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国庆见闻 -- 三笑

共:💬162 🌺2054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俺帖子里说的很清楚呀

不是说萨大的说法不对,不是说黑龙江种粮大户承包面积不会500亩,是讲户均500亩耕地没有普遍性。

俺说的是这种大规模比如500亩以上的比例。俺老家农场1万多户,也有几十户承包面积在几百亩以上的。

而需要强调的是各大农场的耕地面积是一定的,农户数量是一定的。这种比例少的承包大户占有的耕地面积越大,那么相对本农场的其他农户就是越多的不公平。因为耕地是国有的,各个农户是平等的职工或者村民。在现在按照每亩承包给予百元粮补油补的前提下,承包大户们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相对的就是侵犯其他农户的利益。

咱们以萨大所讲的虎林谈,2000多户均平均承包400亩的承包大户,就造成了剩下的90%近1.8万户的户均承包面积只有50多亩。

而从虎林实际出发理论上户均承包耕地应该是100亩。当然这个户均是笼统的说法,因为每户的人口不同,最合理的是按照农村平均到人头上老人孩子都算,而农场一般以职工为分配对象。

为什么俺要翻来覆去的讲这个承包权,是因为现在的耕地承包权已经是一种很具价值的权力,东北一亩的转租权已经达到200到300元,加上国家补贴每亩近100元,那么只要你拥有耕地的承租权,然后再转租出去那么一年什么都不做收入就是300多元。

承包大户们如果手里握有400亩耕地,理论上不用付出劳动通过转租就可以取得10多万的收入。

而我国的耕地承包政策的基础是农场按照职工,农村按照人口平均分配,但是由于多年前农业政策以及粮价问题无人种地农场无奈低价长期转让了大批的无人耕种的耕地。

而萨大所讲的虎林的承包是否由于历史原因俺不太清楚,从农业的角度看,虎林90%是水田,俺的经历是东北大多数水田是从旱田改的,需要很大成本,所以这些承包大户可能是旱田改造的时候签订的长期承包合同。

国家实行农补的目的是什么,一个是保证粮食安全,重要的是提高农民收入,如果本就稀缺的耕地又都垄断于少量的承包大户手中,不是适得其反。

以上还是泛泛而谈,个体农场内部的分配矛盾,如果把农场之间,耕地富省与耕地贫瘠的人口大省的矛盾。还是那句话,全国的耕地就是18亿亩,农村人口好几亿,咱们不能看到那些很少比例承包500亩耕地的大户就觉得中国农民真的富裕了,或者憧憬中国几亿农民都可以靠耕地年收入10多万。

家园 这个是挺难的

我这一辈子还没过完呢,后悔的事就挺多的了.

家园 说说我农村的老家

我家是农民,不是山区的,浙东沿海的。一个三线城市边上的农村

这次国庆回家,听父母说起村里有诊所了,去量血压,什么的都不要钱。看病可以报销一半,父母也没买什么医疗保险。看病的负担少的多。

菜涨价?根本不担心。父母自己家种的根本吃不了,很多自己种的,也不用农药,都送给城里的舅舅他们了。自己养鸡鸭什么的,不吃鸡鸭,吃蛋,我爸自己每天淘螺丝喂鸭子,他门告诉我如果水污染了,长不了螺丝。

我妹夫家的手工作坊(制作小电扇的发动机)生意很好,好过去年。我妹妹公司的生意不如去年,是因为他们的产品出了批次品,导致大量召回。利润搞没了。妹妹对孩子的教育很上心。我外甥在外面补习英语。用的教材都是国外的那种。不是那种死记单词的。

我舅舅一家是退休在家,整天琢磨如何活的久一些。他们都是民办老师被吸收到体制中成为正式老师,现在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有7000-8000每月. 不断组织退休老师出国玩。

很少听他们抱怨现在的政府怎么不好。共同的希望都是希望活久一些

家园 普通农民年收入四五十万只是平常,稍好些就上百万?

这种说法绝对是太夸张了。我的家乡就在绥芬河附近。农村每户年收入10万左右并不是特别困难。但是,收入到四五十万肯定是少数。百万更是凤毛麟角。

靠农业收入致富,在现阶段很困难。除非耕地面积非常大,比如几百亩地。

家园 但是统计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

城里的人均收入还是远高于农村,大约是3倍吧

家园 你的意思就是,不要只看到这几个地方有肉吃

要看到全国千千万万农民连汤都没得喝

家园 富裕到这种程度的农村应该还是少数

14亿中国人,农村人口该是多少,人均又是多少?光是坐火车沿途所见绝大多数地方就不是虎林。我觉得,用问题否定进步肯定是不对的,但只看到富裕人群,而忽视大多数在底层刨食的人的处境,就走向了另一面。

家园 小店面摆摊这样的大概统计局懒得算进GDP里面

如果这些都算进去,中国GDP ,服务业比例什么的都会大很多---即存在个服务口径问题,看看街上那些摆摊的各种小店大部分都是农村人出来开的,收入随便都比打工要多。

统计局懒惰,但是国人自己要自信,不要以为中国GDP 就那么点。

家园 现在大学生不能叫知识分子

只能叫“知识工人”了,坐办公室的蓝领,上班环境比工人好点罢了

家园 中国压低GDP是系统性的,很难说不是刻意为之

地方浮夸是有,但是和MD的标准一比……我住我自己的房子还折算房租贡献GDP,他们服务业GDP能不高么?

压低GDP也没什么不好,至少能少缴联合国会费吧……只要制定政策的人别被自己忽悠了就OK。

家园 这句话是要点

咱们不能看到那些很少比例承包500亩耕地的大户就觉得中国农民真的富裕了,或者憧憬中国几亿农民都可以靠耕地年收入10多万。

家园 你看到的富裕是真实的,别人看到的贫穷也是真实的

这只说明一件事:贫富不均,并且两极分化严重.每个地方靠自身的资源(不单指自然资源)优势来养活自己,就自然会有因为资源的天生不均而产生贫富不均,进而催生富地的人们筑起高墙进阻挡外来人进入分享,产生内耗,而因为日积月累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而两极分化,让墙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必然冲破这高墙,如今整个社会各行各业不都是这样的高墙林立,各个国家不也都是这样高墙林立.光是指责贫困地区的人们不努力是很不负责任的,被分到贫瘠的田的农夫怎么能跟被分到肥沃的田有同样的产出.如果是社会主义,就应该按劳分配,人分到肥沃的地上种粮食和分到贫瘠的地上种粮食都应该把产出全部交出来合并到一起再按劳分配,而不是按产量分配,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资源最佳利用.不过这是目前很多人不敢想象的,但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私有制,资本主义搞到美国这样是极致了,中国继续搞下去一定会变成美国今天这样子,很少有人看出美国已经病入膏肓,华尔街之花还需要开得更灿烂些.

那边
家园 萨大有所不知,当年知青下乡的地方,大都是农村的好地方。

萨大有点想当然了。

想想,都是当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地方,最苦的。

其实,当年知青点的建设,大都是选择农业生产搞得好、交通便利的地方。

当年俺家三个知青,分别在三个不同的知青点。大哥的知青点所在村是他们公社工分值最高的;二哥的知青点所在村是他们公社粮食亩产最高的,七二年即达到亩产千斤(位于黄河以北,纲要指标是亩产四百斤,当时亩产过千斤的村全县也只有三五个);俺在的那个知青点主要特点是土地宽裕,有副业基础,交通便利。三个点离主干公路(每日多趟客车通过)的距离都不超过两千米。

来看看俺当年下乡的知青点。俺是1975年下乡,当时俺俩哥哥都已经在一两年前被招工到不同的城市。所以俺下乡是以一种镀金的心态下去的。知青点是一个村的林场改建的,第一年知青二十几个,第二年增加到五十几个,再加上七八个大队的农民做农业指导,共六十几个人,有土地号称四百亩,由于是粮林间作,果树和其它经济林占了大部分面积,林间的耕地只剩下二百来亩。

下乡第一年,吃的粮食由大队(村)从储备粮里按每个知青每月四十五斤供应,小麦和玉米各半,过冬的萝卜、白菜、大葱和粉条也由大队免费提供。

除此以外,国家还有供应(感谢李庆霖),第一年知青每人每月由国家供应45斤居民商品粮(其中90%是白面粉,食用油每人每月半斤),叫做安家垫底粮。每个知青下乡国家拨款500元,其中一半左右留县知青办,用于建知青点盖房和购置大型农机具。比如我们点第一年就收到一台洛阳东方红胶轮拖拉机用于机耕兼跑运输,砖瓦用于盖房,还有大批东北圆木用于盖房和做桌椅板凳。100元左右留知青点(队),用于购商品粮油和办公费用(煤油,帐薄,及电费等)。剩下30%左右按每人每月12元发给知青。

到第二年的知青来到时,知青点已建好知青宿舍约二十间,另有食堂,粮库,农具库,农畜饲养室等生产用房十间。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室和图书室,知青大院里打水井一口。

家园 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很正常,

其实人就是在不断的犯错和纠错中成长的。

后悔其实有时候挺美好,是一个人良知的体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