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最近有什么好一点的网络小说值得推荐的,穿越军事历史类型的 -- 从北苑到太古
国家意志你的评价在书评区里面看到类似观点,作者也承认自己在兵器和战术方面更熟悉些,战略乃至政治经济等方面确实难以驾驭。也难怪,权利游戏那是有专家支持的编剧组搞出来的啊。说到这个,想起以前也在铁血看到有个石油战争有不少创意。另外有个神作叫“太阳的距离”,说的是核聚变成功对世界局势影响的,不知道兄台看过吗?有些情节比较漏气,不过能抓住能源这个根本层次就不一样了。现在对网络小说也不能要求太高了,至少国家意志这些都是用心之作。比那些完全跟着读者口味走的商业作品还是好多了。
我不记得有哪个悍将在1949前被老毛无端锤炼,除非你搀和政治站到他的对立面。
老毛作为最伟大的政治家,始终明确啥是主要矛盾。
单纯的大场面大架构是不可能搞出好作品的,只有扣住人性以及国家民族命运等问题,才能让写手有发挥的空间,也才能让读者认同,战略层面其实不需要着墨太多(也许最高战略逻辑会很简单)。
人是形形色色的,但人性,人的欲望则大致上可以分类和归并。这是读西方小说悟到的一点。
我觉得国内的写手们有必要学习一下国外的经验。
77年生,作家协会会员。风格固定,最近几本都是民国前后的,类穿越但不是主角光环无敌yy那种。是把现代思维放到古人身上塑造平民英雄,人物众多,情节深刻,政经逻辑合理,有独特视角偏灰暗,框架功夫到位,细节有时略显粗糙,偶尔有台词穿越但不影响阅读。可选二三本来读。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96680/14615939.htm
小说中的城里山中的景观都基本找到对照了,一直计划自驾去亲眼看看。
《人欲》的城市背景应该是大连,这和作者的生活历程相符。
后来跑起点开一本书,不错,忘了啥名了,也太监了,两晋时代的,还建了一个八路军,八路军指挥使啥的,时间长了我也忘了主角啥名字了,可惜了。
神游里面精彩的昭亭大战其实就是这里。敬亭山古名是昭亭山。李白写的“独坐敬亭山”是很有出尘味道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兄台有时间,去看看吧,最好是春末夏初
补一句,有次过路看到宣城还有个狸桥镇,很有野趣,不知道和惊门里面那个石狸有没有关系。神游、灵山和地师在故事、格局和入世方面各有胜场,是我觉得可以反复看的网络小说。
就是太干
从最初的日更,到周更,到半月刊、月刊,最终还是太监了,太可惜了。据说当时作者去参与《建国大业》的编剧去了
抗美援朝:
中国(61.3347万,按照战后最高阵亡数字18万加上受伤被俘等数据):联合国军(71.8477万)=1:1.17
抗战:
中国(365.0465万。伤亡322.7926万、病亡42.2479万):日伪军(268万。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战后受降不算)=1:0.73
两次作战,中国军队的作战效能比是1.6:1。换成整数,就是8:5。
抗战期间还有一个数据可做参考,那就是中国俘获的日军俘虏。
八路军新四军俘虏的日军数量(早期转送国统区三百多人):第十八集团军、新四军在抗战中一共俘虏日军6213名,另有746名日军主动向共军投诚。上述被俘日军总数为6959名。
其他国军俘虏日军数量(含八路军转送的三百俘虏):第一日本俘虏收容所500+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700(一般五百最高七百。军人+慰安妇+替日军服务的商人、夫役)+贵州的战俘收容所400(军人+日军铁路员工+技术员+火车司机)+入缅作战647+湘西会战俘虏247(注意最后两个数字)≈2600人。扣掉前述三百人是2300人。
双方抓获俘虏数对比是3:1。
编制上,八路军新四军是四五万人,其他国军是200万。当然实际上,八路军在抗战中期就发展到三四十万人(最高发展到五十万,然后遭到国军和日军的重点打击。最激烈的两年,1941-1942,跟日军打了27场相当于国军正面八年22场大会战的战役,战争烈度至少相当于正面四倍。受此影响,总兵力一度下降到三十万,次年有所恢复,第三年日军无力保持攻势,恢复到四十多万),在抗战结束前一年发展到90万,结束前夕扩充至120万。
其他国军在编制上号称有200万,实际员额无法具体统计,最终兵力250万。
按照中期八路军新四军四十万人和末期120万,和其他国军对比,比值在1:6.25-1:2之间。
兵力远少而战果远多,粗略计算,两个比例相乘,其作战效能大体在6:1-18.75:1之间。这个比例就是直观展示一下战斗效果差别,实际计算肯定不能这么粗略,不可以作为准确数字看待。
因为其实我还算过一回30:1。那是按照八路军骨干三十万,国军兵力三百万,或者八路五十万,国军最高500万,算出来兵力对比1:10,俘虏比例3:1,这样算的。不过有意思的是,按照八路骨干三十万计算,解放战争依靠这三十万骨干扩充的解放军,歼灭了八百多万的蒋军,加上逃亡台湾的几十万,差不多就是三十万干掉了九百万,战斗力对比确实是30:1。我觉得这个比例数字太惊悚了,最惊悚的是和解放战争战果吻合……所以这样粗略计算只能算是个粗略参照,不能死扣。
不过粗略计算也比单纯印象好一些。
湘西会战,王耀武指挥下国军歼敌三万余人,俘虏247,大体是1:120。两次入缅作战,歼灭日军4.5万+4.8万=9.3万,俘虏647,大体是1:143.7。比例与湘西会战大体相当。这样的话,国军俘虏日本人两千三,歼灭日军当在28万(按湘西会战算)-33万(按入缅作战算)之间。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次作战国军都是打得相对比较好。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军宣布正面战场歼灭日军一百余万乃至两百万,从105万(郭汝瑰认为正面歼敌只有这么多),到何应钦陈诚的两百万。值得一提的是,蒋纬国认为是85.9626万人。
三十万上下与两百万之间的差距太大,两百万注水的可能性极大。百万规模尚且可以考虑一下。
百万歼敌,俘虏数按照一百五十人俘虏一人计算,应该是6666人,按照一百二十人俘虏一人则是8333人。实际则是算上各种妓女商人技工才两千三。正面敌后相加共俘虏八千多日军,所以全部歼灭日军数量应当在百万规模(正面+敌后,毙伤俘合计)。这样,正面战场基本不可能有百万以上的战果。
这些数据大体上和大陆史学界日军被歼一百三十三万的数据吻合。但是,这样说的话,正面战场歼灭日军数量可能只有敌后战场的二分之一(乃至更低)。最给面子,完全不要任何数据支撑,也只能说是持平。
蒋纬国给出了一个85万的数据,大陆则是133万的数据,双方差了近五十万,略低于3:5。这两个数据反应了什么情况呢?
数据高低其实反应了双方对己方战斗力的心理预期:推己及人,在双方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国军认为八路不可能歼灭那么多日军,八路认为国军不至于就歼灭那么少的日军。
日本厚生省的数据,大约有40万日军死在了中国内地(东北另计),但是其中有大量病死,据说部分联队病死数量是与战死数量相当,甚至有的达到战死两倍。有人按照40万全战死计算,受伤是战死三四倍计算,说日军损失近两百万,符合何应钦的数据。而这恰恰证明了何应钦的数据失真,因为其中没有计算病死。那么按照战死20万计算,日军损失应该只是百万级别,远不到200万。
《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记载中共抗日部队人员损失共计58万4267人。据中华民国国防部1946年统计,国民政府军作战伤亡322万7926人、病亡42万2479人,总计损失365万0465人。仔细算起来,如果按照国共歼灭日军数量持平计算,则八路打日本,交换比在二比一至一比一之间,而国军打日本,则大体是六比一的交换比。草头将军的功过,真的很难讲。据说国统区流行着要抗日投八路的话,看来当时人们已经明显感觉出来二者在抗战上的差别了。能够模糊的明显感受到差别,那差别真的已经很大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里推己及人的基础是武器,国军认为八路的武器比自己差太多,我要是用同样的武器不可能歼灭那么多日军,八路认为国军的武器比自己强太多,我要是用同样的武器不可能不至于就歼灭那么少的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