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一 引子 -- 加祺爸爸
千里之行 始于脚下 早期教辅 植树扎根
指认阅读 吸纳了解 研究考虑 批判革新
——《爸爸的启蒙书》第二部分蒙童识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限于背唐诗、读童话这样的文化学习,也不仅仅限于弹钢琴、学画画这样的兴趣爱好,而是包括了我们的孩子面对人生、社会所要学习的一切知识。每一个孩子本身就象一块海绵一样,总是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周围的一切,孩子的监护者所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好更安全的环境,用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就象我们植树时一定要把树根扎好扎深,树苗才能茁壮成长一样,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智慧,增强孩子的自信自尊,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兴趣,培育孩子优秀的品行德操,其对孩子一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和启蒙相关的任何事情都与孩子的年龄有关。如果在启蒙的过程中,不针对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精心设计,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启蒙从几岁开始,启蒙以后孩子大致的人生发展过程,是我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三岁就可以开始接受教育,七岁养成人的个性。又有人提倡胎教,认为宝宝的每一天都不能浪费。还有人主张让孩子自由自在,随天性发挥,到年龄送到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也为时不晚。
这些观点其实都不矛盾。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胎儿在妈妈的子宫里就开始产生早期的知觉;小婴儿按部就班地发展自己的触觉、视觉、听觉;大宝宝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捣蛋鬼探索自己的疆域,品尝任何到手之物的味道好坏。两三岁后,小天才们开始顺背唐诗,倒背天气预报,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四五岁的顽童对一切图形符号了然在心,个个都是拼图高手,人人有望成绘画大师。孩子们一切都要从头学,孩子们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学。他们在游戏中学,在生活中学,学习就是他们的天性。
我们父母所要做的是类似于“热了送把扇子、困了递个枕头”的工作,就是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最适合当时身心发展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锦上添花。孩子的每一个发育时期都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当父母仔细观察,及时帮助,创造环境,提供工具,孩子才可能自由自在,天性发挥。我们给孩子听天籁,带孩子看彩虹,陪孩子玩游戏,领孩子学中文(嘿嘿)。成功启蒙的真谛就在于自始至终让孩子饶有兴趣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具体到中文启蒙,我的理解是三岁以前的孩子适合听、说,三四岁的孩子适合听、读,五六岁的孩子适合读、认,七八岁的孩子适合认、写,全部过程都离不开阅读和游戏。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完全相同,中文启蒙的岁数可以前后稍微移动,但先后顺序恐怕不能变。我们既不能强迫两三岁的孩子认字写字,也不能等到孩子五六岁才教他们说普通话,不符合年龄特征的学习活动注定是没有效率的。
中文启蒙之后,孩子掌握了识字阅读的本领,迈过人生成功之路的第一个台阶。
认识了足够多的字,就可以进行大量阅读,当一本书阅读的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读者就能够自然地熟悉吸收作者想要传递的知识,领会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这个基础上,有兴趣的学习者开始调查研究阅读题材的相关资料,结合自身学术积累,考虑把新学的知识应用到类似环境的可能性,将自己的相关知识提高到接近作者的水平。再进一步,博学多才的读者采用怀疑的目光检视阅读题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超越前人,在相关领域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指认阅读、吸纳了解、研究考虑、批判革新就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整套步骤,是成功的人生从低到高的一系列必由之路。人生在世,漫漫征途,不管投身什么行业,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超越前人,创造出新的东西,在这世界留下点滴痕迹。要达到“革新”这样的远大目标,只能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地努力奋斗。精彩的人生从启蒙开始。
否则写了一大堆“启蒙书编写经过”,只能认为是广告了。
如有得罪,还望海涵。请上干货,说说到底是怎么启蒙的吧。
中国要作家,要文豪,但也要真正的学究。倘有人作一部历史,将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作一个明确的记录,给人明白我们的古人以至我们,是怎样的被熏陶下来的,则其功德,当不在禹下。
——鲁迅《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谈启蒙不能不提传统蒙学。蒙学以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蒙学教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学是中国古代对儿童进行的启蒙教育,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蒙学教材就是古代儿童的启蒙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教材。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史籀篇》成书于近2800年前的西周宣王时期,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共收两千多字。西汉史游所著《急就篇》共收2016字,无一重文,整齐押韵,便于记忆。知名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更是流传久远而广泛,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蒙学教材与当时的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唐朝以前,蒙学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流传的蒙学教材多以识字为主,如西汉时期的《急就篇》、南北朝时期的《千字文》;自宋朝起,儒学思想逐步加深对蒙学的影响,具备传授知识和道德教育双重功能的《三字经》开始占据蒙学教材的主流位置,号称“蒙学之冠”;到了明清时代,儒学伦理思想登峰造极,就出现了严格规范行为举止的《弟子规》。
传统蒙学教材随着时代演变而演变,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初期,由于内容陈旧,词语生疏,无法承担近现代汉语识字重任,大部分传统蒙学教材遭到弃用,留下了汉语早期识字教材创作的一段空白。
近些年来,复兴传统蒙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认为,抛开蒙学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精华这一事实不讲,即便是比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传统蒙学也比西式小学教育更加先进。
传统蒙学的第一个优势是教材篇幅紧凑、知识集约。以在我国流传1500年长盛不衰的《千字文》为例,短短千字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伦理乃至哲学内容,是任何一本现代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
传统蒙学的第二个优势是提倡“蒙以养正、德教为先”。传统蒙学特别重视从儿童启蒙开始就进行品德教育,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以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效果。《三字经》、《弟子规》都是当时代德智双育理念的典范。
传统蒙学的第三个优势是其“韵文识字、熟读成诵”的教育方式。流行的传统蒙学教材无一不是优美的歌行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和儿童的心智发育特点和记忆模式相匹配,是一种千百年来被证实的高效学习方法。
尽管如此,传统蒙学仍然具有不可回避的重大缺点。从现代的目光来看,传统蒙学教材不仅在内容上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即便是作为识字教材,由于夹杂很多生僻汉字,也不利于推广使用。
如何避免传统蒙学的重大缺点,发挥传统蒙学的各种优势,是我编写《爸爸的启蒙书》的初衷。尤其是当我发现传统蒙学理念下蕴藏着不为明知、与国外英语启蒙规律完全吻合的科学规律后,更加坚定了完成这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启蒙书当然会贴,不过还不是现在。按照我的大纲,到二十篇左右初步描述清楚思路方法,三十篇左右会贴“启蒙书”正文。我一天只能写一篇,所以要再过3个星期。
其实,如果你对为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式的中文启蒙感兴趣,那么我现在写的这些思路、编写过程更重要。孩子启蒙越容易,父母的付出就越大,任何教材也比不上父母的态度和努力。而且,这个过程搞清楚了,谁都可以为自己的孩子编教材,不是更好吗?
思路比具体的教材重要。
我只是觉得目前的文章还处于motivation的阶段,还没有到“思路”这一最重要的阶段。
花一下。
具体思路大约会在第20左右描述,现在还只是准备,到时候用得上。
这种写东西的顺序和个人性格可能有点关系。我下围棋的时候,如果眼红对方大空要打入,总是喜欢装模作样在其它地方先走几手,哪怕非常担心对方补棋,呵呵。
谢谢!
早期的作品现在看依然充满魅力,完全没有过时之感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与传统蒙学相对应,现代的正规启蒙教育由小学完成。小学教育属于义务制教育,因此,每个中国孩子到了年龄都必须进小学接受启蒙。从六七岁到十二三岁,顽皮猴子变身翩翩少年,黄毛丫头进入豆蔻年华,一个人思想最天真无邪、智力增长最迅速、品德性格初步养成的关键六年,都将在小学度过。
据统计,中国每年小学新生入学人数大约为1700万(九十年代约为2500万!),相当于半个加拿大的人口。全国小学在校学生超过一亿(九十年代超过1.2亿!),大于地球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全国人口。这是一支多么浩浩荡荡的队伍啊!带领这一大群孩子,拨开童蒙迷雾,点亮智慧明灯,初临知识圣殿,迈步精彩人生的,是我们敬爱的小学老师,六百多万默默无闻、肩负全民族启蒙重担的小学老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师一直占据着无比尊贵的地位。师道尊严且不细说,光是家家户户顶礼膜拜的“天地君亲师”牌位就足以表明尊师是何等的一件大事!虽然在这个名单上,老师只是排名第五,但想一想老大老二的江湖地位,能与他们并列齐观,那是怎样的无上荣光?苍穹大地、国家社稷、父母师恩,是传统中国人的心灵寄托和精神信仰,是维系传统中国社会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的支柱。
在现代,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要接受许多老师的教诲。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硕士导师、博士导师,等等等等。所有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感恩,但如果一定要问哪些老师最特别,我认为还是首推小学老师,她们是最可爱的人。
小学老师最重要。启蒙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小学老师教我们识字、阅读、作文,我们都将继续做“文盲”,任何高阶的学习活动都与我们无缘,我们的人生将变得黯淡无光。
小学老师最辛苦。刚进小学的孩子年纪小,什么都不懂,有些还非常任性,难以管教。如果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课堂秩序和起点教育就更加困难。加拿大的小学,每个班人数大约在20人左右,而我们中国由于人口多,每个班四五十个孩子都算少的,六七十、甚至七八十个孩子一个班都不足为奇。为这么多年幼的孩子启蒙,小学老师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小学老师最慈严。从六七岁开始,孩子们的大部分白天时间都在小学度过。小学老师除了扮演传道、解惑、授业的教师角色外,实际上还要扮演慈母严父的角色。她们不光要在学业上,还要在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孩子。为什么孩子们往往听老师话胜过听父母话,就是因为老师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扮演着教师和慈母严父的双重角色,对孩子来说最具权威。孩子的个性、品德、学习生活习惯都是在小学阶段,在老师的监护下养成的。
小学老师最容易被人淡忘。小学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等到我们完成全部学业步入社会的时候,对小学的记忆往往是最先被淡忘的。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多数人工作生活在远离启蒙小学的地方,对小学的回访远比对大学、中学的回访稀少。小学老师看着一批批孩子羽翼渐丰,振翅而飞的时候,心里是否会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孩子年年走,老师又在为下一批顽童忙碌操心,她们真正达到了“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然生命,我们因此而获得健康、温暖和关爱;第二次生命是社会给予的社会生命,我们因此而获得知识、能力和责任。社会生命决定人生的意义,小学老师对它的早期产生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谁能不说我们的小学老师是最可爱的人呢?
The senior room went for a walk in Victoria Park. The kids had a discussion about the fall leaves as a group, collected various color leaves and painted a collaborative piece of art.
——London Bridge幼儿园老师:照片说明(2008/11/08,加祺三岁零两个月)
国内小学老师辛苦,不仅仅因为学生人数多、年龄小,还因为中国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年修订)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很高。下面摘录的是新课标里小学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描述。这个阶段目标,即便对于想通过家庭教育方式进行中文启蒙的海外华人来说,也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如上所述的阶段目标定得不低,尤其是其中认识1600 - 1800个汉字、会写800 - 1000个汉字、学会拼音、会查字典、背诵50篇诗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等要求都是硬指标。小学两年的学习时间扣除节假日不到400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这样高的目标,对老师和孩子来说都不是件轻松的任务。
一个国内的朋友在和我谈论中文启蒙的时候说,至少在国内没必要为启蒙而操心,大多数家长都是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六年后也没见因为语文不好而读不了初中的。
这种说法很具代表性。他所讲的事实虽然说明中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非常成功,却掩盖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
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由学校、学生和家庭三方共同参与的,这其中,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变量是家庭的参与、父母的态度。要知道,无论小学老师怎么辛苦努力,把所有孩子都顺利送入初中,仍然无法避免孩子中出现成绩分化的现象。低年级语文没有完全过关导致的阅读障碍,是产生这种成绩分化的重要原因。
老师总是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成绩会好一些,什么样的孩子成绩会差一些?答案要从家庭、从孩子的父母身上找。家庭情况正常,父母重视教育的孩子往往成绩良好,更容易达到老师和课标的要求。相反,家庭情况不正常,父母对教育不闻不问的孩子就有可能无法达到老师和课标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小学低年级的启蒙学习对于老师和孩子双方来说负担都很重,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期,父母的提前准备和及时参与是最重要的。试想,如果父母从来不教孩子说普通话,从来不进行亲子阅读,孩子从来没看过图画书、真正地一字不识,进入入学后,老师和孩子将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保证达到语文新课标规定的那些目标?
如果父母参与有限,一个解决办法是让孩子接受幼儿园教育,为孩子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好的幼儿园教孩子讲普通话,带领孩子阅读,少量地教一些中文识字课程,对于孩子顺利完成中文启蒙,减轻小学老师教学负担都非常有帮助。
幼儿园教育最难把握的是度。近年来,国内不少幼儿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游戏娱乐的时间。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严重,以至于教育部在2011年发出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
小学低年级负担重和严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倡“零负担”启蒙。不管是幼儿园教育,还是父母家庭教育,都必须顺其自然,将教育融汇到孩子日常本已存在的游戏/学习生活中去。如果生硬地引入教学内容,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寓教于乐,零负担启蒙”也是我对儿子家庭启蒙教育提出的要求。由于身处海外,不可能把国内的小学教育照搬过来,不存在任何课堂环境,如果不能做到“寓教于乐,零负担启蒙”,整个启蒙过程肯定会因为孩子的抗拒而失败。
从明天起,我将开始具体描述我为儿子进行的中文启蒙过程。儿子每天花在中文学习上面的时间很短,不算自觉阅读和汉字游戏时间的话,平均不到20分钟。学习以听、读、玩为主,学腻了马上停止,没有强迫的必要。这个过程百分之百可以复制。不管是国内的还是海外的朋友,只要有兴趣、有耐心,都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在一两年内将孩子带领到中文自主阅读的水平,接近语文课程新标准一二年级阶段目标。回过头来看,尽管我自己不敢相信,中文启蒙真的没有想像的那么难。
大赞!有些父母把孩子往学校一塞就想当甩手掌柜,孩子表现不好就怪老师怪学校还打骂孩子,真让人看着憋气
楼主将来出版的话,书名就叫《零负担启蒙》吧,简单响亮,有吸引力。只是国内出版的话,到目前为止的引子部分可能需要调整下,淡化海外环境,重点突出“父母家教”视角,让国内的家长读起来亲切些,较少疏离感。
这个书名真的又简单又响亮,谢谢!
我连载的这些东西,是给家长父母看的,出不出版无所谓,因为电子版和文字版对大人来说区别不大。
倒是给孩子用的教材、分级阅读书,最好是能够印刷出版,配上插图,选择漂亮的排版、鲜艳的颜色、精美的纸张,效果才会好。
国内的家长普遍重视外语超过中文,重视数学超过语文。所以,如果想在国内提倡中文启蒙,是任重而道远,非得有大耐心不可。
3-6岁是儿童的大脑、神经、肌肉迅速发展并接近成熟的时期;……,是一生中语言能力发展最快的阶段。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前面说过,中文启蒙的里程碑是自主阅读,识字是阅读的充要条件。今天我们就对中文识字来一个解剖式的仔细分析。
字有音、形、义三个要素,三要素齐备,就完全认识了一个字,音形义三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文识字的过程。
比如说“妈妈”的“妈”字。标准的音形义结合识字流程是这样的:孩子提前学习汉语拼音,由老师提示“妈”字读“mā”,是“妈妈”的意思;“妈”字左边是个“女”旁,表示妈妈是女的;右边是个“马”旁,表示“妈”字和“马”字读音相近。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反复练习发音、写字、识义,音形义三要素在脑海里逐渐巩固,就成功地学会了“妈”字。
这个标准流程虽然有效,但比较费时。假设10分钟学一个字,1小时学6个,每周学习5天30个字,要学完1500个最常用汉字都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没有课堂环境,光靠父母业余家教,这样的进度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孩子的负担太重。
小学正规教育采用音形义结合标准识字流程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小学属于义务制教育,必须为每一个孩子服务,只能假设所有的孩子在入学前的中文基础为零。有课堂教学时间保障,再加上老师们采取各种辅助手段,才能保证用两年的时间带领孩子们度过“汉字关”。
实际上,多数孩子在入学前都多多少少有了一些语言和文字的知识积累。比如“妈妈”的“妈”字,尽管孩子不识其形,但因为他(她)喊妈妈喊过无数遍,“妈”字的字音和字义在脑海中早已结合,在课堂识字的时候,得到老师提示,马上就能从记忆中找到“妈”音、“妈”义来和字形做比较,从而实现音、形、义结合,认识“妈”字。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在某种情况下已经学会了字音和字形,唯独不知字义。比如马路边围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妈妈在带孩子路过时随口教了“拆”字的发音,以至孩子看到“拆”就知道读“chāi”。到了课堂上老师教这个字时,小孩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更为重要的是,记住字音和字形,相当于见字发音,孩子实际上能够在阅读过程中随文识字,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拆”字的字义,识字的效率自然就大大提高。
既然孩子无意识的语言文字知识积累可以提高识字效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准备呢?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把识字过程分解为听读、诵读、指认、书写、识义等五个不同层次的步骤,我们很容易发现,尽管这五个步骤可以集中在标准的音形义结合识字流程中一次性进行,它们也完全可以一步接一步地分阶段进行。
听读 听读就是大人领读,孩子跟读,属于亲子阅读的一种常见形式。这是件很容易、很有趣的事情,两三岁的小孩就可以进行。许多两三岁的小孩会念唐诗、背三字经,就是听读。听读在孩子的记忆里留下字音的印记,为将来诵读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听读阶段,使用普通话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孩子将来识字、上学,都要使用普通话。如果在年幼的时候从来不说普通话,那么,孩子在识字的时候就得不到自己记忆的支持,识字的难度必然显著增大。
诵读 诵读就是通过朗诵阅读材料,将字音和字形的结合关系,储存在孩子的记忆中。诵读是识字方法的核心部分,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一般四五岁的小孩可以开始练习诵读。
指认 指认就是熟读成诵后,抛开阅读材料,将汉字一个个单独拿出来,让孩子辨认。指认强调字形辨别,不要求孩子同时书写、识义。指认识字的最佳方法是初期利用识字卡片、识字游戏等教学工具,等孩子指认汉字个数达到一定程度后尽快在阅读中提高巩固。六七岁的孩子能够胜任指认汉字。
书写 书写是指根据发音写出字形,是指认汉字的高级层次。书写汉字的训练可以根据家庭、孩子的情况灵活安排时间进度,因为书写的熟练程度不影响自主阅读的启蒙目标。
识义 识义是指见到汉字知道含义,属于中文识字的最高目标。识义的过程不适合于学龄前儿童集中练习,应该放在阅读教学中分散进行。
中文识字的这五个步骤,基本上是从易到难,层层向上。如果我们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和当时的兴趣所在,安排孩子按照这五个步骤分步识字,就有可能在大幅减轻识字负担的同时,显著提高识字效率。分步识字相当于英语启蒙中的音形义分步启蒙,详细的介绍属于下一次博文的内容。
加祺:我们的飞机到哪里?
爸爸:北京。
加祺:加拿大过去就是北京吧?
爸爸:加拿大是个国家,只能说加拿大过去是中国。
加祺:中国过去就是北京吧?
爸爸: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加祺:那北京过去是哈尔滨吧?
爸爸:^&@!*)@_)+@!+
——两岁的加祺背熟了中央台天气预报,从此一提北京就要在后面加上哈尔滨
前面说过英语启蒙有分步启蒙、随文识字和分级阅读三大法宝,它们都可以应用到中文启蒙中来。不过,在启蒙初期,只有音形义分步启蒙这个法宝用得上。
在英语启蒙中,音形义分步启蒙指的是语音觉识训练(听/说)属于音启蒙,拼音训练(看/说)属于形启蒙,都不涉及义启蒙。就是说,儿童经过语音觉识和拼音训练后,尽管学会了听音写词、见词发音,但不见得能够确切掌握这些单词的词义,也不可能掌握原音表、韵语歌、朗读书中多数单词的词义。学习词义属于义启蒙的内容,要等到儿童在将来的阅读过程中逐步进行。
同样,中文识字的五个步骤中听读(听/说)属于音启蒙,诵读和指认(看/说)属于形启蒙,也不涉及义启蒙。当中国儿童经过精心设计的听读、诵读、指认学习后,掌握了最常用汉字的音形关系,就能够象外国儿童一样见字发音、随文识字,在未来的自主阅读过程中顺利完成字义启蒙。
这样做的第一个好处是,我们可以主动为孩子的中文启蒙进行时间安排上的统一规划,不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音形义分步启蒙对孩子的年龄要求各不相同,其中义启蒙要求孩子年龄接近入学年龄。如果把音形义相结合的标准识字流程当作唯一选择,就剥夺了学龄前孩子在中文启蒙上的绝大多数成功机会。从两三岁开始字音启蒙、四五岁开始字形启蒙、六七岁开始字义启蒙,合理分散整体学习负担,显然是更科学的选择。
分步启蒙的第二个好处是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特别适应以听、读、玩为主要教学手段的音、形启蒙。按照分步启蒙的思路,至少在音启蒙、形启蒙环节,儿童可以轻轻松松地批量学习汉字,在听听说说、不知不觉、毫无负担的学习过程中做好阅读(义启蒙)前的准备。
分步启蒙的第三个好处是让中国孩子提前获得见字发音、随文识字的珍贵能力,使得中文启蒙比英文启蒙更加简单快捷。只要孩子完成了字形启蒙,哪怕他仍然不知道任何汉字的含义(实际上不可能这样),他都可以同时享受“随文识字”和“汉字使用频率高度集中”的双重优势,在随后的自主阅读过程中迅速掌握汉字含义,完成中文启蒙的全过程。随文识字能力原本是英文启蒙的独特优势,一旦被中国孩子获得,中文启蒙的难度就变得比英文启蒙更加容易。因为,如果识字难度相当,只需比较要记忆的字(词)个数,中文显然占据绝对优势。
总之,按年龄统一规划,音形义分步启蒙,合理分散学习负担,是实现高效率、零负担中文启蒙的最佳办法,是一条中国儿童从牙牙学语到自主阅读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