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就是美国的学校(大学和中学应该分开讨论?),对荣誉感、责任感、团队精神、守纪律等等(您可以补充)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这些我只是认为的)培养的怎么样?吃苦精神自不必说,学术上的塔尖是没那么容易达到的,即使是通过一些著名公立大学的考试都是挺困难的一件事情。
花道兄难道也是从内江出来的?
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实。那么依赖程度有多高呢?最好的办法是看各学科的行业学会的年度报告。我查看了美国数学会的多年报告 发现美国的数学博士中 出生在美国的 所占比例常年维持在四成多。另外在其所统计的美国顶级大学数学系高引用率学者中 外国人占六成。所以在数学界可以说至少半壁江山靠外国人。其他的学科也许会略有不同 但美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应该是个准确的判断。
美国的这种情况是非常奇特而且前所未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其他顶级科学强国(老欧洲三强英法德以及后来的苏联) 在巅峰期 其科学事业都是基本上完全由本族人支撑起来的。
基础科学研究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 是一把双刃剑。
先说其好处:1 它使美国科学在世界上所占份额 大大超出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美国GDP约为世界的两成多 但顶级学者显然不只这一比例)。2 它使美国的潜在竞争者追赶美国的难度大增。
但它也有明显的风险:当国家相对衰落到一定程度后 可能会导致科学水平大幅度下滑 难以坚守住一个高位。
我仔细解释一下。
以数理科学为例。外国人才的最大两个来源是 前苏联人(或者稍广一点--前华约人) 和中国。苏联(和华约)靠着具有惊人培养人才效率的苏联体制 在冷战结束前夕积累了群星璀璨后浪推前浪的 全年龄段顶尖人才梯队。苏联崩溃后 人才梯队几乎全体系地离开苏联 多数去了美国。此后苏联地区的优质科学研究和教育体系基本崩溃。现如今不仅在一流学术竞争方面基本出局(Perelman等极个别人例外, 而且Perelman是脱离学术体系的异类) 前苏联地区甚至连向美国输出一流后备人才(顶尖大学博士生)的能力都已非常薄弱(我留意过好几年B的研究生来源,我想不起一例B大学从前苏联地区的大学招研究生的例子而同期B从中国招了一大批学生)。简单的说 解体后的苏联不仅金蛋被抢光 会下金蛋的母鸡也被杀死了。
苏联解体20年了。未来15年内美国从苏联获得的人才战利品将过期而且无法补充。
中国的情况则是最有意思的。自中国对外开放以来 中国理科的最顶尖学生就持续不断的流向美国。这一方面强化了美国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导致中国长期失血 始终难以完成本土一流人才的原始积累。可以说中国近二三十年的状态对美国维持其地位来说是非常理想的:中国基础和本科教育足够强可以大规模长期为美国输入后备人才 但研究生教育和基础研究足够弱以至于无法大规模吸引顶尖人才回流。
然而中国的很多事业都有这样的特点:格外漫长, 挫折失误连连, 长期看不到希望(或者说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人多), 眼看着别人有很多“捷径”但学不到手, 最后走了一条异常艰苦一个台阶都绕不开的路,然后逐渐收获果实并能望见难以限量之光明前途 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最难的阶段已过去。。。
我感觉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大概也是这个路子:顶尖理科人才的长期外流 纯粹从国家角度看,在三十年尺度上是吃大亏的事,但从五六十年尺度看却可能是最终盈大利的。中国通过美国的体系在海外顺利完成了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和建设全年龄段人才梯队。由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急速提高,美国的令本国人民和精英都始料不及的地位下滑 以及中国青年有了美国可被中国“取而代之”的“皇帝轮流做之贼心”,最近几年来已经有 未来10年内还会有 成批第一流中国青年人才回流。在我看来 中国基础科学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 就如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一样 是没有什么悬念的事。各种人们抱怨的国内不利因素 只会影响早几年还是晚几年实现的问题。当然从在本土完成一流人才原始积累到基础科学赶上美国还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学术后代繁殖需要时间)。
一个中国顶尖学生 20多岁到美国学习 30多岁回国工作 这是一种新模式。六年前(08美国金融危机前)这样的模式凤毛麟角, 但最近几年呈现滚雪球之势。我周边(包括我)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人 而且相互影响相互呼应。这和更早时期的顶尖人才的 20多岁到美国学习 之后在美定居的模式 大不同。 后者对中国也是很有意义的(回国讲学组织会议,保持华人在世界学术中心一席之地等)但对美国的直接贡献更大。而前者则显然对中国贡献远大于对美国的 而且做贡献的能力是在美国获得。如果说美国在一流基础科学人才这个领域从中国抽了30年血的话, 现在中国要开始反过来从美国抽血了。美国无法通过刻意压缩从中国招研究生阻止中国抽血:如果它这样做 则不仅会导致生源质量下降 而且会导致顶尖学生不得不在中国深造从而帮助中国更快的进行一流人才的繁殖。更可怕的是 中国学生在21世纪以来在美国后备科学人才中占的比例似乎越来越高 近年来更是迅速扩散到本科阶段(我亲身体验似有爆发趋势 不知是否和美国高中生的理科水平进一步下滑有关)。这意味着中国的潜在抽血能力还在增强。。。
美国能不能找到弥补“苏联空洞”和“中国抽血”的办法呢? 由于本土理科教育质量积重难返 靠本国人是极为困难的。这件事和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输入的现状是相互促进的。 这事情有点类似于美国要将已经丢掉的制造业从海外拉回来一样 不靠谱。更麻烦的是,在制造业方面 美国总还可以将希望寄托于新的高科技,而在基础科学方面 按照定义 已经没有更“高端”的东西了。
依靠其他外国也不太可行。印度或有在未来向美国输入更多科学人才的能力 但我很难想象他能弥补“苏联空洞”加“中国抽血”。欧洲有人才 但只要法德荷比瑞等几个老欧洲核心经济不崩溃 美国无法在现有基础上多捞到多少。 非洲 大中东(以色列除外) 拉美 东南亚等 人口众多 但理科教育体系太弱 输出后备人才到美国一流学校搞基础科学的能力很差。
从更长远角度看 如果美国的经济地位持续下滑(哪怕仅仅相对于中国) 美国的白人人才也存在外流中国的可能。我以前觉得不大可能,但我近年来已经看到了一些国内最有钱学校用高薪招到美国中档藤校正教授水平的白人。顶尖学者由于职业特点 国际主义倾向较重 而且美国和西方已有一代人以上学者是在高度推崇全球化的大学环境中成长的。。。
日本在经济出现“失去的20年后”基本保住了本土的一流科学人才(当然这也说明了日本的封闭性)。在中美经济力量对比易位后的20年内 美国的科学界只怕“欲为日本而不得”。
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 美国精英可能准备不足
我以前提过 一个第一流学者成熟后往往有30年“一流水准保质期”。另一方面 一个中国学生可能现在刚到美国来读书 离他回国可能还有10年 离他在国内开始有效的繁殖学术后代可能还有15年;这意味着虽然他最终属于“从美国抽血”的人但这事有10几年滞后期。
从主流媒体看 美国的精英阶层 对教育问题显现效应有较长滞后期这件事似乎没有足够警觉性 至少没有警觉到认为 就算现在集中资源死保基础科学地位都有可能动手晚了点。不错 有很多指出美国基础教育差的声音, 但对于基础科研和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舆论似乎还是普遍很乐观 认为这是中国差距甚大美国不必太忧虑的领域。对于美国高度依赖外国人才 很多人单纯觉得这是美国的优势:外国人来说明我们厉害嘛。更有甚者 各种有浓重意识形态色彩的肤浅言论还大有市场 似乎喊几句中共体制压制自由就能推出中国创新赶不上美国。。。
美国例外论
根植于上述许多问题深处的精英思想根源 是“美国例外论”。我认为 1 美国冷战后的经济地位与其人口比例高度不匹配 2 美国冷战后的基础科学地位与其经济比例不匹配(与其人口比例更是超高度不匹配)。 美国例外论者大概也同意这两点。
我们的分歧在于:我认为从长的历史尺度看 美国的上述地位的获得有很大的偶然性 而且是不可长时间持续的(即使美国没有犯大的错误),更不用说美国还犯了一些大错误;而例外论者认为美国是“例外的” 从而即使相对地位有所削弱, 也必然是居第一位的领导者,不会被中国取代。很多诚实的例外论者也承认既成或几乎既成事实(比如从中国出口超美到中国制造业超美到中国经济超美),但是他们往往在下一个里程碑处继续持“例外论”。
结语
上述历史观的差异是很重要的。对很多美国精英来说 美国的基础科学和高等教育 具有中国在值得预测的未来没有机会哪怕接近的地位 从而不仅成为他们自信的源泉 而且可能为其他领域(如制造业)提供美国“王者回归”的机会。对我来说 在基础科学和理科高等教育方面 “中国速胜论”和“中国无法超美论”都站不住脚 但中国在跨越我一生主要学术期的未来30-40年的“持久战”颇有胜算。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我就知道我一定要回国: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 也因为我是希望参与到新的世界科学中心形成进程中去的“国际人”。另一方面 我衷心希望美国人能平稳过渡到世界第二 并和欧洲等力量一起实现基础科学不过度集中于一国(中国)。这种长期存在的平衡和竞争力量对中国和人类的基础科学的长远发展都会是有利的,有长久历史经验积累的中国人当能体会。
全文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有人说中国50年之内赶不上美国,50年不行就100年,100年不行就200年、300年,我们中国等得起。
因为你身处这个环境,如果有的话,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education school,比如宾大的教育学院就有18个专业,分得很细。一般读到硕士拿MA或者MED学位。
都过关了,但他们到底讲神马我一点不知道,全靠做例题知道解题思路而已。最悲催的是概率论,居然重修还是靠老师放水才过关的。
我是从事实验科学的,在英国的顶尖大学和第二梯队大学待过,虽然英国大学不如同等级的美国大学,但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而与楼主深有同感,现已回国两年多。国内的科研正在快速前进,但要注意,国内的高等教育和大城市的中小学教育正在所谓教育改革的口号下努力向英美同等级教育看齐——可惜的是,不是国内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上升看齐、而是下滑看齐,例如楼主所提的B大学中的题海情景正在国内顶尖大学中消失、而D大学中的某些情景反而在国内顶尖大学中越演越烈。
恰好在网上看到一文,和这里有若干关系,因此转一下: 外链出处
或许对大家讨论有用。我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天才的小孩,恐怕不是教育体系能够生产出来的,但是很可能被教育体系搞坏。这些小孩是天赐的,每个民族每个人群都有一些(比例多少可以讨论,但是是非政治正确的讨论),教育体系应该做的是发现和帮助成长,而不是搞坏他们。高强度填鸭教育,恐怕要搞坏他们。
Knows the answers asks the questions
is interested is highly curious
is attentive is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involved
has good ideas has wild, silly ideas
works hard plays around, yet tests well
answers the questions discusses in details; elaborates
top group beyond the top group
listens with interest shows strong feelings and opinions
learns with ease already knows
6-8 repetitions for mastery 1-2 repetitions for mastery
understands ideas constructs abstractions
enjoys peers prefers adults
grasps the meaning draws inferences
completes assignments initiates (not necessarily completes) projects
is receptive is intense
copies accurately creates a new design
enjoys school enjoys learning
absorbs information manipulates information
technician inventor
good memorizer good guesser
enjoys straightforward, sequential presentation thrives on complexity
is alert is keenly observant
is pleased with own learning is highly self-critical
聪明孩子 天才孩子
知道答案 善于提问(问号多多)
感兴趣 非常好奇
细心周到 全身心投入
有好主意 有稀奇古怪甚至疯狂的主意
很努力 像玩似的,但成绩相当不错
能回答出问题 追究问题的细节,做详细阐述
名列前茅 出类拔萃
有兴趣地倾听 表现出强烈的个人喜好和观点
学得轻松 早就知道了
反复6-8次就能掌握 重复1-2次就掌握了
能领会所传授的观念 能自己构造抽象的概念
喜欢和同龄伙伴相处 更喜欢与成人做伴
抓住要领 绘制推论
完成作业 自动发起(不一定完成)项目
易于接受的 反应激烈的
忠实精确地复制 创造一种新的设计
喜欢学校 喜欢求知
吸收信息 操纵信息
技术人员 发明者
擅长记忆 擅长猜测
得心应手于平铺直叙、条理清晰的演示 越是高深复杂越是如鱼得水
警觉,警惕 极敏锐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对自己的学习满意 高度自我批判
根据我自己回忆小时候的经历。
很多人对天才小孩的处境都是凭空想象。
智能天才的小孩,尤其是15岁以下小的时候,天才往往是种负担,或者可以说,是种“残疾”handicap.怎么说?天才小孩在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自己以为和其他小孩是一样的。这样往往有很多交流困难。他的脑子转的太快,而他自己不知道。往往他谈话的跳跃很大,跨过很多“明显可证”的逻辑直接而直接跳到后面。就好象福尔摩斯10岁的时候跟其他小朋友说话,大家都不知所云。你想想3个小朋友正在高高兴兴的尿尿活泥玩,突然来了个小朋友说,这材料里面含硅酸盐的比例太低不适合建筑。。。
而老师如果不知道他是天才,而一味填鸭。天才小孩不知道其他人不是天才,以为自己和其他人一样的,努力装出和其他人一样的样子。。。而往往自误以为老师的反复讲一个东西,是一种故意的惩罚,而故意做出抵触反抗的举动。。。而其他小孩还在津津有味的努力回味老师讲的“知识”
过了16,7岁以后就好了,天才小孩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已经发现自己和其他小孩不太一样,明白了过去种种不愉快经历的原因,可以适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了。
其实在早期筛选出天才小孩挺困难的。首先他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天才,而且努力模仿大家,努力去装成和大家一样的样子。而和老师交流也不多,往往对老师有抵触误解。另一方面,每个家长眼里,都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顶级天才可以说是种天然矿产。在人群中比例极低。而需要寻找筛选和培养打磨。但你并不能通过筛选来找出顶级天才,必须通过长期培养和淘汰。不挖足够数量的岩石,不会得到金子。
社会上大部分人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过度的和极大的浪费。但必须付出这种代价才能培养和淘汰出顶级天才。
不把每块石头都翻开,无法找出下面的钻石。
你仔细想想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