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中的植物 -- 桥上

共:💬207 🌺8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谢谢,非常感谢!

夏至草我忽略了,也是外行的问题吧。现在赶上您这么个内行,还请多多指教。

家园 您太客气了

植物学我一直学的不好。互相交流下,呵呵。

芍药其实很漂亮,尤其是观赏型的。

北京林业大学在芍药分类方面起步比较早。我也是从他们的专著里批发来一些知识零售的。

元宵节快乐!

家园 呵呵,果然是专业人士,

我是没学过的,您再谦虚,也不过是学得不好。

我是赖上您了,一定多批评。

家园 湖北还有一种鄂贝母

野外已经基本灭绝,人工栽培的研究正在进行。好像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一带。楼主可以检索下。

Typhonium giganteum Engl是独角莲,入药叫白附子,有毒,长相和贝母差异比较大,倒是比较接近芋头。(芋头也是天南星科的)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草15 下泉:蓍

下泉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伯劳之。

高亨先生注:苞,茂盛。稂(láng郎),草名,丛生,又名狼尾草。萧,一种蒿子,有香气。蓍(shī诗),草名,一本多茎,高三四尺。芃(péng蓬)芃,茂盛貌。膏,润泽。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8)《曹风下泉》)

这位诗人提到了三种植物,用泉水边的这三种植物引出他的感慨,之所以用这三种植物,也许还有要和下面三个同义词周京、京周和京师押韵的考虑。这里,我们就只说这三种植物中的“蓍”。

《汉语大字典》蓍(shī):蓍草。菊科。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一本多茎。全草入药;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蓍草茎,古用以占卜。《说文》:“蓍,蒿属。生十岁,百茎。《易》以为数: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易系辞上》:“探赜(zé)索隐,鉤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以成天下之亹(wěi)亹者,莫大乎蓍龟。”《搜神记》卷三:“使者沉吟良久而悟,乃命取蓍筮之。”

所以,“蓍”这种植物在古代可是大名鼎鼎,古人要用它的茎进行占筮,“以定天下之吉凶”。

既要用于占筮,这种草的特点就应该是有很多差不多粗细、长短,比较直的茎,而且茎中间要没什么节疤。下面是现代人用据说是蓍草加工出来的用于占筮的蓍草茎(图片截自网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过说实在的,“蓍”的茎秆比我原来想象的粗了些也长了些,倒是符合上面所说“天子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如果这样,占筮起来就和我原来想象的景象不大一样了,这样的“蓍”是不太容易夹在手上的。

当然,也许古人实际上并不用那么大的植株,他们会随时在野外割下一丛“蓍”,得到一把茎,掐成差不多长短,就可以用来占筮了。所得的蓍草茎并非上图中那么长、那么粗,也不需进一步加工。

另外,从筮字用竹作为部首看,最早的“蓍”大概是小竹棍,后来的占筮工具大概也有很多是小竹棍或小木棍。

我小时候玩过一种记得叫“挑根”的游戏,用一把小竹棍,当时我们用冰棍棍,撒在地上,小竹棍互相压叠在一起,两个或多个孩子,将这些小竹棍一一取下来,取第一根只能用手,后面的小竹棍可以用先取下来的小竹棍“挑”开,之所以叫“挑根”,好像就是因为这“挑”。每个孩子每轮要取下或挑开一根,取或挑的时候如果别的小竹棍动了,就算输了或被淘汰了。

现在想来,这个游戏说不定就是筮者的游戏,那一把小竹棍说不定当初就是“蓍”。

而如果要用为可以夹在手上的占筮工具的话,很多茎散生植物的茎秆也都符合所谓“一本多茎”、“百茎”的描述,也都适合夹在手上,例如莎草科(Cyperaceae)藨草属(Scirpus)的Scirpus triqueter Linn.——藨(biāo)草(以下图片均出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蓍草这种植物的叶子倒很像是也可以用为占筮工具,也许是由叶而及秆?

“蓍”这种植物是菊科(Compositae)下面的一个属,就叫蓍属(Achillea),其中我国常见的有两个种:

Achillea millefolium L.——蓍,又称:欧蓍、千叶蓍(东北植物检索表),锯草(华北经济植物志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云南蓍(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一支蒿,飞天蜈蚣,蓍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一种根入药的植物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黄耆(本草经),又称膜荚黄蓍(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名字里也有个蓍,但黄蓍属于豆科,其茎的形态也不可能用于占筮,下面是一张黄蓍的图片,只要和上面“蓍”的图片对比一下就很明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您说的是不是这一种?

湖北贝母 窑贝,板贝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 植物分类学报15 (2): 40, 图4, 11977.

植株长26-50厘米。鳞茎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5-3厘米。叶3-7-枚轮生,中间常兼有对生或散生的,矩圆状披针形,长7-13厘米,宽1-3厘米,先端不卷曲或多少弯曲。花1-4朵,紫色,有黄色小方格;叶状苞片通常3枚,极少为4枚,多花时顶端的花具3枚苞片,下面的具1-2枚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长1-2厘米;花被片长4.2-4.5厘米,宽1.5-1.8厘米,外花被片稍狭些;蜜腺窝在背面稍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花丝常稍具小乳突; 柱头裂片长2-3毫米。蒴果长2-2.5厘米,宽2.5-3厘米,棱上的翅宽4-7毫米。花期4月,果期5-6月。

产湖北,(西南部)、四川(东部)和湖南(西北部)。在湖北建始、宣恩一带有栽培。

本种与天目贝母 F. monantha Migo 很近,区别点在于本种叶状苞片先端卷曲,花梗长1-2厘米,叶通常3-7枚轮生。

另外,请教一个技术性问题,据我所见,植物的甚至动物的拉丁属名和形容名曾经是写成斜体的,繆啓愉先生《齐民要术校释》中也使用斜体,但我见《中国植物志》中就未用斜体,。是否规矩改了?还是大家都偷懒了?

家园 一般都是斜体的

植物志中,不仅中国植物志没有用斜体,其他地方的我看了下,江苏植物志、河南植物志也没有用斜体。肯定不是偷懒的问题

当年拉丁语好像没有说这个问题,我推测是排版的问题——作为标题的拉丁语好像可以用加粗的表示。

回头我去问下他们搞分类的。

惭愧!

通宝推:桥上,
家园 是的

不过我不知道这个贝母的古代分布如何。

家园 六经的说法

要到战国才出现,最早见于庄子的《天运篇》,而肯定诞生在春秋或更早时期的《国语》,则把书籍归类为九种:《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和《训典》。

另外,《左传》其实只是孔子编辑的那部《春秋》的教辅书,在此之前已经有过多部《春秋》了。即使是孔子这部春秋,教辅书也不止《左传》一部,先秦有“春秋五传”之说,其中留存后世的,还有《公羊传》和《谷梁传》,起码一直到晋代,这两传的地位是远高于《左传》的,那时《左传》通常只被当做一部单纯的史书,而孔子却是要“微言大义”,另外两传就是专门搞这个而不是讲历史的。

通宝推:京华烟云AMIP,桥上,
家园 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蓬莪(上)

“蒿”是在《诗经》中出现最多的一种野草。《左传》中也有:“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昭十六年传》(p 1379)(10160303))(111、118),这是用四种植物代表所有的野草,其中就有“蒿”,而且其中的“蓬”很可能也是“蒿”之一种。后来的古人还用“蒿”代表草野、荒凉,这方面我们熟悉的古诗名句就有:

甘彼藜藿食。乐是蓬蒿庐。(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唐-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寂寞天宝后,园庐似蒿藜。(唐-杜甫《无家别》)

关于“蒿”,古人还说过:

《尔雅释草》:“蘩之醜,秋为蒿。”郭璞注:“醜,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

而在《中国植物志》中,蒿是一个属,而且是非常大的一个属,也就是说,这个属下面有非常多各不相同的植物种:

菊科蒿属(COMPOSITAE Artemisia Linn. Sensu Stricto),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常有浓烈的挥发性香气。我国有186种,44变种,隶属于2亚属,7组中;遍布全国,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省区最多,局部地区常组成植物群落,如草原、亚高山草原或荒漠与半荒漠草原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种类略少,多生长在荒坡、旷野及路旁,少数种也分布到海边滩地。

由于蒿这一属极其常见,其中又有很多种,而且在《诗经》时代其中的一些种又各有其特定的用途,古人就再赋予这些种专门的名字。于是就有了《诗经》中蒿下面各个种的九个专门的名字,即上面的“蒿、蒌、蘩、萧、艾、苹、蔚、蓬、莪”。

这九个名字可能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下面我把它们分为四组,分别讨论。蒌和蘩一组,萧、艾和苹一组,蒿、蔚和蓬一组,莪单为一组。莪既可能是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的一种,还更可能是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Incarvillea)的植物,甚至还有别的可能。

其实,与蒿属植物在形态上类似,并在其属名或种名之中含蒿字的植物还有很多,这里无法全都列出来。而且下面您还会看到,在被认为是蒿、蒌、蘩、萧、艾、苹、蔚、蓬、莪的植物中,由于大多同在蒿属,难免极为相似,当时或后世这些植物的名称互相交叉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也很头疼,无法一一厘出,只能请您自己留意了。

————————————————————

蒌、蘩

————————————————————

《汉语大字典》蒌:蒌蒿。菊科。多年生草本。叶互生,羽状分裂,背面密生灰白色细毛。花淡黄色。嫩茎可吃。《尔雅释草》:“蒌,蒿也。”《说文》:“蒌,艸也,可以亨鱼。”《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孔颖达疏引陆璣曰:“其叶似艾,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好生水边及泽中。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楚辞大招》:“吴酸蒌蒿,不沾薄之。”王逸注:“蒌,香草也。”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汉语大字典》蘩:白蒿。菊科。一至二年生草本。嫩苗可食。《尔雅释草》:“蘩,皤蒿。”郭璞注:“白蒿。”《诗召南采繁》:“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左传隐公三年》:“蘋、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孔颖达疏引陆璣曰:“凡艾白色为皤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烝。”唐-李贺《安乐宫》:“绿蘩悲水曲,茱萸别秋子。”

从以上解释看,“蒌”和“繁”都有接近于“艾”且“白色”、“可生食”这样的共同特征,但似乎古人却将这两种植物分得很清楚,例如:

《左传昭元年传》有:

穆叔赋《鹊巢》,赵孟曰:“武不堪也。”又赋《采蘩》(fán),曰:“小国为蘩,大国省穑(shěng sè)而用之,其何实非命?”((p 1208)(10010401))(094)。

这一段《左传》中提到的《采蘩》也出自《诗经》: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高亨先生注:以,读为台(yí),何也,相当于现代语的哪。于以,在哪里。蘩,一种蒿子,又名白蒿,可以生食或蒸食。采蘩用做祭品。被,借为髲(bì避),妇女的头髻。夙,早晨。在公,为公家办事。(解题:)有人说:“周代诸侯占有广大的桑园和养蚕的房屋。宫女采蘩,供养蚕之用。蘩可以做蚕窝,以便蚕在窝上作茧。”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7)《召南采蘩》)

以上都是在说把“蘩”用于祭祀,但也提到用“蘩”来养蚕。提到用“蘩”来养蚕的《诗》句还有: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高亨先生注:蘩,蒿名,又名白蒿,用它垫蚕筐或做蚕山,以便蚕在上结茧。祁祁,众多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9)《豳风七月》)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高亨先生注:仓庚,黄莺。喈喈,鸟鸣声。蘩,一种蒿子,又名白蒿,可扎蚕山供蚕结茧。此采蘩指采蘩的妇女。祁祁,众多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0)《小雅鹿鸣之什出车》)

再看下面《诗经》里提到“蒌”的一首诗: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高亨先生注:蒌,一种蒿子,今叫柳蒿,可以喂马。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011)《周南汉广》)

这里说到“蒌”却是用来喂马。

这样看来,“蒌”和“蘩”在古人那里是不同的植物,所以会用在不同的地方。

下面是《中国植物志》中可能是“蒌”和“蘩”的四种植物的摘要介绍,以及《中国植物图像库》中的一些相关图片,这四种植物都有“白蒿”之称,前三种我觉得可能是“蒌”,后三种我觉得可能是“蘩”,也就是说中间两种既可能是“蒌”也可能是“蘩”,但不知蚕和马对这四种“白蒿”怎么看,是不是喜欢。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s. ex Bess.——蒌蒿(食疗本草),又称:萎(诗经),购、蒿萎、由胡(尔雅),白蒿(本草纲目(水生者)),闾蒿(救荒本草),柳叶蒿(东北植物检索表),狭叶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三叉叶蒿(吉林),高茎蒿(河北),水蒿(内蒙古、河北),水艾、小蒿子(江苏),芦蒿、香艾、刘寄奴、红陈艾(四川),水陈艾、红艾(四川、云南),“奥存-沙里尔日”(蒙语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s. ex Bess. var. selengensis——蒌蒿。还有变种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s. ex Bess. var. shansiensis——无齿蒌蒿,又称柳叶蒿(植物名实图考):

(桥按:以上两处之“萎”似应是“蒌”字之误。《诗经》中唯一一次出现“萎”是:“无草不死,无木不萎。”(《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06)《小雅谷风之什谷风》),显然不是说一种植物。《说文》:“萎,食牛也。从艸,委声。”也没有一种植物的意思。《汉语大字典》“萎”字(二)○2:药草名。《集韵纸韵》:“萎,药艸。《尔雅》:‘熒,委萎。’叶似竹,表白里青,可啖。”这里“叶似竹,表白里青,可啖”的药草似并非蒌蒿。而《汉语大字典》“購”字○5则明言購(即购,上面《中国植物志》所载蒌蒿的别名之一)乃蒌蒿:草名,娄蒿,即白蒿。《尔雅释草》:“購,蔏蒌。”郭璞注:“蔏蒌,蒌蒿也。生下田,初出可啖。”)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sieversiana Ehrhart ex Willd.——大籽蒿(东北植物检索表),又称:山艾(山西),白蒿(河北、甘肃),大白蒿、臭蒿子(甘肃),大头蒿、苦蒿(新疆),“额尔木”、“埃勒姆-察乌尔”(蒙语名),“肯甲”(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猪毛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石茵陈、山茵陈、西茵陈、北茵陈(本草纲目),野茼蒿、白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扫帚艾(广州植物志),土茵陈(南方省区俗称),东北茵陈蒿(东北、华北省区俗称),滨蒿(西北省区俗称),白头蒿(河北),香蒿(河北、陕西),臭蒿(河北、内蒙古),米蒿(内蒙古),棉蒿、沙蒿(山西),白毛蒿、灰毛蒿、毛滨蒿(吉林),黄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小白蒿(陕西),迎春蒿、黄毛蒿(甘肃),白茵陈、白青蒿、毛毛蒿(四川),绒蒿(广西),“阿各弄”、“伊麻干—沙里尔日”、“雅曼—沙里尔日”(蒙语名),“亚布泉”(维吾尔语名),“阿仲”(四川西部藏语名),“察尔旺”(青海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kanashiroi Kitam.——狭裂白蒿(植物研究),又称:白蒿(甘肃),“康拉巴”(青海藏语与土族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拉丁种名和属名 需斜体,科及以上不需要斜体但首字母大写

生物的拉丁名也叫scientific name即学名。拉丁种名一般由2个单词组成,第一个单词是属名,属名需斜体、首字母大写,第二个单词是一个形容词,用于描述该物种的特征,该形容词需斜体、全部字母小写,再后面如果有第三个斜体的单词,则是该物种的亚种名称。再后面是命名者及时间(如果可能的话),命名者不斜体(由此与种名相区别),但首字母大写。命名者及时间与种名之间可以用逗号隔开(种名加逗号加命名者加时间),也可以将命名者和时间放在括号内也可以没有任何符号。

科及科以上不斜体,但首字母大写(分类阶元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比如网上随便搜到一篇文章:Gametogenic processes in the pearl oyster, Pteria penguin (Roding, 1798)(Bivalvia, Mollusca)

【pearl oyster】翻译过来是珍珠贝,是某一个或一类生物的俗称(common name),一个物种可以有几个俗称,一个俗称也可能被用于描述一个或一类生物。这里就是描述一类生物(企鹅珍珠贝是珍珠贝中的一种)。

【Pteria penguin】(注意,2个单词都应该斜体)是企鹅珍珠贝这个物种的拉丁名,Pteria是珍珠贝属的属名,首字大写,告诉我们这是珍珠贝属内的一种贝类,penguin是形容词。

【(Roding, 1798)】,表示Roding这个人在1798年命名这个物种。

再后面的【(Bivalvia, Mollusca)】中Bivalvia告诉我们这是双壳纲中的贝类;Mollusca-软体动物门。

因此,题目中告诉我们要研究的是软体动物门、双壳纲中的一种叫企鹅珍珠贝的这么一种珍珠贝的什么什么问题,而这个企鹅珍珠贝是Roding在1798命名的。

如果将【(Roding, 1798)(Bivalvia, Mollusca)】甚至【pearl oyster】删除,也丝毫不影响这个句子的表达。但大多数作者喜欢将所有细节列出来,这样可以给读者尽可能多的信息。

下面这个题目 Gametogenic processes in Pteria penguin和原题目的意思完全相同,但不熟悉这个物种的读者需要花时间去查Pteria penguin的一些背景知识。

关键词(Tags): #拉丁文命名规则通宝推:桥上,
家园 拉丁文命名 应该回到这里

拉丁文属及种名需要斜体,比如文中的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 C. Hsia, 其中【Fritillaria hupehensis】是种名,第一个单词Fritillaria 是贝母属的属名,因此首字母大写,第二个单词 hupehensis “湖北的”是形容词,该种的命名人是 Hsiao和 K. C. Hsia这2个人。

按照国际规则,Fritillaria hupehensis 这2个单词用斜体表示,这样很方便读者了解所描述物种的分类地位。

关键词(Tags): #拉丁命名规则通宝推:桥上,
家园 花!谢谢

请教,如果只有属名,只是提到属本身,不涉及下面的种,属名是否还应斜体?

另外,动物与植物是否不同?我没见植物列出命名时间的,只在《中国植物志》中见到,但同时列出了发表出处,而且好像一个中往往有很多发表出处,不知为何。

家园 拉丁命名 答复并更正

属名一直用斜体,首字母大写(可能由于“属”在分类学上太重要了,见到斜体首字母大写的就知道是属名,英文中可以用genus+属名来强调这是一个属的名称,这多数情况下也是为顾及语感,这种情况下,属名也仍然是斜体首字母大写)。在每篇文章中,再次出现相同属的物种时,属名可以用斜体的大写首字母(大写斜体字母后面需要加一个“.”表示这是属的缩写)这样的缩写形式,比如只要是贝母属的任何种,都可以用F.???的形式。您原文中的这段描述就是利用这个规则:

【但他所谓的川贝,可能包括本种以及F.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暗紫贝母、F. przewalskii Maxim. ex Batal.——甘肃贝母等多种植物】

关于定名人是否用括号这个问题,需要更正,请注意这个表述:在原始种名更改后,定名人和定名年代要用括号括起来。在正式的分类学文章中,会很注意这个细节,定名人在括号中就表示提醒读者注意,现在用的这个物种的名称已经改过了,过去有另外的种名。

现在通常使用的双名法命名规则中,一个物种的学名(拉丁名)由四部分组成:属名、种名(种加词)、定名人和定名年代。这个应该是植物和动物通用的。动物和植物学论文中,将定名人和定名年代舍去也都是许可的(但舍去后就不算很规范了),有时候也见到保留前三部分,只舍去定名年代这种情况。

您说的出处,大概是由于您看是“志”的缘故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看提供的都是作者认为对所描述物种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论文。这种表述方式是史志才有的,不会出现在科研论文中。

上海交通大学有位姓储的教授,和您同好,也喜欢研究文学中涉及的植物。

谢谢!

通宝推:桥上,
家园 草16 蒿:蒌蘩萧艾苹蔚莪蓬(中)

萧、艾、苹

————————————————————

《说文》:“萧,艾蒿也。从艸,肃聲。”《尔雅释草》:“萧,萩(qiū)。”郭璞注:“即蒿。”郝懿行义疏:“今萩蒿,叶白,似艾而多歧,茎尤高大如蒌蒿,可丈余。”

《说文》:“艾,冰臺也。从艸,乂聲。”《尔雅释草》:“艾,冰臺。”郭璞注:“今艾蒿。”

“萧”和“艾”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浓烈的香气。在古代诗歌中“萧”和“艾”也经常一同出现: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战国-屈原《離騷》)

得意在兰荪,忘怀寄萧艾。(西晋-郭璞《诗》)

拥塞败芝兰,众多盛荆杞。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唐-杜甫《种莴苣》)

萧艾转肥兰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唐-韩偓《偶题》)

但使芝兰出萧艾,不辞手足皆胼胝。(唐-钱起《锄药咏》)

芝兰方入室,萧艾莫同途。(唐-郑孺华《赋得生刍一束》)

包括当初的《诗经》,也会把萧和艾一起咏唱: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高亨先生注:萧,一种蒿子,白茎白叶,有香气,可以包垫肉食,古人祭祀时用之。艾,可以做药品,燃起可薰蚊子。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03)《王风采葛》)

于“彼采萧兮”处,孔颖达疏引陆璣曰:“今人所谓荻蒿者是也。或云牛尾蒿,似白蒿。白叶,茎麤(粗),科生,多者数十茎。可作烛,有香气,故祭祀以脂爇(ruò)之为香。”

《诗》中也有单咏萧的:

蓼萧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沖沖。和鸾雝雝,万福攸同。

高亨先生注:蓼(lù路),长大貌。萧,即艾蒿。湑(xū序xǔ,在p 334处高先生亦注为xǔ),露珠清明的样子。瀼(ráng攘)瀼,露盛貌。豈(岂),借为磑(wéi违wèi),坚固。鞗(tiáo条),《说文》作鋚(tiáo)。雝(yōng雍)雝,铃声谐和。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39)《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蓼萧》)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

高亨先生注:苞,茂盛。萧,一种蒿子,有香气。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198)《曹风下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217)《小雅鹿鸣之什鹿鸣》)

桥注:此处之“苹”为艾蒿,或是某种萧,见《汉语大字典》苹(píng):藾萧,即艾蒿。《尔雅释草》:“苹,藾萧。”郭璞注:“今藾蒿也。初生亦可食。”《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郑玄笺:“苹,藾萧。”孔颖达疏引陆璣疏:“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烝食。”《管子地员》:“黑埴,宜稻麦,其草,宜苹蓨。”

岁聿云莫,采萧穫菽。

高亨先生注:萧,一种香蒿。菽,豆也。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318)《小雅谷风之什小明》)

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高亨先生注:萧,一种香蒿。脂,牛羊等的脂肪。此句言用脂肪做祭品。底下垫上香蒿,烧起有强烈的香气。羝(dī),牡羊。軷(bá拔),祭路神。

(《诗经今注》 高亨 注 (p 400)《大雅生民之什生民》)

从屈原开始,古代诗人还经常把萧和艾与兰草对称,反映出萧和艾在当时人看来只是普通的野草,虽有香气,但没有兰草的香气那么好闻: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战国-屈原《離騷》)

兰艾隔芳臭。泾渭分清浊。(南朝-齐-王融《和南海王殿下咏秋胡妻诗》)

虽欣辨兰艾。何用辟蒿莠。(南朝-齐-任昉《厉吏人讲学诗》)

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南宋-吕本中《兵乱后杂诗》)

不知为何,后来从萧衍生出了一大批形容词,都是形容荒凉散淡的,如:萧萧、萧条、萧疏、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散、萧然、萧爽、萧寥、萧骚、萧屑、萧洒、萧闲、飘萧。大概就是因此,人们就逐渐不再用萧作为草名了。

而艾,则在后世经常用来熏蚊子,也用来辟邪,还一直是灸治病人的材料:《孟子离娄上》:“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大概也是艾这个名称现在更常见的原因吧。由此我怀疑,就像原来艾也叫萧一样,后来则萧都被叫成了艾。

下面是我通过《中国植物志》网站从《中国植物图像库》找来的五种“艾”的图片。如果把上面“郝懿行义疏”中的“叶白,似艾而多歧”理解为“叶”的“多歧”,则后面四种“艾”更像是“萧”,诸位可以查看比对: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艾(植物名实图考),又称:艾蒿(尔雅、本草纲目),白蒿(神农本草经(部分)、本草纲目(部分)),冰臺(尔雅),医草(名医别录),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蕲艾(本草纲目),阿及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家艾、艾叶、陈艾(中药俗称),大叶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绒、艾蓬(江苏、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广东、四川),黄草(台湾),野艾(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白陈艾、家陈艾(四川),红艾、火艾(云南),“恰尔古斯-苏伊加”、“荽哈”(蒙语名),黑阴崴(瑶族土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var. argyi——艾。还有变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var. gracilis——朝鲜艾,也叫:朝鲜艾蒿(东北植物检索表),野艾(内蒙古植物志),深裂叶艾蒿(俗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indica Willd.——五月艾(植物研究),又称:艾(名医别录、台湾植物志),野艾蒿(植物名实图考),生艾、鸡脚艾(福建),草蓬(台湾),白蒿(四川),白艾(浙江),黑蒿(云南),狭叶艾(湖南),艾叶(广西),指叶艾(湖北),“卡兰-加松”(台湾泰雅族语名)。其原变种为Artemisia indica Willd. var. indica——五月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野艾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又称:荫地蒿(内蒙古植物志),野艾(俗称),小叶艾、狭叶艾(河北),艾叶(江苏),苦艾(广西),陈艾(四川),“色古得尔音-沙里尔日”、“哲尔日格-荽哈”(蒙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南艾蒿(植物研究),又称:白蒿、大青蒿、苦蒿、紫蒿(四川),红陈艾(广西),刘寄奴(贵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rtemisia princeps Pamp.——魁蒿(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又称:野艾蒿(植物名实图考(部分)),王侯蒿(云南植物名录),五月艾(广东),野艾(湖南),艾叶、黄花艾、端午艾(广西),“陶如革-沙里尔日”(蒙语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通宝推:bayerno,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