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关于180师被歼灭之未曾注意到的另类原因 -- 百战长缨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中,六十军一八零师被基本歼灭。损失七千多人。其中五千多人被俘。是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损失。对于这个事件,各种研究文章是多如牛毛了。
但是,正如历史总是被一层迷雾所笼罩。太史公作史记尚且需要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何况一八零师这次失利战,利益相关方一定也有各种说法。事件的真实原貌绝对是被扭曲了。
如果我们从各种公开资料去研究,大体上就如抗美援朝战史所说。但是在此我提请各位注意三个不曾被分析过的边缘化的因素。
第一,一八零师之所以坚守汉江南岸死活不动,跟那个“六千重伤员亟待北撤”的电报有直接关系。一八零师师长郑其贵读到电报以后,反对副师长作战参谋北撤的一切建议,极其刚愎地下定了坚守的决心。
在一八零师正面,居然能出现六千重伤员。是六十军全军的重伤员抑或是整个第三兵团的重伤员?不令人匪夷所思吗?如果能出现六千重伤员(按照电报叙述这还是没有运走的部分,也就是说实际上的重伤员更多),那么按照比例计算,战死者至少得有一万多。再加上轻伤,如此六十军基本上打光了。可能吗?所以说,这个所谓六千重伤员的电报,肯定是后勤部门谎报。当大部队后撤的时候,没有战斗力的前线医院肯定急需作战部队掩护撤退。因此,把六百重伤员扩大十倍,以期引起上级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诡异的是,六十军转给一八零师这个电报,并没有附加“掩护撤退伤员”的命令。说明六十军对这个电报实际上并不完全相信。六十军军部的参谋人员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对作战伤亡总是有个大体的估计。八九不离十。
可是六十军军指忘记了,属下三个师长,唯独郑其贵是不会打仗的,他没有参加过大的战役,没有指挥过大的战斗。虽说在临汾旅的时候参加了攻打太原,可那时候郑其贵是政治部主任。作战任务没他什么事啊。什么样的战斗什么样的火力会造成多大的伤亡,他一点没谱哇。
于是乎,这封电报把郑其贵给骗了。实际上郑其贵的指挥所里面,没有一个人主张掩护伤员撤退。大家都明白,这是后勤部门急于撤离战场的心情所致。不能相信的。
可是郑其贵的轴脾气上来了,谁的话也不听。非要守在汉江南岸。说是为了掩护伤员撤退。既然如此,那么掩护多久,伤员啥时候能撤完,也根本不派人了解情况。
这叫什么指挥?
实际上,郑其贵如果经历过五一大扫荡,经历过率领部队突破鬼子兵的重重包围,那么他一定不会把自己置身于被包围的危险境地。他敢于在美军三面包围的情况下岿然不动,实际上是不懂得部队被包围的危险性。这也算是无知者无畏吧。
第二,一八零师被包围之后,组织过几次突围行动。但最后的结果是基本上没有几个人突出去。六十军的收容部队只是零零散散地收容到一八零师先后突出来的一两百人。师主力被彻底地包了饺子。特别是重武器全部丢光。别说炮了,连一挺重机枪都没带出来。关于这部分的描述,都是说非战之罪,因为被四面包围,没处可逃,部队放了羊。全部溃散。原来的起义部队国民党的兵还趁机叛逃。突不出去,不是没有战斗,而是被包围得太严密了。
如果仅仅看六十军和一八零师自己的叙述,确实是如此。
但是,如果再看看三十八军的叙述,情况就完全两样了。战前,三十八军给六十军一八零师配属了一个骡马炮兵连。既然火炮需要骡马牵引,那么口径肯定不小。至少是七五山炮。大家都知道,炮兵机动性特别差,不能跟步兵相比。但是,三十八军这个骡马炮兵连,完整突围,没有损失一人一马一车一炮。一八零师的重武器全部丢光,为什么三十八军的炮兵能全身而退?大家不感到奇怪吗?骡马炮兵机动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道路。道路太窄了过不去的。但是这个炮兵连居然就突出去了。
这个事情说明了很多问题。其一,当时的一八零师师部肯定是放弃了指挥,郑其贵则从极左飞快地转为极右。刚才还要部队坚守阵地死打硬拼,现在叫大家分散各自逃生。部队这才放了羊。一些老兵结伙突围,把新兵扔下不管。国民党的起义部队更是造了反。但是一八零师根本没有在朝鲜对美军作战的经验。所以,七千多人仅仅跑出去一两百。
三十八军那个炮兵连就不一样了,既然是分散突围各自逃生,三十八军的战士们凭借着相对丰富的朝鲜战场作战经验,愣是突出去了。至少说明,当时美军的包围并不像一些文章说的那样密不透风。当然,六十军一八零师方面,一定要把包围圈说的严密了再严密。这样,一八零师的损失好歹有个托词。
第三,五次战役开始之前,志愿军司令部从三十八军抽调了一大批军事指挥员,派到新入朝的部队去当顾问。一八零师也分到了。但是这些经验丰富的指挥员没顾得上问,恰恰在战役开始之前,又回到了三十八军。对此,谁都没做任何评论。
我的解读是,各个部队不欢迎这些顾问。对三十八军这个万岁军根本就不服气。我的部队,如果让你来顾问,那我这个指挥员不就成了摆设了吗?实际上这种游击习气非常有害。只有残酷的战斗才能让指挥员们放下架子。虚心学习。
上甘岭战役,十二军接替十五军的阵地的时候,实际上十二军是老部队,十五军是新部队。但是,老部队这时候都放下架子,虚心向十五军请教。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上甘岭战役的残酷。
就是在解放以后,还有这种事。当年地空导弹第二营屡建战功。第二营的营长奉命到上海一个新组建的导弹营去传经送宝。结果这个营的营长非常不服气。那情绪都是写在脸上的。别忘了,地空导弹第二营营长可是空军司令部派来的哇。就这都不尿!于是第二营营长岳建华赶快说,当初我们是一起组训的。他的成绩比我好!
如果按照志愿军司令部的原计划,第一八零师由三十八军的这些顾问来指挥,或者郑其贵是个听人劝吃饱饭的干部,听从三十八军这帮老油条的建议,那么后来也不会是那个结局吧。
看过一些资料。不管是归罪于郑也好,还是说他的责任没那么重也好,我个人的意见是:他们都是英雄!
我不是想和稀泥,我更加注重客观原因:虽然说180师的失败发生在第五次战役,看着有五次战役,好像是和美军对抗很久了,但是,看看时间,离志愿军进入朝鲜才多久?敌人也在改变战术,认识美军那样的劲敌,需要一个过程,交学费是正常的,不付出代价才是奇怪的事情。从纯军事角度看,放在美军那边,一样有这个过程,不然为啥美军在摸到志愿军弱点之前会被揍得那样惨?美军也得交学费。
也许,这些客观因素也是郑在归国后没被军法从事的原因之一吧。
爱国者的期望当然是:我志愿军所有部队都能有像38军、15军那样优秀的战绩,我志愿军的损失越小越好。但是,实际情况就是实际情况,有战斗就会有失败,这是不可避免的。从其中学到对现代化战争有用的东西,这样,180师牺牲战士的鲜血,才不会白流。
1.
至1951年6月下旬,180师538团突围归来的是900人;该师539团与540团突围归建的各1000多人,共2000多人;师直机关、勤务分队、后勤医院等400多人--4000多人。之后还有少量官兵归队,其中有被阻在敌后打游击300天后归队的秦福德,这是个大牛人,归队后担任538团5连尖刀连连长,带领突击排,夏季反击作战和金城战役立了大功 。
2.
180师入朝时,人员为11000余人。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掉队、负伤、阵亡,减员在10%。此时,该师已不足1万人。二阶段作战,减员也很严重,特别是后撤开始的3天,即5月22、23、24日,该师第一梯队的538、539团两个团,减员很大,根据不完全统计,180师被包围前的人数,约在8000左右。突围归来4000多人,损失3000多人。
3.
现在网上资料动不动说180师"被歼灭",这是不准确的--重创而已。
而且,士兵突击里的老七不就讲吗,全打光了,只剩一个人,钢七连就在。180师剩了4000人,且新的战斗中(夏季反击作战和金城战役)实现了复仇,怎么就叫全军覆没了?
早在1953夏季反击作战180师就已经洗刷耻辱.上级从四川调来3个基干团6500人补入180师,加上突围出来4000多人,恢复了入朝时实力。1953年3月15日,180师作为一梯队全部接替东线181师24华里的防线。6月14日参加夏季反击战役。
180师是最早参加"夏季反击作战"的部队,在“打好翻身仗”口号激励下,一直打到停火。全师第一、二阶段歼敌2000余人,第三阶段攻占了方形山南朝鲜5师的全部阵地,歼敌4个整营1500余人,扩大占领面积23平方公里。战役结束后,3兵团和20兵团都拍来电报,祝贺180师打了翻身仗。
随后,朝鲜停战即将实现,而李承晚破坏遣俘协议,志愿军司令部决定立即发起金城战役,狠狠打击李承晚之军。这又给了180师一个报仇的机会。
原计划晚上发起进攻,由于大雨倾盆,不便敌机活动,538团白天就投入战斗。敌人炸毁了金城川铁桥,16时,尖刀连连长秦福德带领突击排,冒着敌人的炮火从仅剩下的一根钢梁上跑过去,并从水深齐腰的江中涉过,紧紧地咬住敌人。战士江成富和张北祥两人直插敌人纵深,击溃了正在集结的敌人1个营,另一个战士用两发火箭弹击毁挡路的坦克,为穿插部队打开了通路。21时,2营插到敌人纵深30多里的黑云吐岭。山高路险,战士们冒雨攀着树枝、抓住野草,在泥泞中匍匐前进。山上是敌人一个营的指挥所,敌人还在睡觉,没来得及穿裤子就被打死了大部分,活捉了营长以下40多人,黑云吐岭被我全部占领。
同时,540团从登大里渡过金城川,也是冒雨于白天进行战斗。10时,尖刀连迅速前进到818.9高地,在敌人还未发觉时,连长李鸿森命令2班一个小组秘密插入敌人阵地,打得敌人到处乱窜。战士陈汝宁一人追赶1个排的兵力,打死敌人10多个,缴获两门无座力炮。这时,1118高峰上的敌人以4挺重机枪、10挺轻机枪的火力阻击6连前进。战士们奋不顾身,勇攻主峰,4班战士杨万盛第一个冲上去,只身追击敌人,协同文化教员陈少忠拿起敌人丢弃的重机枪,扭转身来将30余个敌人打死在逃跑路上;接着2营3个连于12时占领了1118高地主峰,然后向白岩山进攻,一鼓作气冲上白岩山主峰1179.2高地,歼灭南朝鲜5师两个营,并连续击退敌人7次反扑,共歼敌500余人。同日上午,该团3营又占领867高地和949.5高地,俘获大量溃敌。与此同时,538团乘胜向前扩大战果,歼灭南朝鲜3师,俘敌营长以下300多人,击毁和缴获坦克5辆。
占领白岩山、黑云吐岭,引起了志愿军司令部和兵团的高度重视,命令其他各军向前推进,与180师看齐,但因各种困难未能实现。当时180师已突出五六公里。敌人知道停战在即,谁占到哪里,哪里就是分界线,因而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亲临金城前线,声言要夺取金城以南失地,下令美军第3师、南朝鲜的3个师,向志愿军进攻突出的部队全力反扑,180师两个团在既无坚固阵地为依托,又远离后方无纵深火力支援粮弹奇缺的条件下,坚守了三天三夜,打出了威风,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17日凌晨,南朝鲜军集中6个团的兵力,在100架飞机、10辆坦克、200门大炮配合下向白岩山、黑云吐岭同时反扑,几百吨钢铁倾向每一个山头,把山上碗口粗的树连根炸飞,山头都被轰得变形了。扼守在白岩山1118高地上的540团2营的指战员已两天两夜没有吃饭,也喝不到水,但大家以极大的耐力与敌人作拼死战斗,打退敌人30多次反扑。6连9班只剩下朱成良、马栋良两个伤员,他俩拿着仅有的3颗手雷,镇静地蹲在两个炮弹坑里,当敌人从四面八方嚎叫着合拢到他们跟前时,他俩一跃而起冲入敌群,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我后续部队趁机上来把敌人压了下去。
18日上午,2营4连和5连被敌人分割包围,1营1连立即增援上去。这个连19岁的年轻班长郑朝元在排长牺牲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代理排长指挥全排,利用塄坎、弹坑等有利地形阻击敌人。仅郑朝元一人就杀敌122人,出色地掩护了主力转移,战后荣记特等功,获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同一天,南朝鲜第2军团以一个团兵力向黑云吐岭南侧一个无名高地538团6连猛烈进攻,连长段阡田为减少伤亡,只在阵地上留一个班坚守,随后派新战士赖永泽、杨长开、王和甫3人上去增援。他们踏上阵地后,看到这里是一个30米长、5米宽的小山梁子,山上树木被炮弹削了顶,阵地上尽是弹坑和虚土,坚守阵地的那个班的班长、副班长都负了重伤,赖永泽立即挺身而出,把阵地上的11个伤员组织成3个小组,从三面坚守阵地。从早上到中午,敌人投入一个团的兵力接连反扑了20多次,都被赖永泽和他的战友们打了下去。
敌人恼羞成怒,连火箭炮都用上了,还派来4架飞机没有转大圈就向这个小山梁俯冲。杨长开、王和甫被敌机上的机枪打中了,赖永泽也被炸弹掀起的虚土埋在炮弹坑里。敌人认为阵地已被飞机和炸弹摧毁,不会有人了,就借着坡上残存的树枝为掩护,乱哄哄地往山上拥。赖永泽用尽全力从土里挣扎出来,看到敌人正在上山,他揭开两颗手榴弹盖子,当敌人已到眼前,连喘息的声音都可以听见时,他才甩出去。敌人遭到致命打击,死的再也跑不了了,活的滚了下去。在四五十米远的地方,赖永泽发现敌人一个军官正在用枪挡着士兵溃退,他瞄准“砰”地一枪,敌军官应声倒下去,敌士兵也作鸟兽散了。就这样,坚持到第三天。
夜幕将要降临之前,敌人向赖永泽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也是最大的一次。约有1个营的兵力分三路冲上山来。敌人照例是冲锋之前先炮轰,炮弹把这个小山头又像理发似地削平了许多。赖永泽第三次被炮弹掀起的土埋住,他挣扎着从土里爬出来,想撤到排长的阵地上,但他又想起排长向他说过的话,这个阵地关系着主峰的安全,一定要守住,他也向排长表示过决心,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现在真的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搜集了一下武器,冲锋枪没有子弹了,手榴弹没有了,只剩下两颗手雷和两根爆破筒。这时,左边的敌人先逼近了他,他狠狠地把两颗手雷扔进敌群中,敌人倒下一片,但仍继续冲锋,他又连续把两个爆破筒投向敌人。趁着第二个爆破筒的烟雾,他跑到排指挥所取弹药,可是当他跑到排指挥所洞口时,被敌人的手榴弹炸伤了。这时连长段阡田带着人增援上来,把冲上阵地的敌人又打了下去。
战斗胜利了!段连长紧握着赖永泽的手,连声说:“好样的,你完成了任务,坚守阵地渡过了最艰难的关头。”
赖永泽在这次战斗中勇敢机智,一个人歼敌100多人,战后,赖永泽被评为志愿军特等功臣,代表180师归国参加1953年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80师在黑云吐岭、白岩山完成阻击敌人的反扑战斗中表现出色,20兵团杨勇司令员在电话中向60军军长张祖谅说:“你给180师的同志们讲,他们在既无坚固阵地为依托,又无纵深炮火支援和粮弹奇缺的情况下,坚守了三天三夜,为金城正面中西集团巩固新占阵地,调整部署,抢修工事,赢得了时间。180师奇迹般地完成了作战任务,打出了部队威风,打出了老部队的传统!”
毛泽东主席在1953年9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第24次会议上,作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报告中,引用了180师推进黑云吐岭、白岩山的例子:“我们的军队越战越强,在今年夏天能够集中发射几十万炮弹,能够打进18公里。如果照这样打下去,再打它两次三次四次,敌人的整个战线就会被打破。”
1953年7月19日,板门店我方代表将美方代表对停战问题所作的保证向世人公布,同意了对方尽快签字结束战争的要求。7月24日,双方代表确认了停战军事分界线。在分界线上担任插牌立标的是180师的指战员。
这才是毛泽东思想武装的战士。
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李钟玄将军,当时系渡江战役第一梯队师二野15军44师突击团130团团长,1949年4月21日深夜他站立船头指挥部队作战时,面部负伤血流满面,当时鼻子几乎被打掉,经简单包扎后仍继续作战,天亮后随船的宣教股股长游击同志抓拍此照。
这是个不要命的虎将,又有智谋,调任180师任师长之前任15军44师副师长。
十分佩服。不过也很好奇你是学什么的,怎么感觉你就是无所不知的存在啊!
1951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撤销郑其贵师长的职务,停职审查。经过审查后任命郑其贵为第三兵团管理处处长(正团级)。
分析的有理有据,如此看来郑其贵这人错大了。
就没有他(们)的故事吗
的确, 郑师长机械执行上级命令断送了180师, 抗战初期彭总在抗大的讲话里就强调过, “整个的战略方针和战役计划,须在统帅及战区高级指挥官总的意图下进行。但统一指挥,并不应该限制兵团指挥员之机动。相反的,应该发挥兵团指挥员及各级指挥员之机动性。因为前线上的指挥员,常能看破敌人的弱点,了解有利的时机。如果束缚在请命、待命范围内,常易失掉最好的机会。一个兵团指挥员只知奉命守法,不图有功,只求无过,这不能说是好的指挥员。好的指挥员要能够抓住战机,打开战局,常能使自己的战斗任务主动地完成。假如自己当面之敌已经解决,而友军方面正在吃紧,则应自动地向炮火、机关枪射击猛烈的方面增援。最好寻求在敌侧后方进行猛烈的突击,与友军协同解决敌人,以求得一个战斗或战役全部胜利。如果请命、待命,易失良机,甚至丧失应得的胜利。所以拘守待命,毫无机动的指挥员,不独不能打开战局,造成胜利的条件,他自己也时常陷于被动。”
林总在<论战术思想和战斗作风>中说的更直白, “积极的机断专行:在情况变化时,不执行命令是可以的。有些情况下,可以不照命令去做,如执行命令,倒犯错误了。所以要根据新的变化机动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机断专行是积极性的,而不是消极性的。在情况变化时虽然没有执行命令,但却是服从于上级总的意图的。这种意图就是增加胜利,减少失败,这是最高原则。”
五次战役前部队上下一片乐观有轻敌情绪也是个重要原因, 新入朝的部队大多在入朝前换了苏械, 装备优于最先入朝的十三兵团九兵团, 前线兵力比也占明显优势, 部队敖敖叫烧铺草,首长更是狂言什么”包打…, 抓五千俘美国俘虏什么的”. 然而人的因素毕竟是第一位的, 虽然说大家都是解放军志愿军, 但各个部队之间的能力有差异也是客观存在, 前四次战役的结果证明了十三兵团,九兵团的确是PLA中的精锐能够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一些新入朝部队历史上大仗恶仗经历的少,更缺乏对付火力强大敌人的经验, 又不愿吸取兄弟部队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咽下苦果是迟早的事, 据说损失了180师的60军还不是三兵团中损失最大的部队.
五次战役后彭总到三兵团谈战术问题, 从如何使用炮兵讲到冲锋要坚决再到如何与上级保持通信联系, 后来15军12军在上甘岭打了翻身仗,恐怕也是被这么敲打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