顾大的少年,不断在远行中寻找自我。从片子看,少年的父亲大概是保安、门卫一类的职业,观众大致也能猜到父母离异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经济改革下社会结构、传统价值所受的冲击。
这一集也就那个父亲为待嫁的女儿和未来女婿煮糖水那一幕还有点温情的画面,不过我觉得还赶不上李咏在《超级演说家》中的那篇《致我的情敌》的演讲。总体上,我觉得既然你叫“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社会观察”,那么还是应以记录美食为主,即使要穿插别的,也应考虑社会影响。就这一集而言,我不觉得上述三个故事带给了人们正面价值和思考,即便部分反映了现实,也达不到陈晓卿所说的“揭秘中国人与人之间的隐秘关系”的深度。
其实无论从美食还是伦理,还是内容和表现手法,李安二十年前的《饮食男女》都可以秒杀“舌尖”。别的不说,就片头那几分钟郎雄做菜的镜头,没有一个字的旁白,我看舌尖一二季没有哪一段能与之相比。所以我觉得编导还是不要耍小聪明,踏踏实实把美食这个主题做好了,就足够了。至于那点文人的小情怀,留着你们茶余饭后消遣好了,就不要费尽心思端到大众的餐桌上了。
估计是没想到舌尖1会火,火了之后真才实学的被换掉,主创换了一波人,连执行总导演都换
其实,SB论坛有个帖子,讨论江山变色期间,文艺工作者要用什么作品来站队的,看过之后,再看舌尖上的中国,你懂的……
解雇了她,是成就了她,回头摇身一变,第二个龙应台了。
1948年的时候,谁记得方志敏,谁记得瞿秋白?
就如现在有人说,钱云会都是哪个年头的事儿了?弹涂鱼真心不好吃,但是回头扣上,钱云会就是为了保护这样的滩涂而………就不一样了。
艺术作品有各种各样的解释,看为了什么啦,这样的片子能在中央台播,不是审查的人脑袋进水了,而是大家都在给自己留后路呢。
我觉得这次不仅仅讲美食,那个华尔街日报的微博说的有点还是对的,那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现在毕竟经济有点不好,老百姓的怨念也大,估计这两年播的都会以有爱国色彩的节目为主,这样对于社会稳定也是比较低成本的维护方式之一了吧??
访谈说:
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结果要看观众是否喜欢这些故事了(美食反正都喜欢,风险小)。我目前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的故事。
我是第三集的时候看的投票统计。
可能第四集有点难讨好。
我比较了一下,学琴的小姑娘和后面生孩子那个故事的时间长度差不多。
但是我和老婆都觉得小姑娘这里好像时间过得很慢。
老婆大人总结原因,小姑娘的生活里我们普通大众太遥远了,我们没什么共鸣的东西,然后就会觉得无聊,造作。
网上已经扒皮了,第四集导演邓洁貌似公知+小资+韩粉+南方系……我只能说,意识形态工作真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40米高采蜂蜜,还爬了几个小时,逗谁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