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地球磁极快速北移,地球气候已经变冷? -- PBS
我以前写过一个帖子:相关性和地球气候,里面提到地球北磁极北移将会变成南移,最后可能导致地球变冷。
目前地球磁极北移相当快,每年以47公里的速度朝北运动,估计其已经到达北纬88度线:
不久(预计在2015年前后)北磁极就要通过180度的格林威治子午线---假定这条线是地磁南北分界线,北移将变成南移:
由于格林威治子午线并不代表南北磁子午线,因此这个磁极已经通过了南北分界线都已经是可能的了。
根据对近2000年地球北磁极的漂移途径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北磁极的活动范围如下:
如果将这段时间内北磁极漂移的途径做一个对称平均,其南北磁子午线(红线)可以大致显示为下图:
根据这条南北磁极子午线为准分析判断,地球北磁极早就过了线,从北移变成南移。根据我的那个帖子的分析,我们早就进入了变冷周期,这就解释了最近几个冬天,北半球出现寒冬的现象。
预计今年太阳黑子第24周期达到峰值,而这个峰值只相当于正常年份的一半,太阳物理学界基本认为太阳周期24,25和26将属于太阳黑子极小期,同历史上的蒙德最小期(Maunder Minimum,1645-171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明末清初)或道尔顿最小期(Dalton Minimum,1790-1820, 法国大革命) 类似。
下面是太阳黑子数目在正常的太阳周期23和正在进行之中的太阳周期24的比较,红线是NASA(美国宇航局)对太阳周期24的预测,蓝线是月平均平滑移动线,可见预测值偏高了: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物理学专家David Hathway在2月1日重新预测了太阳周期24的黑子峰值,这个数值是69,将在今年秋季出现。这是从1906年的太阳周期14(黑子峰值达到64)以来最低的太阳周期黑子峰值。
今后30年地磁行为和太阳周期峰值强度将决定地球的”冷化“强度。
其原因应该是地球核心是一个核反应堆,在地心高温高压下,一些重元素在发生裂变,释放的温度融化了地幔,在地壳薄弱处造成火山爆发。
地核十有八九是衰变热,说核电池的话差不多,跟核反应堆天差地远了。
核热电池和核反应堆不是一回事吗?
由于这些元素的量随着地球年龄的演化而越来越少,地球上的火山爆发也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地球内部也在变冷。
不过我不知道太阳风磁力线切割地球铁镍核的时候会不会产生热量?
核电池是放射热,核反应堆是裂变。
地球内部导体切割太阳磁场听上去有的,但是从来没见过研究里头提这个,十有八九是作用太小可以忽略。到底能量守恒绕不过去。
对地磁极研究中最困难的是如何解释地球南北磁极的反转现象,
上次地磁极反转是80万年前。两次反转之间的年限不定,最长可以是3500万年。
1.地轴是否也漂移?或者说在什么尺度上是稳定的?
2.由于洋流而产生的磁场和地核产生的磁场方向是否一致,强度相差多少。如果地球磁场翻转,洋流是否也会跟着翻转呢?
3.说道洋流,我记得深海的海水是很冷的,为什么会这样?是冰河时期的寒气还在吗?
从我目前掌握的知识来说,地表和海洋表面上的水,温度主要来自于太阳光的照射,所以夏天和赤道附近的水面会比较暖和,冬天或者两极的水面就会结冰。而深海里面的水,太阳光的温度传过去不多,地核里的温度也传过去不多,但是比较有趣的一点是,从太阳和地核两个方向传来的热量,正好可以保证大部分的地球表面的海水不结冰呢。
而由于水在零上4摄氏度时候密度最大,所以沉在海洋最深处的海水,应该是常年保持在零上4摄氏度。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温度,就会形成洋流,进行热量交换。
大自然真的是好神奇。
1、地球的自转轴确实在不断漂移,但速度非常慢,这是因为月球这个大卫星的存在使地球自转轴非常稳定。地球自转轴是围绕一个很小半径的圆周进行周期性漂移,这种现象也叫进动,对气候没有短期影响。
2、洋流本身不产生磁场,当然也谈不上和地磁的方向比较。
3、洋流是海水的温差和地球自转共同形成的,主要不同维度的洋面受热不同,洋流一定就会发生。深海的水温很低跟冰河时期无关,注意在重力场下流体都会热升冷降,深海中的冷水自然很不活跃,而深海中又没有热源就只能靠微弱的热传导来维持温度,久而久之温度就会达到恒定。
地球磁极的变迁一直都在进行着,至少没有任何可靠证据表明这种变迁跟气候的变化呈明显的关联性,而且即使要研究这个课题,也要同时考察其它的气候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
关于地球的自转轴再问一个问题。冰河时期有大量的水去了两极,这个应当会改变地球质心的位置,这种改变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另外地球的自转轴为什么相对太阳是斜的,这个倾斜角度会在什么样的尺度上变化呢?
另外一个问题,地核是球体吗?
在半液体状的地幔中被包裹,N年来一次滚转应该不稀奇吧?
地球接受太阳能的同时还向外空间发射热能。如果没有外界热能加入,地球的温度应该趋于绝对零度。也就是说大洋深处的温度可以达到绝对零度,同冰期温度残余没有关系。
地球接受太阳热量/发射热量会达成平衡,此时地球的平均温度就此形成---地球的平均温度是14度左右。
在地球表面温度达成平衡时,地球表面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被太阳能辐射加热的厚度是有一个极限的。
对大气圈来讲这个被加热厚度就是大气圈的全部高度,而水圈的被加热厚度不过是1000米左右:
可以看到在4000米深度,海洋水温已经低于4摄氏度。
岩石圈受太阳辐射能传导的影响就更少了。
地核可再分为内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传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
地球磁场的自激发电机理论,也需要一个液态金属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于内核,则极有可能是固态铁。
气候变化是太阳影响的一种,地磁变化可能也是一种,洋流变化可能也是一种。
根据我的”相关性原理“,当3种现象出现同步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相关性后面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