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攻击各种碉堡的战术(1)地堡 -- 忘情
注:本系列的删节版发表在《名枪》2012年第十二卷上。
碉堡是一种统称,细分起来,可以分为地堡、子母堡、高地碉堡群及山地夹壁墙等几种。我军在解放战争中,通过大量实践,总结出对不同类型碉堡的攻击战术。
甲、地堡
地堡又称为伏地堡,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常用的防御工事之一。我军无论是在战争前期的野战攻坚,还是在战争后期的城市攻坚中,都常常遇见这种低矮隐蔽、对我军进攻威胁极大的防御工事,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我军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打地堡战术。
一、国民党军地堡工事的特点
地堡一般用砖或泥土木料构筑,较为坚固隐蔽,一般设立在街口巷口、交通要道、沟河、洼地边沿、桥底下以及守备阵地的前沿、院落四周。地堡周围地形一般较开阔,国民党军一般事先会清理周围地形地物,以保证地堡的射界。有的地堡外围设铁丝网或绳网,使我不易接近。
地堡虽有隐蔽的优点,但是其位置是固定的,地堡内敌人对外观察视野受限制,存在许多观察死角。越接近地堡其射击死角越大。只要我军及时发现地堡,便可利用其射击死角主动攻击,而地堡内守敌此时完全陷入被动。
二、发现地堡、观察地形
及时发现地堡是尽快攻克地堡,减少我军伤亡的前提条件。因为地堡位置隐蔽,所以我军特点注意战场观察,利用敌射击的火光判别地堡位置及枪眼,从而发现地堡。在战场上及时审问俘虏也是发现地堡的重要途径。
在发现地堡位置后,我军会立即组织负责攻打的战斗小组详细勘察周围地形。主要观察地堡位置及枪眼射击方向,火力封锁地区;观察地堡附近地形,选择接近道路;确定已方掩护火器的位置;确定投掷手榴弹位置及待机位置。
三、打地堡战术
发起进攻前,应注意观察敌人动静,如发现敌人未发觉我军,则不必用火力掩护,用偷袭的办法迅速袭歼敌人,占领地堡。偷袭时的战术动作要求静肃敏捷,不让目标地堡及纵深地堡守敌发现,免遭敌交叉火力及纵深火力杀伤。
如果我军的进攻意图已被地堡内敌人发现,则必须严密组织好火力封锁、火力组与突击组密切协同,才能发起进攻,否则途增伤亡,事倍功半。
突击组的人数最多不应超过3人,否则会增大伤亡。火力组组织1、2挺轻机枪,在正面或两侧封锁我要夺取之地堡枪眼,压制守敌火力。如果其他地堡能向此堡侧射,火力组应另组织一部分火力封锁之,保证突击组安全。火力组的机枪应事先区分任务,谁负责压制哪个枪眼要事先明确,以免突击发起后出现协同上的疏漏。在不妨碍我突击组接敌运动的条件下,火力组应自始至终应进行火力封锁,直至解决敌人为止。
突击组发起攻击后,战术动作应迅速、勇猛、坚决,乘我火力压倒敌人之际,如猛虎扑食一样猛扑地堡,这样可减少伤亡。如果我方火力不能完全封锁敌人时,突击组可先投1、2个手榴弹,乘爆炸烟幕冲上去,或用自己的冲锋枪掩护,一面射击一面前进。
如果突击组攻击的线路较长,不可能一口气猛扑到地堡前时,可以交替掩护,分段跃进。如果被敌军火力压制而不能跃进时,或者因敌情变化需要停留时,突击组应在停留位置构筑工事,避免不应有的伤亡。这种情况在野战进攻中很常见。
当突击组利用地堡枪眼间隙进行运动,火力组的轻机枪用短点射封锁地堡枪眼,待突击组接近地堡约10米时,火力组的轻机枪向地堡两侧连续扫射,投弹手听到已方机枪声变化,迅速跃进猛扑地堡进行投弹。这样就可以避免突击组被我方掩护火力误伤。
如果敌军地堡是单个的、孤立的地堡,当地形许可时,在正面可用火力箝制,吸引敌注意力。突击组最好绕至地堡背后门口处向地堡内投掷手榴弹,逼敌缴枪,这是事半功倍的打法。如果地形不许可绕至地堡背后,突击组则绕至侧翼射击,利用死角猛扑地堡,先投弹后逼敌缴枪。
如果遇到的是地堡群,突击组要事先侦察好地形,选择突破点。首先打最突出最暴露的地堡,力求首先攻占,然后以该地堡为依托,再逐步解决其他地堡。一般来说,第一个地堡如能顺利解决,就能打破敌军地堡防御体系,动摇其余地堡守敌的战斗意志。
有些地堡群的各地堡间有交通壕相互贯通,这种情况下火力组用火力掩护两侧地堡枪眼,投弹组迅速跃进地堡群之交通壕,利用交通壕侧面之土埂运动(不能在沟内运动,因容易被敌军火力压制,易被顺交通壕反击的敌军牵制住),利用敌军各地堡之射击死角,突击组想打哪个地堡即可沿壕埂打,逐渐解决各地堡。攻击时,先向地堡附近投掷1、2枚手榴弹,炸伤驱逐地堡附近散兵壕内的敌人,并利用爆炸烟幕作掩护冲至地堡前。突击组爬在敌地堡两枪眼之间,通过枪眼往地堡里面塞手榴弹或用冲锋枪顺着枪眼向里打。在夺取一般的地堡时,能不用炸药包就最好不用。因为将其彻底炸塌后,我军也无法利用其作为下一步进攻的立足点。
如果敌地堡位于院落四周,我突击组先突破院子的一边或一点,然后向内发展,其四周地堡很容易解决。靠近房屋的地堡不易接近,突击组可攀上屋顶,居高临下向地堡上投掷爆破筒和炸药包,将地堡炸塌,逼敌缴枪。这种情况下,夺取战斗胜利,加快战斗进程是首要任务,更何况这种位于院落四周的地堡,对于我军下一步的进攻并无多少可资利用的价值。
在一些战斗中,如果并不迫切要求解决敌地堡,那么还可以通过俘虏喊话来瓦解守敌,争取守敌火线投诚。但有时候狡猾的守敌会用假投诚的伎俩诱我军上钩,如果战场指挥员疏忽大意,则常给我军带来不必要的伤亡。因此我军要求守敌如若投诚,必须先缴枪,再列队举手走出地堡,此时我军火力组仍应对敌警戒,以应对突发情况,突击组从隐蔽之处起身接收俘虏,占领地堡,查看是否还有漏网之敌。如敌对缴枪、出列的要求采用种种借口拖延,突击组则坚决扑上地堡,往里面投掷手榴弹,杀伤敌人后再逼残敌缴枪。
(未完,待续)
乙、子母堡
子母堡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使用最多的防御工事体系,不仅在野战防御中大量使用,而且在城市防御中也广泛使用。与有暗堡性质的地堡不同,子母堡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防御体系。
一、国民党军子母堡防御工事体系的特点
国民党军的子母堡工事广泛应用于平原、山地、城市防御体系中。子母堡据点的式样有方形,圆形,棱形,三角形,梅花形等,均系独立自主的守备点。子母堡式的阵地,有纵深配备,虽有空隙,但各子母堡都是联接的,同时各子母堡都有重点防御方向。子母堡中各堡互为依托,空隙较少。每个堡的四周都筑有枪眼可向四周射击。子堡小而矮,便于和发扬火力,死角小且利于互相支援。众多子堡迫使我在逐堡争夺中消耗兵力,延长其守备时间。各堡之间有交通沟联系,当其前后左右某一堡失守时,其余各堡能独立作战,进行火力封锁。在子母堡间隙左右侧,筑有不规则单个地堡(也叫副堡或散堡),以弥补主堡火力之不足。
子母堡之外围设有各种副防御工事,一般有围墙、壕沟、铁丝网、鹿砦、陷阱、地雷图。。因为子堡较低矮,设鹿砦影响射界,不便发扬火力,所以副工事中陷阱多,鹿砦少。
子堡守敌大都为1个加强班,大都配有轻机枪2挺,美式卡宾枪1至2支,冲锋枪1支,步枪较少。母堡守敌大都为1个加强排,加强有1挺重机枪。
城墙下的子母堡构筑与平地子母堡基本相同,其位置多构筑在城门前的侧翼和交通要道口,以加强城垣与城门的防御,阻我接近,并作为城墙下横向封锁与反击的依托,对我军攻城战斗影响甚大。
子母堡的主要缺点是兵力分散于各堡,只能固守不易反击(或不能行较大兵力的反击),单纯防守处于被动地位。
二、破除子母堡外围副防御工事的办法
我军破除子母堡外围副防御工事的一般原则是:战前进行详细的侦察,弄清楚副防御工事的设置位置,数量,规格及坚固程度,以便研究对付的方法。步兵在严密火力掩护下,以单兵结合小组对其进行破坏。破坏动作应迅速突然,如有可能时,尽可能辟两条通道,以便我军运动,同时还可以分散守军注意力。
对付陷阱,我军主要用10斤至15斤的炸药包将其炸通成交通沟。如时间许可,可通过土木作业将陷阱挖成交通沟,铺上木板通过。
对付壕沟时,如时间许可,可挖坑道爆破。如时间紧急,可在壕沟外沿爆破。如我军火力能可靠地压制守敌,可下到壕沟内挖洞行内部爆破。内部爆破应注意药室坡道应朝向敌方,科学计算装药量,药室与坑道应成90度转弯,最好内外沿同时爆破,防敌发觉封锁,但两个爆破点要错开。
鹿砦可以用炮击清除,或者用爆破筒炸开。鹿砦单薄时还可用手拉除。
铁丝网可用小包炸药排除。电网最好用炮击破坏,也可以用炸药炸,但炸药包须靠近电网的一侧,外包胶皮,防止电流引爆炸药包。如果使用铁剪剪断电网的电线时,战士必须戴胶皮手套,穿胶皮鞋,剪断电线后最好同时把电线杆子搞倒。
三、解放军打子母堡战术
对付子母堡工事,我军非常强调战斗侦察,强调干部亲自对地形、敌工事侦察。查明敌火力点、火力空隙,查明敌弱点(特点是地形与敌火力组织上的弱点),合理选择运动线路,明确攻击目标,采取适当的运动队形,严密地组织火力与动作的协同,具体确定火力、爆破、突击三者的协同动作。干部必须靠前指挥,以便根据战场变化灵活的变更布署,但战前准备又必须争取时间不失良机。
非奔袭性的大规模攻坚作战,在时间允许,情况可能的情况下,解放军一般会改造地形,挖掘壕沟、地道接近敌军子母堡工事,出敌不意突然攻击,可减少伤亡且容易成功。若仓促投入攻击,或系连续攻击,因而事先准备不足时,则应在我炮火掩护下,部队疏散隐蔽运动,同时组织本单位火器交替掩护迅速进入突击位置,在敌火下实施近迫作业,一切准备就绪后,即发起突然攻击。
攻击前,我方火力组织必须严密,各种火器明确分工:榴弹炮打敌前沿与纵深;82迫,60炮封锁敌交通沟;火力队一般以分队建制内的轻重机枪为基础,可根据情况需要,由上级加强重机枪、火箭筒,统一归攻击连指挥员指挥。战前根据地形、敌情、天候尽量接近至距敌80至100米,以能目视步兵动作为宜,明确划分射界与区分各个火器对射孔封锁的具体任务,对突击点正面敌火力点应有重叠的配备,进行必要的射击准备工作(测距、构筑射击阵地)。炮火试射时,火力队可同时试射。在发起攻击时,突然同时开火以绝对优势火力打敌一点,压制敌火力,掩护突击队突破敌防御阵地。
因子母堡防御体系是一种宽正面分散式的防御,守敌集结队伍向我反冲锋的可能性较少,所以我军在进攻时尽可能实施面的进攻,争取时间,尽早与纵深之敌决战。攻击布置上最小是两面攻击或三面、四面攻击,形成包围。但在攻击时,又应是主攻、助攻、佯攻、箝制相结合。既有重点的攻击,切忌平分兵力。两面突破(或三面)后可以分割,易于形成包围钳击之势,彻底歼灭敌人。具体动作时,一般以正面箝制,侧翼突击为宜。
对某一子母堡式据点而言,在部署上应是主攻与助攻相结合,突破一点后,直取母堡并向对我危害较大之子堡同时攻击,因夺取母堡会使敌失掉指挥,从而缩短战斗周期。如逐堡夺取会增大伤亡,延长时间,对我是不利的。
我军攻击分队以班为基本战斗单位,对敌1个火力点,一般应以1个班实施攻击,兵力多了反而增加伤亡。攻击成功后逐次转移兵力,攻击新目标,如分组两点或多点同时攻击,应掌握兵力不应过于分散的原则,以免指挥不便,后续进攻乏力。
攻击分队应按3人一组,1个班3个战斗小组编成,每组配1、2支自动火器。班长,班副为当然的战斗组长,在班内民主选出或指定1名政治可靠、作战勇敢、有战斗经验的优秀战士为另一战斗组长。班长为指挥核心,在班长率领下,根据敌情地形灵活作战。这种组织的好处是组织严密,指挥灵活,队形疏散,便于协同。作战队形主要是后三角队形,从左右侧插入子母堡与堡交通沟内。如因地形限制亦可采取前三角或梯形队形。
我军炮兵试射或轰击时,攻击分队即开始疏散隐蔽运动,如被敌发觉即以本单位火器互相掩护交替前进,迅速进入突击位置,实施敌火下近迫作业。乘炮火轰击之际,迅速突击,以求出敌意外,切忌形成规律。
我军炮火进行摧毁射击时,应以单炮抵近射击首先摧毁母堡,打掉敌指挥系统,动摇其防御意志。摧毁母堡后,攻击分队乘机爆破子堡,此时我方炮火应压制敌纵深炮火,断敌前后交通,杀伤敌散兵,压制敌军活动。
火力队对敌主堡的枪眼,至少应有两挺机枪封锁之。重机枪主要对敌主要的机枪射孔进行摧毁性射击,方法是对其射击孔上部或一侧进行连续射击,直至将该射击孔完全摧毁。
爆破突击时机,通常是在我炮火完成摧毁射击而向敌纵深转移火力瞬间;但如炮火与爆破有良好的协同时,可乘炮击杀伤震恐敌人并有烟幕之良机,同时进行爆破。如炮击爆破同一目标时,即可利用炮击间隙,以爆破弥补炮击之不足。
攻击分队应利用炮击效果对敌实施连续爆破、连续突击,发挥单兵与战斗小组的战斗技能。爆破时人要少,动作应灵敏,肃静、秘密,才易于成功;人多则行动不便,易暴露目标、增大伤亡。为迷惑敌人,应将主爆与佯爆相结合,以爆破掩护爆破,以手榴弹爆炸掩护突击。爆破成功后,各战斗小组应不失时机地发起突击与敌白刃格斗,并发挥短兵火器(冲锋枪等)的威力。即使爆破不彻底,也要坚决突击,并用特种手榴弹弥补爆破的不足,杀伤与震慑敌人,不能单纯依靠炸药爆破。
我军使用的特种手榴弹主要有三种。一是在手榴弹弹体上绑上炸药的加重手榴弹,专门攻击较脆弱的子堡。二是在七、八尺长的竹竿一端捆上三、四个手榴弹,从敌堡的射击孔插入到工事内部爆炸。三是长竿熏烟弹。在长竹竿的一端绑上手榴弹的信管,外面包上炸药及发烟物、辣椒面等刺激性物质,从射击孔中插入敌工事内部,使之发烟熏得守敌丧失战斗意志。
突击成功后,各战斗小组应严密搜索残敌,此时队形要疏散,保持肃静,并应立即巩固已攻占的阵地,改造工事,准备打敌反击。当我抢占敌堡后,敌多以炮火向我所占之堡轰击,为防敌炮击,我抢占后即退出,隐蔽于壕沟内,组织好火力,打击重新窜回地堡的敌人。
在战斗指挥与战斗动作上,我军强调小群动作的机动灵活性与坚决顽强的战斗作风,勇猛与机智相结合,以高度的战斗责任心,战斗顽强性,克服困难迅速克敌制胜,发挥积极主动的攻击精神,乘敌动摇混乱之际跟踪追击扩大战果,不给敌人喘息整顿之机。
(未完,待续)
丙、高地碉堡群
国军的高地碉堡群,是其碉堡防御体系中比较坚固的一种。主要有如下特点
1、碉堡比较坚固,壁厚约一米,我军山炮不易摧毁。如果选择最适当的爆破点,即该碉堡两突出部之间射口附近,则用110公斤硝胺炸药一次性集中爆破能将碉堡下层炸开一个1.6米高,1.5米宽,能容两人并行通过的缺口。但其上层则很少被破坏。如果选择的位置不当,用300公斤硝胺炸药连续爆破才仅能将这种碉堡炸开一个勉强能容单人通过的缺口。
2、该种碉堡构筑在山顶或高地的倾斜面上,分为许多层,每层的射击孔多。各射击孔在我军用火力封锁时用砖石堵起来,待我军冲锋时才掏开射击孔,向我军疯狂射击。
3、该种碉堡群各碉之间仅有火力联系,碉堡入口在其背面的地平线以下,人员进出不便。堡内虽有储水设备,但只能维持守军两天之用。
一、我军攻击兵力的兵力使用与战斗组织
由于这种碉堡群构筑在山顶或高地上,受地形限制,我军兵力不易展开,因此在兵力使用上一般用一个连兵力采取小兵群战术为宜,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攻击分队的战斗组织必须根据敌人副防御设置、碉堡构筑的特点及我军攻击手段而有所不同。一般组织下列若干小组:
1、扫雷组(2至3人),各带剪刀一把、及一些石灰,负责在突击小组前面破坏敌地雷,并用石灰划圈标识,以免后续部队触雷。
2、投弹、突击、爆破组(以1个班的兵力分成3个小组),专门负责破坏鹿砦、铁丝网等副防御工事,掩护爆破组,安置炸药、以及爆破成功后冲锋突击。
其中,第1小组带1支冲锋枪,小型炸药包两个,每人携带20枚手榴弹。
第2小组带两个小型炸药包,此外每人携带步枪一支,手榴弹25枚。
第3小组带一架轻便梯子,此外每人带步枪一支,手榴弹尽可能多带些。
3、梯子组(6至8人,分成两组),每组各带一架两丈以内的梯子及若干手榴弹,专门负责通过外壕时搭梯子的任务。
4、爆破组(以6人组成,分成两个小组),专门负责爆破碉堡,对一般副防御工事,如鹿砦、铁丝网等一概不管。6人中有4人各带25公斤硝胺炸药包,另两人各带一支步枪及若干手榴弹,负责爆破组的警戒以及担任预备爆破手。
以上各小组应各有预备小组,以防前组伤亡过大时,预备组即接替任务,其余的可作为第二梯队及预备队。
二、我军火器使用任务区分及射击方法
一般在攻击每一个碉堡时,除连、排的火器外,营需要加强若干轻、重迫击炮及数挺重机枪,其数量根据敌火力强弱而定。
我军迫击炮负责压制在碉堡外围散兵壕里的敌人,将其驱逐进入碉堡。如果敌碉堡群无外围设备,则专门负责封锁碉堡顶楼;一部分重机枪负责封锁碉堡正面中上层的各射击孔,另一部分重机枪负责压制敌侧防火力点;60炮、掷弹筒负责压制与拦阻可能的来援之敌,并独立或辅助封锁碉堡顶楼;轻机枪专门负责封锁碉堡正面的下层各射击孔;突击排的轻机枪作为机动火力使用,可以辅助封锁碉堡正面下层各射击孔,扫除在突击道路上随时发生的障碍,以及直接掩护爆破组动作。
迫击炮、60炮、掷弹筒除在开始以齐射给守敌以突然猛烈杀伤外,其余时段各炮轮番射击,将守敌逼困于碉堡内不使其发扬火力。这样做既节省炮弹,又使我火力压制不至于中断。
三、爆破的诸项准备工作
国军的这种钢筋水泥碉堡非常坚固,因此适宜使用一次性集中爆破法,既节约炸药又能加快战斗进程。
爆破点的选择应该选在该种碉堡两突出部之间的射击孔附近,位置高低依炸药重量及碉堡壁厚而定。爆破点的高度应略高于目标壁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炸药威力。爆破点切忌选在突出部上方或其附近,因为该处壁厚特别厚,即使炸垮也不易通行。
炸药数量根据实战经验,对壁厚不超过1.2米的钢筋水泥碉堡用150公斤以下硝胺炸药即可。炸药包捆绑雷管与导火索的安装,最好是由爆破员亲自动手,否则临时发生故障,爆破员一时无从下手排除故障。捆绑炸药时最好用两层粗布包紧,并用麻绳捆扎结实。导火索与捆绑的结合部,用铁丝或木棍夹紧,以防脱落。爆破时如遇雨天,炸药包应用油布包裹防潮。
爆破手最好选择有战斗经验的战士担当,安放完最后一包炸药后要迅速检查一遍,并从容拉响引火索。
四、火力、爆破、突击相结合
根据我军实战经验,如果守敌副防御工事不甚复杂。当我军各种火器进入阵地,突击队准备就绪后,应尽量利用守敌麻痹疏忽,采取偷袭爆破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偷袭的条件,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各分队必须熟记统一规定的联络信号,以突击队长发出信号为准,才能使火力、爆破、突击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信号发出后,首先以迫击炮集中轮番齐射碉堡外围,射击潜伏在交通壕与散兵坑内的敌人。随后,重机枪用短点射封锁碉堡中、上层正面各射击孔。突击队按扫雷组、突击投弹爆破组、梯子组,爆破组的次序以一路纵队疏散地迅速运动。如遇雷区,扫雷组迅速探雷,用石灰划圈标识,以免后续部队触雷。到达外壕外沿附近,除重机枪仍封锁碉堡中、上层各射击孔外,迫击炮、60炮、掷弹筒转移火力压制碉堡顶楼守敌,使敌人不易投掷手榴弹。连的轻机枪主要封锁碉堡下层各射击孔,突击排的轻机枪辅助掩护。突击投弹爆破组爆破鹿砦、铁丝网等。如无上述副防御工事,则在外壕外沿散开,向碉堡顶楼、交通壕、散兵坑里投掷手榴弹,歼灭残敌,掩护梯子组在外壕里竖梯子。竖梯成功后,爆破组随即通过外壕。突击排的轻机枪此时应封锁临时发现的敌火力点,掩护爆破组安放炸药。
只要我军火力分工严密,能有效地压制守敌火力,碉堡内守敌一般很难发扬火力。我爆破组即能顺利完成任务。如果安放百余公斤的硝胺炸药,则我军突击队的位置最好离碉堡30米左右,再近则容易被爆炸伤害。炸药爆炸后,突击队以小组为单位投入冲锋。
(未完,待续)
解放战争中的解放军攻击各种碉堡的战术(4)夹壁墙
丁、夹壁墙
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后期,在城防外围据点,尤其是在山地岩石遍布,土与树木很少或根本没有的地形上,往往利用自然地形构筑成坚固的、永久性的山地夹壁墙式工事。
一、国民党军夹壁墙工事的特点
夹壁墙工事突出地面,其地堡根据不同地形有三角形、圆形、四方形及不规则的多角形,或者是阶梯形,各据点间通过夹壁墙联为一体。墙项筑有供单兵立射的夹墙工事。
该工事的主要优点是守军能利用夹壁墙式交通壕,便于部队的运动,掌握和指挥。夹壁墙内有隐蔽部,可以屯兵,以减少我曲射炮火的杀伤效果。地堡的射界宽阔,死角较少。夹壁墙每隔一段距离修有射击孔,以消灭堡与堡之间的火力死角。
该工事的主要缺点是工事突出于地面,目标明显,便于我火力封锁摧毁。夹壁墙厚且高,墙体上开的射击孔自身射击死角较大。夹壁墙内光照条件极差,不便目视观察,我偷袭易成功。夹壁墙工事如一点被突破,则整个防御体系被分割,首尾难顾,守军不便反击,处于被动挨打境地。
二、我军攻打夹壁墙的战术
攻打夹壁墙的战术原则与打子母堡的战术类似,主要是一点两面(多面)攻击;多箭头的突破;墙上、墙内、墙外相结合的分割歼敌;兵力使用上应有主攻、助攻、主点与副点之分,不能平分兵力的平推。同时我军应集中兵力、火力形成对敌优势。
我军在向进攻出发阵地前进时,因山地地形限制,部队运动不便,而一路开进,又易影响部队的展开与作业,因此我军根据当地具体地形确定运动队形,一般采用左、右三角形与蛇形运动队形。
我军发起进攻前的近迫作业,一般挖到距敌工事40米及便于运动之处为宜,这样在发起突击后,可以缩短突击组的冲击距离,保持战士们的体力,又可避免遭敌手榴弹杀伤,同时也可避免发起突击后,连续爆破的炸片误伤自己。敌前近迫作业时间不宜过长,作业过程应保持安静,尽量不提前惊扰守敌,减少敌军火力对我军近迫作业的骚扰和破坏。
我军掩护火力的组织使用,一般以连建制火器为基础,根据情况的需要,由上级加强附属火器(一般每连2挺重机枪,2门60炮即可)编成火力队,统归突击连连长指挥。根据实际地形、敌情,在发起突击前,火力队隐蔽地运动到距敌夹壁墙工事80米至100米距离的位置上,在主攻部队两侧选择发射阵地,明确划分射界,区分各种火器具体任务。对夹壁墙的正面火力点,火力应有重叠配备,以保证我方火力能可靠地压制守敌。在火力分工上,可用重机枪封锁封锁墙下面射击孔,在正面爆破处则可由特等射手用步枪实行抵近射击封锁之,以直接掩护爆破动作。此外,应组织一定的60炮、掷弹筒等曲射火器,压制敌墙上之零星火力并杀伤敌有生力量。
突破点的选择,应选在夹壁墙突出部地堡(火力点)上,集中一切火器摧毁封锁,这样可减轻侧翼敌火力威胁。切忌选于两堡之间,以免遭守敌交叉火力封锁。
突击队的作战队形主要是后三角、左右三角,因地形限制亦可采取前三角或梯次队形。必须根据敌情、地形,我军兵力来确定。我军如以一个连(营)攻击,可采取后三角队形,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以一部兵力在另一点上积极助攻,分散守敌注意力。
突击队的战术动作主要是单兵爆破,小组突击,连续爆破,连续突击相结合。战斗开始,应以单兵的灵活动作,根据夹壁墙的坚固程度,对其实施连续爆破,当爆破成功即结合小组连续勇猛突击。
打开突破口后,第1、第2战斗小组向突破口两侧发展,以巩固突破口。后续小组以墙上、墙下、墙内、墙外相结合,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突入夹壁墙内部的部队,应由突破口两侧向内发展,力求与外面的部队相配合,迅速夺取两侧火力点,以保证后续部队的安全投入。突击队应在突破口上留一名观察员,以便观察外面部队的情况及沟通联络。联络信号可以用牛角、竹筒、喇叭、手电及手拉信号弹等,将墙内突击队发展的位置及时从射击孔、天窗、出入口通知外面的部队,以免发生误会。外面的部队也应主动向墙内部队联络,积极配合确保突破口,迅速扩大战果。
在兵力使用上,突击队的主力应置于夹壁墙上,以墙上发展为主,但也不能放弃墙内部的发展。墙上面的部队,应随时准备与向我反击之敌进行近战与白刃格斗。肃清墙上敌人后,应指定专人看守墙体上的天窗以及出入洞口,防止守敌逃窜。如夹壁墙圈内有母堡,应在控制夹壁墙一定面积后(最少三分之一),以火力掩护、爆破、突击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夺取母堡,打乱守敌的指挥系统,有计划的对敌夹壁墙工事进行分割,将敌在工事内切成几段,逐段歼灭。当敌全部压缩在夹壁墙内时,则用手榴弹、炸药投入杀伤与震慑守敌,结合政治攻势迫敌投降。
不错的总结。
懂的多啊。
土共当年克国民党真是克的死死的,太有招了。
业余玩票的,真要上阵,要懂的东西可要海了去了。我是不成的。
因为有匪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