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an Elingsh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etnt tihng is taht frist and lsat ltteer is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we do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t s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有上下文到话,缺胳膊少腿都能够猜测出来,但是那些字或者单词单独拿出来的话,难度就大多了。
看过不少论述中文优缺点的文章,这篇文章论述的角度,几乎没一个是之前看到过的。还不能送宝,先送花~
不知道英语母语的人是否可以仅仅通过视觉直接在脑海里理会这段话的意思。
元素周期表,每个元素必须用一个字,就耗去1%的可用汉字了。
拼音文字的医学用字量达到恐怖的级别,对应的中文的医学词组同样恐怖,数量一样多。而中国传统中医就是用五行学说的5个字和它们的组合排列来指导治病,那么病的种类就是这些组合排列的数量吗?
汉字基本不能用字进行独立运用,而只能用词组来定义概念,也要背诵不亚于拼音文字同样多的词组。而汉字词组本身就要比拼音文字占用更多的记忆空间。
比如Gene,汉字要用基因这个词组;Antibiotics-抗菌素,Vitamin-维生素。每个拼音字对应的汉字基本上必须是词组,明显字长过大。这里涉及到一个通信编码效率的问题。
这个编码效率问题发生在计算机里不过是地址长度问题,可以用升级计算机内存和硬件速度来对付。在人类大脑里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各民族大脑容量基本一致,大脑进化规定了大脑的容量,大脑硬件无法升级,大脑的内存和硬件速度基本是恒定的。那么使用中文的中国人同会使用拼音文字的中国人进行竞争就要吃亏了---只要看看会洋文的海龟中国人的科技地位就知道了,2蛋1星功臣们那个不会拼音洋文?
另外象形文字依赖于模拟信号取读形式(横竖点撇等笔画空间位置是决定一个汉字的确定性的主要成分),人类思维是以数值信号运算形式,汉字在头脑里的模拟/数值编码转换对思维速度和信号失真度有没有影响?
我对墨虎的编码器的看法还在研究之中,这是个有趣的方向。退一步讲,中国的传统绘画不能真实地反映外部世界,证明中国人的思维在象形文字的影响下,居然无法进行2D/3D转换。
徐悲鸿刘海粟这些在西方受过训练后的中国画画家立刻颠覆了中国传统画法,从此中国画就不是原来的模样了。他们靠了什么?
人类的科技日新月异,新事物出现的数量以指数式发展,汉字的字数不够,结果靠汉字词组搭配对应于概念后,词组同样会变得同拼音文字一样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长,以及词组搭配量最后会趋于饱和,目前科技中文里大量出现外文单字就是找不到适当的中文词组或嫌中文词组太长或拗口的原因--反过来外文文献从来不借用中文单字或词组,证明他们不缺新字。
汉字扩张依赖于词组,而新词组的如何定义没有规则,必须有文字委员会来决定。创新科研就此会不会受到影响?
申农的通信理论到底能不能解决不同语言的通信效率问题进而解决思维问题?9.6比特和4.0比特信息熵的两种文字之间的差别没有任何意义?
学术文章或论文时,导师一定告诫过,尽量用短句。
认识2500个字,能独立读报。
中文“字”就是英文的“词”。
那有汉字好,几得几千个就什么文章都能看了,小学学几年汉语以后的语文就基本不怎么花心思了,这英语学了10年也没入门。
The muuaaetrrfncs ruueeesqtd the eyeeompls to roerpt to the seiurtcy daernmptt for reealtd poemlbrs.
分析是大概可以分析出来的。不过你可以试试能不能像你那篇一样流利地读下去.
水平)外国人睡不着觉要属羊,1SHEEP,2SHEEP......,其实就是汉语说“睡吧!睡吧!......恶意地揣测,这个劝睡歌是从中国传去的,所以SHEEP没有复数,因为要是有复数,就是睡吧死,睡吧死,太不吉利啦!
但论证的观点,还不是太令人信服。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对语言比较研究应该是:
1. 研究者首先要精通两门要对比的语言(母语水平),往往需要第三种作为参照。
2. 论据的平衡。其实,只要稍微对英语或其它语言有更深入的了解,不难举出对汉语不利的例子。
实际上,正如和对比城里和乡下,北京和上海,中国和美国等诸如此类的话题一样,语言对比的难度更高,也难有定论。
至于掌握的难易程度,和生活环境有很大关联,很难做出比较。我的感觉是,国外长大的孩子对本地语言的阅读能力不比国内同龄孩子对中文掌握的差。还有使用习惯的问题,很多人中文不常用之后,写篇短文都很吃力,原因是大脑中的思维也其实受语言支配。
总的说来,对楼主表示支持,因为现在所谓的英语崇拜太厉害了,国内媒体动不动说某某明星“一口流利的某某语”之类的,当然和中国多年积弱,人民缺乏自信有关。
从你举的例子:
最短的Gene,四个字节,对应汉字两个,也是四个字节,平手;
Vitamin-维生素,7:6,也凑合;
Antibiicots-抗菌素,11:6,完败啊,怎么会得出明“显字长过大"结论的?开头就错的离谱,其他不看可矣。
我感觉比较相同数量的 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 是不太公平的。因为中文词汇 几乎全部都是用携带模糊意义的单字(或双音节短词) 通过会意联想的方式造就的。 而英文中这类情况要少得多。所以 能读懂一万个汉语词汇 比能读懂一万个英语词汇 恐怕要容易一些, 因为汉语的词汇 都是自带提示功能的。
关于一万个汉语词汇够不够的问题。 我感觉这里有个水涨船高的问题。 有很多人掌握并运用 超过一万的词汇(不是指专业术语),这使得其他人也得扩大词汇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量的成语。 不用成语行不行? 从纯粹实用的角度看 没啥不行的。但很多人都用,这样一来不掌握相当数量成语的人 就显得词汇贫乏了。
汉语中的这种 “非必需词汇 因历史积淀缘故 深入日常语言” 的现象 比英语要多得多。这一点 读一读比一比两种文字的报纸杂志 就能看出。这是好是坏 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总之我感觉 普通汉语要求更多词汇这件事 更像是一个历史文化问题 而非语言问题。另一方面 汉语的构词法 也支持普通人理解较多的词汇。
最后说说表达能力。根据我的经验,同样学历下 中国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确实弱于美国人。 但这可能和中国的教育 不那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有关。 这其实不见得是坏事。 如果要从语言上找原因,汉语在句法上 不支持定语状语后置 恐怕是更主要的。
能写出这些词的人确实需要很高的文学修养,我承认我绝对写不出来,但这引出两个问题:
1.《射雕英雄传》的阅读者并不需要多高的文学修养,高小文化的人都能理解。为什么,中文能够望文生义,把这几个词一摆出来,甚至不认识其中的个别词汇,黄药师的形象就会浮现。
2.我不怀疑英文也有相当的词汇可以像中文一样的形容一个人,但有多少以英文为母语的人读得懂?
对作家来说,中文确实更难,因为普通读者对文字的理解水平更高了。
为什么在面向大众的武侠小说里,金庸能用这些生僻的词汇进行描写?因为就算是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哪怕里面的字都认不全,一样能感觉到这段描写"很传神很有中国味"。
英语要是生僻词多了,一般读者就搞不懂什么意思了。要让初中文化程度的读者读懂,就得用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