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近来各地都在取消农业税,各位有什么看法? -- 副将

共:💬25 🌺1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地区之间可能有差异

在我的家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某农业大县),除了城乡接合部的村庄几乎没有能创收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在这个前提下,农业税的减免将导致村委会作用的大大降低,而上级乡镇政府由于财政压力的增加必将会减少村委会人数,同时这将导致村委会干部收入的减少,加上地位的降低,那么有能力的人有谁愿意去做这个村干部呢?

以前,由于有各种乱摊派的税收及集资,一个村至少要支撑五个干部(书记、村长、会计、水利、计划生育),现在由于取消了除农业税以外的其他负担,一个村只需要支撑三个干部(书记、会计、计划生育)就行了.一旦完全取消农业税,大概会计也可以精简下来,甚至于只要一个就行了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多多指教.

家园 为甚么连水利都取消呢?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小水利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

家园 确实是地区差异.

其实在全国范围来说,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治组织和乡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是靠农业税以及农业税伴生的其他费用的.不光是产粮区.非产粮区自然条件恶劣的也是一样.说到底无论怎么看农村土地,实际上它还是商业资本.条件差的土地白给都嫌硌手,条件好的土地炒到天价一样有人接盘.我前文所说的商业化农业生产也好,有价值的集体财产也好.都是说有商业发展前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就可以满足农民自给自足需求的.贫困县或者刚够温饱的地方恐怕怎么商业化也难有出路.所以国家在谈三农问题的时候一直伴随着农民进城的"城镇化"问题.特别是在最近,把城镇化问题作为一个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来对待,给出了时间表,各阶段目标以及大致预算.不得不说,这个考虑非常贴近现实.

家园 城镇化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呢

完全无法想象~~~~~~~~~~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把土地看成农民的一种退路或者说一种社会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形势不好的时候回家乡至少能保证温饱问题(实际上在完全取消农业税后还能确保一定的收入),并认为这是相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中国能避免大量贫民窟产生的主要原因.(原文在www.cc.org.cn网站上,可惜我现在连接不上)

个人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现阶段也没有改变现状的必要,对外出务工的人员政府能监督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劳动条件,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能控制种子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幅度就行了

家园 我的老师说

这是为了把羊养肥了才好得到更多的肉……现在免几年,等农民缓过来了再恢复。

家园 从几个角度回复把...

第一.从城市本身的功能性上来说,城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区域.由此就有了城市功能区的规划问题.从城市功能区带来的就是城市人口分工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是城市.无论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就必然需要"专职服务"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在乡村是不会产生的.由此,会增加一部分就业.

第二.从行业划分来说.传统的三个行业划分下,农业这个第一产业所需人口最少.现代发达国家平均农业人口不超过5%.而服务业这个第三产业需要人口最多.平均都在4成以上,美欧这样得高度发达国家/地区会超过五成,经济黄金期的时候还有超过6成的报道.所以从吸纳人口来说.城镇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人口的较好选择.

第三.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来看.农产品商业化生产有两个趋势,第一是农业生产的最核心生产资料土地有集中化趋势.第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有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排除富余劳动力而不是吸纳的.如果老兄有心看看中国历朝变天,除了外敌入侵之外,几乎历朝都是因为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导致的把?当机械代替人力的时候,劳动力就必须向外转移,而不再能回到农村过最低水平的生活.

第四.从农村问题来说.现在中国人口构成已经是农业人口11亿Vs城市人口4亿了.对比城市化初期结束后的人口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可以说基本失控了.虽然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说,农民多生孩子符合了生物本能,没有错.但实际上这部分多增加的人口是给全社会带来负担的.解决这种情况的一种手段就是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城镇化在我看来是个一举两得的方法,一方面扩大了社保的缴纳人数,另一方面减少了新增人口.

家园 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

我不知你的老师是哪位大师。但是取消农业税,不只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一点就是它符合WTO的要求。

另外,中央原来是要求在三年内各地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逐渐取消农业税,而今年却改变初衷,提前取消农业税。

因此,再征收农业税的话(包括其它换汤不换药的税〕,共产党就真的该下台了。

家园 有些脱离现实了吧

第一: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目标之一即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下,也就是说,城镇甚至不能为现有城镇人口提供足够就业机会,何谈为城镇化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呢?其实内地城镇失业率应该大大超过4.6%.

第二: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到第三产业占主导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是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能很快吸收农村富余人口的.

第三:既然现阶段无法承担土地集中化的后果,为什么不抑制这种趋势呢?抑制这种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率,但想象一下失去土地的农民蜂拥入城市所产生的后果,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本来嘛,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就不大

第四:城镇化就能"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

其实如何实现"城镇化"?城镇化能够吸引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农民么?从我的家乡来说(也许有一定代表性),城镇的功能正在弱化,外出打工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城镇商业越来越萧条,比如,以前大家会觉得武汉来的时装很时髦,但现在那些从深圳,珠海回来的打工者们谁会去多看一眼呢?

或者这么说,城镇化是沿海地区的全面城镇化,当然,对于内地来说,这也没什么不好

一点浅薄之见~~~~~

家园 嗯...怎么说好呢..

失业率只是失业人口的统计数字,而不能代表"过剩"人口.打个比方说,有人高不成,但是低也不想就,就指望拿失业保险混日子.这样的人当然是失业人口,但是能说明社会"多"了这么一个人哪里也不需要么?

第一产业主导早就过去了.2001年一.二.三产的比例是15?2∶51?1∶33?6,相对于1990年的27?1∶41?6∶31?3来看.在未来几年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还会继续下降.三产发展速度依然快过二产.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三产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多过第一产业的原因.

抑制土地集中趋势是一直以来的农村政策.但是这个政策是求稳定而非求发展的.农业的出路是商业化生产而非自然经济.而商业化必然要求规模经营.所以抑制土地集中也是有反弹的..一直执行的话可能也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我所说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里,生活习惯主要指"添个孩子添双碗筷"这样得生育观念,而转变为教育,培养.通过加大抚育费用来控制新增人口.社会地位指参加社保.增强对突发风险的控制,避免"因病致贫"等其他由富返贫的事由.以此提高人均收入,避免贫富分化的继续扩大.同时农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圈",它一样依靠城市输入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同时输出农业产品,人口等.所以解决农村问题必须注意城乡结合而不能继续走城乡二元化道路..

家园 糯米兄和九头鸟兄的讨论让俺也拍一把MP

希望经常见到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两位请继续,俺来奉茶献花。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