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冷酷的哲学

共:💬1516 🌺8640 🌵1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家园 汉语的逻辑性不如膺语

这个导致了国人的逻辑性天然的比欧洲人要差一些。

例如在西西河的辩论中,针对人们所认为的事实,我不得不追问他们用的是什么时态。

有人说,日本民族是一个有野心的民族,然后他举的例子是过去了几十年的历史,那么他只能论证的是过去式的日本民族有野心。

有人说日本人不可能再推进中日一体化,还认为这是事实。

实际上,他的表述是一个

将来时态,而他却企图用他所认为的现在时态的日本不推动中日一体化进行论述。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论述中很容易犯混淆时态的错误,例如以过去时态的例子来论证一个现在时的论断,以一个现在时的例子来论证将来时的论断。

膺语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是,她是容易进行代数化的数学语言。

当然你也可以说汉语是体现了几何结构的语言等等。

家园 他就是在抬杠
家园 我们上学前就会说普通话

为什么还要学习那么多年的“语文课”,甚至到大学(中文系)还在学?

学会一个语言(日常会话),跟学会一个语文,是两码事。

很多老外到中国留学,顶多就学会“吃了吗?”,学点当今的中国生活常识,中国的文史哲,他们搞不下去,浅尝辄止而已。我们人到中年的移民出来,学英文也就到这个程度。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将来想生活的压力小一点,就必须自我提高要求。现在我孩子就提出要补英语,而我知道他的英语水平确实已经高于类似移民孩子的平均值。

语文是一门学问,没有底的,我只是告诉“啊凡”兄:一,不要为学英文烦恼,真把你丢在这个环境里,“吃了吗?”等等肯定是拿下的,你得生存啊。现在学不好,只是因为你实际上用不着。二,我觉得英文比中文容易学。

专业英文书籍的难读,分两种,一种是夹杂大量专业缩写,如同密码;一种是毫无缩写,也没冷僻字,一整段你就是看不懂,比如金融和法律。文史类文章是另一个难题,因为你没有这个知识背景。

家园 上学前俺是文盲,

会说但不认字不会写啊。

家园 现代人都是半文盲

不依靠拼写软件,西方国家就算大学生也肯定写别字,更别提“推特体”了。

手写就想都不要想,笔迹从4年级起停止进化。

上学早就不是为了认字了,将来GOOGLE眼镜代替你识字,读给你听,小布什就不能借口“阅读障碍”不学习了。

家园 拿2000年的文章说现在的事,不说作者孤陋寡闻

起码是引用文章的人太不会与时俱进了。

2000年的时候汉字编码方案有n多,为了玩一个台湾出的繁体字游戏或者日本的日文游戏还要额外装个南极星。但是那又如何?

现在的各种语言各自的编码已经基本统一,网络传输和国际交流也都用unicode,现在做多语言版本软件的时候用UTF16编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最新版本的开发工具都提供了i18n或者l10n特性,需要显示文字的地方用一个i18n字符串代替,然后在i18n定义的各个语言版本中直接输入对应语言,没有任何转换的困难。

就输入而言,现在的各种拼音输入法,智能纠错,中英文混杂,模糊音,特殊符号输入,笔划输入和手写输入都可以轻松完成,还有能够自动更新的各行业专业词库,动画片电视剧专用词库和网络用语词库,输入中文没有任何压力。

前面那篇文章的作者杞人忧天觉得信息熵太高会把计算机累死,殊不知无聊的宅程序员已经把这些事情都处理好了。

当年《电脑报》《电脑爱好者》讨论了一遍又一遍是智能ABC好还是智能全拼输入法好,换到现在看看搜狗拼音,QQ拼音,紫光拼音跟谷歌拼音,前面那些东西都是战五渣。

外语的输入法也一样,不因为英语法语只需要字母就不需要输入法了,著名的swype让你只要在键盘上面划过字母就可以输入单词,国产的触宝输入法让你即使故意输入错误字母顺序也可以得到正确的单词结果在国外大卖这都是2000年的砖家看不到的。

======================================================

拿着石斧木棒的战五渣在那儿担心对方用的是金丝大环刀好怕怕,殊不知几年以后大家都用喀秋莎对轰了,谁还记得你当年用的是金丝大环刀还是闭月羞光剑?

不说别的,现在让那篇文章的作者去用win98自带的智能ABC打字他还受得了么?现在的网络,还有几个人担心因为网速和网络质量出现乱码问题而不是担心GFW的?

家园 中文使用者普遍地有意译的习惯

即使一开始翻译不准的时候采用音译,后来也会逐渐尝试以意译来代替。

比如Internet,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叫因特网,是半音译半意译,近年来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被全意译的“互联网”所取代。

Twitter在中文中原来完全找不到对应物,它的引入过程也非常有趣,最初被称为“推”,但“推”本身是个动词,于是在国内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译法,我还记得的是腾讯将其译作“广播”,几经震荡之后,新浪推出微博,一槌定音,所有人就都接受了,严格说来微博是音。

对比一下他语言就会发现,中文在引入外来词汇时转译的习惯是最顽固的,即使是科技这样大部分术语都需要引入的领域,中文的使用者也一定会尽可能地将大多数词汇意译,所以你担忧的事情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为什么中文的使用者不喜欢音译?从正向说,中文中的基本语素是字,本身具备音形义,发音简单,非常有利于组新词,同时,中文的使用者足够多,也就有足够的智慧为每一个外来语寻找最合适的意译(在与大陆相对隔绝的小型汉语圈,如新加坡、香港及海外华人圈中,音译的现象就要多的多)。

从反向说,汉字不适合于拟音,不单是在汉语语音体系内有很多音无字(ki / gi等),而且还固执地认为有些字,特别是拟音字“低人一等”,不适合用于正式场合(典型如ga,明明汉字里有完全相同的“嘎”,“嘎利略”明显比“伽利略”的准确率高的多,但中文使用者绝不接受把“嘎”放在名字中),而且,中文使用者坚持一字一音,不接受“拼字”,如“科以”,不会读作“ki”,结果就是进一步压缩了拟音的可能性。

通宝推:二至,
家园 我只是从中感觉到了英语的缺点

英语的词汇缺乏望文生义的特点,专业的词汇太艰深,非外行所能窥其一二.母语为英语的人应该能好些,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

家园 我当初和一个学中文的美国本科生聊过

她说学中文的第一感觉就是语法好简单,感觉比学英文还要简单。虽然她说的中文我还是听不太懂吧。。。。

家园 这个主要是大家都用音码输入的结果

音码(如拼音)不要求输入者会写,会念就可以了。

如果你用形码(如五笔字型)来输入,就不容易忘了。

家园 是的,我读起来气不顺
家园 英语本身就是从拉丁语法语加上自己的土语来的

外来语在英语中存在使得英语的词汇量是最为丰富的。目前英语的词汇量达到260万。

根据4.0比特文字熵的26个字母的英语以3音节造字的话,可以得到最大容量是16,777,216个英文字,而9.6比特文字熵的中文造字极限是12300个。

仅仅用3个音节的英语就可以造1000倍于汉字的新字,而现有的英语字不过是这个数量的1/5而已。

而据统计,英文字的平均音节是4.0左右,因此英文这类拼音字母的文字的造字能力是无限的,足以应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为人类无限制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著称,而近代没有建树,这不是9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而是中文字库被用尽而造成的问题---我有新的点子和思路,却没有相应的开发和记录方法,你让我怎么办?我观察到中国古近代的3维现实在中国人创立的2维投影记录在案的东西(包括中国画和地图)中,却不能客观。而多少年来,就没有人看出毛病来吗?非要徐悲鸿刘海粟来纠正吗?

有人从永乐大典里选出来的一些汉字,我把它放在这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什么永乐大典里的6万个汉字(《康熙字典》收录的四万多字)不能全部拿来派用场?9.6比特和4.0比特的差别不能证明这些现象?

更要命的是中国人的可用汉字数量已经少于其它民族,而且时不时的一些汉字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而不得不不能使用薄或温而以不厚或不烫来替代。

家园 AI:"海量文字数据挖掘,自然语言人机交互"

1

if I may use the following analogy:

human brain=原子,離子, 神经细胞, a lot of 離子, not too bad;

语言=some kind of 光譜, 原子@混合态,非定态,电荷分布随时间振荡,辐射, well, our brain has to perform 能量交換 ,interacting with 光场 from/of other human brains, close;

2.

so, social 语言场 with "量子化" should be more close to semi conductor type, less close to 经典通信 model, which has been managed by wall street and tg, basically, with huge pricing power, and therefore a huge tax to society in general

In "semi conductor"聲子场,phonons are basically 量子化 of heat reservoir of a solid, "heat" as an energy fully utilized;

In social 语言场 (such as in this 语言 post), a lot of "over heat" of emotions generated, then what?

3. now, google, fb folks come in, what they see?

1)can't compete with ws and tg, even with a "better" 经典通信 model

2) 经典通信 model as a macro, coarse grain,"low speed" approximation of the underlying "qm logic"/s-cat type based social 语言场, really loses a tons of information in its basically 熱力學統計 model basd processing, and losing information is really "bad".

4 what do I do as goog/fb AI

1)"海量文字数据挖掘,自然语言人机交互", trying not to lose information, before doing anything else.

2) 路徑積分 "歧义"

for example: “我女朋友下面给我吃”的一般理解即动词“下”的面,非要歧义理解成介词“下面”就是无聊了"

http://www.ccthere.com/alist/3847181/3

what the boy and girl try to do here?

“下”既可做动词,又可做介词",

having a dinner, then ml, or together, AI will try to figure it out and then help them out, there is no "无聊" , but AI will try to 路徑積分 "歧义" in understanding this chinese "s-cat", qm model to start with:

第四章双原子分子的振动和转动. §4-1 分子光谱概述. 1. 带状光谱. 对于原子而言,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只能取某些确定值。例如,He. 原子,在中心场近似下,各能...

etc

5.

As such, goog/fb AI would eventually emerge out without making a lot of fuss, gradually wiping out possibly a lot of US attorneys, and tg's 政委 as well, in future?

in future, people "cell/mass" 自己管理and/or解放自己 peacefully, @much lower cost, and become more productive socially: basically like 波函数自组织,量子化学 kind of model.

Is there anything "wrong" with that?

家园 长了好多知识,不过建议不要拿化学术语举例

英语里的化学术语,特别是早期,都有其历史背景。那时连分子结构都不知道,根本不可能系统命名,只好用些俗名。等徐寿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清楚,再用俗名就没有道理了,所以中文翻译算是站在了巨人肩膀上。不过,就是现在,很多化合物还是用俗名,比如柠檬酸、水杨酸之类的。让我辈庆幸(也许有人不这样认为)的是,那些西学东渐的前辈努力把西学本土化。徐寿发明的烷、烯、炔这些名字包含了丰富的化学内涵,本身很好的总结了当时的知识。其他学科也一样,比如“几何”、“拓扑”这些数学名词。有些名词还是日语里来的,奇怪的是,后来的日语放弃了意译,直接音译,造成现在日语里很多不伦不类的词。比如日语里本来有小组的“组”字,但现在为了显得时髦,非要把group音译过去。中文也有类似倾向,前两年就有英特网和互联网之争,好像大家都自觉选择了后者,看来在中文里,大家还是更喜欢意译,希望能坚持下去,直到中国文化再次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那一天。

通宝推:ziotean,
家园 4语言 in future: 原理=经典通信+量子通信

"blk cat, white cat" kind of.

"量子通信" as a model will be more likely some kind of software based AI approxiamtion, already great potential, even without 量子 hardware breakthrough.

"for example: “我女朋友下面给我吃”的一般理解即动词“下”的面,非要歧义理解成介词“下面”就是无聊了"

http://www.ccthere.com/alist/3847181/3

what the boy and girl try to do here?

“下”既可做动词,又可做介词",

having a dinner, then ml, or together, AI will try to figure it out and then help them out, there is no "无聊" , but AI will try to 路徑積分 "歧义" in understanding this chinese "s-cat"

http://www.ccthere.com/alist/384718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