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只要你装了word或者wps之类的办公软件,用你看pdf的软件都能直接将pdf转换成图片,操作可能麻烦一些。最简单的,你百度一下“pdf转图片”,就能找到好多工具软件,直接就给你把pdf文件转换为图片了,不需要修图。
还是发大图好,这样大家都能阅读到报纸的内容。
用这样的原始史料研究的历史,是打破话语垄断的必由之路
没得说,兄台做了我想做而没做的事情。
佩服!
有真家伙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链接外链出处
这里有全部的《人民日报》,没有其他报纸,不过也够了。
刚开始时,我是看的光盘,从1946年6月15日看起。晕啊,扫描不清楚、繁体字,加上最郁闷的竖排,看得我头晕脑胀的,后来又从1949年10月1日看起,繁体字没啥,都认得,就是竖排很烦,用光盘看,看一篇文章,鼠标得上下移动几十次,烦得不行不行的,就从横排改革看起了。
好在看了几个月后,发现了这个网站,也买了数据库,工作量才大大缩减了。
这个网站也有点小问题,比如错别字有点多,有时有文章缺失,但总的来说是非常棒的,强烈推荐。
真开始了,就会发现非常好玩。
我经常看得废寝忘食,实在太有意思了。
不能让某些无耻家伙把持话语权。
1、 一月至三月关键词:
a、突出政治。
突出政治其实不仅是1966年第一季度的关键词,也是全年的关键词。在大多数时候,这个词表达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1965年初,林彪在部队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要突出政治。65年底至66年上半年,突出政治和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运动拓展到全国各行各业,出现了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学习辩证法的高潮。1966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的署名丁效润的《辩证法教人聪明——从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试制工作中得到的启示》一文;
b、清官。
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刊登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有关《海瑞罢官》的讨论在各大报纸上展开了。在一月至三月下旬这个时间段,关于《海》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一、是否符合历史事实;二、是否应该宣传清官。姚文首先提出吴晗的《海》剧有很多地方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个观点也得到所有参与讨论的历史研究者的肯定。大家的争论焦点在于——“历史剧是否需要符合历史事实”及“清官到底好不好,宣传清官到底有没有价值”。在这个阶段的讨论,大家也拿同样宣传“清官论”的《谢瑶环》做例子,正反两方的文章都有。
c、春耕。
一至三月,正是春耕的准备阶段和开始阶段。《人民日报》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绍前一年即1965年各地的增产经验。新年伊始,就开始在全国推广比玉米良种还高产二成至三成的双杂交玉米,高产杂交春小麦,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冬小麦良种等等。也介绍了可以抗倒伏的农药“麦稻立”。经过了1965年年底至1966年年初的农田基本建设(以平整土地、兴修省内、县内甚至社内水利工程为主)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部分地区开始规模使用化肥和机械化农机具。在2月下旬和3月的“农业展览馆”专题,介绍了各地发展机械化、副业的经验。
d、学大庆、增产节约、产品设计革命。
这其实也是1966年全年的关键词。1964年11月,毛泽东发出“开展群众性设计革命运动”的号召,各地掀起了学大庆、增产节约、设计革命热潮,特别是学习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立足本国实际、自力更生的精神。在这段时期和全年的几乎所有时期,都有介绍各地工业、手工业学大庆成果的报道。
e、焦裕禄。
2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该文堪称长篇通讯、人物特写的范文(还有一篇非常棒的长篇通讯范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该文刊出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焦裕禄的高潮,同时,该文也契合了《人民日报》1965年10月开始的“县委革命化”讨论,各地县长、县委书记纷纷撰文表示要当好本县的“好班长”。
f、印尼排华。
1965年“930事件”后,苏加诺政府被推翻,有美国背景的军事政变集团开始了大规模反共、反华,成千上万的华人被屠杀。
2、 三月至五月关键词
a、罢官、退田、翻案。
3月下旬,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开始升级(注意这个时间点,此时杭州会议刚开完。改开后,舆论将批判升级归咎于杭州会议,但据我分析其实另有它因,详见有关《海瑞罢官》的分析章节),批判主题开始围绕罢官、退田、翻案等,而批判范围也扩大到邓拓、翦伯赞等人和《兵临城下》、《早春二月》、《抓壮丁》、《逆风千里》等影片。在这个时期不仅言辞变得更激烈(如《人民日报》4月17日王正萍、丁伟志写的《请看吴晗同志解放前的政治面目!》,作者之一丁伟志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还刊登了不少工农兵批判文章。赞同吴晗的文章几乎完全消失了,很多文革后位列高位的文化界、文艺界和其他行业(包括科研)人士也加入到批判行列。
b、半工半读、半农半读。
半工半读的历史很长,一定要追溯的话,至少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在50年代中期,半工半读即成为潮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农业生产水平尚很低,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始于5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此时也在进行中,据1966年4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长春市开展了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学校,组织城市闲散青年学习农业和工业知识,有计划地把城市青年导向农村。1958年开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为江西农业大学,电影《决裂》讲的就是这里发生的事)即为半农半读的典范。
c、备战。
1966年,越南战事扩大,美国军机、军舰不断入侵我国领海、领空,并在公海多次攻击我方渔船,外交部全年共发出22次严重警告。66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个月前周恩来对巴基斯坦记者的一段谈话,周恩来谈到中国对美国政策的四句话:中国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指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运动);中国是作了准备的;战争打起来是没有边界的。
3、 六月至八月
a、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66年6月1日,陈伯达率领的工作组进驻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6月16日,该报又发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打倒反革命黑帮》的社论。北京各处开始出现打砸抢迹象。而6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北大聂元梓等人写的一张大字报后,包括《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报纸开始批判北京大学的陆平、彭佩云,南京大学的匡亚明等人。学生打老师、老师打学生的现象开始大量出现,8月5日,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打死(详见后面章节的分析)。多数死伤发生在6月至9月。
b、报纸排版改革
1966年6月2日后,《人民日报》版面版式出现较明显的变化。
c、改组;工作组。
6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北京市委,李雪峰、吴德分别担任第一、第二书记;6月7日,新北京市委决定改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同时《前线》停刊整顿。6月16日,共青团中央和新北京市委决定改组共青团北京市委。
6月4日改组北京市委的同时,当时的中共中央负责人决定向北大、清华等高校以及北京各中学、机关派工作组(请注意这个时点,据有关资料透露,工作组人数达数千人甚至上万人)。
d、高考改革。
6月18日《人民日报》刊出国务院高考改革通知,决定将1966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同日的《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了北京女一中高三四班和北京四中要求废除旧升学制度的文章(请注意高考改革通知发布时间和这几篇文章发表的时点)。
6月22日,人民大学7位学生写信要求改革文科大学,缩短学制,7月15日刊登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要求改革工科学制的文章(当时人民大学本科长达5年至8年,清华大学本科为6年)。
e、农业生产。
此时早稻早麦进入收获季节。6月21日报道了“全国手工业支援农业展览会”,号召全国工业、手工业支持农业夏收夏种。据6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此时全国已经建成了上百座小型氮肥厂,但对大部分农村而言,至少8成以上的农田依然高度依赖绿肥,即使畜肥也供应不足。
这个时段也报道了3月8日发生大地震的邢台地区恢复生产的事例。
f、大毒草、罢官、国防文学。
6月至7月初对《海》剧和吴晗、邓拓、廖沫沙的批判开始升级,出现了诸如“叛徒”、“大地主”之类的字眼。
7月上中旬开始,批判主题移至对三十年代文艺路线的批判,强调文艺的阶级性。同时,也开始对周扬“国防文学”(即全民文学、全民文艺)展开批判。如《光明日报》总编辑穆欣的批判文章。
在这个时段,也出现了多篇工农兵批判文艺界、文化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外国死人”现象的文章,要求工农兵形象出现在文艺作品上。
g、畅游长江
7月16日,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次日返回北京。在此之前,毛泽东一直不在北京。
h、红卫兵
1966年5月,清华附中学生骆小海、卜大华、邝桃生、王铭、张晓宾、熊刚、张承志、陶正、高洪旭、袁东平(多为中级干部或部队子弟,其父母少有中央级的,但在清华附中属“高级干部子弟”)以“红卫兵”的名义发表《从我校领导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看我校是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大字报,5月29日成为红卫兵成立日。
4、 八月至年底
a、毛主席在1966年7次接见红卫兵和革命群众。
b、十六条。
8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央委员会8月8日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史称“十六条”。在“十六条”里阐明了本次运动的斗争目标、斗争手段、最终目标等。该文献成为整个文革最重要的文献。
8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了8月12日通过的八届十一次会议公报。再次阐明文革目标、手段和最终目的。
c、破四旧。
8月23日至28日,《人民日报》多篇报道了红卫兵给老店改名、砸烂文物事件,此时的报道为赞许式的。
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红卫兵学习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文斗不要武斗。
8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红卫兵保护文物、保护古迹。
此后对破四旧的报道转向以破除迷信为主。10月9日报道了珠江疍家船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事例。
d、抓革命促生产
《人民日报》在8月下旬开始,用多篇社论、多篇报道号召大家“抓革命促生产”。在9月7日、15日,11月10日等多日的社论都强调“生产是不能停下来的”,要求红卫兵不要进入工厂、农村串联。
e、防止斗争转移。
8月底至年底,多篇社论和报道强调,“为了防止转移斗争的主要目标,不许用任何借口,去挑动群众斗争群众,挑动学生斗争学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的,绝对不是斗争一切领导干部,也绝对不是斗争群众”。
f、用文斗不用武斗。
9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一篇文章,要求各地红卫兵和革命群众认真学习“用文斗不用武斗”的重要政策,该文强调“坚信文斗就是坚信毛泽东思想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坚持文斗就能彻底暴露一切牛鬼蛇神的丑恶灵魂”。
g、农业工业生产。
8月下旬进入秋收季节。《人民日报》号召红卫兵学工学农学军,号召红卫兵到农村帮助秋收。在10月至年底,还多篇报道了“步行串联”经验,号召红卫兵步行串联。
8月至年底,《人民日报》多篇文章报道了各地农业生产状况。在这段时间,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样板地区的经验报道是农业领域主要关注方向。
此时段,每天都有多篇小消息报道各地工业生产状况和新产品研制成果
h、科技国防报道。
多篇消息报道各地科研成果和国防成果,如人工合成苯、第一批十万瓩水轮发电机组、纯氧顶吹转炉车间、人工结晶胰岛素、核试验等等。在9月30日报道了上海科研重大成果。如一万二千吨水压机、大型电子计算机、新型合成纤维、合成苯及其工业生产、人工合成胰岛素等。
i、 周扬、孙冶方。
8月下旬至年底的批判类文章,主要集中在对周扬“国防文学”、孙冶方的经济学理论的批判上,强调文学和经济学的阶级性。而对《海》剧及对“三家村”成员的批判几乎完全消失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事做下去将会形成非常好的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历史解释
这样的研究越多,传播的越广泛,越有利于打破利益集团通过长期的宣传和教育潜入人民头脑中的错误历史认识。
无限拔高和无限诋毁都是错误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人物要尽力回到当时的场景。以今论古,如果不是无知,则实际上是以论带史,目标不是理解历史本身,而是为了构建话语体系,为了塑造和强化特定的社会体系与结构。
一、 总体风格
1966年6月1日前,《人民日报》显露出比较明显的学术化风格,这不仅体现在长篇评论文章较多,也体现在栏目设计和广告上。如副刊专栏《学术研究》,经常刊登整版甚至2个版或以上的评论文章。
1966年1月3日的《学术研究》
而6月1日后的《人民日报》,则在某些时段显示出比较明显的画报风格,在这些时段的头版,通常只有社论和大幅图片新闻。
1966年9月17日的头版
二、 报眼及通栏语录
1966年6月1日前的《人民日报》,其报眼位置的内容为当日报纸提要和北京市当日天气预报。
1966年5月16日报眼
6月2日开始,报纸提要和天气预报取消了,代之的是毛主席语录、林彪语录、宣传口号等,在8月9日“十六条”出台后,也有不少时段为“十六条”语录。
6月3日报眼
6月1日后,《人民日报》开始出现大量的通栏语录、口号。一般为六分之一版至八分之一版。
9月14日头版六分之一通栏
三、 广告
从全年的频度和数量看,广告最多的时段为9月至11月。
6月1日前的《人民日报》学术味道比较浓,其广告也多为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节目广告,演出节目广告。
1月1日广告
而在6月1日后的广告中,企业产品广告大幅增多。
12月7日广告
四、 新闻体裁
6月1日前,《人民日报》的新闻体裁主要为言论(社论、评论员文章等)、中长篇通讯(如对焦裕禄的报道)、学术批评类文章等等,消息类占的比例并不大,图片新闻也不太多。此时段总的文章篇幅都比较长。有时候,每版平均报道篇数只有3.5篇。
6月2日后,《人民日报》的新闻体裁除了惯常的言论类、通讯类外,还多了不少短消息。同时,图片新闻大量采用。另外,几乎每天都会刊登各式读者来信,这些读者来信会编入不同的专栏内。
五、 副刊体裁
6月1日前的副刊比较学术化,主要刊登学术文章,也有部分时段刊登长篇小说节选,以及农民画。
1月9日的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选载
6月1日后的副刊,和之前比较,显得很“下里巴人”。此时段的副刊上,出现了很多工农兵创作的诗歌、歌曲,还出现了大量的连环木刻组画、连环版画和雕塑图片。
另外,6月1日后,副刊还大量刊登对口词等民间艺术形式的新装文字。
6月21日的6版副刊农民画
六、 特色专栏及栏头
6月1日前最有特色的专栏即为《学术研究》,在某些时段,该专栏可能会占用2个版至3个版。该专栏主要刊登文学类、文艺类和电影戏剧类评论文章。
6月1日后出现了大量不定期专栏,如反映工农兵参政的《工农兵谈时事》、介绍国内外时事常识的《时事讲话》介绍毛主席著作学习办法的《学习毛主席语录辅导》、还有大众言论集《工农兵杂文选》、专门用来教育红卫兵的《和红卫兵谈心》、红卫兵自己教育自己的平台《红卫兵讲台》,以及专门刊登国外读者来信的栏目《国外来信》。《国外来信》这个栏目在大多数时候用的这个名称,但在某些时段,如10月24日,则这些外国人仰慕中国的文章汇编入一个有趣的栏目——《葵花向太阳》。
葵花向太阳
在全年的所有时段,《人民日报》都有专版专栏刊登中国关心的国际时事,如越南抗美战争进展、第三世界国家反帝反殖民斗争进展、美国黑人运动进展等等。
七、 漫画
8月以前,《人民日报》国际版大量采用漫画家苗地、钦哲、方成的漫画,8月后代以国外漫画,包括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画家的漫画,也包括美欧日等国家报纸上的漫画。
6月21日国际版方成的漫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也肯定不是没有问题。
在这个分析帖里,我就是想研究一下文革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被认为失败,文革真的全部失败了,还是部分失败了,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