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贴】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谜 -- 夏商楚歌

共:💬13 🌺73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转贴】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谜

此文是【龙云阁】①保和殿2011年7月18日夏后实在老师的讲稿

我看这篇讲稿已经回答了那位月下先生的问题,因此转过来,希望月下先生满意。顺便向各位道歉,本人多日未归,的确是没时间,还望原谅

以下是实在老师的讲稿正文;

谈到中华文化都喜欢说句;源远流长,为什么这样说?

其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我们的文化又分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独特性;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突出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上。

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民族性;中华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还有个熟悉的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其含义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是指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不是指他拿着马刀你就很乖,那不叫包容。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好的成分,其意义是,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可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因此,中华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民族的特性,这也是各民族为什么对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

1、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它与“文明”相近,但又有所不同。文化;Culture 源于拉丁语 Colere。

它的原义是: 耕作、饲养、教育等人工创造过程及其产物,和自然过程及其产物相对立。

文化的与“自然的”、“天然的”相对立的含义,仍然是“文化” 的第一义。

做个简单的总结

文化的第一义:人工之物及过程

文化的第二义:教育感化

文化的第三义:文化是一种复合体

文化的第四义;文化是包含了物质产品的复合体

文化的第五义;文化是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体

文化的第六义;对文化的形态、性质、功能的全面论述

文化的第六义是目前主流的说法,特别在西方得到非常多的支持。

中国的学者对文化一词也有不同的认识,如;梁漱溟

他在1921年的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说;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

听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很无聊?好象是一群文人闲的没事干在啄磨文化的破事?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体系不仅是一种形态,而且是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不仅具有外显的架构,而且具有无形的或隐形的架构。文化从根本上制约和指导着人类的思考、行为以至情感形成和表现的方式。

到1915年,德国人;奥斯瓦尔德提出,建立现代科学体系,文化学便成为这个体喜的顶端学科文化在八十年代便成为热门。我国是从三十年代开始探索性研究,后成“绝学”.改革开放后,兴起大规模的 “文化热” ,对文化的认识可以说是肤浅不全面的。

可是有个关键大家必须知道,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三大基础科学。这三大基础科学是;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

顺着这个话题我把文化的情况交待清楚,群员们自己去啄磨文化的重要性。

这三大基础科学中文化学分;人类学和社会学。

人类学又分;社会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再细分就是;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

社会学大类中分;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社会语言学。

其中社会语言学分;自然语言学和逻辑语言学。

社会心理学分;哲学,美学和伦理学。

美国人类学家,克卢伯,怀特说;现代学者在人类学中对文化慨念的发现是伟大的,可与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学相比。

这里有些大家天天提到的词也顺便讲一下,人类。什么是人类?

古希腊哲学家说,人是思维的动物,语言的动物,政治和社会的动物。

苏联学者说过,人类是劳动的动物,制造工具的动物。

我国学者在八十年代说;人类是唯一在地球上建造和发展出了文化系统的动物。

这其实就是提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总结一下无非两个字;“种差”。我上次谈过民族这个词的起源等等问题,现在不多说,继续今天的主题。

中华文明能长久保持的原因?

现在单说说为什么几大文明都消亡了,就我们能一直保持。先简单介绍下几大文明。

一;两河流域文明

希腊人称两河,一是;幼发拉底河,二是;底格里斯河,流域是;美索不达米亚。

其新石器时代距今大约一万年,公元前四至三千年,他们由史前文化转向了历史文化。公元前三千年,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这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最难破译的文字之一。

为了拍马屁,就是歌颂公元前苏美尔时代的国王吉尔迦美什,于是就产生了史诗《吉尔迦美什》,据说长达3500多行.用楔形文字写在十二块泥板上,随后又产生了世界是第一部成文法典;乌尔纳木法典。

苏美尔天文学家也很牛叉,制定了以月亮为参照系的阴历,一年为十二个月。巴比伦人发明了十二进制;一天为两个十二小时六十进制;一小时为六十分钟。

遗憾的是,文明挡不住落后的铁蹄,波斯人灭新巴比伦王国。其后希腊人取代波斯人,这个时期等同我国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然后是罗马人取代希腊人。

二;古埃及文明

他们和两河时间大致同步,大约在公元3500前年,他们有了图画似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进入文明阶段。这个国家大慨有2500年保持着大一统的国家状态,建立了30个王朝,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其中自然科学上以天文学和几何学成就是最高,金字塔的修建,到了公元四世纪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统治下,埃及就丧失了固有文化,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督教国家,希腊文取代了象形文字,严格的说到这时,古埃及历史已经宣告结束了。

公元640年,被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成为伊斯兰文化圈成员,这就意味着古埃及文化彻底被埋葬。

三;古印度文明

他们也曾经有灿烂的文明,很早就有了文字,梵文。在公元前1500-1000年就有了文字作品;吠陀,这基本上算是宗教文学。前四世纪产生了巴腻尼编著的梵文文法书,书中有包括二千个字根的词汇,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文法书。

六世纪,嚈哒入侵{中亚古族名、国名,自称白匈奴},古印度最后一个奴隶主王朝笈多王朝不存在了,恶人自有恶人磨,嚈哒又被突厥、伊朗消灭。在伊朗、阿拉伯、突厥相继占领时期,强迫信奉伊斯兰教,古印度文化从此一蹶不振。

就在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欧洲所谓的黑暗中世纪时代,发生了民族大迁徙,文明发生了大倒退。直到十五至十七世纪,出现文艺复兴,就是古典希腊、罗马文化艺术再生。

文艺复兴运动成为由中世纪向近现代文明过渡的桥梁,产生的文化,就是所谓的;次生道路文化单元。

我们国家没出现上述这些情况,我们的第一文化一直延续下来。中华文化的源头;以前一般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五帝时代,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所谓的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再往前的就是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天皇氏、地皇氏等等。包括五帝,尚缺乏充足的文献及考古学的证明,最多的也只能说是;人文初祖。

然而,1977年,第一次在商王地盘上发现了;裴李冈文化。就是河南新郑,裴李冈文化距今大慨是7000到8000年,比仰韶文化早。

它属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有粟、稻种植,有家养的猪、狗、牛,还有红陶,甚至龟骨上刻有符号,这已远早于五千年了。

想了解为何我国文化至今未断绝,不防看看我国文化起源的范围,象这种广阔的地域的农业文明具有强大的物质实力,这样的特殊条件使中国有能力抗御游牧风暴的袭击,而不至使整个文明被摧毁。

相反,还能同化游牧文化,因此我们被西方称之为“纯亚细亚道路”的中国文化。具有了原生状态。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文化特殊性在于是非宗教性的。我们没有宗教倾向,文化发生的地域广大,那是多民族融合。

祭祀中的两大类神灵无非是,自然神,如;天地山川,名渊大泽等等,和祖宗神,就这两类神。没有别的神了。

虽然为数众多,呈现多神教,可是,不管什么神,主要取决于祖先神灵。也只有其子孙在社会上有自由的人格和相应的权利,其祖先才有进入天国的权力。

因此,地上有多少自由独立的族类,天上就有多少神仙。华夏共同体的形成,是由许多部落或部落集团联合而成的,所以在天上也就显现出多神的色彩。

多神往往导致无神,就是没有一个共同崇拜的神。外来宗教,比如佛教,它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相反硬是被我传统文化改造和融合了。

由于中国文化的这种特殊的非宗教倾向,避免了和西方那样的长时间的宗教纷争甚至宗教战争,这就有利于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过,文化的稳定性,传统农耕文化的特点,有利也有弊。利是它的独立性和强势地位,不易被其他文化所异化,因此西方称我们是;永恒的帝国。弊是它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如果不适时调整,就有可能落后。

儒家

刚刚有朋友提到我国文化未断绝其原因是因为儒。那就顺便介绍下儒家的基本情况。

先秦学术,西周时尚是“官师合一”。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分裂为私家之学,汉人分为十家,儒是其中之一。

其余九家是;道,墨、法、农、阴阳、名、纵横、杂家、小说。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这段描述出自;《汉书。艺文志》。书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就不解释了。

钱穆评价孔子;“中国史上平民学术之开始”。是将“古代贵族学术传到平民社会的第一人”。

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柳诒徵对孔子有这样的评价;“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因此,称其为;“圣人”、“素王”,西方学者则称其为;“耶苏”。

但孔子不是教主,其学说更不是宗教。儒家因出于古司徒之官,职业性决定了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称为;六艺也就是“士”。

因此,儒家都注重文献,孔子就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

第二个特点;“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这是儒家塑造尧、舜、文、武理想的社会模式。于是中国有内圣外王、以德服人一群牛人典范,后一句就代表了周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教化。

儒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特点;

一是;仁,儒家不理神道和鬼道,甚至不理君道。但重视人道,这就是平民之道,这也是儒的仁。儒家“仁”的内容是;孝、悌、忠、恕。

孔子的本义是把宗教变为人道化的政治、以德治人、以人为本提倡“民本主义”就是不理君道的表现。孔子老先生天天的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都是重视民生疾苦。要求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还要给人应有的尊严。

而儒家的“中庸”绝不是糊涂,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和为贵”,特别是《礼运》中记载孔子的“大同思想”,以“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

而儒家为统治者利用是因为;太看重现实政治,常常偏向社会上层而忽略了下层,因此被权势者维持旧秩序所利用。

另外就是被佛和道钻了空子,因为偏向群体忽略小我。所以被佛看出它只能治外不能治内,给佛家留下空间。

然后又被道家发现,太注重人类而忽略自然,于是道家留下了空间。

希望大家不要被目前的那些儒所误导,那不是真正纯粹的儒家思想,是政治儒,宣传需要的儒。

1、什么是礼、乐?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礼器)。”则礼为礼器,引申为祭神的宗教仪式。

《周易·豫卦》象词:“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上帝,以配祖考。”

《礼记·乐记》:“乐者敦和,率神以从天;礼者辨宜,居鬼以从地。故圣人作乐以从天,制礼以配地。”

可见礼乐都与上古的祭祀活动有关,是巫文化的产物。孔子认为“礼由仁生”。

“礼”虽是神道的、宗教的,而“仁”则是人道的。

于是,儒家用礼、乐建构起一整套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并完成了由神道到人道的转变。可以说,整个封建文化,也就是礼乐文化。

所谓“礼乐文化”,原本是人类原始时代的习俗系统,包括信仰、祭祀、生产、生活、习惯、经验、知识的积累。

司马迁在《史记·礼书序》中说,制“礼”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们节制欲望的习惯和品德,以维系社会生活的秩序。它延续和发展下来,就成为文明社会的整套制度。

整整一部《仪礼》都是记载古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习惯的。随着第一代文明的灭亡,文化也发生变异,唯中国文化保持着原生态,仍沿“礼”(习惯)的方向发展。

大约在西周时代基本定型,成为中国独特的礼文化发展模式,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系统,大体与“文化”同一概念。“礼乐”并不属儒家所有,儒家只是礼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已。

古代的“乐”,不是今天“音乐”的概念,它包含音乐、舞蹈、诗歌,以及说唱相结合的样式。“乐”是礼教的重要内容。

礼与乐相配合,追求的是一种天地、社会、国家、家庭、个人全面的协合的境界,从礼的角度讲是“大顺”,从乐的角度讲是“大和”。

因此,尽管乐与礼的形式不同,但它们所反映的内容是一样的,两者所达到的效果也是一样的,故乐亦是礼,古代的祀仪活动,都必须配乐,《通典·礼典》曰:“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至于礼,我上次开过一堂课,今天就不说了。现在是大家自由讨论时间,谢谢。

家园 请注意审题

实在老师的课是分段的,这只是其中一堂课,而且,这一课的题目是谈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中的现象,并不是讲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麻烦请正确理解。谢谢

家园 儒家的很多东西,都是不懂装懂的人在胡说八道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么四海是那四海?解释不了,于是其12世孙孔安国就说这是四晦。这东西那,也可能对,也可能根本就是瞎扯。因为如果看《山海经》《穆天子传》等,西海,东海,南海,北海在古代中国历史上都有,四海之内指代地理可能性更大,只是汉代的人到不了西海,北海了。

《尚书.益稷》里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后代的儒生也都是在那琢磨着解释。

以老泉看,中国历史的很大问题就是经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混乱后,儒生把自己知道的一小部分历史知识当成真理给固化下来了。百家言黄帝的东西后来被儒生言尧舜的东西给替代了。即使这样,《尚书 尧典》里的日短星昂还是告诉了我们历史的事实。儒生凭借当时掌握的带有偏见性和政治性取向的史料来定年,比如刘歆搞三统,误差太大了。儒生手里的史料本来就无法支持精确定年,他们还非要编出个来,结果这些东西就严重误导了后人了。以至于晋朝虞喜在测量出当时与《尧典》日短星昂岁差跨度53度后,用儒生推测的2700年(虞喜观测可认为在330年左右)来除以53度,认为每50年太阳在冬至日恒星星空上退一度。然而实际上的岁差,是70年左右退一度。从太阳和恒星星空相对运动的岁差太空表盘上看,儒生们编出来的东西,把历史少算了1千年。

家园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吧

感觉远没有您《三代称呼》那篇文章专业。那篇文章才是真正的令我绝望~~高山仰止啊

家园 对于为什么说中华文化从未断绝这个问题,

有一个答案我觉得很有说服力,就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祖先和祖先的文化,有明确的记载,从源头都流变,都可从典籍和遗迹两方面进行考证。

这是个充分条件。

家园 虽然俺是儒家弟子,也送花一朵

1、本人很懒,做什么事都不求甚解,反正“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个儒学的东东正好就是这样子,我很喜欢。

2、儒学中很重要的就是浑屯和平衡,而浑屯和平衡看起来就是“不懂装懂”的样子。例如“敬鬼神而远之”,到底有没有呢?没有答案,也不需要去深究。

家园 当不起

这是实在老师在给群员科普的系列课程之一,全部拿过来你就不会说我那篇是高山仰止了。。。呵呵,谢谢夸赞

家园 我小学是这样理解四海

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家园 四海

中国的确曾有“四海”之称,这是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并不是真的四个海。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

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家园 请您行个方便好吗?

先生;我回过您的几个问题,但您的反映使我震惊,因此我不打算继续,其原因一是;我没时间和您这么耗下去。二。没有谈话基础。很难沟通。三;你只认定自己的所有观点,并固执,坚决的决定坚持到底,直到山无棱天地合。。

遗憾的是本人修为不够,实在做不到对您在我的文章后回复视而不见。只好拜托您,请求您,真的请您华丽丽的无视我的任何文章,行吗?谢谢啦

家园 OK, 道不同不相为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发扬小白兔精神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衣服再叼,一砖拍倒” 白兔特色表情 嘴角向上45度,笑对名门正派的一切抗议。)

---------------------------------------

跟你们这些专业人士有时确实是无法沟通。我查了下,貌似我们的唯一一次沟通就是关于古代历法链接出处

这次交流我们确实是在各说各话,我的观点,只参考古代典籍,今天的所有结论,无论是中国的或者外国的,除非有客观证据能确定推翻古代典籍记录,否则老泉就当它是toilet里的手纸。这个专家名头再大再权威,老泉也不买他帐,竺可桢对《尧典》四星最后分析里,说古代先民到了冬天那么冷,可能晚上6,7点就进屋休息了。我不会怀疑竺可桢老师的水平和水准,但这样的理由在严谨的论文里出现,老泉照样不信服。

关于夏商周定年的事,这种因人言而无视客观证据的东西貌似也不少。貌似当初春秋古淹城里考古发现的周文化的船C14测年早于BC1046,与周商易代时间无法调和,于是夏鼎?老师就站出来,C14测定有很多局限blablabla....。

你的四海解释也有意思,邹衍受到启发。启发就能编造出个准世界地图来,还指明赤县神州在东南一隅,九州占陆地表面积的八十一之一。他这个启发未免太强大了点。

论衡 王充(东汉)

案邹子之知不过禹。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 主治水,益之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 四海之外竟 四山之表,三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 毕载,不言复有九州。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 之辈充满宫殿,作 道术之书,论天下之事。地 形之篇道。 异类之物,外国之怪,列三十五国之异,不言更有九州 。邹 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 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 之书,虚妄之言也。

东汉的王充,拿着儒家能认可的资料,下的结论是“邹 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 天授,安得此言”。1千多年后,利玛窦把世界地图呈现给了大明皇帝,明朝的儒生李维桢看了后,很不满意地说:“顷有化外人利西泰为山海图,狭小中国,略与衍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明朝的李维桢看到利玛窦基于大航海后全新地理知识画出的世界地图,第一反应就是“略与衍同”。

王充和李维桢们当初也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但最终利玛窦经过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绘制的世界地图和他们的知识都不符合,确与邹衍受到启发胡编的略同,真是有意思。也许,王充和李维桢们也是对信赖利玛窦的人说“没有谈话基础。很难沟通。你只认定自己的所有观点,并固执,坚决的决定坚持到底,直到山无棱天地合。。”

老泉个人觉得,你既然是来开课的,就不应该怕人家来发表看法。老泉的东西如果是“认定自己的所有观点,并固执,坚决的决定坚持到底”,那么驳倒老泉的论点论据不就行了。比如在咱们有限的这2次讨论里,驳倒老泉拿着当法宝的晋朝天文学家虞喜认定的岁差退行53度,就自然可以驳倒老泉的夏朝可能开始于5300-5500的观点。问题是虞喜确实记录了尧典星象于晋朝相差53度,而岁差又确实是70年左右退一度,这个东西除非你有有力证据证明虞喜观测错了,否则5300-5500的可能性就没有理由排除。老泉对中国历史专业人士一直无人敢正视这个问题很感奇怪,是有不少人,包括大学者竺可桢尝试解释尧典星象,但结论都不统一,论据也不过硬。而且,没人能证明过虞喜为什么会观测个53度出来,或者说,没有人解释过虞喜为什么会观测“错”。

Ok, 老泉也不难为你了。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后我尽量不回复你的帖子。老泉写的东西,你可以当成厕所里的si不看,也可以看了之后来批驳,老泉还是衷心希望夏老师这样的高手来指教俺的。但有些东西,比如你说邹衍受启发然后blablabla,这个可能老泉还是忍不住会来搅和上2句的。

家园 关于宗教

我记得罗马也是多神论的,为什么后来就成了基督教一教独大呢?

反观中国,佛教/道教(还有后来的全真)虽然有一阵子也成了气候,但却始终到不了国教的地步。

为什么华夏会有敬鬼神而远之这种传统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