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赫克托耳读《金瓶梅》 1 人口买卖 -- 赫克托尔
吕常被关羽包围在襄阳,曹仁被包围在樊城。关羽的水军对于分割襄樊两城起了作用,但还是攻打不下。三国的时候攻坚似乎很困难,即使有优势,想要拔城经常需要经年累月的苦战。
吕常从刘琮投降直到曹丕时代,一直在襄阳当太守。
非曹氏/夏侯氏亲族的方面大将,张辽第一,没有人有异议。合肥东南要冲,张辽从赤壁战后直至曹丕南征,历经两朝长期驻守在外,独挡一面而深受在位者信任器重,不是没有原因的。张辽之勇不在关张之下,北征阵斩冒顿即可见(从征袁尚於柳城,卒与虏遇,辽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而逍遥津以寡敌众大破孙权也足证其精通韬略,非一莽夫可比。关羽北伐破于禁七军,曹操不是不派张辽,而是他远在合肥,赶不上趟。最终成就了徐晃(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在三国中能和他这方面抗衡的将领还真没有。
当时一贯钱大概只600多文不到700文左右,
所以90万钱也是1400两到1500两之间。
关羽水淹七军,灭了于禁集团,继续围攻樊城曹仁。曹操相继派出3路大军解围,一路是从东面合肥方向过来的张辽,为东路军。一路从南阳方向过来,为北路军,主将是徐晃。曹操也出动了,在徐晃身后做总预备队。
徐晃字公明,位居魏五子最后一位,降将出身。张辽位居魏五子之首,也是降将出身。关羽投降过曹操,与张辽、徐晃关系很不错,他们 3人至少有3 个共性。
1 都是名将。
2 都是降将,投降到曹操身边的。
3 都是山西人。
关羽是并州河东郡解县人,《三国演义》写成解良县,今属山西省西南部的运城。
徐晃是并州河东郡杨县人,今属山西省西南部临汾洪洞县,【洪桐县里无好人】的地方。后来徐晃因功封为杨侯,杨就是老家杨县,可谓衣锦还乡。
张辽是并州雁门郡马邑人,今山西省朔州。后来被封为晋阳侯,晋阳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当时是并州州治,即省会所在地,他的晋阳侯比徐晃的杨侯牛得多,毕竟是省会级城市。
张辽的东路军来襄樊比较迟,他还没到呢,战争就结束了,因为他与此役的关系不大,所以我先说张辽。张辽原来是吕布的手下,吕布在关中混不下去,辗转跑到徐州,投靠从陶谦手中得到徐州的刘备,从那时起,张辽、关羽结识。吕布败亡,张辽投降曹操,再往后刘备叛离曹操,回到徐州割据,被曹操打垮,关羽也投降了曹操,去劝降的正是先投降的张辽,《三国演义》把这段情节演绎为土山约三事。
张辽是个粗人,由他去劝降,只能说张辽与关羽有私交,而且不浅。《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又说关羽是被擒之后投降的,【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在曹操手下总共呆了不到几个月,就跑到在袁绍手下打工的刘备手下,戏曲说成18年。
关羽逃离曹操时,正赶上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绝大多数人认为曹操必败,不乏暗中与袁绍通信者。关羽出逃之前,为了与曹操争夺一个女人—秦宜禄的老婆,还发生了龃龉。所以有人认为,关羽逃离曹操,投奔袁绍手下的刘备,不全是忠义,其实我也这么认为。相比之下,张辽就一直忠于曹操,没有出逃。
关羽是刘备手下首席大将,张辽在五子良将中名列榜首。张辽坐镇合肥,战胜孙权的御驾亲征,此役也叫【张辽威震逍遥津】,当时孙权手下名将云集,吕蒙、凌统等人都在,孙权依然被张辽打的大败,灰头土脸回去了。219 年荆襄大战期间,张辽继续坐镇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迟迟不调动张辽参战,与担心孙权乘虚而入有关。直到形势明朗了,孙权肯定不打合肥,而进攻刘备的江陵,才让张辽过来,张辽出发太晚,没赶上大战。
关羽与徐晃都是并州(山西)河东郡人,不是一个县,相当于同省同市,张辽更远些,同州不同郡,相当于同省不同市。侯宝林先生的《关公战秦琼》说,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父亲过寿,请戏班子唱堂会,台上唱关公的《千里走单骑》,寿星老就不爱听了,问左右关羽是哪人,大家说山西人,寿星老说,山西人是阎锡山的队伍,怎么跑到我们山东杀人来了。按韩老太爷的说法,关羽、徐晃、张辽都是阎锡山的队伍。
徐晃和关羽是老相识,【宿相爱】,两军阵前问寒问暖,关羽称徐晃为大哥(大兄),看来徐晃比关羽年长。徐晃回头对手下说,斩关羽头者赏千金。关羽很吃惊,说你咋这样捏,徐晃说咱俩寒暄是私交,杀你是公事,我公私分明。从这件事,我认为关羽要么老奸巨猾,要么过于幼稚。
先说老奸巨猾,阵前寒暄,看起来不算啥事,其实在三国时代有先例。那是赤壁之战后的211年,曹操西征关西的军阀们,主要是马超、韩遂联军,他俩互不统属,组成松散的同盟。韩遂和曹操是老相识,曹操约韩遂来见,就在阵前寒暄,越聊越高兴,韩遂回去,马超问他聊了啥。聊天打屁大家都干过,即使聊了半天,让你回想都说了啥,真未必能回想出都聊了什么。韩遂回去说不出与曹操聊了些什么,只得笼统的说【无所言也】,马超就起了疑心,认为韩遂背着自己卖了大家伙。经过曹操的挑拨离间,马超和韩遂火并,俩人都被曹操一锅端。关羽和徐晃套近乎,可能是学曹操的故智,挑拨徐晃和曹操的关系,如果是这样,就是关羽老奸巨猾。徐晃也很聪明,眼下曹操连续吃打败仗,三大名将中的夏侯渊阵亡,曹仁被围,老牌宿将于禁投降,曹操内部也暗流涌动,南阳一带很多地方军政官员投降了关羽,身为降将的徐晃,也有投降的嫌疑,他利用【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的话语,及时撇清了自己。
但我认为,关羽没这么高的智商和情商。那就是另一种情况,关羽太幼稚。在三国时代,私交甚好,乃至亲骨肉,各为其主很多很常见。私交好的,如关羽与张辽、徐晃,亲骨肉者最著名的当属诸葛亮一家,大哥诸葛瑾效力孙权,老二诸葛亮效力刘备,诸葛亮的远亲诸葛诞给曹家打工,各为其主。徐晃一面和关羽寒暄,一面鼓励手下杀关羽,确实是公私分明,关羽如果不懂这点,那真是幼稚。我倾向于关羽幼稚,不懂政治,死了活该。
徐晃假装修筑营垒,做出守势,麻痹关羽,暗中派兵包抄关羽后路。关羽发现的时候,为了防止被包饺子,连夜撤军。徐晃一下子就前进到樊城附近,用弓箭可以与城里通书信了,可见徐晃营地距离樊城,进入弓箭的射程内。固守待援很大程度上是顶一口气,见援军在望,守军斗志更加坚决,关羽方面的气势就弱了。
在徐晃来之前,关羽歼灭于禁,可以算作围城打援,以樊城为诱饵,歼灭于禁。围城打援是我军的常见战术,非常有效。看起来围城打援很容易操作,其实非常凶险,你顿兵坚城之下,后面敌军来援,一不小心就被包了饺子。现在关羽就是这种情况,他固然在包围曹仁,也可以视为被徐晃、曹仁包围了。关羽进退失据,阵脚有些乱。
关羽修筑营垒,对外防御徐晃,对内防止曹仁突围。徐晃不愧是名将,声东击西,对外宣传进攻头屯,实际进攻另一处关羽的营垒。关羽见形势危急,亲率5000兵迎战,两位山西老乡正面对撞,一场火星撞地球的激战,关羽抵挡不住,退回营垒,企图凭借坚固的工事固守,徐晃得理不饶人,不顾关羽的营垒【围堑鹿角十重】,不计伤亡的猛攻关羽,终于击破关羽军,迫使关羽放弃汉水北岸,退到战船上避难,徐晃手中没有水军,望汉水兴叹,无法追歼关羽,汉水南岸的襄阳依然在关羽的包围中。
经此一战,樊城解围,曹仁、徐晃会师,事实上宣告关羽北伐的失败。樊城外的战事,是徐晃军事生涯的巅峰,正面击破当世名将关羽,令他声名鹊起,不计代价击破关羽的营垒,留下一个流芳千古的成语“长驱直入”。
这时候孙权也动手了,孙权早就对鲁肃借荆州给刘备不满,鲁肃硬着头皮单刀赴会见关羽,要关羽还荆州,关羽说不出所以然来,不过江陵肯定不会还。鲁肃死了,吕蒙就任大都督,非要夺回荆州不可。正赶上关羽在歼灭于禁之后,多了数万俘虏,粮食不够吃,便就近抢了孙权的粮食,给了孙权足够开战借口。
关羽手下的糜芳、士仁,都恨关羽,对可能的吴军进攻,消极对待。糜芳的妹妹糜夫人是刘备的小妾,刘禅的舅舅,真正的皇亲国戚。士仁在《三国演义》中写错了,写作傅士仁。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作战很顺利,没啥可说。
吕蒙行动的同时,孙权向曹操打招呼,说你们顶住,我背后进攻江陵,咱们前后夹击灭了关羽。曹操和手下经过研究,不想让孙权白占便宜,将孙权的书信用弓箭射给关羽,告诉他,孙权从背后打你了,你赶紧保老家吧。这就是三国的特点,三方都想占便宜,另两方打个你死我活才好。
关羽看到曹操方射进来的书信,知道老窝被掏了,这时候他有 3 个选择。
1. 对部下封锁消息,继续进攻襄阳,即使江陵丢了,拿下襄阳,买卖依然不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回师南下夺回江陵不迟。缺点是封锁消息有时间限制,必须在消息走漏前夺取襄阳,否则进退失据,必定全军覆没。
2. 放弃围攻襄阳,南下救荆州,缺点是曹军可能背后追杀,在孙、曹联军的打击下,腹背受敌,全军覆没。
3. 两头都不要了,向西退往四川,最后关羽走麦城,就是这条路。
关羽的选择是 1,封锁消息,因为将士们的家小都在荆州,老婆孩子没了肯定军无斗志,必定很多开小差的。曹仁、徐晃会师,曹军士气大振。进攻,关羽攻不破曹仁,防御,抵挡不住徐晃。曹仁是盾,徐晃是矛,关羽刺不穿曹仁盾,档不住徐晃矛,这仗没法打了。
关羽改选择第2条路,襄阳不要了,回军救江陵。曹仁和手下商量,既然关羽撤了,咱们要不要追杀,结论是不追,让关羽和吕蒙火拼,咱们看热闹。关羽还在回江陵的路上,孙权亲自到江陵视察,慰问关羽军的家属,以潘浚为代表的一批荆州官员投降,还替孙权剿灭不投降的人。家属没遭殃,反而受到孙权优待,投降的荆州官员将佐各安其位,孙权军秋毫无犯的消息传来,关羽军土崩瓦解。大家都想回家看老婆孩子,不伺候关羽了。
军队都没了,关羽打回老家去也就成了泡影,只能选择3 ,向西逃亡四川。但是孙权、吕蒙早就算好了他的逃跑路线,在麦城设伏,将其擒获,关羽不投降,被杀。
阴历 12 月,关羽被杀。阴历比西历早 1.5 个月,此时应该是 220 年。从219年阴历7月关羽出兵,到阴历 12 月战争结束,历时5个月,打到西历第2年。
荆州攻防战还有尾声,关羽全军覆没,被他俘获的于禁成了孙权的俘虏。战争之前,孙、刘还是盟友,孙权的妹妹孙仁还是刘备的老婆,《三国演义》中,孙仁叫孙尚香。虽然双方的关系一直有波折,至少面子上还过的去。此役之后,孙刘两家彻底翻脸,成了仇敌。
孙权知道刘备不会饶了自己,转而与曹操结盟。将于禁、关羽的人头都送给曹操做投名状,建议曹操做皇帝,马屁拍的山响。曹操对于禁很失望,却也好言安慰,没把他咋地。对孙权的劝进,曹操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曹操说过,我愿意做周文王。我曹操肯定不篡位,要篡位,儿子曹丕来吧,反正曹操不干。
第2年,220年,曹操挂了,《三国演义》说他被关羽的脑袋吓死的。曹丕顺利接班,积极谋划篡位。曹丕的心胸比曹操小得多,一面表彰水淹七军中被杀的庞德,一面把相关图画挂在于禁的家里。于禁被孙权送还的时候,须发皆白,衰老了很多,加上被曹丕气,很快挂了。
曹丕的心胸狭窄,例子还有不少。又如张绣,差点干掉曹操,杀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将典韦。典韦被杀,曹操留下一句名言【非典,吾命休矣。】有人据此认为,非典古已有之,曹操早就明确指出,非典致人死命。曹丕是老二,大哥曹昂死了,才轮到他即位,所以他是这次兵变的受益者。之后,张绣的首席谋士贾诩劝张绣投降,张绣说不行吧,我杀了曹操儿子、侄子、爱将,他不记仇吗?贾诩说曹操豁达大度,何况现在曹操、袁绍的战争在即,用人之际,你投降他,他求之不得。就这样张绣投降了,贾诩成了曹操的重要谋士,张绣的案子没人碰。曹丕却念念不忘,当众指责张绣【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张绣不能自安,自杀了。又如曹洪,富裕而吝啬,曹丕即位前向他要绢百匹,曹洪不给,曹丕就恨上了曹洪,即位后找茬要杀曹洪,幸亏卞太后、郭女王皇后、大将曹真劝谏,曹洪才幸免于难。整肃于禁、曹洪,气死张绣,对曹丕没什么好处,这么做只能说曹丕性格促狭。
再说蜀汉方面,关羽死亡,荆州丢失,诸葛亮策划的荆州、益州两头蛇结构完蛋,刘备耿耿于怀,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坚持东征孙权。还没等出发,张飞又被杀了。张飞是刘备手下次席大将,仅次于关羽。张飞入川之后,连续出彩,先义释严颜,《正气歌》中留下一句【为严将军头】,显示出张飞高超的政治手腕,关羽傲上爱下,干不出这种事。又击破曹操的名将张郃,张郃原是袁绍的大将,官渡之战末段投奔曹操,曹操高兴坏了,夸张郃来投是韩信归汉。正面击破张郃,是张飞军事生涯中的顶峰,因为对手的级别在那摆着。两战下来,足见张飞能文能武,综合能力不在关羽之下。
汉中攻防战之后,汉中成了刘备的北大门。江陵是东大门,关羽镇守,张飞认为汉中太守非我莫属,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可是刘备任命的是魏延,把张飞撂在一边,当时的反应是【一军皆惊】,此后张飞一直受冷落。张飞是刘备集团的老一代将领,魏延则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新生代,刘备冷处理张飞,似乎有提拔新人,压抑老人,为儿子刘禅铺路拔刺的考虑。关羽自主出征,而刘备默不作声,可能是关张等老将与刘备的权力之争的体现。到刘备要为关羽报仇的时候,张飞突然被部下杀了,杀人者携张飞的人头投奔了孙权。
张飞被杀与孙权无关,可人头来了,怎么说都说不清,从政治上说,刘备不该打孙权,但从人情的角度说,两员大将之死与孙权有关,刘备要是不采取行动,必然寒了部下的心,以后就没法带队伍了,于是刘、孙的大战不可避免。孙权还得找曹丕要援助,这时候曹丕已经篡位做了大魏皇帝。孙权派去的使臣或说客是赵咨,请曹丕帮忙。曹丕问赵咨,你们家主公是个什么人啊,赵咨说,孙权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问何以见得啊,赵咨说:
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
拔吕蒙於行陈,是其明也;
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
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
据三州虎视於天下,是其雄也;
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赵咨说【获】于禁,用的好,因为于禁不是孙权俘获的,是从关羽手中转手来的。于禁在孙权处,很受优待,两人骑马并行,孙权的大臣看不过眼,呵斥于禁【汝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还想用马鞭子抽于禁,孙权阻止。孙权优待于禁是给大家看的,需要讨好曹丕的时候,孙权就很爽快的交人了。
汉中、荆襄两次大战期间,曹操一度失态,打算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内部不稳。最著名的案子是魏讽谋反案,相关的资料不多,而且自相矛盾,但大致的脉络还是有的。魏讽,字子京,沛人,有惑众才,倾动邺都,著名书法家钟繇推荐他当官。魏讽谋反案的参与者,都与荆州和刘表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魏讽的2个同党是著名文人王粲的儿子,而王粲曾经在刘表手下当官。王粲与曹丕的关系很好,王粲去世,曹丕亲自去送葬,曹丕突发奇想,说王粲喜欢听驴叫,咱们就学驴叫送他,于是大家都成了叫驴,这就是著名的“驴叫送葬”的典故。
关羽坐镇荆州期间,对曹魏的荆州官员发动过感情攻势。《三国志 陆逊传》称:【(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可以想象,那些老家在荆州的曹魏官员与曾经的亲朋好友肯定保持着联系,大员拉不过来,其子弟就好引诱的多,恰好还有个善于鼓惑人心的魏讽。再联系荆襄大战前一年,建安23年金祎、耿纪、韦晃等人联结关羽的叛乱,几乎可以肯定,关羽上一次内应失败后,又拉拢原荆州在魏人士里应外合。牵涉进魏讽案而被杀的人不少,包括张绣的儿子张泉。
魏讽案与荆襄大战几乎同时发生,很难讲是谁配合谁,但可以肯定的是,两者有很大联系。曹操先打算迁都,魏讽案结束之后,又不敢亲征关羽,让徐晃打头阵,他在徐晃的背后磨磨蹭蹭,既是总预备队,也可以首尾兼顾,随时准备回师,剿灭内部叛变。
荆襄大战期间,是曹魏最大的危机之一,靠曹仁、徐晃等忠勇的大将,曹操终于挺过难关,为儿子曹丕篡位扫平了道路。孙刘夷陵战役期间,曹丕好整以暇的围观,军事能力可疑的曹丕,还说出了今生军事水平最高的一句话:【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曹操、曹丕父子,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典范。
全文完。
后来又长期处于西凉骑兵阵营,对骑兵的使用心得自然不少。
张辽是山西人,一个出了无数武将的地方,成年后参加了汉朝正规军,后来调来调去成了丁原手下,再后来天下大乱,又跟着吕布混,和鱼龙混杂的西凉兵没啥关系。当然作为北地人,他应该有不错的骑兵底子。
还有,其实绝大多数三国名将都是民兵或公务员出身,自学成才的,张相比较而言也算是正规培养的专业人士。
以前有人说张辽见谁都投降,没品,俺觉得他作为一名汉朝的军人,从被宣布为叛逆的部队投降董卓和曹操这两个都占有中央名分的势力是很正常的行为。
但指挥骑兵的底子是很难自学成才的,必须有一个大环境,关云长长于农耕的晋南而张文远出身靠近游牧部落的晋北,两个人的骑兵部队素养就很不一样。
我以为你有《三座大山》一文,和《蛋疼好图》系列,足够开销一世了。看来挥霍无度确实会坐吃山空啊。
不急,我代你推一下。
且看张辽说昌豨
(张辽)与夏侯渊围昌豨於东海,数月粮尽,议引军还,辽谓渊曰:“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乃使谓豨曰:“公有命,使辽传之。”豨果下与辽语,辽为说“太祖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豨乃许降。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太祖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辽谢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观此一节,先是以过人洞察力在战阵之中察觉对方作战不力,继之以恩威言辞诱降,最后私交结纳以坚其心,此一番说降技术含量之高直逼三国演义中关羽土山约三事,岂一“粗人”所能为?事毕曹瞒来一句明着责备实为赞赏的“此非大将法也”,张辽应对也十分谨慎精细,一句“明公威信威著四海,辽奉圣旨”把功劳都算在主公头上,完全不居功,其心思细密,比之关羽的傲上踞下,不可同日而语。曹丕出了名的爱整治人,曹植于禁不说,连曹仁曹洪这些亲族武将都被整得里外不是人,唯独张辽深受信任,曹丕即位后迁为前将军,分封全家亲族之后还派他回去合肥。后来得病了曹丕还“迎辽就行在所,车驾亲临,执其手,赐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殊荣无人可比。魏外姓武将中除了后期的司马懿,长期作为一把手据守在外而得善终的,惟张文远耳,细思恐极啊……
原因呢?除了性格之外,恐怕和他“降将”的身份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