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另类解读李广难封兼谈冷兵器战争 -- wild007

共:💬27 🌺1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另类解读李广难封兼谈冷兵器战争

在西汉的历史上,李广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悲剧甚至要到李陵从史书中消失才真正算是降下了帷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悲剧,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呢?或许我们都太从“汉本位”角度来考虑问题了,换成“匈奴本位”,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在汉匈对决的特定时代里,李广无疑是汉方的第一勇将,但是这个第一勇将却也可能是一位“屡败屡战”的英雄。从李广的治军方式来看,李广其实也是一位“胡服骑射”式的人物,换言之,“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战法脱胎自匈奴战法,故而和匈奴可谓知己知彼。但是由于游牧和农耕生活迥异,李广的治军方式在汉方无法推广,于是当匈奴适应了李广的三板斧后,一切开始变味。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李广虽说和“猪一样的队友”相距十万八千里,但是其效果却越来越接近。在影视的架空世界里,有人杜撰了一个“少林寺十八铜人”,来作为少林俗家弟子的出关考核。而李广就渐渐变成了匈奴的十八铜人,帮助匈奴筛选出优异的将军。如果历史上真的有“打败李广俱乐部”,那么这个俱乐部的人员一定不少。这也解释了匈奴为何要“生致之”和李广那富有传奇色彩的逃脱。

对于汉方的最高统帅汉武帝来说,李广的存在变得越来越令人纠结。缺了他,作为我方第一勇士,对军心民心都将是沉重打击;封赏他,那么对面那个“打败李广俱乐部”算什么,承认自己无能,只能让猴子撑场面吗?对于民间来说,李广或许是个救星,但对于汉武帝和整个汉军来说,李广则更象是一根耻辱柱。这种局面直到卫青和霍去病的横空出世才得以终结,但对于李广来说,他的人生已经彻底沦为一场悲剧。无论他怎么努力,在汉武帝和帝国军队眼里,他都是过去耻辱历史的象征,而这一耻辱标记还将随着家族传递下去。故而当“李陵叛敌”的消息传来时,这不啻于是对汉武帝的解脱,他终于可以让这个耻辱的印记彻底见鬼去了,至于消息的真假,WHO CARE。司马迁那一刀,确实挨得也不太冤……

不过,李广对于匈奴的正面意义还不仅仅停留在十八铜人这个层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代入到冷兵器时代,去看一看匈奴人的生活世界。

骑兵是古代战争的王者,没有骑兵不是说不能获胜,但是胜利的机会要小很多。这其中,游牧骑兵无疑是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主力,由于从小就要放牧牛羊和马,游牧民族几乎天生就是骑手。就象塞把刀给个农夫,就出现一个步兵一样(凯申公则是牵个绳扣个军帽就得到一个“现代步兵”),扔把刀给牧民也就诞生了一个骑兵。但在组织模式上,游牧骑兵和农耕步兵可就天差地别了。俗话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农耕世界里,户籍制度可以以连坐的方式强迫人服兵役,并且可以以所谓的“军令”来保证士兵的纪律和训练,“杀一儆百”“惩治逃兵亲属”这种行为在农耕世界里天经地义,屡见不鲜。而这在游牧世界里,却基本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百夫长乃至千夫长想以杀一儆百的方式来管束自己的部下,那么后果很可能是整片士兵连同亲属的“草间蒸发”。

游牧民族自由草原上自由惯了,天生不服管。为什么草原上有这么多的部落,其中很多就是“逃兵”组成的。之前流传的“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其实透着的也是这个道理(游猎民族也是居无定所的),女真的一万人很难凑吗?确实难,让这么一帮天生有反骨的家伙听从命令去送死卖命,任谁看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历史上那么多次游牧民族的崛起是怎么做到的呢?成吉思汗的成功真的是因为他是个组织天才吗?答案是NONONO,换这河里很多人放到成吉思汗的位置上,也大抵都能做到同样的成就。这就要说到游牧世界里的一个“正反馈定律”。

怎么让游牧民听话?很简单,让他们当不成逃兵。怎么防止逃兵?控制整个草原,让他们躲无可躲。接下去的手段,其实就和农耕世界没啥区别了——“杀一儆百”“惩治逃兵亲属”然后“爱兵如子”“为伤兵吸淤血”等等等等,随便一汉人说书老头都能教会你怎么训练兼忽悠出一支无敌的军队。所以铁木真很牛吗?确实牛,他打遍整个草原,使所有的部落都不敢收留他的逃兵;他更让轧木合这种“自由爱好者”不仅草原,连沙漠戈壁都呆不了。所以,汉武帝的骑兵牛吗?也非常牛,他们和蒙古人殊途同归了。

冷兵器时代,骑兵的优势确实很大,但却也不是无敌的,他也有软肋。游牧骑兵NB的最大本钱,就在于他们进退自如,只有打别人而几乎不用担心别人打自己。就象今天的美国一样,只有“国攻部”没有“国防部”,无论战怎么打,反正都是把别人打烂,自己高枕无忧。美国的软肋在于他们的本土安全,而游牧骑兵的软肋则是——牛羊。游牧民的家不固定,但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家,牛羊就是他们的家,没有牛羊他们立刻就要被草原吞没,不相信各位尽可不带干粮去过草地试试。因此只要在草原上找到羊群,游牧民也就“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了。

再说说骑射,一个弓手要射箭基本要考虑三个要素:射速、射程和稳定性。步弓由于脚踏实地,故而稳定性方面不用考虑太多,故而可以在射速和射程的平衡上找出最佳结合点,而骑射由于马的颠簸,必须牺牲部分射程和射速来平衡稳定度。射程基本只取决于弓的张力和拉弓人的力量,故而说骑射的射程不如步弓,那并不是说骑射真的没有步弓射得远,而是为了平衡的结果。在实际战场中,骑射完全可能比步弓射得远,那是因为战场上还有两个因素能极大地影响射程:地势和风。骑射选择战场的能力很强,在顺风时,风可以“纠正”箭的飞行方向,故而骑射手可以减少在稳定性方面的“牺牲”;而地势则可以容许骑射手象步兵那样原地放箭。

而骑兵战法的多样性其实就在于骑兵可以同时在各种兵种间切换,很多人总是刻意在重骑兵、轻骑兵、骑射手间划线,但是殊不知这“三种兵”其实是可以瞬间转换的,比如轻骑兵捡根枪乃至木棍就变成了重骑兵(最多多拿个盾牌),骑射手拔出刀来就变成了轻骑兵。或许很多人把骑射手和轻骑兵都想象成精灵弓箭手那种弱不禁风的体格,而重骑兵则是体格强健的莽夫。但是蒙古和女真人事实上压根就不会在体格上进行这种无聊的分工,军队作战不同于武打格斗,武林高手在战场上也只能老老实实一刀一刀砍,如果要施展所谓的“武功”,往往会害死一片战友,那就真成了“猪一样的队友”了。在西方,贵族的专业化分工或许给战场增添了很多“亮色”,但是那种过家家式战法,中国在春秋时就淘汰了,冷兵器时代,能在战场上活下来的,都是多功能部队。今天的战场虽然越来越强调分工,但是如果死板强调坦克兵不能当机枪兵,雷达兵不能当步兵,那么真实战场上也很快就会让你付出血的代价。

通宝推:forger,Levelworm,
家园 确实有不少人有思维定势

或许很多人把骑射手和轻骑兵都想象成精灵弓箭手那种弱不禁风的体格,而重骑兵则是体格强健的莽夫。

玩全面战争玩多了的后遗症。

家园 还有后文吗?没看明白李广对匈奴的正面意义是什么?

后面说的是骑兵的组织方式和战法多样性了。

家园 很不错,让人耳目一新!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相同的事情。

家园 骑兵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能迅速投入战场

冷兵器时代,人的体力是极其有限的,而带上冷兵器和盔甲的话,步兵的机动性极差.

而相同数量的骑兵和步兵比战斗力的话,其实并没有强多少,但骑兵可以在局部地区形成优势,形成以多打少各个击破的局面.而由于机动性的差异,骑兵赢了基本就是全胜,败了也是小败至少逃得掉.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支部队损失达到20%以上,一般都会崩溃.而不管是骑兵对决或者步兵对决,处于宽大正面上的部队永远是少数,一旦被优势敌人包围或者攻击,很难有部队会有正面冲锋的勇气.而转身撤退的话,士气狂降,基本等于失败.

网上YY的长枪兵对付冲阵骑兵,以方阵计算,1万人能组成一个100*100的方阵,设每个人间距为1米,那就是只有100米方圆.这样的阵列进不能攻退不能守,不用攻击只要多等个半天,步兵必然崩溃.

骑射的威力实际上非常有限,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真刀真枪的拼杀,清的八旗甚至有骑兵用马机动,到了地方下马步战的战法.那些想像用枪之类兵器靠马的惯性冲击的场面是不可能有的,因为你刺中人后不可能再握得住枪.欧洲骑士对决时,枪都是一次性用品,刺中人后就扔了,不然自己就要下马.阿拉伯人用的弯刀是马上最好的武器.

家园 写忘记了,漏了几段,索性多写一些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的首领必须以一个又一个胜利来奠定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旦经历几次失败或是无功而返,那么马上就会面临下属不服,进而不听命另起炉灶。“胜败乃兵家常事”这种话,对游牧民族是行不通的(这句话对任何军队来说,其实都是非常狗屁倒灶的话,兵者,国之大事,这种话拿来临时安抚士气可以,真要当真那就百死难恕)。铁木真的崛起过程就是很好的写照,在经历过初期几次失败后,这位天之骄子对以后的任何一战都精心准备,并不惜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向长生天祈祷。游牧民族的铁拳,一旦挥出就必须有斩获,平局或惨胜都是失败。蒙古先西进再南下,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成吉思汗先打金夏,那么他恐怕也就只能达到匈奴的成就。说白了,游牧骑兵必须不停地“垒雪球”,绝不能打成相持。

但在匈奴的时代,汉匈之间其实是不对等的,其中的关键是长城。表面看起来匈奴进可攻,退可守,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敢大规模越过长城太远,因为那样比较容易被包饺子。很现实的问题是,骑兵不可能丢下马独自翻城墙逃命,也不可能老老实实当民工去拆城墙。因此白登之围,单于想要刘邦的命,恐怕他自己的命也得留下。蒙古的命就比较好,不仅长城体系不完全,还有西边的一票鱼腩国给他刷声望和威信,于是凝聚力起来了。女真号称满万就不可敌,蒙古凝聚了10多万游牧骑兵,横扫那个时代也就信手拈来了。(以此倒推明末,崇祯啊崇祯)

悲摧的匈奴最后跟汉朝形成了相持,于是为了凝聚力,他们不得不依靠起敌人来。李广为何在本国无法获封,却在匈奴获得“飞将军”称号,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匈奴来说,这个对手有相当的实力,却又可以对付(和今天的美国赶鸭子上架,把恐怖分子拎出来当头号敌人的行为类似)。只要有这个敢于千里奔袭的飞将军在,匈奴内部的内讧就可以有效控制,大家出于压力也要抱团。只是这种相持最后成就了汉武帝,当农耕世界最大规模的听从号令的骑兵军团出现,任何邻近军事力量都要悲剧了。

不过,农耕的骑兵如何传承和解甲归田都是大麻烦,这也是中国后来越来越依赖技术型步兵的主要原因。冷兵器时代的王者之师骑兵军团仿佛一把魔剑,一旦出鞘,必要饮尽敌我双方的血。

家园 "一旦出鞘,必要饮尽敌我双方的血"写得真好呀
家园 【原创】讨论一下弓兵的握弓手法

忙了一个月,终于又能下河了,感觉满脑子都是想写的东西,先从这篇开始吧~~

弓兵射法有地中海式和汉式,地中海式没啥稀奇的,是个人都会,而汉式射法个人体会了一下,感觉不是那么简单。可以试着空比划一下,左手持弓,箭搭在弓右侧,那么左手的着力点将基本落在拇指和虎口上,这样的射法,就算右手有扳指,但左手恐怕挺不了多久,更别提弓弦的惯性前冲很可能会伤到虎口。那么古人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知道古代在手部除了护腕外还有一种防具——护手,这是一个类似于一卷笋衣的防具,很明显这应该是一种防备手部被弓弦弹伤的护具。但是如果弓手以地中海式持弓,那么护手的带法是罩在左手虎口的上方,即护手尖部与拇指大致平齐,好一个怪异蹩脚的造型啊,可以说以这样的持弓手法,护手根本是多余的。可是如果古代弓手的持弓并非握拳式,而是把食指分给弓的右侧,即弓柄从中指和食指中间穿过,那会怎么样呢?

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首先,这种“爪”式持弓使得左手的着力点变成了手掌而非虎口+拇指,这使得左手不再侧重于稳定弓体,而是“推弓”了,即左手不直接伸直等右手张弓,而是先屈臂然后和右手一起使力张开弓弦,这将使张弓力矩和时间都近乎折半。其次,护手的优势大幅体现,以硬质皮制作的护手可以很好地起到支撑和缓冲作用,并且可以利用弧度使弓弦滑离手背,不至于造成伤害。

这样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古人的射箭步骤:

1.左手食指滑过弓柄,从握式持弓变成爪式持弓;

2.右手食指和中指携箭羽,以四指近乎伸直状将箭搭在左手食指和弓柄上定位;

3.右手拇指内扣用扳指上的槽搭上弓弦,和左手一起张弓;

4.瞄准,放箭。

5.屈左臂,右手从箭囊携箭,重复流程。

爪式持弓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控制弓柄,使弓体不易于反转,而妨碍到下一箭的射击速度。同时,娴熟的弓手可以在前箭射出后,迅速回收左臂,在缓冲弓弦冲击力的同时,也缩短下一箭的准备时间。汉式射法的射速,基本取决于右手携箭搭箭,右手扣弦和左右手同时开弓3个环节。其中,第一步类似于牛仔拔枪,第三步则象用拉力器锻炼,第二步看起来比较难,但其实可以利用右手搭弦时(拇指张开)直接以“握”的方式大面积找弦。这些都能通过训练而大幅缩短所需时间,故而从技术层面上看,汉式射法在射速上确实拥有地中海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至于力量,由于弓箭的威力基本取决于箭的形态、重量和弓弦的张力,在箭重和弓弦张力上,无疑地中海式都差得比较远,因此判断汉式射法完胜地中海射法,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义。

剩下的就是骑射和步弓的对比,同样的弓和箭,步弓和骑射在射程上基本半斤八两,射速上步弓由于不用考虑马匹的颠簸,取箭搭弦速度肯定要快一些,而步弓还可以考虑腰张弩和三弓弩,故而从技术上说,步弓略胜骑射应无疑义。但在实战中骑射可以找寻上风向驻马射击,也可以通过训练,利用马蹬使身体暂时脱离马身时迅速瞄准射击,这些都能使骑射在战场上的实际用处远超其技术数值。

战场瞬息万变,骑兵战术的多样性可以保证他能随时调整战略,而步兵的临阵变阵往往就是灾难,按游戏的说法,骑兵是玩家,而步兵是NPC,因此虽然步兵的数量装备优势可以很大,技术数值上远超骑兵一大截,但就象游戏里玩家总能把貌似无敌的NPC磨死,骑兵也总是能用各种“下三滥”灭步兵于无形之中,或言“微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记忆里有人谈过汉式射法的握弓方法,与你说的有所不同

记忆里西西河有人谈过汉式射法的握弓方法和射法,找不着了。

你帖子里提到的可能的握弓方法实际上还是像地中海式一样竖着握弓,这样为了虎口不承受太大的力量就要把食指挪到弓右侧达到用手掌“推弓”的目的,但是这样是“握”不住弓的,左手对弓的掌握,特别是放箭后的掌握,总感觉有些别扭。 而且弓是有宽度的,卡在食指中指间,不仅不舒服,也磨手指头。

印象里看到汉式射法的握弓就是正常的握法--四指一边,大拇指一边。但是,不是在弓弦左侧的竖握。我的理解是从弓弦的右侧握弓,这时虎口向上,然后向下翻转,虎口向下(5点钟方向或6点钟方向),这时弓弦在小臂外侧(右上侧)。

可以比划一下,左手握拳,虎口向下,想象弓弦在肘弯处(右边,头朝下竖着握弓,则弓弦在左臂右侧),右手食指中指夹着箭,从上向下或从右往左往小臂上一搭就找着弦了,然后大拇指上的扳指一勾,向后拉弦,同时左手稍向后翻一点,就成了推弓,不仅虎口不受太大力,握弓也相当稳定牢靠,另外,翻手腕也可以避免放箭时弓弦蹭着胳膊(衣服盔甲什么的)受影响。

再想象一下放箭后弓弦前打,正好打在手背的护手上。

至于放箭后是否左手把弓收回来下次拉弓时左手也向前推,我说不好,只是觉得,左手没必要收回来,左手伸直,控制好弓就行了, 保证弓身不乱抖,弓弦能稳稳地贴着小臂,方便右手搭下一支箭不用浪费时间找弦更重要。

还有开弓,如果左右手像开拉力器一样,是不是太费劲了,个人猜,应该尽量使用腰的力量,比如,左手伸直不动,右手搭箭,身体向左转一下,搭上箭后,靠腰力右转身体,这样开弓好像能开更重一些的弓。 (比划一下觉得更可能是向左前侧俯身,拉弓时向后向右靠腰力转身拉开弓)

另外,右手开弓后如果不是在右耳边的位置而是在嘴附近,则左手可将弓放成水平,骑在马上放箭也不妨碍。

还有,箭在弓身右侧,左手食指下方(平射时在食指右边),相比地中海式射法的箭在食指上方,似乎更不容易在放箭时蹭着手指(重力作用)。

个人对这个没研究,只是在网上乱看帖子有点印象,感觉这种射法更合理一些,供参考。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可惜没有真弓验证

下午比划了半天,发现兄台所说的反手持弓在中下方向使力时比较有优势,持弓发力都很灵活。但当仰角超过一定程度(比如2点钟方向)时,肌肉明显吃力,考虑到张弓的受力,似乎这种持弓方式在射仰角时没有太好的办法,因此这很可能是汉式射法在狩猎或短程时的握弓手法。而爪式握弓确实比较容易伤害到中指和食指间的脆弱皮肤,不过这个倒不见得特别不可接受。如果试着比划一下,可以发现这种持弓手法恰好留出一个圆棍的空间,而古代弓箭在持弓处都绑有布条或麻绳,有一定的弧度,类似于棍体。至于箭的尾羽,弓手在射出箭后都会有一个向前“压弓”的动作,这个我想无论地中海式还是汉式都是可以通过训练比较轻松解决的。

家园 仰射时,两种射法手型基本一样,手臂受力也是一样的

如果仰射的话,个人认为应该是平射比较好用力(虎口对着3点钟方向,弓身放平),这样,跟爪式握弓手型基本一样,手臂受力也一样。

弓身放平需要相邻弓手之间有一定间距。如果箭囊在后背(比如马上弓手,当然也可以把箭囊挂在马鞍两侧小腿前),则抽出箭后向前搭,也需要右边的人有一定的距离。 如果箭囊在面前地上放着(步弓手),这个距离就是为弓而不是为箭留的。

家园 终于有人提虎口向下握弓了。

我半年前问过这个问题链接出处。看来这种握弓方法不是我的想象。能否请详细介绍一下,或提供链接,图片。非常感谢。

家园 不好意思,我只是在网上看帖后的印象,没有图片、链接支持

实际上是受到楼主关于“推弓”和弓弦打手等的启发,想起了以前看到的内容,比划一下,觉得反手握弓有种种好处。

家园 搜着这篇文章,从里面古画看似乎前手大部分是采取一般姿势

外链出处

少部分(如图十二)似乎正是如他所说,虎口向下,叫如月式(表B)

通宝推:某人a,
家园 谢资料。

不过好像没找到虎口向下的前手握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