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 -- 姚磊
那你又是如何定义的呢?
刘邦即位到汉武帝之前,体制本质都是一样的。
虽然后来刘邦改变军功分封,立同姓。
只是分封的原则变的,分封的内容是没有变。
阁下如有不同意见,请指出。
司马迁说商鞅把秦国分为三十一县你信不信
不是信不信的问题,司马迁也不是说的都正确。比如司马迁把汉朝分封和周朝分封制度联系在一起,明显没有体会其中本质上的区别。
至于你说的“司马迁说商鞅把秦国分为三十一县”
我还真没有注意到这条史料,请告之出处?
多谢曹兄指点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是这段吗?
如果是这段,我真看不出是商鞅把秦国分为三十一县。
再说就算这个是把秦国分为三十一县,和郡县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看到回这么多贴积分又长了我很高兴呢
第一,你以为司马迁说的政由项羽出,指的是灭秦三年?先不论司马迁的意思,这样符合历史吗?项羽是灭秦后才主持大权的,所以司马迁做秦楚之际月表,后来以义帝和项羽纪年。而不是前者。
是不是符合历史,各有各的看法,我不强求.但是拿纪年来做主政的证据实在荒唐.司马迁做秦楚之际月表,结束在项羽败亡.但是汉元年,田荣反叛,刘邦出兵定三秦;二年,汉定陇西、北地、上郡、渭南等,败于彭城,但是在荥阳成皋顶住了项羽攻势;三年,韩信大败魏豹,背水一战破赵;四年,韩信破齐;五年,亥下,项羽灭亡.难道一直到亥下时还能算项羽主政.而且"后来义帝和项羽纪年",好像仅限于秦楚之际月表吧.纪传中刘邦为汉王后就一律改用高祖纪年.即使在<<项羽本纪>>中,也是"秦二世三年","汉之元年"等等.是不是说从那时起项羽就要听刘邦的了?
第二,你可以仔细看,张良是反对分封,反对如何分封的措施,是本质上反对分封吗?刘邦后来分封天下,包括封张良万户侯,张良什么时候反对过?包括那段张良明确表示天下豪杰是因为要封地才跟刘邦,张良反对的是现在封出去以至他们有了封地不再卖命了,可不是反对分封本身。刘邦定天下,张良还不是建议先封刘邦仇人?
刘邦定天下张良是建议先封刘邦仇人,但是建议的是封侯而不是封王.二者差别,萧何为功臣之首,"糖衣炮弹"都算上最后不过一万五千户;陈平白登出奇谋救驾后不过一县,还是汉初功臣中唯一一位尽封一县的人,和诸侯王坐大有能力对抗中央的情势根本不一样,不用我多强调了吧.至于张良对分封诸王的态度,除了上面反对意见外,找遍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张良有反对分封的言论,去纠缠是不是"本质上反对",有什么意义?况且他没有言辞明确支持分封.
第三,张耳他们反对陈胜称王,是否就是反对分封本身?张耳是要求复活六国,和当时范增提议的完全是一个意思。
我举的例子分两大类,一是要求裂土分封为自己,二是要求分封恢复旧国。这两者都是要求分封的社会基础。断章取义的是兄台吧,这些人 的目的当然不同,但是分封的要求是不变的吧?反对秦始皇单一郡县制是相同的吧?
按照张耳原话,当时分封是给秦找麻烦的手段.秦灭亡后,给谁找麻烦呢?刘邦很清楚这一点而项羽不清楚.作为"在野党""执政党"政策是不一样的.按照您的逻辑,张良反对分封是是为了对抗项羽的权宜之计,那么这些话为什么不能看作对抗秦的权宜之计?
第四,项羽分封的原则我在文中包括,项羽的话以及后来项羽手下的话已经很明确了。有军功分封的原则,但是任何人分封都不可能完全公平,敌人污蔑不是很正常的吗?难道因为韩信贬低就说明项羽不是这个原则,你可以找找项羽分封的例子,找出大原则是不是以军功封赏。
至于背怀王约,既然项羽按自己的原则分天下,你认为还可以遵守怀王的要求吗?如果这么说,刘邦封天下,把韩信贬了是不是也是背约呢?这么说刘邦的分封也一钱不值?
这一点您说对了.我确实认为刘邦分封是权宜之计,内心并不信任分封制度.张良劝说定都长安的说词就很清楚,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ヶ迹?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ズ?,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对"诸侯有变"是有所担心的.即使是同姓诸侯,刘邦也不放心,以至于刘濞上任时当面就问将来你不会造反吧.所以后来包括高祖在内的西汉朝廷对诸侯王一直是主动打压,一直到景帝镇压七国之乱.刘邦自己恐怕也不认为这个分封值几个钱.
至于项羽分封的原则,<<张耳陈余列传>>中就说得很清楚:馀客多说项羽:“陈馀、张耳一体有功赵。”羽以馀不从入关,闻其在南皮,即以南皮旁三县封之。是不是军功第一,还真是很微妙.顶多可以说项羽在(包括形式上)臣服于自己的部下中时论功行赏.
另外,断章取义的帽子不敢当.我顶多算"取义",可从不敢"断章".至于韩信的言词算不算"污蔑",汉五年就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打得自刎,不是污蔑吧.
第一,司马迁毕竟是汉朝人,汉朝规定汉承秦制,硬要把秦灭接上汉,司马迁不用这个纪年用哪个,就好比现在还用公元呢。如果控制不住局面就不是主政的话,那么秦二世怎么算?头年就爆发起义,那更是没有主政了。按你这样的说法,只要有人造反或则当权者控制不住局面都是没有主政。这样算,中国有多少年主政,或则刘邦也没有主政过。一直到死都在平乱。
第二,你还真扣字眼,那张良建议封韩信,这该是封王了吧?何况分封本来就包括封侯,不仅仅是分王才是分封。你说找不到张良支持分封,那张良建议项梁立韩王按你的意思也不是分封了。至于张良心理怎么想的我们无法知道,但是不管他出于策略还是别的原因,张良从头到尾都是支持分封的,也建议从王到侯的分封,,包括自己还是受益者。
第三,我们研究历史,难道权益之计就不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证据。或则张耳就是喜欢郡县,但是此时为什么立足分封,是制造麻烦还是真心拥护有什么区别?换了张耳当皇帝,恐怕他再也不会说要分封。同样项羽当然也想做秦始皇,可惜要考虑下面的意愿,这才是我引用的目的,才是当时社会潮流的基础。你连我的意思都没有懂,如何不是断章取义?
再张良没有反对分封,而是如何分封的问题。难道一个人不许枪毙犯人,要用电刑,结论是他反对杀犯人?
第四:刘邦是权宜之计,你如何知道项羽不是?项羽合并别人的地盘,难道不想多要?是人都想更多权益,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条件。
要是从内心打算,我看哪个统治者都想做“教主”呢,这样说每个人的政策都是不值一钱。
项羽的封功原则清楚得很,但是没有任何人完全作到公平。只要大概符合就是,按你这样说,历史学家认为刘邦建立的军功制度,秦朝的军功制度都是假的,都可以找到几个不是那么符合。包括民主体制也可以找到专制的,独裁的也可以找到民主的。按你这么说,那根本没有任何原则了。
断章取义还是留给你吧,我是没有办法在文章中把所有资料解释清楚,至少所用材料的正确性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韩信的言词算不算"污蔑",是看事实,不是看是否失败。如果这样说,gmd也失败,那么说gcd说的国民党的一切都是真的,都是客观的。
讨论国共的问题,请到青史.
请避免在春秋版面涉及时政.姚兄不涉及时政的部分摘录在下:
郡县制制度也不是由商鞅最先推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别开玩笑了,那里面还说项羽开历史倒河车呢!
秦在蜀地置相是有的,那就好,如果秦国全部是郡县制度,那蜀地为何不是郡长而是设立相呢?而且名义上又封给了蜀侯?
我的功底自然是浅的很,不过像中学历史教材这样的低级结论,还是不屑于挑战的。
“慢慢发展的过程”,这么说你是把先秦的制度和汉朝制度相提并论了?认为他们是相同的体制。
项羽的分封是在天下未定时的权宜之计。六国旧贵族复辟,项羽不能不承认这个政治现实。但是从内心深处又不希望如此,于是分封各诸侯的部将以期削弱旧贵族王国的实力。如果仅仅是封一两个人也就罢了,大封诸侯又不顾及原来的政治生态,就捅了个政治马蜂窝。打击面太大,结果弄得被排挤的不满意,受封的也不满意。搞得天下大乱,叛变纷起。
反观刘邦的分封是在战胜项羽,天下底定之后的事。这时候六国旧贵族已经烟消云散。刘邦分封功臣之后,逐步对异姓王下手。不过每次下手都主要只打击一个。这样才不至于又弄成项羽的局面。
归根到底,要实行分封,中央的实力必须远远超过地方实力才行。像刘邦的分封,诸侯王稍有异动立刻就能发兵扑灭。而项羽的实力其实不足以支持其多线作战。如果只有刘邦造反,他或许还可以对付。东西皆叛,他就只有疲于奔命了。
当时的天下的情况和刘邦时候是不同的,
刘邦时代旧诸侯基本消灭干净,新诸侯又与自己有莫大关系,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项羽在当时自己一无所有的情况是尽最大能力把旧势力摆平,而且效果很好。
唯一失败的是便宜了后人,对刘邦处理不当,而最终刘邦篡夺了分封的果实。
没有讨论国共的意思,打个比方而已
昏,打个比喻也算涉及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