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真理
“聂荣臻组织精简整编,野战军由9个纵队减为4个,地方军增加约5万余人,总计复员约10万人。”[《聂荣臻传》]
再减去划给东野的,仅存的四个野战纵队(仅剩9个旅24个团)仅剩约5.1万多人,主力野战军撤消了17个野战旅,5万转为地方部队,其余复员。
如果不算原属刘伯承的杨得志1纵,那么晋察冀野战军也就3.5-4万
元帅啊,要有战略眼光的
在那个年代,竟然能做到老老实实的裁军
老实就近乎无能了
一个人的性格。而且常常和懦弱、缺心眼儿联系在一起。
比起老实来说,诚实、坦荡、守信才是一种赞扬。
应该懂战略上也是兵不厌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划给东野的地盘也是他自己没打好,平绥线被占领直接让两块分开了,不划出去兵力和物资也很难运过来。刘邓在调走一纵主力以后也只有5万人左右,六纵七纵都是新组建的部队,可就这点人刘邓就能够跨过陇海线,打出血战大杨湖这样的恶战,还是领导能力问题,关键还是聂等高层舍不得打碎瓶瓶罐罐,怕兵力损失太大,这样肯定打不好仗,刘邓跨过陇海的时候把军区机关等机构都提前转移到太行山了,打大杨湖时六纵的十八旅几乎拼光,这种魄力又岂是聂能有的?
提辖没怎么露脸,除了自身的军事指挥能力问题外,和晋察冀的矛盾很大也有关系。提辖抗战后期挨了批,重新让他执掌晋察冀可是原有的矛盾仍在,他根本就没有和彭刘林陈那样具有一言九鼎的威信,晋察冀前期的很多战役都是大家商量着办,很难看出谁是主事的人。提辖一直只是军区的司令员,野战部队没怎么直接指挥。
整个北线战场,华北方面的任务主要就是配合东北方面的作战行动,一直东北是主角,华北是配角。另外晋察冀的军工也还可以,除了供应晋察冀自己的部队外,还要支撑其他战略区。
他们面临的压力不比晋察冀小,关键还是要能打胜仗好仗,宿北一仗就把两部分捏合起来了。
朱老总坐镇晋察冀,手把手的教他们怎么打运动仗,聂那个时候已经主要负责军区建设,不怎么负责野战军具体指挥,改组以后的野战军司令员先是萧克,后是杨得志。
裁军怎么裁裁多少应该还是打过招呼的吧?
我记得看过一份资料里说当时华北部队裁撤的厉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部队很多复员回家种地去了。结果内战开始时就面临兵力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