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关于联产承包的记忆 -- wanghexinnian
集体所有制的情况下,很多人的责任心显然不如给自己干的时候。当时劳动是通过[工分]来体现,也就是集体根据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给不同的工作定不同的工分。同样的劳动,给集体干的时候,效果可能要打些折扣。以铲地为例,无论是以铲地的面积或者是时间定工分,都避免不了敷衍了事的人。
承包后一段时间,某个时期的劳动强度可能大。但是,不会整年都忙忙碌碌。可能还有休息的时间。有些勤快的人,就利用这些时间干些别的,挣点钱。
总体而言,集体所有制的时候,大部分人会追求工分,劳动效果难以保证。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这样。有不少勤快的人给集体干也非常认真。我父亲当年也说别人干活太潦草。
劳动效率和劳动效果更重要。
我对生地没有什么概念。生地的烤炉也没有见过。由于对生地不熟悉,我查了一下维基。原来,生地这种药材的用途还是比较广的。
我们家的烤烟炉是专门为烤烟建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土坯和木材。用土坯垒起一个7米左右高,5米左右见方的一个建筑物。在烟炉的内部,首先在地面上垒好火道,这是烤烟的热源。然后,在烟炉上放四五层木杆。烤烟的就搭在这些木杆上。不知道这种烤烟炉和生地炉有什么区别。烤烟一般会烤10至16炉,不同的年景收成不一样。顺便说一下,不烤烟之后,烟炉冬天作为仓房,夏天空着。我有时会在里面睡午觉,很凉快,很舒服。直到有一次,看到一条蛇,当时我也分不清它是毒蛇还是非毒蛇。之后再也不在里面睡觉了。
生地中有一种化学成分是苯甲醇,其化学制剂可以作为芳香剂。某些成品香烟可能使用这种芳香剂,所以闻起来很香。抽起来就未必了。刚出炉的烤烟也很香,香气能传很远。但是,等到出售烤烟的时候,香气远没有那么足了。所以,可以断定香烟的香气是添加剂的作用。
东北农村很多地区的人均耕地相对而言更多。即使是这样,指望通过中粮食作物赚钱发财,也不太可能。现在家乡种地一般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赚点小钱,是个保障。想赚多一点钱,林业、木业、牧业、养殖业和做生意才是可行之道。我的一个亲戚,家里没什么背景,做化妆品生意,几年前在县城已经有2套房,一辆越野车了。
有些农村地区,耕地比东北农村少。耕地少,农业收入就少,也谈不上规模化经营。如果没有其他进项,日子会怎么样呢?如果粮食收购价落后于通货膨胀,相应的成本,包括化肥种子,不断提高。这样,[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也就顺理成章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无从谈起了。昌平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乡级领导能有这种水平,不容易。
我母亲说过,现在一户农民的粮食产量比原来一个生产队还多。这你可能更不相信了。
我曾经也不相信,但算过账之后才发现这是真的。据我母亲回忆,70年代每口人每年大概能够分到200-300斤口粮,基本上都是玉米,春节时会分几斤本地产的小麦粉,秋季会分一点儿萝卜、白菜、窝瓜之类的蔬菜。
当时我老家那里一个生产队大概的30-50户,以50户每户6口人计算一个生产队大概300人,以每人每年250斤口粮计算,需要7.5万斤。把交给国家的公粮和生产队集体留存算上,7.5翻一番,一个生产队一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就是15万斤,按我们这里农民的通常计量单位算就是300石。这个计算基本上是往上估的,我母亲说当时一个生产队常年基本就是100多石粮。
楼主说现在四五家的产量和当年全生产队的产量差不多是完全完全可能的。现在东北平原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大概0.3到0.5公顷,黑龙江可能更多些,辽宁可能更少些。以人均0.4公顷每户5口人计算,户均耕地面积就是2公顷。现在东北玉米平均产量大概是每公顷1.5万到2万斤,即农民所说的30石到40石,最高可以达到接近60石,低于20石基本就算灾年,有农业税时可以申请减免了。这样一算,4-5户农民生产出300石以上的粮食是很轻松的。如果是种粮大户,耕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的,一户抵得上一个生产队也不是没有可能。
勤劳的农民在中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他们无论是为地主,还是为互助组,合作社,或者是生产队干活时都能够尽心尽力。对于这些人而言,现在给自己干不经心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小的。[白鹿原]里描写的黑娃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地主兼族长的白家轩既是雇佣关系,又是半个朋友的关系。可以想见,这种人在给集体干一样会努力。如果是给自己干,态度更是不言而喻了。但是,这种人不太可能是人群的多数。而且,给别人干和给自己干一样全心全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一种是你为老板打工,另外一种你就是老板,你的工作方式会完全一样吗?
在某些地区,农业收入的增长落后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当地不能大量提供农业之外的工作以提高收入。大多数人都是会趋利避害的。如果出外打工的收入远超过粮食种植的收入,放弃粮食种植是完全可能的。
中国2005年开始试点,目前已经全面取消农业税。这在中国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好像很了不起。其实,在很多国家早就领先于中国做到了,其中,包括很多人都看不起的印度。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为农民农业提供大量补贴。中国农业目前也有少许补贴,但是远远不足以弥补农业收入的低迷。三农问题解决还是路漫难行。
但是你要认为这就是事物的真像或全像、这就有可能会让你的想维逻辑产生错误、得出偏差的结论。现实中看的多的人未必是理论者或哲学家。
问个小白问题:你知道全球贫困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反对先进国家的农业补帖的吗?知道为什么吗?
同不同意:联产承包提高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这是个扯淡的因果链
公社,生产队组织生产时有管理盲点是很正常的。生产队长不可能对每个农民都分配到最好发挥其能力的地方并监督到位。谁都想干点轻松活不是。除了少数几个没有人会为了多交公粮而得罪乡里,绝大多数队长多半闭一只眼。承包去掉了管理盲点,短期内有效是正常的。
集体化的优势是公共服务和集体分担风险,不是产量最大化。去掉公共服务和集体避险,农民个人承担种植销售风险。长期就是农村的公共品萧条和越来越多农民选择风险更小的打工道路。 再说产量最大化的方法也不是承包而是土地兼并和工业管理。开始工业管理的公社的被一刀切,不换思想就换人地去工业化才是开历史倒车。
先进工业国为维护自己的工业产品暴利、就不能对其他国家民族采用公证的同工同酬政策策、而只能用补帖本国农民的方法来维护自身的不合理的暴利。二战前的列强都是通过殖民地的掠夺方式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二战后此路不通、就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从资本主义来说也是原料市埸扩大化的共同内循环发展的"优化工业化"制度(这个优化是指比殖民掠夺好、非美化苏联)但还会被西方恶魔化、先进国家补帖本国农民的方法使落后国家无法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而永远成为原材料低价出口国和工业产品高价进口市场。
其实提高生产力的主因主力就是科学技术、而楼上wanghexinnian所言的农业产量上升是承包制度的原因、完全是个错觉。农业产量的提升关健是机械化与化肥、土共的"四个现代化"是立国之本、土共不土。
而列强怕失去上等公民生活质量、只字不提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鼓吹民主制度是真正反人类的无耻毒计、今天土共用农民工生产白菜价的工业产品、是在无意之价作了划时代的同工同酬的事(相对西方而言)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他是个比苏联更大更恶的妖魔。
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背景是中国从农业化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关键时期,本质上是一个权益之计,实际上是一个逆时代而行的反动行为。
传统中国呢,自然以为小自耕农才是最好的社会形态,所以大批的读书认真的知识分子总是不自觉的为包产到户叫好,觉得是古之圣贤的想法,总算能实现一下了。背后的格局,依然没有跳出井田的框架。
问题是,这30年来,中共开创的格局,已经是导致了一个欣欣向荣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中国了,时代完全不同了。而当年包产到户的弊端,现在显现无疑,背后凸显的不过是当年思路的可笑和短视,俺以为是大致狠狠的扇了当年思想者的耳光。
毫无疑问,小自耕农的劳动热情,那是不可否认的。可问题是,当年正是从古代完全依靠人力的农耕走向依靠工业时代能力的化肥种子农药的关键时刻。如果仔细的研究的话,大约已经看到,人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越来越低,到了现在,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了。打农药上化肥按技术指导按时实现,种子从公司购买,收割租用的是大型机械,已经到了懒汉种地的时代了。勤快者,依赖着这机器的使用,在产量贡献上变得可有可无了。
一句话,当年包产到户的政策,到了现在,实行不实行,都无关系,依赖于现代工业的农业生产新形式,横扫着一切。四个现代化啊,四个现代化。
赞扬者,最喜欢得就是用文字显示那时代农民分田到人的热情,却最不喜欢看到认真严肃的数据分析,研究分田到户到底多大程度增加了产量。以俺在西西河的印象,每次有人贴出对这些细致的数字的分析,要么是回避,要么不屑一顾,然后继续释放自己的热情。背后呢,俺总觉得有一个孔乙己式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在上空跳舞。
引用楼主的话就是:
“这大概也是中国的一个文化传承吧。总是愿意相信过去有一个完美世界,当今社会一无是处。从尧舜禹的传说开始,就有对上古社会的无限留恋。”
可问题就在这里,到底该如何看待大势呢?包产到户导致的小自耕农农业系统,当时符合即将来到的现在这个工业时代么?
数字说话啊。这一点,比什么煽情都重要的。要改造中国思想里面固有的这种传统习惯,使之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完全的释放出与这个工业时代相配合的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新中国文化和文明。
最后,继续贩卖一下自己的私货:打到孔子学院!
有许多人是被骗或觉悟低罢了、你的此篇好文会对许多被害者有益。
人多喜欢自己"愿意"相信的事、这是本能。而视觉、听觉、感觉都包含错觉、所以要学习、讨论、提高、升华。
[中国化肥的使用现状与需求展望]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联合撰写的论文。我从其中截取一段
[我国引进化肥并进行施肥的试验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期。在农业上大量施用化肥并在农业增产中发挥重大作用是在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施用化肥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60年代前的有机肥与氮肥配合阶段,60年代的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阶段和70年代中期以后的有机肥与氮、磷、钾、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阶段。此后又经过20年的发展,大量元素肥料的平衡施用并没有完成解决,例如钾肥不足和土壤钾素亏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微量营养元素(硼、锌、钼、锰等)和中量营养元素(硫、钙、镁)对作物的增产作用日趋明显,其需求呈增长之势。]
全文可以通过搜索论文题目找到。
化肥的使用是前三十年的成就之一,不容抹煞啊。
中国农民对于良种早就有深刻的认识。
长篇小说[创业史]中的[梁生宝买稻种]选入了中学课本。在合作社的初期(应该是1950年代),梁生宝为了提高土地产量,去采购稻种。这里节选一点,梁生宝在车站为吃饭睡觉发愁时想到了家乡人的期望
[
“生宝!”任老四曾经弯着水蛇腰,嘴里溅着唾沫星子,感激地对他说,“宝娃子!你这回领着大伙试办成功了,可就把俺一亩地变成二亩啰!说句心里话,我和你四婶念你一辈子好!怎说呢?娃们有馍吃了嘛!青稞,娃们吃了肚里难受,愣闹哄哩。……”
“就说稻地麦一亩只收二百斤吧!全黄堡区五千亩稻地,要增产一百万斤小麦哩!生宝同志!……”这是区委王书记用铅笔敲着桌子说的话。这位区委书记敲着桌子,是吸引人们注意他的话,他的眼睛却深情地盯住生宝。生宝明白:那是希望和信赖的眼光……
“不!我哪怕就在房檐底下蹲一夜哩,也要节省下这两角钱!”生宝站在席棚底下对自己说,嗅惯了汤河上亲切的烧稻草根的炊烟,很不习惯这车站小街上呛人的煤气味。
;;;
他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抱着被窝卷儿,高兴得满脸笑容,走进一家小饭铺里。他要了五分钱的一碗汤面,喝了两碗面汤,吃了他妈给他烙的馍。他打着饱隔,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来。他在饭桌上很仔细地打开红布小包,又打开他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才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用指头捅鸡屁股、锥鞋底子挣来的人民币来,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这五分票再装下去,就要烂在他手里了。……
]
尽管[创业史]是一部小说,其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都有相应的原型。农民对良种的追求在50多年前已经付诸实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什么要把这些都归功于改开和联产承包呢?
改开的重要作用在于,计划产品变成了商品,商品交换变得普遍。农民能够得到一定的资本去获取种子和化肥。
倒数第二段,一个生产队常年基本就是100多石粮,一个生产队大概的30-50户,以50户每户6口人计算一个生产队大概300人,以每人每年250斤口粮计算,需要7.5万斤。一个生产队一年的粮食产量基本就是15万斤,按我们这里农民的通常计量单位算就是300石。
如果一百多石,按三百人计才一百多斤,恐怕就是饥荒的边缘了,要不您说的那个队不到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