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这个主题贴子请不要移动,谢谢有关版主 -- 温相
二哥最近有什么大作可以摆上来让我们也看看。
王离是个例子,沐晟则又一次验证了这点。
还是老祖宗说的好:穷不过三代,富不出五服。
历代的中央政府对叛乱者的镇压还是太轻了点,比如两胡父子居然没有被斩首示众,当然二陈要搏一搏。
陈钛、陈季扩叔侄的反叛历来被一些史书上看作是因为朱棣发动的这场安南战争的侵略属性造成的,这实际是夸大其词了。之所以会有这么一场反复出现,主要在于安南陈朝的残余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所致,而此时明朝在安南也就是新设立的交趾省的所作所为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换言之,明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无论从出发点还是到具体实施的过程并不像某些史书里描写的那样不堪,至少在黎利起兵之前,明朝在交趾省的政策还是比较受到安南民众的欢迎的,所以,把陈季扩等人的不从命看作是反侵路战争显然有些过左。
然而,当陈季扩被平定以后,朱棣在选派镇守交趾省的人选上则有前后不一致的举措。朱棣先是令张辅同黄福一起驻扎交趾,张辅、黄福是一时之选,如同坚定的双肩一下子挑起军政两大重担。特别是张辅,“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朱棣在永乐十三年委任张辅为交趾总兵官,可是不久,也就是在永乐十四年冬就把张辅调回。被调回以后的张辅并无新的任命,直到永乐二十年北征时才被命与王通分领左右掖。而且,张辅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到交趾省。以后,尽管黎利一反再反,明军将领始终无功,张辅也没有重返战场。朱棣没有让张辅像沐英父子那样永镇交趾,目前还没有史料来证实朱棣为何那么急于调回张辅的理由何在,而后又终于没有启用张辅重新介入安南战争。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在朱棣看来,前两次的大规模的战役把交趾的有生力量均以消灭,而黎利等人的进犯不过是一时的“跳梁”,不值得张辅这样的名将亲自@刀宰割。不论怎样的理解朱棣的思路,就没有允许张辅久镇交趾省这一件事来说应该是导致以后交趾脱离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史书上说“交人所畏惟辅,(张)辅还一年而黎利反。”放走张辅这样被交趾人奉若神明的名将北还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惋惜。
而与此同时朱棣还犯了另一个错误,这个错误的产生也是导致以后交趾局面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的一个主要原因。朱元璋开国以后,鉴于前朝宦官作乱的教训,曾经指出宦官的危害,他说:“(宦官)善者千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若用为耳目,即耳目蔽。用为心腹,即心腹病。”他在宫内设立了“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规矩,作为祖训希望子孙后代严格遵守。建文帝即位以后仍旧按照祖父的教诲办事,控制宦官很严厉。当靖难战争爆发以后,一些不满建文帝束缚的宦官到军前给燕王朱棣透露宫内的实情,使得朱棣受益良多,因此朱棣没有像父亲朱元璋那样仇视宦官,相反一再改善他们从洪武以来的政治处境。《明史》说:“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朱棣甫一即位就派出宦官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永乐三年更派郑和下西洋,宦官的势力就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有明一代的顽症。太监监军实际从永乐元年就开始实行了,这次安南战争告一段落后,朱棣马上就派出宦官马骐作为他的代表赶赴交趾省,监临驻军。马骐就此成为交趾省的太上三司。
马骐到了交趾以后,口含天宪,大索境内珍宝,他要求交趾每年供奉扇子一万把,孔雀尾一万只。这些东西对于富有的明王朝来说其实都是属于不急之务。适时,交趾甫定,人心思安,战争的余痛还远没有让交趾的民众从苦海中脱身,马骐则用这种采办的名义令交趾百姓有如雪上加霜,更为恶劣的则是马骐的所作所为让一些借机生事的人找到变乱的借口,因此,明军刚刚撤离,叛乱就接踵而至。
顺州黎核、潘强与土官同知陈可论、判官阮昭、千户陈??、南灵州判官阮拟、左平知县范伯高、县丞武万、百户陈已律等相继反乱,明朝派出丰城侯李彬前去镇压,哪知道叛乱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再起。潘僚、黎利的反叛把这起后安南战争直接推向高潮。
潘僚,原是潘季钓的儿子,世袭?V安知府,潘家父子本来是跟随陈季扩的,以后服从于明朝,然而由于马骐的胡作非为让潘僚不堪受辱,愤而起兵造反;黎利原本也是陈季扩的部下,归顺明军以后被授予清化府俄乐县巡检,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对这种人事安排,黎利本身就十分不满,加之马骐还把黎利的女儿强征而去,更让黎利怒不可遏。以致于揭竿而起。
随着黎利、潘僚的起事,不少地方也掀起了反抗明朝统治的活动,丰城侯李彬“东西征剿,日不暇给”,明廷派出荣昌伯陈智帮助李彬,总算把潘僚一部镇压下去,但是,黎利仍旧逃往老挝。后来李彬和明朝政府的一再斥责下,老挝才把黎利逐出老挝。可是,逃出来的黎利躲在俄化不出,悄悄的训练自己的士兵,意图再起,而此刻明朝领军大将李彬病故,代之的是陈智,陈智为人庸劣、胆小怕事,一再养寇玩寇,另一方面,黎利也看透明军的将领在他的时而进攻时而走逃的战术下没有更为高明的制约能力,所以,黎利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就这样,一个本来被明朝视之为小丑的小人物黎利把明朝的交趾省的统治秩序搞的翻天覆地不说,还让大量的明军陷入战争的泥潭之中迟迟不得脱身。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黎利当初之所以起事,大有混水摸鱼之嫌,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明军的弱点逐渐让黎利所掌握,他的野心也就随之增加。加之,张辅迟迟不归,李彬年老病故,陈智等人要么畏缩不前、要么有勇无谋,让黎利得以盘踞在清化一带,势力慢慢坐大。
而远在北京的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二十年以后再一次发动了他一生最后的一次北征,这次征伐带走了大量的精兵猛将,张辅等名将都是随从,此前营造长陵、迁都北京、储位之争、农民起义等一系列问题的交替出现已经令他倍感疲惫,没有腾出太多的精力来对付南方的这起战事。也就在这次北征过程中,一代雄主朱棣撒手尘寰,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政治舞台,困扰他许久的交趾只得留给他的继任者来处理了。
公元1424年8月,留守京城的太子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这位体胖多病、宽厚有余的继承人虽然一度被他的祖父朱元璋夸奖为“有君人之识”,却一直不被他的父亲明成祖朱棣所看好,朱棣生前,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比较紧张,储位之争成为永乐时期的一大特色,许多大臣、故旧都因此被无情的卷入。朱高炽的东宫生活可谓窝囊之至,不仅没有任何发号施令的权力,就连起居饮食也经常受到来自明成祖朱棣的干预。所以,朱高炽即立之后,一反朱棣的做法,停止北征、释放建文罪臣家属,甚至准备放弃他父亲朱棣营建很久耗费良多的北京,转回他祖父的故都南京。平心而论,朱高炽的一些做法不乏力矫时弊的成份,然而政治清算的性质也不容忽视,在对待交趾问题上,朱高炽就没有他的父亲朱棣那样的手段,特别是人事安排上一误再误,成为以后交趾易手的先声。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朱高炽掌权以后尽反朱棣用人方针,首先在交趾问题上听信宦官马骐的谰言,把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的黄福调回朝廷,另派陈洽总督交趾省事务。这是交趾问题升级以后明朝的又一个巨大的失算,而且比张辅不能久镇交趾还要失算。马骐在交趾胡作非为经常受到黄福的抵制,还不能完全任意所为,这样黄福就成为马骐的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而黄福又恰恰是朱棣生前比较看重的大臣,所以,马骐抓住黄福的这个特点,一本上去立刻被明仁宗批准。如果说张辅的上次调回是导致以后黎利敢于生事的开端,那么这次黄福的调离就是交趾真正从中国版图上消失的继续。黄福在交趾省,素得人望、清正廉洁,黄福临别之时,“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即便是乱军头子黎利也不得不承认“使人人如黄尚书,我岂得反哉?”朱棣在世时,马骐就曾经诬告过黄福,朱棣洞察马骐的用心,没有同意,而朱高炽则不然,他替黎利等叛将完成了他们不能完成的愿望,黄福一走交趾事更加不可为,于此也可见朱棣、朱高炽父子在识人、用人上的差距。
接替黄福的是兵部尚书陈洽,此人博闻强记,写得一手好书法,用今天的语言来形容就是原则性强,灵活性不足。他没有黄福那样的威望,到了交趾以后对于马骐等人的秽行根本无法控制,这就给黎利造就了更大的机会反抗明王朝的统治。
黎利隐匿在清化时一度和镇守太监山寿关系不错,他贿赂山寿请他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朱棣当时虽然惑于山寿的力请,但是,仍旧提出警告“此贼狡诈,若为所绐,则其势益炽,不易制也。”实际上是看穿了黎利的缓兵之计,可是,那时节朱棣无暇顾及南边的战事,所以,就顺水推舟的封黎利为清化知府。果然不出朱棣所料,黎利并不是真心请降,任命刚一到达,黎利就已经夺取了清化,杀掉了明军的都指挥陈忠。
朱高炽没有认真的玩味朱棣的遗言,反而加派山寿作为前线的监军,赋予更大的权力。适时,被朱高炽授予征夷副将军的陈智“懦而多忌”,都督方政又“勇而寡谋”,监军山寿则力主招抚、拥兵不前,总督交趾事务的陈洽则全无定见,黎利趁势一举攻陷茶笼,知州琴彭死难,陈洽向北京告急。
此时,明仁宗朱高炽已经病故,新即位的是太子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宗,改元宣德。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爱孙,传说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梦见他的父亲朱元璋亲手捧给他一个白圭。朱棣对朱瞻基一直爱护有加、耳提面命,朱瞻基在他的祖父身上也学到了不少的有益的东西,行事作风也仿效朱棣,所以,他很快就调整了朱高炽的一些做法,改回其祖朱棣的轨道中来。
他亲自出面敦请黄福出山,他对黄福说:“卿惠爱交人久,交人思卿,其为朕再行。”以工部尚书衔兼领布、按两司事。而此前,朱瞻基启用命成山侯王通为征夷将军,都督马瑛为参将,征讨黎利。同时,朱瞻基还调拨西南诸卫军一万五千人、弩手三千人前往助阵,朱瞻基还专门给老挝下达诏书,要他们不准容留叛军。
朱瞻基的这一步棋并不算错,但是,他却选错了统兵的大将。成山侯王通是靖难名将王真之子,王真是朱棣手下数一数二的悍将,文武双全,死于淝河之战,朱棣听说以后为之流涕,朱棣说:“奋武如王真,何功不成!”直到他称帝多年以后还经常追忆王真的功劳说:“(王真)不死,功当冠诸将。”明成祖朱棣对和这些与他共过患难的靖难诸将一直很有感情,按照规定,即便是世袭爵位的勋旧之后也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考察才可以袭封爵位,然而,朱棣感念于当年诸将跟随他栉风沐雨夺取天下的辛苦,就网开一面让靖难功臣的后裔可以先行袭爵,然后再考察,可想而知,这种所谓的考察也就是走走形式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加之王通又是朱棣宠将王真的嫡子,其人受到朱棣的奖掖和提拔重用是自不待言的了,比如明成祖朱棣身后的所谓的万年吉地--长陵的工程就亲自交给王通办理,两次北征,王通都追随明成祖左右,朱瞻基派遣王通无论是从地位、身份还是和皇族的渊源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是,唯独就是没有考虑到一点,那就是王通的能力,交趾事务一向以复杂多变著称,名将者如张辅、功臣者如沐晟、能员者如黄福都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而“素无战功”的王通又何能当之呢?
朱瞻基误用王通的危险后果随着王通进入交趾以后一点一点暴露出来,终于危害全局。
王通进兵交趾之前,明交趾省当局做了一些战略部署上的调整,停办采买等不得人心的举动,还赦免叛乱头子黎利、潘僚等人,给予一定的官职,这种做法其实是示弱于敌,因为有力的军事打击没有随之而上,黎利连皇帝钦命的世袭清化知府都看不上眼,区区一个交趾省的任命又怎么能够满足他的日益壮大的胃口呢?而此时方政、陈智督军进剿败绩累累,更让黎利愈来愈轻视明军。王通这时本来应该小心从事,特别是当他在宣德元年十一月进师应平,次宁桥时,陈洽郑重的向他建议说附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适合勒兵关注,王通不仅不听还讥讽陈洽胆小如鼠,结果正如陈洽所料,敌伏兵四起,明军正在渡河,恰好被邀击于河中,进退失据,陈洽不顾个人生死,冲锋在前,以文官的身份奋勇杀敌,最后自刎而死。据说明宣宗朱瞻基听说陈洽死难的消息以后感叹的说:“大臣以身殉国,一代几人?”陈洽是继刘?y以后在交趾战事上死难的又一位明廷最高级别的官员。陈洽此人固然没有完成明廷交给他的任务,对于交趾的叛乱的深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此人素有知人之明,他上任以后,曾经“累奏乞福还抚交趾”,在危机时刻临难不苟,还是值得一书的人物。
王通经历这第一次的战败,居然被黎利吓得胆破心裂、不知所措,他不得朝廷的命令就擅自割让清化以南的地区给黎利,还尽撤官吏军民还东关,清化知州不从就被王通给骂了一顿。黎利得胜以后,引兵围困隘留关,叛军声势大涨。明宣宗朱瞻基得知以后,马上调遣老将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保定伯梁铭副之,督师赴讨,又命黔国公沐晟为征南将军,兴安伯徐亨、新宁伯谭忠为左、右副将军,从云南进兵,两军共七万余人。柳升是第一次安南战争时的名将,他以擒获胡一元父子著名,以后追随明成祖北征,东南平倭,还一度镇压唐赛儿起义,朱瞻基对他寄予了厚望。
柳升出发之前,因为道路阻隔,明廷已经很久没有得到有关交趾的战报,忽然有李茂先等三名军兵历经千辛万苦,报告了交趾的情况,特别提及昌江的被围,这让朱瞻基十分焦虑,他令柳升立刻进军昌江解围。镇守昌江的是都指挥同知李任,他是跟随明成祖靖难起兵的旧部,忠贞不二,当敌军把俘获的都督蔡福推到昌江城下时,李任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对这位第一次安南战争中张辅手下著名的战将、勇夺多邦城的蔡福晓以大义,他说:“汝为大将,不能杀贼,反为贼用,狗彘不食汝余。”蔡福羞愧不能言。李任以区区千人对付敌军十万余众,丝毫没有惧色,敌军调动大象战车环攻昌江,李任派军绕出昌江,攻击敌军后部,烧毁攻城的器具,敌军又开凿地道,李任等将计就计采用水攻,让敌军无法得逞。小小的一个昌江,前后经历三十战,坚守长达九个月,内无粮草、外无救护,李任的勇略和忠心可以同唐代的张巡相比,就在柳升即将驰援之际,昌江终于沦入敌手,李任同敌人展开巷战,自杀殉国。其他守将顾福、刘顺、太监冯智等均自杀以殉,城中不屈敌人而顽强战死的有数千人之多。昌江被攻陷以后,敌军进犯谅江,谅江知府是刘子辅,他是得到过著名廉吏周新的称赞的人,他也和李任一样拼死抵抗,他说“吾义不污贼刃。”自杀而死,他的妻儿也自杀殉国。昌江、谅江上演的壮烈的一幕让黎利等叛军为之震恐,从另一个侧面益知统帅王通的无能。
黎利知道柳升的大名,所以,先是送给柳升一封书信,表达自己愿意投诚的意图,柳升识破黎利的诡计,这封信柳升连拆都没有拆,就直接递交给明廷。柳升和张辅一样都是交趾问题上的鹰派人物,坚定主战,所以,柳升下车伊始,就积极备战,敌军连续接阵,都被柳升打败。而随着敌军的不断退却,柳升也滋长了骄傲的心理,以为敌军不过如此。明军抵达镇夷关时,不巧柳升的副手李庆、梁铭都病重,军中得病的也不在少数,郎中史安、主事陈镛对李庆说:“柳侯辞色皆骄。骄者,兵家所忌。贼或示弱以诱我,未可知也。”希望李庆出面劝戒柳升,李庆挣扎着起来,哪知道并不被柳升所采纳。等柳升大军进入倒马坡时,柳升自己带着六百亲军先行,走到一座木桥时,木桥忽然瘫塌,柳升陷入泥潭之中不能行走,敌军突然从四面包抄过来,后面的明军遭到拦截,根本不能救助柳升,柳升被敌军用竹镖活活扎死。就在柳升殉难的同时,李庆、梁铭都因为病重也先后去世,大军一时无主,请左军都督佥事崔聚暂时代理军务,未几,崔聚也战死在昌江城下。
柳升是一时的名将,为交趾叛军畏之如虎,如今竟然战死,对于战场上的明军来说打击是相当沉重的,王通本来就对黎利等人恐惧不已,如今一见柳升战死,他就着手准备私自同黎利议和,按察使杨时习十分不满的说:“奉命讨贼,与之和,而擅退师,何以逃罪!”王通不但不听还把杨呵斥了一番,众将不敢同王通计较,只能听命。明宣宗愿意是仿效朱棣的故伎,使柳升与沐晟两路会和,水陆并进夹击黎利,柳升虽死,如果王通敢战并且调度得法,这一战略未必就泡汤,当年张辅也曾经单独进兵,争奈王通畏敌不前,沐晟只好放弃水师进攻的计划。正是由于王通二次失机,彻底导致交趾的大局不可收拾。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花之!
一个小建议,相爷把主题贴的名字改一下吧。
就叫做“明成祖征伐安南始末”如何?
吸引在下來此壇的﹐一是溫相﹐一是薩蘇﹐一是無齋。
天长日久,变成另一个陈氏父子。
永乐把他老子防范功勋武将的本事倒学会了。唯一强一点的就是没有再打开杀戒。
明宣宗朱瞻基得到柳升战死、王通毁败的消息以后,马上召见辅政大臣来商议交趾的事态。此前因为柳升已经把叛军交给他的信没有拆阅就送给了朝廷,所以,朱瞻基这次也把这封信公诸于众。这封信的言词比较谦卑,信中说:“高皇帝龙飞,安南首朝贡,特蒙褒赏,锡以玉章。后黎贼篡弑,太宗皇帝兴师讨灭,求陈氏子孙。陈族避祸方远窜,故无从访求。今有遗嗣皓,潜身老挝二十年,本国人民不忘先王遗泽,已访得之。倘蒙转达黼宸,循太宗皇帝继绝明诏,还其爵土,匪独陈氏一宗,实蛮邦亿万生民之幸。”主题思想仍旧是希望明朝承认陈朝的法统,绝口不提黎利兴兵的暴行,实际上是黎利炮制出来的障眼法,这点朱瞻基自己也很清楚。稍后寄来的一位自称是安南前陈朝陈艺宗三世孙名字叫陈?钡某?了署名和此信不同以外,其他内容均与此信相同。不论是这封信还是冒名陈艺宗三世孙的陈?保?实则都是黎利玩弄的花招,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明军撤出交趾,承认他的既得地位。
兹事体大,朱瞻基要听一下辅政大臣们的意见,当时参与议论此事的有老臣夏原吉、蹇义、杨士奇、杨荣、张辅等人,其中夏原吉、蹇义、张辅都不同意撤军。
夏原吉此人是明朝初期的名臣,他在建文朝就以能员著称,被擢升为户部右侍郎,明成祖靖难功成以后,夏原吉没有像其他大臣那样殉难,倒是转而投奔了朱棣。有人在朱棣面前说夏原吉的坏话,朱棣却不听,仍旧重用于夏原吉,而在夏原吉则感于朱棣对他的知遇之恩,办事无不以认真、忠悃为己任。夏日,气候炎热,施工重地更是酷暑难当,属员给夏原吉张盖遮掩,夏原吉马上拒绝,他说:“民劳,吾何忍独适。”他兴修水利、便利民生,少师姚广孝最为推崇夏原吉,一见到他就说:“古之遗爱也。”针对朱棣的好大喜功与广为营建,夏原吉也不避讳,直言相告说:“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朱棣生前不止一次的指着夏原吉对其他大臣说:“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晚年朱棣执拗于北征蒙古,夏原吉多次建言不同意,朱棣震怒,命令籍没夏原吉的家,然而,当朱棣临终之际终于体会到夏原吉的一番苦心,他对左右说:“夏原吉爱我。”夏原吉也是朱棣很早就派到朱瞻基身边的老师,夏原吉经常开导朱瞻基注意体恤民力,他曾经取齑黍给朱瞻基,说:“愿殿下食此,知民艰。”可是,朱瞻基毕竟不同于乃祖,他不是起自于基层,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尽管祖父经常给予教诲,但是,本质上他还是一个贵公子,夏原吉是主理征伐安南的后勤工作的总管,他深知在安南这件事上明朝的巨大花费,他认为不能就这样简单的放弃了之,如果这么做不仅对不起明成祖朱棣在天之灵,也对不起死难的将士和巨额的开资。显然,夏原吉的这番理论还是启蒙于当年的“民艰”的理论,可是,今昔异势,朱瞻基已然不再是皇太孙,而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他的头脑中考虑的首先并不是民力问题,也不是费用问题,而是皇帝的面子问题。所以,尽管蹇义也支持夏原吉的看法,同时,张辅另外别有一番议论,张辅虽然以后的这几起战役没有具体领导,但是,他对交趾问题是始终关注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企图说服朱瞻基,他说,黎利不过是一个跳梁一时的小丑,他现在势力大涨也不过是利用了我们朝廷有关将领的谬误,只要我们明确大张挞伐的旗帜,同时收拾交趾人心,消灭黎利反叛不是没有可能的。张辅同时还毛遂自荐请缨再战。凡此种种都没有能够打动朱瞻基。
朱瞻基本来让王通等人出兵,有效法乃祖和为宣德初政添加政治光彩的双重想法,一旦胜利,他既可以以此标榜自己是乃祖的孝子贤孙,又可以为他的“文治武功”增加新的一页。所以,朱瞻基在选择将领等一系列问题上的考虑都是面子大于内里,后代史家评价朱瞻基明于疏阔,是清乾隆一类的角色,由此可见。因而,当战事出现不利于他的这种保全面子的情况以后,朱瞻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尽快结束战争,而且这种结束带有一些惊惶的性质。当然,这种真实的想法他是不会轻易表露给他的大臣们的。
而杨荣作为长期追随朱棣、朱瞻基的近臣,则看出了朱瞻基的本来想法,马上给予响应,而且,还吹捧朱瞻基的议论是“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杨荣还进一步的夸张朱瞻基的决定可以同列圣相比,杨荣为人乖巧,当年明成祖朱棣靖难成功以后进入南京时,杨荣拦住马头问朱棣:“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提醒了朱棣,杨荣的一生富贵也就由此而来。杨荣一生标榜的是“事君得体”,他明确的说过“以悻直取祸,吾不为也”。明初三杨是一时的名相,然而也都各有特色,杨士奇遇事持大体,杨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而杨荣后代的评价就不那么高。这和杨荣处处喜欢逢迎主子、诋毁同僚邀宠有关。
这样,在二杨的极力赞成下,朱瞻基拿定了主意,不再同意张辅、蹇义、夏原吉等意见,而是派出以礼部左寺郎李琦、工部右侍郎罗汝敬为正使,右通政黄骥、鸿胪卿徐永达为副使的政府代表团向交趾宣布明朝中央政府的这一决定。
在李琦等人出发以后,朱瞻基又下达了总退却令,明发上谕让明军全部撤离,正式放弃了明成祖朱棣经营十几年的交趾。在同交趾作战的后期,明军将士由于统帅的无能被拖入战争的泥潭之中,不得脱身,加之交趾的气候恶劣、环境不熟,很多士兵都身患多种疾病,思乡心切。根据王??的《虚舟集》记载,身处交趾的军士们曾经发出“不有辕门贤主帅,飘零谁与慰忠魂”的哀叹。而交趾内属中国版图二十余年,而实际归来的士众不过八万六千余人,“其陷于贼及为贼所戮者不可胜计。”明政府从交趾获取的物质总数是绢1300匹、漆2400余斤、苏木5000斤、翠羽2000余只、扇子10000余把,仅此而已。可谓得不偿失,这也就是张辅、夏原吉不愿意撤兵的理由所在。
黎利口称寻找陈氏后裔,还装模做样的把冒名陈艺宗后代陈?蓖粕贤跷唬?可是,不久就急忙忙的宣称陈?辈∷溃?而自己代理国政,朱瞻基明明知道这是黎利的诡计,可也无法,只好将错就错,册封黎利为国主,黎利乐得关起门来做皇帝,这就是越南历史上后黎朝的开始,黎利以后被他的孝子贤孙们尊称为“太祖高皇帝”。
作为祸乱交趾大局、贻误战机的王通、陈智、马瑛、方政、山寿、马骐及布政使弋谦、都督蔡福等都被论死下狱,其中除了蔡福被处死外,其他人此后都逍遥法外,几次激反交趾的马骐居然仍在宫中行走,王通直接导致了最后一次安南战争的全面溃败,却也在景泰年间发还家产、恢复到都督同知的位置,英宗复辟以后,王通的后代仍旧袭封成山伯直到明朝灭亡。至于有司弹劾沐晟等人逗留不前,那就更加引不起明宣宗朱瞻基的兴趣了,于是也就一样的被永久的搁置了。
这场“前后用兵数十万,馈饷至百余万,转输之费不与焉。”的曾经给明朝带来超越前代的辉煌的安南战争就此在被祖父夸做“英气溢面”的明宣宗朱瞻基手中草草收场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真是可叹!
“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
这话说的,真是佩服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