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阴谋论者看“舌尖上的中国” -- 柴米油盐
熬好了放冰箱冷藏一段时间,去掉凝油后倒进冰格里放冷冻室冻成冰块,以后随用随取,量多量少悉随尊便,真心不麻烦
冰格一般都是塑料吧,高汤哪怕去掉凝油以后含脂肪也是不少的,脂肪可以溶出塑料中的塑化剂,所以含脂肪的东西还是少跟塑料直接接触为妙,比如前一段闹塑化剂的时候就被爆出不少方便面的调味包里塑化剂几百倍的超标,原因就是如此。现在想完全摆脱化工产品的荼毒真是很难很难喔。。。
是因为经过食材经过烹饪后蛋白质变性、分解,变化为各种氨基酸,其中包括大量的谷氨酸钠,就是味精。所有“鲜美”的食物,其中都有与味精完全相同的化学成分,并且越是鲜美,所含的“味精”越多。
味精本身并不破坏味觉。顿顿吃鲜美的食物,对“鲜”味感受的阈限自然会提高。好比同样一份剁椒鱼头,广东人已经面红耳赤,湖南人还要再来一盘,是同样的道理。
味精的问题不在于它来自于工厂,而在于过高的温度下易变性为其他有害物质,但本身并不是毒物。在厨房里,味精被滥用才是真正严重的问题。按照毒物学的理念来讲:任何物质都可以成为毒物,只取决于浓度和剂量。因此,饮食健康最重要是均衡,味精和高汤里的谷氨酸钠,并不存在天生谁比谁更高级。
这部纪录片给我的感受是:赞美劳动的朴实,赞美历史的传承,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同样是宣传业者的良知,传统的继承,环境的保护,舌尖这个拍法,唤起观众内心深处对点滴美好的感动和珍惜,您这个拍法嘛......
我觉得,当下的中国,负能量够多了。像舌尖这样的正能量,多一点是一点。
但是高汤进冷冻室以后很快就变固体了,再跟塑料冰格起反应就困难许多。而且,现在很多冰格也不用塑料了,厨房容器的新趋势是:硅胶。有兴趣的话可以做些功课研究下哦
对它的研究还少,今天觉得安全的化学物质明天就不一定啦,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双酚A,直到前几年才发现有大问题,可罐头的内表面用双酚A作涂层防止金属与食品反应已经几十年了。。。
而且硅胶这东西的生产自然也加入不少化学添加剂,根据的添加剂性质也分医用级食品级和工业级的,那不前一段,法国某公司用便宜的工业级硅胶代替医用级的给人隆胸可闹出大麻烦啦。。。
就是敲冰块的时候小心别把冰格也敲碎啦
了,你这都是老调子啦。
是多种成分复合作用的结果,香菇汤也鲜,其中的鲜味成分是一种核苷酸(具体成分记不清了)。记得曾经见过一份专利,其中特别介绍了如何获得老汤感觉的味道——可惜不是中国人申请的。
高汤因为含有的成分更多样化,使得滋味更加丰富。不过我上面主要是针对“味精有害”这个话题回复的,所以就没有提到这些。您提醒得很好。
一众河友围着饭桌要大快朵颐,一伙计蹦上桌子,脱了裤子,在桌子中央拉了一泡屎,把一众河友恶心得没了胃口。
“标准”什么的,基本只对大中型企业有效果。这方面,国家应该抓起来。生产前、中、后各环节都可以进行监管。(不知道发达国家是不是这么做的。)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治理,大中型企业的食品质量可以达到合理水平。
小企业、小作坊比较难办,要全面监管成本太高。一般只能采用事后抽检的方式,漏洞肯定不会小。监管过程中的腐败问题也会比较凸出。我不知道发达国家是怎么管理的,这个要好好学学。
可能的方法有,1.加大处罚力度。这个我不太看好,而且负面作用也很大。2.搞行业协会加强自我监督。这个其实有点连坐的意思,不知道操作性如何,负面作用也不小。还有其他什么办法?
还有一个应注意的是大企业与小企业(含小作坊与个人)之间的交易。大企业从小企业手中收购原料时要小心,三鹿已经中枪了,大企业还是有这方面的检查责任的,不能放任自流。
目前又出现了大企业向小企业出售产品的问题,这回中枪的是全聚德。媒体不会浪费版面去批判一个不知名的小商贩,火力必然集中于知名度高的大企业。至于大企业是否也要对其不作为食品出售的产品的最终用途负责,有待讨论,但确实也应引起重视。(难道也要弄个最终使用者证明?搞得像卖军火的。那样化工厂岂不是更要忙坏了。)
当然厂家主要是忽悠大家现在的食品问题多么多么厉害,要大家都买他家的绿色食品。
可是即使是这样,说道地沟油,他们也说媒体上炒作得凶的地沟油其实根本就很少很少,原因无它,成本而已,能将地沟油加工得和普通油一样,成本是非常高的,有这本事,干什么不能发财,何必趟这浑水。
花这句,以前大学打牌就赌喝白开水,这一喝多了,还真受不了。
威力强、成本低、取材方便,真是无往不利,居家必备之良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