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马蔺子 -- 弦音醉舸

共:💬6 🌺2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马蔺子

马蔺子是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马蔺的种子,一名蠡实,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寒湿痹,坚筋骨,今人嗜食。久服轻身。花叶,去白虫。一名剧草,一名三坚一名豕首。生川、谷。”

今天爬一篇马蔺子的文章,一来是看到马蔺子治酒糟鼻的记载来了兴趣,二来是摩洛哥我们常去钓鱼的水库边上有很多。在《肘后方》中,记载:“治面及鼻病酒皶,以马蔺子用六月六面熬令黄,各等分为末,空心米饮服方寸匕。如无六月六面,用常面或牛骨灰等分亦得。”我们常去的水库边有马蔺,以前我不认识,只觉得其花类似鸢尾,后来在水库边挑拣“冻石”的时候(水库边有一米厚的土层中有冻石,就那一层,上面是土,下面也是土,冻石会不会是火山岩浆流淌过而形成的?),在小石头中间捡到了马蔺子,事后才反应过来,噢,这是马蔺。

马蔺子是中药房中备用的药材,有清热利湿、止血、解毒功效,用于黄疸、泻痢、吐血、衄血、血崩、白带、喉痹、痈肿诸番疾病中。《肘后方》中另有一方:“治水痢白病,以马蔺子、干姜、黄连各等分为散,熟煮汤,取一合许,和二方寸匕,入腹即断,冷热皆治,常用神效,不得轻之,忌猪肉、冷水。”后世的《唐本草》载"疗金疮血内流、痈肿等病有效。" 明朝的《日华子本草》载:"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敷蛇虫咬,杀草毒。"

中草药在东汉后的推广,医疗技术才真正面向公众,许多疾病,对症抓药,多少能解决些问题,后世流传至广的谚语:“偏方一味,气死名医”,正是对这种状况的真实描述。当然,在东汉后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医家们将中草药的运用经验与传统医学理论(经脉医学)做了嫁接,从而中药的运用,又有一番新的气象,中草药在我国也因此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景象,又和佛教进入中华后的变化大致相同:佛教之流传,在中华禅宗独大;而中草药在医理的指引下,变成了“中药”,直到现在,中药和草药还是绝然区别的两套运用体系。

回归正题,马蔺也是全株可入药用:根,叶,花与种子。各个部位药性近似:

1、马蔺花:味咸、酸,微苦,性凉,可清热解毒、止血利尿。主治喉痹、吐血、衄血、小便不通、淋病、疝气、痈疽等症。

2、马蔺根:可清热解毒,治喉痹,痈疽,风湿痹痛。

3、马蔺叶:治喉痹,痈疽,淋病。

另外,由于马蔺叶呈三角形,长而柔软,可用它编的各种草制品,如草帽、手提包、床席等,我在卡萨布兰卡市场里买了一个编篮当脏衣篮,很喜欢。

----------------------------------------

翻了一下相册,只有一张中有马蔺模糊的影子,只能再从网上找了张马蔺子和马蔺花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也叫马兰花

这东西东北很多,生在坚硬、干旱的地方,通常是坡地的地头和路旁。花非常好看,叶子坚韧,以前孩子们常用它编草鞋玩,现在也常用来捆粽子和新鲜蔬菜。我小时候有个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家园 还真是没思考过“中药“和”中草药“的区别啊!

现在看一些药理解释,如

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然不知人身阴阳相抱之义……

每读此类文,就知道古人每疗效不确,则必转而力求形而上之道。上又不去(理论体系不完备),下又不来(理论无法指导实际),成为一种常态和病态。让后人跟着他们辛苦万分。

家园 勤劳的人儿在呼唤,请你马上就开花
家园 中药学中这类比附的东西很多

,尤其到了邹澍的《本經疏證》,为了解释一味药的药理,天文、推步、地理、气象变化、社会习俗等等全都套上去了,文字固然有意思,但......,但话反过来说,邹澍老先生+杨时泰老先生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的,通过他们的书籍,让我看懂了古代文人们的思维模式。

家园 嗨,

上学的时候我一度被这个异名混淆了好久,把马兰花当成马兰头开的花了,后来想,会不会“蔺”字和“蘭”字太象了,才造成这个异名的。现在又在想,诶,lin在法语里倒是读“蘭”这个音,哈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