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老照片】我们的美好年代——北京,1983-84 -- 潮起潮落
第一张是中街,图中东风百货那幢老楼建于1928年。
第二张是沈阳站,沈阳人都习惯称其为“南站”,是日本人于1910年建的,站前原来有一座苏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顶有个T34坦克模型),那是我童年对沈阳最深的印象。
就是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福利,比如医疗,教育,住房还存在。
农民因为改革看到了好处。
国营企业职工还没有压力。
城市人民开始享受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产品,至少黑白电视是普及了。彩电,电冰箱和洗衣机还不普及,但是也进入百姓家了。比起70年代中期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已经是很大进步。
食品供应虽然还要凭票证,但是毕竟已经比较充足。
知识分子正了名,而且还没有出现80年代末“读书无用论”“手术刀不如剃头刀”“原子弹不如茶叶蛋”的窘相。
体育上乒乓球和女排的强势让人振奋。体操跳水也有不俗表现。田径也出现了朱建华这样世界级的人物。洛杉矶奥运会也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2年在中国没有出线的情况下全程转播世界杯,也让球迷大饱眼福。国足当时也不像现在这么差劲,是84亚洲杯亚军。82世界杯也只差了一步(被沙特放水)。84年又在尼赫鲁杯打败了阿根廷队。不过85年输给香港是中国足球史上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精神生活上,春晚开始,电视节目里《排球女将》《血疑》等日剧还是不错的。还有就是来自香港的《霍元甲》和张明敏。国产剧里也有《夜幕下的哈尔滨》和《四世同堂》这些精品。革命历史题材片子有《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对于毛泽东的塑造都是不错的。
国际上上台时候和台湾贴近乎的里根1984年访问中国,中美关系进入第一个高潮。苏联勃列日涅夫去世前声称要和中国改善关系,而中国不依不饶要求克服三个障碍。苏联既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又有安德罗波夫和切尔年科两位领导人相继去世,让我们看到北面的老熊已经每况愈下。而中越边境中国已经占据了优势,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仍然是人民敬仰的对象。
当时的宣传对象有几个,最有影响力的是张海迪。她本人身残志坚是人们敬佩的。人们在对她敬佩上也体现了对那个时代可以提供个人奋斗成功机会的希望。
那个时代,不能再现了,但是值得怀念。
片头片尾主题歌和插曲都很好听,迄今难忘。
80年代中期高校里的求知勤学氛围也甚为浓厚,思之恍如隔世。
我记得是在东大直街边上,从西大直街往东大直街方向,过了秋林没多远,好像叫什么圣母教堂一类的。倒数第二张是不是奋斗路啊,我只知道在奋斗路有有轨电车,别的地方就不知道了。
前一段时间看微博,看到有人贴1979年北京的照片,后来我寻着作者的名字找到了图片集,Flickr的,不知道国内的河友能不能看到。
机场路。太熟悉了,我小时候家住在牛王庙(现在的三元桥),全是新盖的楼房,每天上下学都要走一段机场路,大概就是照片中这样,水泥路、土质路肩、灌木从、排水沟和最外面的杨树。
作者写的题目是从毛主席纪念堂出来。
八十年代去过北京市少年宫的河友也许有印象,这幅画具体在哪我记不清了,我记得是在大门外东侧墙上,可看图下方指示牌上有礼堂二字,这又或许在院里了。
这张是少年宫里面了,背景是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
作者给出的题目是北京风景。我没看出是哪里,不过那个年代的童车是一样的。台阶下面的车像是日野大客,市内有这么多树,人又这么少,台阶这么高,还可以直接把大客车停门口的好像没有啊。是天坛?还是十三陵一类的地方?实在没看出来。
题目:北京的市场。看到这个题目我最先想到的是菜市场,北京以前有东单、西单、朝内和崇文门四大菜市场,我去过朝内菜市场,是照片里的串联大棚式构造,不过仔细看看这么整洁的环境又不像,卖的又多是服装等生活用品,会不会是以前的东风市场。我记得东风市场也是大棚串联的。
颐和园长廊。那个年代人们的典型装束,包括年轻姑娘手里拿的塑料布雨伞。
的确是在建国门桥南,刚过古观象台,往西南偏西方向拍。
《血疑》在青春剧里算是质量比较高的。后面有几部山口百惠的类似情节的电视剧,都不如这第一部。
《排球女将》青春活力乐观,不过按照今天国人的标准,小鹿纯子缺个男朋友。
《阿信》作为励志剧的经典,仍然让人难忘。
俺单身的时侯在天坛东路、东四块玉一带住过几年,常去天坛里溜达,看着眼熟。
那时有万元户了,但不多,大家还不是一切朝钱看,还有谈理想的。那时的大学生,以写朦胧诗和谈哲学为耀,不会写诗的男生是很难找到女朋友的。
但85年开始就出现剧烈通胀了,86年我都贴大字报了,呵呵,因为学校食堂的菜涨了几毛钱。87、88更烈,看看那时的存款利率就知道了,所以有了89。
其实吧,不是80年代更美好,而是恰逢此时楼主处于最美好的年华,而已。
现在的孩子,我们看着大约觉得他们的乐趣没劲、肤浅,但他们到了3、40怀旧时,那感情可能比我们还充沛,呵呵。
“小平你好!”就是那种心情舒畅的形象表达。这个高峰,至今尚未被超越。
不是北京人,1983年离开北京。
同怀念!
我对南城不熟,长这么大天坛就去过一次,还是小学三年级春游的时候去的,再往后就只路过过几回了。
我记得东西涨价在80年代早期就有了(83年这种时间)。当然你说的85年后多一点。但是没有觉得很明显。对于社会影响远远没有1988年严重。
不过85年后工资奖金也多了。能不能抵消物价不知道。但是很多单位奖金,岗位津贴等基本工资以外收入比例大大上升。老爸是大学老师,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岗位津贴,岗位津贴是基本工资的一半。我们家因为84-86老妈在美国作访问学者,那边给钱,所以不感觉经济什么紧张。当时科研单位出国机会多点,虽然说是为了业务,但是也是人出去赚些钱。老妈单位出国机会多,还不伤和气。有的单位出了出国机会抢破头。也有不少人出国不回来了。86年老妈回来后我们已经买了激光唱机,带回来贝多芬莫扎特的一些碟。然后发现国内的工资买不起CD片子(当时只有中过图书进出口公司一家卖进口音响制品,CD动辄50-100元)。当时就用老妈带回来的CD给同学和学校广播站翻录了不少磁带,包括Otmar Suitner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你说的哲学和诗。我也记得。另外,中学生对于古典音乐特别有兴趣,也是那个时代所有。 但是你这个就是夸张了。
侯跃文曾经有个相声,讽刺朦胧诗,大概是84年,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声音,没有再次演过。倒是姜昆有个“哺乳诗”演得比较多。
我中学时候午饭价格在85年左右是涨价了。学校广播电台采访校长还问了这个问题。校长也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什么都涨了。不过我们同学家庭条件大多还可以,没有很大问题。远远没有到贴大字报的地步。有一次校领导也私下说,食堂不但不涨价不行,里面要安排退休工人和待业青年,她们态度不好,你们也心里有数,不要计较太多,大面过得去就行了。
上海在80年代中期市政建设远远落后于天津等兄弟城市。老北站很破烂。住房问题也很严重。我们家还是住在集体宿舍,和大学学生宿舍差不多。没有煤气,烧煤炉(现在还有多少孩子知道煤饼和煤球是什么东西),厕所淋浴一层楼共用(我们这层是女厕所,我要上厕所要到另外一层楼)。不过父母一个在大学,一个在科研单位,福利分房有排队,所以虽然住房紧张,并没有现在的危机感。
另外,我们家91年分到的房子是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高层,两室一厅的居住面积是不到四十平方米的。当时父母都是副教授和副研究员级别的,一个50岁,一个47岁,排了十几年才排到的。我还住在一起,也住着觉得不错。同单位的正教授也是分同样大小的房子,就是在层次和朝向上好点。现在的人一工作就要三室一厅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吵着买不起房子。反而说明现在生活水平是提高了。
85最差的一点是春晚出奇地烂。放在一个体育场开,充满了猜奖一类的东西。是所有春晚的最烂。85还有一个痛处就是中国足球输给香港。不过青少年的比赛都还可以。少年比赛中国举办了16岁以下的“柯达杯”,18岁以下中国队参加了在苏联的世界青年锦标赛,都进入了八强。但是国家队后来搞什么两队制,冠军辽宁也算国家队,就烂掉了。
80年代到84年左右肯定有万元户的,不过主要宣传的重点应该是农村。
北京是哪年换蓝牌的?我记得原来民用车是绿牌,是美式的方牌,九十年前中期才换的欧式长牌的蓝牌。。。
可是顶楼那张机场的照片好象挂的是长牌,不知道啥道理。。。
第一张就是中街,现在仍然繁华依旧。第二张照片是沈阳南站,当然现在叫沈阳站了,站前原来有苏军战胜日本的纪念碑,现在已经移走了。这个火车站据说是比较当时的东京火车站修建的。比较有特色的还有老沈阳北站,老张时期修的,现在作为铁路机关办公楼了。另外上海小楼的那个照片,大连也有很多同样风格的小楼,建于俄占,日占时期,现在都推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